体育场地设施是实施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全民健身计划”以及发展体育产业重要的硬件条件。按照国家、省的部署,我市组织开展了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现提出成都市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报告:
一、成都市的基本情况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总面积12,390平方公里,城区面积近600平方公里。辖9区4市6县,人口1028.48万人,市中心区人口439.79万人,常年流动人口约150万人,城市人口规模居全国第四位。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四位。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城市50强的第11位,投资硬环境为全国城市40优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成都体育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体育人口从90年代中期的250万人增加到38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38%。参加全国城市运动会进入全国十强,居西部城市第一名。并以一批标准体育场地,承办了包括世界杯足球亚洲区预选赛、亚洲杯足球赛、全国第七届运动会部分项目、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
二、体育场地普查方式
普查的范围为成都市所辖范围内(部队和铁路系统除外)的体育场地调查的方式为各区(市)县体育行政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所辖范围内的体育场地设施进行普查登记,由我局汇总形成。使用的调查表格为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登记表。录入软件采用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系统VI.0。普查的截止时间为2003年12月31日。
三、普查数据
(一)体育场地数量及隶属关系。
体育场地总数为5003个,其中标准场地3130个、非标准场地1873个。
1、标准场地3130个。
按系统分,体育系统189个,占6%;教育系统2297个,占73%;其他系统21%。
按区域分,五城区(含高新区)1261个;其他区(市)县1869个。
2、非标准场地1873个。五城区(含高新区)632个;其他区(市)县1241个。
(二)体育场地面积。
体育场地占地面积1732.5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场地1441.5万平方米、非标准场地291.1万平方米。
体育场地建筑面积197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场地161万平方米、非标准场地36万平方米。
体育场地面积1214.1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场地面积972万平方米、非标准场地面积242.1万平方米。
(三)人均体育设施面积。
1、城区,七城区(含高新区)体育设施占地面积为575.7万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424.7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占地面积1.31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97平方米。
除去未对外开放的体育场地,按系数推算人均公共体育占地面积0.48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0.36平方米。
2、其他区(市)县,体育占地面积1156.8万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为789.3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占地面积1.97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34平方米。
除去未对外开放的体育场地,按系数推算人均公共体育占地面积0.73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5平方米。
3、全市人均体育占地面积1.68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18平方米。
(四)与第四次场地普查情况对比。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由于统计的口径与第四次场地普查口径有较大的差异。增加了场地面积栏目,设置了占地面积、场地面积、建筑面积栏目,使其面积数据更加准确;在场地分类上,将标准场地和非标准场地分别进行统一,重点放在标准场地的统计上;减少了场地统计范围,取消了包含在田径场、运动场里面的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体育场地的统计;按省上统一口径,取消了以麻将活动为主的棋牌室统计。此次普查与1996年第四次体育场地普查相比,我市体育场地数量增加了1865个,增长率59%。
四、普查情况分析
(一)体育场地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升。
