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统筹规划“十一五”期间我省体育改革与发展任务,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体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的总体部署,结合新时期我省体育事业面临的形势任务,特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任务 (一)“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体育事业全面推进,取得显著成绩,成为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群众体育空前活跃,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96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7.2%。学校体育施标率和达标率分别达到98%和96%。竞技体育屡创佳绩,在重大国际、国内比赛中共获151个前三名,其中第一名58个。在全国第10届运动会上,我省金牌排列46个代表团的第23位,保持了一定水平。在第28届残奥会上获得女子坐式排球金牌,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场馆建设成绩显著,全省累计投入5亿多元,新建体育场地5000多个,约占全省体育场地总数的30%左右。体育产业起步良好,全省各类体育经营企业(实体)发展到3965个,从业人员达到25000人。五年累计发行体育彩票6亿元,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提留公益金1亿元。体育科技、教育、宣传等其他工作都有长足发展。但经费投入不足、发展基础薄弱的现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不足,训练水平、科技含量不高,整体实力与先进省份的差距日益拉大;高水平体育人才缺少,后备力量匮乏;体育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政策尚不完善,体育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培育和发展;体育改革尚需深化,体制、机制不活,发展模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体育发展不够平衡。
(二)“十一五”期间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为体育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始终坚持用发展凝聚人心,破解难题,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始终坚持用创新拓宽思路,以项目带动发展,寻求有效载体,提升工作水平;始终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深入调查研究,深化对省情、体情的认识,实行民主决策,强化政策推动;始终坚持用改革统揽全局,推进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始终坚持用工作实绩赢得支持,以服务优化环境,争取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体育工作的重视;始终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职工头脑,加强各级班子素质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提高指导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水平。
(三)“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五年,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大将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对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和新的动力。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甘肃体育事业发展新的跨越。
二、指导思想 (四)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体育事业的决定》(省委发〔2003〕12号),以提高全省人民健康素质为根本目标,以备战和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中心任务,把项目带动体育场地建设和政策扶持体育产业作为重点工作,推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城市体育与农村体育的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五)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全省总人口的40%左右。全省国民体质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在校学生《学校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率达到90%以上。逐步建立起亲民、便民、利民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
(六)竞技体育整体实力显著增长,力争实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2009年第11届全运会金牌排位达到西部省区中游水平。
(七)体育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各类体育场馆发展到3万个左右。
(八)体育产业初具规模,总产值达到全省GDP的0.5%~0.6%。体育彩票发行额及体育系统内办产业经济收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九)体育改革不断深化,各项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初步形成各种社会力量竞相参与、充满活力、科学有效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四、群众体育 (十)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第二阶段的工作。坚持项目带动,围绕构建“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这一中心任务,推进全省群众体育工作的活跃开展。
