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精彩全运 > 正文
锐意改革上海体育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
发布时间:2017-09-14 作者:平萍 周阳   来源:中国体育报

  奋勇争先,追求卓越的浦江儿女,在天津全运会上收获满满:29金、33银、24铜,2人2次打破2项全国纪录,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依然保持在第一集团。在首次设立的全运会群众体育比赛中,代表上海市民参赛的体育爱好者共获11金11银9铜。上海体育人践行“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为这座城市交出了一份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满分答卷。

  “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敢为创新发展先行者”,作为责任担当和使命担当,上海体育书写下城市的精彩。

  “四金荣耀” 足球改革初见成效

  本届全运会,上海代表团最引以为傲的,是包揽了男足U20和U18、女足成年组和U18四个组别的全部冠军,实现了全运会专业足球“全满贯”。

  “能够创造包揽全运会足球项目四个冠军这样一个纪录,证明了上海足球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初步成果,”上海市体育局局长、上海代表团常务副团长黄永平说,“近年来上海高度重视足球项目发展,不断改革创新办训模式,初步收到成效。”

  足球“大四喜”背后,彰显了上海足球扎实的青训基础和人才梯队建设。四支队伍分别走出四条不同路径——成年女足仍遵循传统的体工队模式;U18女足在后备人才培养上探索着走体教结合道路,由小学、初中到高中的“一条龙”培养模式打造;U18男足依托专业足球青训基地,老帅徐根宝率麾下弟子出征;U20男足托管给职业俱乐部,由上港俱乐部青年梯队组成。四种不同的办训模式,打破惯性思维和心理围墙,通过调动、整合社会资源,达到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叠加效应。

  在改革进程中,上海始终把培养青少年后备人才作为引领全局的“牛鼻子”。上海市体育局一方面和市教委共同推动校园足球的发展,一方面则鼓励社会力量开办青训俱乐部,目前上海的足球青训俱乐部接近50家。2015年,评选出10家足球青训的精英培训基地,从政策和资金层面积极引导,发挥“风向标”的示范作用。

  上海足球的成功,得益于注重发挥领军人才的作用。四支冠军球队,都由名气响当当的教练来带队:从老帅徐根宝,到成耀东,女足的马良行、水庆霞、黄坚雄,他们一直躬身扎根青训、潜心施教,身体力行带动一批弟子积极投身青训。在总结表彰会上,有人问成耀东是否在职业赛场重新出山,他笑笑说“接下来的具体岗位还没定,但毋庸置疑,我会继续为上海足球作贡献的。”而更多默默耕耘的基层教练,则是足球参天大树的深厚根基。从2015年底起,上海市体育局每年评选一批优秀基层教练,让他们赢得更多尊重。

  探索创新 拓宽人才培养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打破藩篱、主动创新才能有更好发展。天津全运会改革举措中, “跨单位组合参赛”是一大亮点。上海在许多项目上都走出了与地区合办、高校合办、职业俱乐部合办的多元模式新路径。

  时隔52年,上海男乒重夺全运冠军。令人惊喜的是,许昕、尚坤和赵子豪,全部来自上海曹燕华乒乓学校。“我当初没有达到(奥运会)这个高度,所以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弟子身上。”曹燕华说。

  拆除围墙,引入更多社会力量。网球项目由市体育局与浦东新区、梅体网球俱乐部三家合办,依托俱乐部做日常训练比赛管理,最终在本届全运会取得1金1银1铜的佳绩。而原本优势并不突出的高尔夫球队则由市高尔夫球协会作为办训主体,运用市场化模式运作,历史性地夺得了女团金牌。

  体教结合向来是上海体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本届全运会上,为上海田径夺得金牌的赵婧与郭钟泽,分别由上海田径队与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田径队合作培养。与国内名校的强强组合,让优秀学生运动员登上全运之巅,实现自我超越。

  这类创新模式拓宽了体育培养路径,解决了“人才从哪里来,放在哪里练”这一核心问题,是对传统竞技体育办训模式的有益补充。

  在场地自行车赛场,由上海选手范阳、秦晨路,北京选手薛超华以及河南选手胥玉龙组成的上海联队,轻松拿到冠军。上海自行车队教练邬伟培说,“着眼于国家队,联合组队为未来国家队建立雏形,对备战东京奥运会有着极大帮助。各省市队员间优势互补,有利于提升中国自行车的世界竞争力,也能提高训练水平。需要站在更高层面,看待这一改革政策。” 折射出服务奥运的大局意识。

  正是这种打破壁垒、谋求共赢、探索创新、凝聚共识的全新发展模式,让上海体育取得了更多突破。唯一不变的是正风肃纪、严明铁律的底线。上海代表团始终严抓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未曾出现一例违规情况,运动成绩与精神文明取得双丰收。

  全运惠民 “民间达人” 闪耀全运

  曾经只为专业运动员提供的舞台,如今有了普通百姓施展的空间。全运会首次设立群众体育比赛,上海将“我要上全运”海选活动与城市业余联赛无缝对接,发动了近万名市民参与其中,从中选拔出487人,参加全部19个群众体育比赛项目和三人篮球公开组项目,有180位业余选手跻身18个大项和三人篮球公开组的决赛资格。

  而比成绩更令人感动的是背后的那些故事。为挤出时间打篮球而选择改行的咖啡店老板,跻身柔力球决赛的自行车管理员,打“飞的”绕了大半个地球参赛的大学生棋手,各大赛场内的母女、父子、兄弟组合……年龄最大的69岁、最小的12岁,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他们相聚赛场,只为在国内最高规格综合性运动会中,圆心中的体育梦。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属于业余选手的这份热爱,正是将体育融入生活,让体育回归本真的最佳诠释。他们的全运经历,起到了引领作用,将带动身边更多的人走上健身场。

  近两年,上海举办市民运动会、创办城市业余联赛,构建业余赛事体系,使市民专项技能得到提高。本届全运会上海代表团在群众体育比赛项目上的优异表现与此密不可分,进一步检验了上海业余赛事发展水平和市民体育锻炼成果。

  申城体育处处充满改革的气息,到处都有创新的亮点。不需扬鞭自奋蹄,上海市体育局局长、上海代表团常务副团长黄永平表示:体育行业有句话,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双先”代表时的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韩正书记、应勇市长讲话要求,振奋精神,团结一致,再接再厉,继续发扬优良传统,以第十三届全运会为新的契机,进一步探索体育发展规律,加快推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快推动体育改革创新步伐,为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作出新的贡献!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