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工作简报
第 35 期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 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目 录
・普查成果交流园地・
重庆市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分析报告
广东省第五次普查与第四次普查数据对比情况分析说明
・感人事迹・
来自普查一线的感人事迹
・普查成果交流园地・
编者按:数据分析和课题研究工作是普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局领导冯建中同志在6月份的全国动员会上就提出“要充分利用普查的成果,搞好总结、数据公布和数据分析,大力宣传体育事业的成就”;张昊司长也针对此强调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普查数据的采集和汇总工作仅仅是完成了普查工作的一半,数据研究和分析工作同等重要;全国普查办主任刘扶民同志在普查工作开展的各个阶段也曾对数据分析和课题研究工作进行过多次批示,并对如何具体实施提出了明确意见。全国普查数据汇总后,各省均将数据分析和课题研究工作作为普查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撰写了普查数据分析报告,并对体育场地增减的原因作了专门的分析,许多省市的课题研究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本刊将陆续选摘各省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分析材料,供领导和同志们参考。
重庆市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分析报告
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和三峡库区移民迁建等原因,重庆市的体育场地与1996年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时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普查基本数据分析
重庆市是一个年轻的直辖市和老工业基地,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由一个特大城市(原重庆市)、两个中等城市(万州、涪陵)、四个小城市和1500多个小城镇组成,拥有近3100万人口,其中城镇人口1073万,农村人口2022万,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格局。体育事业受社会总体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呈现出以城市带动农村的特点,城乡差别较大。
(一)体育场地数量及隶属关系
重庆市共有各类体育场地17351个。其中标准场地7902个,占全市体育场地总数的45.54%;非标准场地9449个,占全市体育场地总数的54.46%;体育系统被占场地47个。
按系统分类,教育系统13507个,占全市场地总数的77.85%;体育系统263个,占全市场地总数的1.52%;其他系统3581个,占全市场地总数的20.63%。
按地区划分,各地的体育场地数量排列前五位的区县分别是:开县1089个、永川市839个、綦江县818个、酉阳县782个、万州区771个;标准场地数量排列前五位的区县分别是:万州区425个、涪陵区392个、江津市358个、南岸区350个、开县339个。
重庆市体育场地每年增加较快,自1996年起到2003年,年均增加1400个以上,短短8年间共新增体育场地11595个(对外开放场地4105个,不开放场地7490个),新增场地占全市体育场地总数的66.83%。
(二)体育场地面积
重庆市体育场地占地面积共2049.28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场地占地1521.2万平方米,非标准场地占地528.08万平方米。
体育场地建筑面积共97.67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场地89.34万平方米,非标准场地8.33万平方米。
体育场地面积1593.21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场地面积1186.64万平方米,非标准场地面积406.57万平方米。全市标准体育场地面积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巴南区131.73万平方米、江北区115.51万平方米、万州区70.21万平方米、大足县66.69万平方米、沙坪坝区60.54万平方米。
自1996年第四次普查以来,重庆市共新增体育场地面积1095.64万平方米,占全市场地面积的68.77%。标准场地面积新增847.13万平方米,占全市标准场地面积的53.17%。
(三)人均体育设施面积
重庆市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5.6个,每万人拥有标准场地2.55个,非标准场地2.05个。
该市人均体育场地占地面积0.66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51平方米,人均拥有对外开放体育场地面积0.174平方米,1996年以来新增对外开放体育场地面积0.136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高于全市平均数的区县有13个,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江北区、巴南区、南岸区、大渡口区、沙坪坝区,都是位于都市发达经济圈的主城区,可见经济发达程度对当地体育设施的建设和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资金投入
历年来重庆市体育场地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7.95亿元,其中标准场地投资23.62亿元,占投入总数的84.5%;非标准场地投资4.33亿元,占投入总数的15.5%。
重庆市平均每个场地投资16.11万元,其中体育系统最高,平均每个场地投资224.53万元;其它系统次之,平均每个场地投资22.30万元;教育系统最低,平均每个场地投资10.41万元,说明体育系统的体育场地普遍投资规模大、档次高。
体育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来源,以财政拨款和单位自筹为主,分别为33.54%、57.38%;其他投入占6.16%;社会捐赠和体彩公益金投入相对较少,分别只占1.02%和1.9%。
(五)经济成分