(十一)突出抓好“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建设。以加强体育场馆设施为基础,实现一市(州)一馆(综合体育馆)、一县(市)一中心(综合性体育活动中心)、一乡(镇、社区)一站(综合性文体工作站)、一村一场(水泥硬化篮球场);以重大比赛和特色体育活动为抓手,精心打造天水伏羲庙太极拳全国邀请赛、清水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平凉崆峒武术全国赛、漳县贵清山全国攀岩精英赛、兰州百里黄河风情体育节、黄河三峡龙舟赛、沿长城徒步体育健身、甘南三省四区赛马大会、河西走廊汽摩越野赛、巴丹吉林沙漠穿越、祁连冰川探险、嘉峪关滑翔节、嘉峪关铁人三项赛、敦煌沙漠体育节等群众体育品牌活动,逐步形成市市有品牌、县县有亮点、月月有活动。把这一健身长廊建成民族特色体育长廊、人文体育长廊,生态体育长廊,以此带动全省体育发展,为全省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十二)积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农民健身工程的意见》,制定我省实施方案,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以村级公共体育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改善广大农民健身条件,到2010年,争取全省15%左右的行政村建有标准化的篮球场。推动农村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为提高广大农民身体素质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十三)不断完善群众体育服务网络。加快建设各级群众体育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网络和体质监测网络。到2010年,省、市(州)、县(市、区)普遍建立体育组织,乡镇建立起综合文体站,城市社区建立起体育指导站,并配备兼职工作人员;实行晨晚练点健身团队注册登记和体育骨干培训制度。全省各级晨、晚练站(点)发展到5000个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累计达到26000人以上,其中一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800名;各市州普遍建立起国民体质监测中心,30%的县(市、区)建立起体质测试站,定期开展各类人群体质测试工作。积极做好全国第三次国民体质测试在我省的实施工作。
(十四)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健身活动。坚持群众体育与奥运同行,抓住北京奥运会机遇,形成群众体育活动亮点。扎实有效地开展“五个百万人群”健身活动、“全民健身周”和元旦、春节各类大型群体活动,推动全民健身深入开展。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积极倡导和推广公园体育、街头体育、广场体育、家庭体育、节假日体育、民间民族体育、趣味体育,推进群众体育大众化、生活化、社会化。协同有关单位、组织举办好全省第7届民运会、第5届农运会、第7届残疾人运动会。组队参加全国第7届农运会、第10届中学生运动会、第8届大学生运动会、第4届职工运动会、第7届残疾人运动会、第4届特奥会和第3、第4届体育大会,力争取得优异成绩。
(十五)努力加强青少年体育、少数民族体育和特殊人群体育。重点抓好青少年俱乐部创建工作。到2010年全省青少年俱乐部累计发展到60个,经常坚持活动的青少年达到15万人以上。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不断提高达标率。进一步加大对老年人、残疾人体育投入和组织领导力度,为他们创造更多、更便利的健身条件。进一步实施“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工程”,发挥我省多民族优势,做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创新推广工作,充分发挥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独特作用。
五、竞技体育 (十六)坚持奥运金牌带动战略,进一步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坚定地走集约化、效益型发展道路。在巩固提高现有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潜力,提升科技含量,使整体实力有新的突破,确立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
(十七)着力研究解决我省竞技体育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 严格把住运动员“进口”关。改革现行运动员招收制度,制定优秀运动队招收管理办法,成立省体育局统一选拔考核领导小组,严格标准,规范程序,统一管理。适应从业身份转变要求,试行运动员合同制。
2. 着力解决高水平教练员缺乏问题。坚持培养与引进双管齐下,下决心配备好各项目得主教练,确立一批高水平的领军人物。加强教练员培训,实行教练员全员聘任制。试行高水平教练员年薪制和津贴制,稳定高水平教练员队伍。
3. 认真扭转科研滞后局面。建立健全优秀运动队科研组织机构,实行“科、训、医”三位一体保障。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省体育科研所设施条件,配备必需的测试器材,加强重点课题攻关。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力量,提高体育科研整体水平。积极引进、聘请外省科技人员,担任科技教练,提高科训水平。
4. 全力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工作。抓紧落实省以上关于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经济补偿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我省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难点问题。
(十八)牢牢抓住备战和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个竞技体育的重中之重。强化对内组织和对外协调工作,全方位做好国家集训的我省运动员各项保障工作,力争完成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围绕第11届全运会、第16届亚运会和第6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全面做好训练管理工作。
(十九)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抓紧实施国家体育总局推出的“全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更多政策扶持和专项经费投入,新建2~3个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进一步探索体育运动学校办学模式,发挥培养后备人才的龙头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将省体校办成高等体育专业技术学院。坚持体教结合,县级少儿体校保持在50所以上,县(市、区)要重点抓好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办好业余训练点,探索优秀运动队一条龙训练模式。鼓励、扶持高等院校和有条件的市、州试办专业运动队,引导社会力量兴办业余训练。建立全省业余训练信息网络,对体育特长生进行建档管理,跟踪培养。成立全省青少年体育管理中心,强化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奖励制度,提高成材率和输送率。