1、各区(市)县政府在实施城镇规划中,新建和改建了一大批体育场馆和其它体育设施。近几年建成都高新现代体育公园、崇州市体育中心、龙泉驿区体育馆、新津体育馆等,也改造了大批体育设施,如金牛区体育场、温江区体育馆、新都区体育中心等。青羊区、金牛区、成华区、新都区、双流县、龙泉驿区、都江堰市、崇州市、彭州市、郫县、新津县、大邑县等12个区(市)县,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体育先进县的硬件条件―“211标准” (即“两场”田径场、灯光球场,“一房”训练房,“一池”游泳池)。
2、各大专院校为举办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建成了十多个多功能综合性体育场馆,总面积12.5万平方米。如四川大学体育中心、四川理工学院体育馆、西南财大体育中心、四川电讯工程学院体育馆、四川工业大学体育中心等。
3、中小学及民办学校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学校体育设施。城区内的学校以及民间资本建设的学校,跑道大多为塑胶跑道,运动场也是天然草坪,一些学校如华西中学、成都十二中等还建成了人工草坪,还有不少学校建得有体育馆、训练馆、游泳池等设施,还新建了“月亮湾体育活动中心”等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体育设施。县(市)学校体育设施随着“普九”也得到了相应改善。
4、为承办2002年四川省第九届运动会,我市新建和改建了一批体育场馆。如城北体育馆武术馆、游泳池、网球场,体育中心篮球训练馆及游泳池、综合练习场,射击学校射击馆及附属设施工程,乒乓球学校训练馆,体育运动学校网球场、塑胶跑道,少体校综合训练馆、羽毛球馆、教学综合楼,市足协足球广场工程等共15项工程,总面积2.4万平方米(未含室外体育设施面积)。并对体育中心足球场进行了全面改造,使其达到承办国际比赛的条件设施。
5、民间资本注入体育产业,建设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体育设施。近年来,随着招商引资房地产开发,不少企业瞄准体育市场广阔的发展前景,新建了许多体育设施,如牧马山高尔夫球场、西岭雪山滑雪场、龙池滑雪场、龙泉阳光体育城及专用足球场、托普网球中心、贝森体育广场、蒲江足球训练基地、温江足球训练基地、双流毛家湾足球训练基地等等,还有不少的保龄球馆、温泉浴场、健身中心等健身休闲场所,宾馆、饭店、会议中心、度假村等大多配套建设了不少网球场、游泳池、乒乓球房、羽毛球场、健身健美房以及其他运动场地等设施。
6、用体育彩票公益金修建了许多健身设施,健身网络初步形成。现遍布全市的健身路径有300多条,城区85%的社区安放了健身路径。建有一定规模的健身中心有20余处,2003年还建成了青羊健身中心和武侯健身中心。现有体育部门的场馆单位,经过改造也增添了许多健身设施,使这些场地逐步成为区域性的群众健身中心。
(二)现有体育设施还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总体来讲,我市现有的公共体育设施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大型公共体育设施数量不多。
成都人口有1024万多,全市现有的58个标准体育场中,甲级体育场(观众席2.5万座以上)只有1个;现有的30个标准体育馆中,甲级体育馆(观众席6千座以上)也只有一个,其余的体育馆观众席均在3千座以下;尤其是城区内体育场地设施占地及规模都不大,仅高新区现代体育公园占地有300亩,但建成的体育设施还远没有具备体育公园的条件。
2、现有公共体育设施档次不高。
现有一定档次和规模的体育场地设施,大多为民间资本修建。近年来,尤其是有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以后,我市新建和改造了一些公共体育设施,但多数都是解决“有”和“无”的问题,还谈不上档次和规模的问题。如我市唯一的甲级体育场,即成都体育中心,90年代初期建成,当时是全国一流的体育场,经过10年的使用,已经达不到国际足球比赛要求的标准,目前也在进行全面改造。唯一的甲级体育馆,即省体育馆,80年代末期建成,由于受条件设施的限制,设施设备已很落后,也仅能举办国内比赛,其他的场地仅能举办一般赛事。又如全市有室外网球场近200片、室内馆也有十多处,由于建得分散,又没有中心赛场,因此还不具备承办国际网球比赛的条件。
3、公共体育设施数量不足。
在现有的3130标准体育场地中,体育系统管理的场地189个,占6%;教育系统管理的场地2297个,占73%;其他系统管理的场地644个,占21%。
属体育部门和社会力量建设的对外开放的公共体育设施有833个,占27%;按照1984年建设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应为0.72―1.1平方米,我市现城区公共体育场地占地面积0.62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44平方米,还未达到低线。锦江区、武侯区、青白江区、温江区、高新区、邛崃市、金堂县、蒲江县等8个区(市)县还未达到“211工程”标准。
4、体育设施资源还有待开发利用。现有体育设施中,属国家资金建设的体育场地设施,有73%以上分布在各级各类学校,这部分体育设施主要为本校学生服务,场地利用率都比较低,节假日基本休置。从调查情况看,现城区内大专院校的体育设施逐步在对社区开放,中小学、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的开放才刚刚起步,要实现体育资源的整合,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5、大型公共体育设施的维护缺乏经费支撑。