重庆市体育场地按经济成分划分,属国有经济的为15710个,占场地总数的90.54%;私有经济825个,占4.75%;集体经济788个,占4.54%;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28个,占0.17%。十分明显,该市体育场地是以国有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集体经济、私有经济为补充,港澳台、外商经济有适当参与的基本格局。
(六)场地分布
重庆市体育场地分布在学校校园的为13468个,占总数的77.63%;机关企事业单位楼院的为1019个,占5.87%;居民小区为937个,占5.4%;厂矿为640个,占3.69%;乡(镇)村为255个,占1.47%;宾馆饭店138个,占0.79%;公园132个,占0.76%;广场、军营、老年活动场地等其他场地分布762个,占4.39%。
(七)场地对外开放情况
重庆市体育场地全天向全社会开放的体育场地为2473个,占场地总数的14.25%;全天分时段向社会开放或只开放部分体育场地设施的体育场地为3099个,占17.86%,不向全社会开放仅对本单位学生、职工开放的体育场地为11779个,占67.89%。
从各系统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情况看(含全天开放和部分开放),体育系统场地的开放度达到了77.19%,其他系统的场地比例也达到了73.25%,而教育系统由于学校的相对封闭性,对外开放的场地比例仅为20.33%。
(八)体育场地每周活动人数
重庆市体育场地每周参加活动500人次以下的场地有8002个,占总数的46.12%;501-2500人次的有6607个,占38.08%;2501-5000人次的有1651个,占9.52%;5001-10000人次的有711个,占4.1%;10000人次以上的有380个,占2.18%。这说明该市体育场地的使用率普遍不高。
(九)不同运营性质体育场地的基本运营情况
在重庆市体育场地中,公益性场地16743个,占场地总数的96.5%;经营性场地608个,占3.5%。2003年,全市体育场地从业人数8231人,其中,公益性场地从业人数为5922人,占从业人数的71.95%;经营性场地从业人数2309人,占28.05%。全市体育场地2003年经营收入共计4138.87万元,其中,公益性场地经营收入561.52万元,占总收入的13.57%;经营性场地3577.35万元,占83.43%。
二、普查数据评估
(一)体育场地增加原因分析
1、市和各区县新建或改建了一大批高标准的体育场地
重庆直辖后,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库区移民迁建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市和各区县加大了对体育场地的投入,兴建或改建了数十个高标准的体育设施。同时,该市还正在规划建设一大批公共体育场地,有的在2004年也建成投入使用。
2、学校体育场地标准和数量稳步提高
重庆市大中小学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建成了一大批综合场馆。1996年以来,重庆市各所学校累计新建各种体育场地8768个,投入资金10.54亿元。新建的体育场地,很多是按标准建设的,更体现了人性化和实用化。
3、“雪炭工程”给三峡库区带来体育设施的建设高潮
国家体育总局及全国体育系统对重庆三峡库区16个区县对口支援雪炭工程资金3600万元(标准为全淹县300万元、半淹县150万元),用于建设体育设施。在雪炭工程的带动和影响下,重庆市库区新建成6个体育场、4个体育馆、1个游泳馆和一批健身训练中心,建筑总面积52万平方米,资金投入总量达到7.66亿元。
(二)部分区县体育场地减少原因分析
1、体育设施安全的影响。一些体育设施年久失修,已属于危险建筑,为保证安全被拆除了。
2、体育场地改建的影响。原有的一些体育场地用途有限,为增强其服务体育的功能,重庆市对一些场地进行了改建,原有的场地被拆除了,而新的场地正在改建之中。
3、行政区划调整的影响。直辖以来,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市一些区县对乡镇进行了合并,合并后各乡镇管理地域发生了变化,一些体育场地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原来一些乡镇政府驻地的体育场地、设施随着乡镇的消失而改作它用。
4、城市不断发展的影响。原有的一些体育场地大多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区,由于城市不断改造升级,部分体育场地改建为公路、广场等基础设施。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规格、高标准的大型公共体育场地偏少
高规格、高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仍然偏少,承办大型、综合性赛事的能力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市体育竞赛市场的形成以及竞技水平的提高。重庆市观众席位在2万人以上的体育场只有5个,占全市体育场总数的7.69%;观众席位在3000人以上的体育馆,且有大屏幕、电子系统等辅助设施齐全的体育馆只有3个,占全市体育馆总数的9.68%。全市共有室外网球场133块,室内网球场4块,占全市体育场地总数的0.79%,由于位置相对分散、无中心赛场且设施档次不高,目前还不具备承接大型网球赛事的条件。作为重庆市开展最普遍的游泳项目,全市仅有各类游泳池馆127个,除2003年竣工的重庆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外,其他场馆普遍档次不高,不具备承接国际赛事的要求。
(二)体育场地布局不合理
体育场地布局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分布不合理。全市17351个体育场地,分布于乡(镇)村的体育场地为255个,仅占全市场地总数的1.47%。分布在学校校园的为13468个,占场地总数的77.62%,其中绝大部分分布于城区或县城内,仅有少部分场地分布于乡(镇)村的学校。而剩余的20.91%的场地基本位于城区或县城。二是项目布局不合理。这次场地普查共统计各类场地65类,重庆市有其中的41类体育场地,主要集中于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全市共有标准和非标准篮球场地5218个,占全市场地总数的30.07%。而其余的24类场地如手球场(房)、棒垒球场、射箭场、自行车场、汽车赛车场、赛马场、击剑房等奥运(全运)项目或有群众基础的体育项目场地都还没有。
(三)体育场地开放程度不高
