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市体育事业要紧紧抓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历史机遇,积极筹划好“十一五”期间我市各项体育改革和主要发展目标,促进全市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西安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按照《西安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我市“十一五”期间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体育法》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2003〕16号)文件精神,以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努力践行市委提出的“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坚持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为我市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
(一)我市“十五”期间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我市体育事业坚持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使我市体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我市群众体育工作积极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十五”期间我市共建成了全民健身广场360个,在569个社区中有60%的社区建立了体育组织,培训了30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有晨晚健身站点1600多个,为群众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了方便;我市有全国和全省体育先进社区26个,全国农村体育先进示范站20个;我市体育人口达到30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40%;我市群众体育工作“十五”期间再次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这也是我市第3次即连续12年获得此殊荣。
竞技体育成绩显著。竞技体育以落实“奥运争光计划”为重点,努力抓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使我市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期间我市成功地举办了市第12届和第13届运动会,发现了一批体育后备苗子,创造了一批好成绩;2002年参加省第12届运动会、2003年参加全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均取得了好成绩;我市培养输送的优秀运动员在全国和国际大赛中,取得了较好成绩;我市现有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个,国家射击射箭重点学校1所,国家射箭重点布局学校1所,省级少儿体育学校10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4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1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2所。五年来共向省级以上训练单位输送体育后备人才60多名。
体育产业稳步发展。“十五”期间积极贯彻落实《西安市体育经营活动管理条例》,加强对体育市场管理的力度,使我市体育市场得到较快发展。全市现有体育经营活动场所600多家,为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提供了便利。重视体育彩票发行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发行量,五年来共发行体育彩票7.4亿元,体育公益金达到5600万元。我市利用体育公益金新建和改建了一批体育设施,为群众参加体育健身和青少年体育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我市“十一五”期间体育事业的奋斗目标是:通过五年努力,进一步巩固我市群众体育在全国的先进地位;竞技体育在西部省会城市名次列前,体育产业发展进入西部前列,努力提升我市体育工作水平,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1. 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十一五”期间,我市群众体育紧紧围绕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为目标,在群众体育活动和规模上要有新发展,继续保持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使我市体育人口达到340万人以上,占全市人口的45%。
(1)坚持城市体育以“四进”社区为目标,提高社区体育工作水平。“十一五”期间,我市社区体育组织要在“十五”期间60%的基础上,每年递增5%,到2010年社区体育组织达到90%以上。从2006年开始,每年培训10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从现在的30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到2010年达到8000名,实现95%的社区有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全市各个社区每年都要开展6次以上的体育活动。每年新建40个全民健身广场,到2010年我市社区全民健身广场达到600个以上,使每个社区至少有一个全民健身广场。到2010年,我市在9个全国体育先进社区、26个省级体育先进社区的基础上,力争再创建一批先进体育社区。
(2)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建设体育设施,关爱农民身体健康。从2006年起,每年要建成10个乡镇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到2010年,乡镇体育活动中心要达到我市乡镇的60%。各乡镇要成立体育组织,吸引农民参加体育活动,每年要坚持开展两次较大规模的群众体育活动。每年培训200名农村体育指导员,到2010年,我市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要达到1000名。要加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力度,在抓好全省试点工程(区县)建设的同时,要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建设进度,到2010年要使全市3159个行政村的六分一村(530个村)建成一块标准篮球场和2个乒乓球台。
(3)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全面增强学生体质。积极配合教育部门,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把体育作为学生升级和升学的一个重要指标,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认真落实“两课、两操、两活动”,保证教学质量,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质。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特点,开展课余训练,不断提高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训练水平,为我市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发挥作用。
(4)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指导群众科学健身。“十一五”期间,我市要完善国民体质监测总站监测设备,全市十三个区县都要建立国民体质监测分站。按照国家颁布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全市每年抽样监测的人数不少于5000名,五年监测人数要达到30000名;各区县每年抽样监测人数不少于500名,五年监测人数要达到2500名以上。我市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要定期向社会公布,指导广大市民群众科学健身。
(5)充分发挥体育社团作用,加快体育工作社会化进程。“十一五”期间,各区县要恢复成立体育总会,到2010年,全市各级体育社团总数要超过80个;全市要有30%的体育社团达到市级优秀标准。市体总每年要举办一次全国体育赛事;每年全市社团开展活动要在160项次以上。要加强对新兴体育项目和健身体育项目的管理,引导群众参与文明健康的体育活动。加强对体育社会组织的管理,坚决取缔非法体育社团和组织。