公共体育设施带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注重的主要是社会效益,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群众健身服务是重要职责,要保证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每年的维护费用是很大的。民间资本建设的体育设施,它的立足点主要在满足群众体育消费需求,其维护经费也主要靠其他收入支撑。我市现国家资金建设的体育场地设施,大多是单一的体育设施,这些场馆从单位性质来说是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但财政补助形式有自收自支、差额补助、全额补助等,一些单位步履艰辛。如成都体育中心,1995年实行自收自支,当时借助“球市”和各种大型展销会,还能保证各项经费支出。近年来,随着“球市”下滑以及大型展销会的退出,收入明显下降,仅能保持人员的正常支出经费,而体育设施的维护改造经费只能靠上级拨款,这种状况很难保证设施设备良好运转。
五、对策建议
面向21世纪,成都在未来五年内的目标是: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型中心城市。
体育场地普查为我市体育场地建设规划建议提供了依据。2003年我们组织了场地调查,形成了《2002年成都市体育场地调查报告》,提出了成都市今后五年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建议。市上有关部门已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将体育场地建设用地纳入了《成都市中心城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7)》、《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成都市“文化强市”规划方案》。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成都建设成为西部体育中心城市,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做好体育场馆的开放工作,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培养高水平的体育后备人才,大力发展体育产业,适应“文化强市”和“文明城市”发展要求。突出抓好两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快我市体育设施建设步伐,二是整合体育设施资源。
(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我市体育设施建设步伐。
我市体育场地建设今后五年奋斗目标是:
城区内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配套进行,建成一批与现代化城市相匹配的标志性体育设施。在城南副中心建设占地近千亩的现代化的体育中心,使其具备承办全国城市运动会的条件设施,形成现代化城市体育设施的基本框架,达到西部体育中心城市具有的硬件设施。结合城市风景区、城市公园、三环路绿化工程、沙河治理等工程,建设大型户外运动场地。2004年底建成成都锦江森林体育公园一期工程;结合沙河治理,设置安放大众健身设施;到2005年,90%的社区建有群众健身设施。按照《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力争2007年达到人均体育设施面积1平方米的标准,全市公共体育设施总面积要达到1100万平方米。
县(市)体育设施建设规划,按照市政府“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将体育设施纳入我市实施重点镇建设配套建设。按人均不低于1平方米的标准规划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到2010年,县(市)政府所在的十四个重点镇,体育设施建成“2111”工程(即“两场”田径场、灯光球场,“一房”训练房,“一池”游泳池,“一中心”健身中心);其他重点镇,体育设施建成“111”(即一个田径场、一个标准体育设施、一组健身路径);农民新村配备公共健身设施。
(二)整合体育资源,有效发挥体育场馆设施效益。
1、搞好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体育部门的体育设施充分发挥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群众健身和发展体育产业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坚持向群众开放,发挥体育场馆设施的多种功能作用,使每个场馆成为区域性的健身中心,满足人民群众健身、休闲、娱乐的需要。
2、做好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对群众、对社区开放的工作。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应当向社会开放,为群众健身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从2004年起,学校体育设施开放面要逐步提高(通过举办活动,平均达到每月一次),其中长期稳定的开放(周末开放)每年新增30万平方米。
3、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加强对全市健身工程的使用管理,采取区(市)县和社区属地管理,区(市)县体育行政部门要与受赠单位签订责任书,保证健身设施场地条件、日常养护、使用等管理措施。各级政府应确保本地区体育设施建设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严禁侵占、破坏公共体育设施。确因城市建设改造需要迁建体育设施,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规定,体育设施应先建后拆,做到拆建平衡。
四川省成都市体育局
二00四年五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