重庆市有67.89%的场地不对外开放,部分开放的有17.86%,全天开放的场地只有14.25%,再加上场地的使用率不高,有46.12%的场地每周活动人数在500人以下,因此群众普遍感觉无健身锻炼场地。加之全市有77.85%的场地集中分布于学校校园,这部分场地主要为本校学生服务,对外开放率只有20.33%,场地使用率低,因此造成目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主要以青少年为主的局面,老年人群尽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愿和时间,但由于目前对外开放的场地出于自身发展和场地维护的需要对使用场地进行收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年人群的积极性。而作为社会中坚的青壮年人群由于工作、家庭、时间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体育场地数量、开放时间的限制,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最少。
(四)资金投入主体单一、投资仍以财政投入为主
重庆市历年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投入累计27.95亿元,其中以财政拨款和单位自筹为主,分别占到33.54%和57.38%。而单位自筹部分,由于有77.85%的场地属于教育系统,教育系统的场地建设资金也主要是由财政资金构成。因此体育场地的投资主体仍是以政府为主。社会资本对体育场地的投入还很少,特别是对大型体育设施的投入。
(五)场地经营效益不佳,普遍缺乏场馆维护经费
重庆市仅有663个场地有经营收入,2003年收入总额为4138.87万元,平均每个场地经营收入为6.24万元。要靠这仅有的一点收入来维持场馆的正常运营并对其进行日常维护,无疑是不可能的。
三、对策建议
重庆市通过对第五次体育场的普查数据分析,对当地体育场地建设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一)加强宏观调控,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全市体育场地建设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体育场地建设现状和体育事业发展目标(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情况,对全市体育场地的建设作出统筹规划。各级政府要将公益性体育场地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管理和考核指标中,将体育场地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建投资计划,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要与城市建设配套进行,并会同体育行政部门做好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确保体育场地建设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加强政府综合运用规划、政策、资金等手段对体育场地建设的宏观调控作用。要建立区域间共建共享理念,坚决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合理布局场地资源,既要防止体育场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又要严格禁止体育场地建设攀比,使全市体育场地建设健康发展。坚决贯彻执行《体育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及《重庆市公共体育场馆条例》,严禁侵占、破坏公共体育场地。对确因城市建设改造需要迁建体育场地的,必须按先建后拆的原则,做到拆建平衡,体育场地不减少。
(二)坚持体育场地建设资金投入多元化
对于面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体育公益性事业,政府作为投入主体不能变,但也不能再走财政拨款的“独木桥”。社会事业社会办,就是要突破由政府统包、统揽、统管的体制,建立由政府、社会、集体、个人、外资等多方投入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和开放型运作的新格局。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投入体育场地建设,特别是大型体育场地项目建设。对于小型的群众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特别是乡(镇)村和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应采用“国家拨一点,集体出一点、社会集一点”的“三个一点”办法加快建设。克服因国家投入不足,体育场地建设跟不上人民群众体育需求的状况。
(三)体育场地管理走市场化道路,不断提高体育场地开放程度
大型公益性体育场地投资大、回报期长、运营成本高。为减轻场地运营压力,提高综合效益,应制定相应的政策,要转变社会公益性事业“只看投入,不计回报”的观念,改革运营机制,推行现代场馆管理模式,明确体育场地管理单位在场地管理维护方面的职责,允许其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贯彻“以体为本,全面发展”的方针,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活动,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开发体育场地功能,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竞赛表演业及相关产业,提高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体育场馆的自我发展能力。
进一步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设施,特别是供竞技体育、业余训练的场地设施和教育系统的体育场地,在不影响正常运动训练和学校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可有偿地多向社会开放,做到资源共享,以满足人们体育和文化需要,使体育场地设施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改革体育场地建设审批制度、加强体育场地前期设计、审批过程中体育和商业功能的合理分配
在加强宏观调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同时,应对审批制度进行改革。对列入全市体育场地建设规划的项目要加强业务部门的专业审理,在充分考虑场馆的体育功能的同时,强化场馆的商业功能,为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对于没有列入各地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规划的体育场地建设项目必须从严控制,使体育场地建设科学、有序、合理。
(全国普查办根据重庆市普查办提供材料摘编)
广东省第五次普查与第四次普查数据对比情况分析说明
