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要上全运 > 正文
全运会群众比赛湖北舞龙队汗水铸就腾飞
发布时间:2017-08-24 作者:蒋亚明   来源:中国体育报

  第十三届全运会群众比赛舞龙项目传统套路决赛在7月9日的下午举行,当日天津户外气温达37摄氏度,而由于舞龙项目对风的要求非常高,比赛馆内无法开空调,烈日蒸腾下,馆内的温度可想而知。

  湖北队的比赛在下午3点15分开始,近10分钟的表演结束,走下赛场的队员们已浑身透湿,甚至需要两个队员相互帮助才能脱下紧贴在身上的衣裤。“从来没有流过这么多汗,这衣服不知道湿了多少次。”谈到高温大家连连感叹,“在场上汗水几次流进了我的眼睛,但不能用手擦,我只能努力睁大眼睛,用眼泪来对抗汗水。”队员韦飞笑着说,“好在大家都努力克服了困难,没有影响到比赛。”

  最终,湖北舞龙队以9.07分获得第4名,虽然没有拿到奖牌,但从队员到教练、领队,没有一个人抱怨,因为参加比赛这段经历,对他们来说就是人生最好的奖牌。一直跟随队伍备战的湖北省社体中心主任王文忠动情地说:“从预赛第9名,到决赛第4名,一路走来,运动员和教练员付出了很多。酷热难耐,但没有一名队员叫苦喊累,完美地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展现了我们湖北群众体育人的风采,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与战胜酷暑圆满参加比赛的顽强意志相比,为备战全运会而又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学习,则更是人生中一次难得的经历。

  本届全运会舞龙项目设立了传统套路和自选套路两个项目,其中传统套路的比赛颇具看点,代表各省市参加决赛的队伍要将最具地方特色的表演展现出来,大家以历史传说为主题进行表演,评委根据队伍对故事情节的表现力以及主题表演与地方特色的衔接,进行打分。

  传统套路讲求故事性,要求在规定难度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加工,观看起来更易懂也更精彩。

  湖北队选取了竹叶龙这个湖北最具特色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记载,竹叶龙起源于清朝光绪皇帝年间,相传是由“化龙灯”演变而来,湖北宜昌土家族一直保持着舞竹叶龙的习俗。为备战本次全运会,湖北队在民间竹叶龙传说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通过舞龙的表现形式,讲述一段竹叶龙保护弱小,与人们和谐相处的故事。可以说是集技术难度与故事性于一体,观赏性非常强。

  湖北舞龙队教练梅博威介绍,之所以选择以竹叶龙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也是带着保护湖北优秀传统文化重要遗产的使命。“这次表演的竹叶龙由九盏竹笋灯、一盏龙头灯和一盏龙尾灯组合而成,‘动则变,变则化’,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作为队里唯一表演科班出身,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的老师韦飞是这支舞龙队的艺术编导兼队员,此外他还肩负着另外一个重要使命:为队员们作不同角色的表演示范。传统套路舞龙讲究故事性,人物设定往往带有鲜明的喜怒哀乐色彩,“不同的情节需要都要尽量夸张地表现出来”。一开始,面对韦飞的讲解,队员们没有理解透彻,表演时表情动作僵硬很难融入情景。见此,韦飞干脆逐一揣摩角色,然后再一一向队员们表演。很快,队员们模仿着他的表演,一点一点改进,很快,愤怒、滑稽、悲愁、欢喜,逐一在表演中呈现出来。

  决赛场上,湖北队第二顺位出场,随着舒缓柔美的音乐响起,一条通体碧绿的竹叶龙在云雾中腾空而出,时而蜿蜒于山水之间,时而跃出山冈时而隐身竹海,给观众造成瞬间竹笋、瞬间龙的艺术感受。在10分钟内,舞龙队完成了指定的难度动作,并通过人体运动和龙的姿态变化完美诠释了主题,一曲舞罢,现场掌声四起。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