(6)办好我市传统性体育赛事。“十一五”期间,每年在全市开展“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的活动。坚持办好元旦越野赛,冬季百万人健身,翠华山登山赛,全民健身周活动等传统性体育活动,特别是要办好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等“精品”赛事,扩大影响,以此为群众参加体育健身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到2010年,我市体育人口比例从现在的40%提高到42%。在全市各区县开展一区一县一品牌体育活动。“十一五”期间,我市将按届次举办市工人运动会、市农民运动会、市老年人运动会、市级机关运动会、市残疾人运动会和市少数民族运动会,不断推动行业体育运动的开展。
(7)建设西安环城墙体育文化公园。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已将我市环城墙体育文化公园项目列入向2008年北京奥运会献礼的景观项目。2006年,我市要完成环城墙体育文化公园的样板区建设,到2010年,建设规模达到4个样板区标准。
2. 以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为重点,巩固和发展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十一五”期间,我市竞技体育要紧紧围绕国家“奥运战略”,继续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扶强扶优、效益投入”的原则,以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人才为重点,全力建设好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带动全市青少年体育学校和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努力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1)要抓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工作。我市已建成了两所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要加大工作力度,在提高训练质量和出高水平人才上下大工夫,以此带动各级青少年体育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训练点的发展,争创一批省级和国家级的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省和国家输送更多、更好的体育后备人才。
(2)在我市形成体育后备人才梯队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区县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的训练工作。对已恢复少年儿童体校的区县要加强管理,未恢复少年儿童体校的区县要创造条件恢复少年儿童体校。到2010年,市、区县两级少年儿童体校在训人数达到4000人,两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训人数达到5000人,保证我市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了检验训练效果,我市每年积极组队参加全国和全省青少年比赛,锻炼队伍,积累经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3)2006年和2010年我市将参加陕西省第13届和第14届运动会,要继续保持竞技体育在全省的领先地位。
(4)在2006年第15届亚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第11届全国运动会上,要有我市输送的运动员参赛,力争取得好成绩。
(5)2007年第6届全国城运会在武汉市举行,我市要积极备战,加大投入,落实各项训练计划,加强后勤保障,力争取得好成绩。
(6)2009年我市将举办第14届运动会。这届运动会我市将在运动成绩、市场化运作、群众体育健身、开闭幕式上有新突破。
(7)每年承办国家级高水平体育赛事1~2项;承办全省体育比赛3~4项;每年举办市级青少年体育比赛50项次以上。
(8)努力实施足球“龙凤呈祥”计划和优先发展女子足球。积极支持男子足球俱乐部参加全国足球联赛。认真落实“凤飞计划”,我市青少年女足要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我市要有女足队员进入备战2008年奥运会国家队。继续推进足球项目改革,创建名牌足球学校,到2010年,足球在训业余队员达到10000人。
3. 积极培育体育市场,为体育事业发展积累资金。“十一五”期间,我市体育产业以销售体育彩票为龙头,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市场、体育旅游、体育广告等产业,为体育事业发展筹措更多的资金。
(1)继续贯彻落实《西安市体育经营活动管理条例》,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和个人兴办体育企业和各种形式的体育俱乐部;加强对体育经营场所的管理,依法行政,依法监督,促进体育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2)要充分运用国家给体育的特殊政策,积极发行体育彩票,每年完成1.6亿元以上,“十一五”期间发行体育彩票要达到8亿元,实现公益金5000万元以上的任务。
(3)要进一步加快我市体育竞赛项目市场化进程,积极宣传和包装赛事,引入社会资金,联合举办全市各类青少年体育比赛、体育活动,承办全省、全国高水平体育赛事。
4. 新建和改建一批体育场馆设施,为群众体育健身和竞技体育发展服务。“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建设一批体育场馆设施,为群众健身和竞技体育发展创造条件。
(1)按照市体育场地处市中心的区域地位,在市体育场内新建羽毛球馆、小型综合体育馆,与现有的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形成健身集群,配套建设后勤服务、绿地、停车场等设施,将其功能定位为全民健身活动的中心。
(2)市军体校射击馆改造工程从2003年开始施工,计划2007年建成投入使用。“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对建成的市军体校射击馆投入先进的训练设备,完善其功能,使其达到国家一流的训练比赛场地标准。
(3)按照城市发展和群众体育健身需求,我市将在�哄鄙�态区规划1100亩地新建西安体育运动城。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分期建设田径运动场、体育馆、网球馆、游泳馆、健身馆等体育设施,为群众体育健身和举办综合性体育竞技表演提供场所。
(4)阎良区、周至县、蓝田县在“十一五”期间建成文体中心。没有公共体育场馆的区县,要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成1~2个体育场馆。
(三)实现“十一五”规划保障措施
(1)为了落实“十一五”规划项目,要加强组织领导,对任务进行具体分工,实行责任制,督办制,责任追究制,确保目标任务的实现。制定体育事业目标考核评比标准,分类细化,综合考核,科学评分,全面评定。
(2)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积极争取市、区县政府在用地、项目立项和建设上给予优惠政策,在资金上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3)加强体育干部队伍建设。要努力提高体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练员、运动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建立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单位、学习型运动队,树立体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意识,发扬体育战线的顽强拼搏精神,争创佳绩。严格按照党对干部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国家人事工作管理规定,建立教育、监督、述职、评议制度,对各级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形成档案。建立行政干部、业务干部、专业技术干部培养、考察和任用的系统网络。
(4)为了保证体育事业的发展,市财政对全民健身设施,青少年训练和竞赛要逐年投入经费,市、区县体育部门要运用市场机制,发挥体育功能和作用,招商引资,联建高水平运动队和建设体育场地设施。
(5)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等各种传媒,宣传体育政策法规、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发展动态,每年体育信息不少于200条。积极向省、市、各行业有关刊物踊跃投稿,宣传西安体育,扩大体育宣传的覆盖面。通过召开体育赛会新闻通报会、体育作品展示会及评奖工作不断扩大体育影响力,吸引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建立全市体育信息员队伍,及时报道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建立奖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