根据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汇总数据,广东省目前共有标准、非标准、被占体育场地77593个,其中,标准场地58071个,非标准场地19518个,被占体育场地4个。标准体育场地比第四次体育场地普查数量增加了15960个。广东省对两次体育场普查数量的增减作了如下分析: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广东省体育场地增长的内因
从1995年到2003年,广东省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东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体育消费不断增长。1994年~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体育边际消费倾向是1.5,即城市人口收入每增长1%,它的体育消费就增加1.5%,居民体育消费明显快于居民的收入增长。1996年广东城镇居民家庭体育消费支出为294.68元,2000年为548.97,增长了86.29%,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增长速度的4倍多,城镇人口体育边际消费倾向达到3.7%。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为广东省体育场地的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为我省体育场地的增长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广东省是体育大省,近年来对体育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大,体育事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九运会期间,全省各市新建了46个大型体育场馆,到目前,全省21个地级市只有4个地级市没有综合性的体育中心。
近年来,广东省业余训练、群众体育的大量投入和社会的体育需求是促进体育场地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体育产业的发展也是广东省体育场地变化的重要原因
90年代以来,体育产业在广东省得到蓬勃发展,体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特别是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产业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根据2002年的体育产业调查,目前,广东省共有经营性的体育场地4000多家,体育健身服务业的增加值达到了14亿元,广东省经营收入超过500万的健身娱乐企业46家,占全部体育健身娱乐企业的1.6%,而固定资产原值占全部健身娱乐企业的63%。其中属社会经营性企业的增加值为11.1亿,占78%;体育行政事业单位为3.14亿,占22%。目前在广东省体育健身娱乐业中,社会经营性单位已经大大超过国家体育行政事业单位,社会体育服务已经逐步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包办一切,向社会、国家共同举办,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方向转变。体育产业的发展为广东省提供了大量的体育运动场地,主要集中在网球、高尔夫、保龄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轮滑等体育场地。
四、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调整,包括项目的调整影响广东省体育场地数量的变化
随着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调整,广东省部分项目的体育场地数量也随着发生了变化。比如,由于排球项目在广东省不是重点发展项目,近年来排球场地也明显减少;羽毛球是广州市的重点发展项目,也是广州市群众普及率最高的项目,近年来羽毛球场的数量飞速发展,还体现出国有、集体、私有等不同的经济类型。
(全国普查办根据广东省普查办提供材料摘编)
・感人事迹・
来自普查一线的感人事迹
――青海省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经济欠发达,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省普查办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戴学俊、张彤、代玲三位同志,从七月中旬到九月底,先后行程两万多公里,行迹踏遍了青海省的海东、黄南、果洛、玉树、海南、海北、海西、西宁等地,横跨八个地区,海拔从2260米直达4800米,高度落差2千多米,有时一天就要经历夏秋冬三个季节,他们顽强克服了晕车、头疼、头晕、恶心、不能正常吃饭、睡觉、高寒缺氧等高原反应带来的种种困难,对全省的体育场地普查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指导。他们每到一地,即全力投入到工作之中,召集当地普查员,针对本地区不同的场地进行相关的业务指导,检查完毕即奔赴下一个检查点,从不给基层单位添麻烦,为全省普查不出假数错数、保证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赵明辉同志是青海省黄南州文体局的一名普通干事,在这次普查工作中,作为一名女同志,她身先士卒,克服了交通不便、吃不上饭、喝不上水、高温难耐等困难,带领其他同志出色地完成了全州的普查任务。一次,她和其他同志前往全州最偏远的柯生乡进行普查,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大暴雨,暴涨的河水挡住了回家的路,他们就在荒郊野外忍饥挨饿地熬了一夜。赵明辉在这次普查工作中,白天普查登记,晚上检查审核,全身心投入工作,尽管脸上晒脱了皮,嘴唇裂开了口,但从没叫过苦喊过累。
(全国普查办根据青海省普查办提供材料摘编)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
地址:北京市崇文区体育馆路2号 邮编:100763
电话:(010)87182128或87182138 传真:(010)67111158
电子信箱:pcjb_2004@sina.com
报送: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领导小组成员。
分送: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成员。
发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体育局,总参军训和兵种部体育局、总政宣传部文体局,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部,铁道部普查办。
点击此处下载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