(二十)办好2006年全省第11届运动会和2010年全省第12届运动会。积极探索和大胆改革省运会举办模式,突出抓好资格审查,真正把省运会办成提高竞技水平、促进业余训练、推动全民健身、带动体育产业、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体育盛会、人民节日。发挥竞赛杠杆作用,积极承办有影响的国际、国内体育比赛。
六、场馆建设 (二十一)抓好榆中国家级亚高原训练基地、刘家峡水上训练基地、嘉峪关滑翔基地和七里河全民健身广场建设。力争有5个市、州建成综合性体育馆,使全省“一市一馆”普及率达到70%;力争有200个乡(镇)达到“一乡一站”的体育设施标准,力争有2000个行政村新建水泥硬化篮球场,新建全民健身路径400条,全省体育场馆和基本设施进一步改善。
七、体育产业 (二十二)制定全省体育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政策,积极培育、开发体育市场,重点发展体育休闲娱乐、竞赛表演、健身服务、体育旅游等本体产业,带动发展相关产业。初步建立起以本体产业为重点,多业并举,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精心打造体彩品牌,形成体育支柱产业。
八、体育改革 (二十三)积极推行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努力实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加快各级体育社团和体育中介组织的建设,发挥体育社团管理社会体育事务的作用,有条件的单项协会逐步推进实体化。加快体办产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坚持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实现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度。加强优秀运动队训练管理体制改革,弱化行政和社会管理功能,逐步建立若干训练中心和训练基地,走集约化、效益型办队路子。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九、队伍建设 (二十四)加强科学理论武装和思想道德建设。推进人才强体战略,建立一支思想过硬、作风过硬、能力过硬的高素质的体育干部和技术人才队伍。坚持不懈地进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统筹发展全省体育事业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培养和引进高级教练员50名,进入全国前三名运动员50名,国家级以上裁判50名。培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50名,培养体育产业经营人才100名。积极培养和选调研究生和重点大学本科生,改善队伍知识结构,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队伍整体业务水平。
十、保障措施 (二十五)切实加强领导。各级体育部门要按照《体育法》、中发〔2002〕8号和省委〔2003〕12号文件精神,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把发展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中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制定和完善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体育机构,机构改革中合并的县级体育部门要做到领导专管,人员专设,经费单列。农村乡镇、街道社区也要健全相应的主管体育工作组织机构,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
(二十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体水平。不断完善和建立全民健身、场馆建设、体育竞赛、体育市场管理等领域配套法规制度。重点起草《甘肃省全民健身条例》《体育设施管理条例》和《体育经营从业人员资质标准》。加强体育法制宣传,提高全社会体育法制意识。完善体育执法制度,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履行体育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检查监督、行政处罚等各项职能。力争每年联合省人大、省政协和有关部门进行一次全省体育执法检查或工作调研,严禁侵占、破坏公共体育设施行为,依法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受体育资源的权益。不断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体育事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十七)加大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各地对体育的投入应该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逐年增加。广开体育经费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兴办体育事业。加快发展体育系统内部体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二十八)注重优化发展环境,把体育事业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党和政府中心任务服务、为推动三个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赢得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各行业和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兴办体育的大体制、大格局。
(二十九)加强体育宣传工作。大力宣传体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宣传体育战线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宣传中华体育精神。重点做好备战北京奥运会的宣传工作,积极做好省内重大体育赛事宣传,认真做好“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的宣传。重视甘肃省体育记者协会工作,不断壮大体育新闻宣传队伍,努力创造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良好舆论和社会环境。
(三十)狠抓工作落实。本规划制定后,要加强工作计划性,建立督促检查机制,推进规划的顺利实施。广大体育工作者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狠抓落实,按期完成各项任务,确保“十一五”奋斗目标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