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巴西的时刻,出发前在国内听闻的点点滴滴围绕在心头,总之,不是这个被抢了,就是那个被骗了。真正让我的心踏实下来的,是一个叫菲利佩的志愿者。
那是在里约著名的桑巴大道上,为了写出《印象巴西》,我和同事准备进一次里约城区,亲眼看看贫民窟和里约的街头巷尾,但是我们也实在害怕“出师未捷身先死”,最后研究了一下各大赛场,发现射箭赛场就在桑巴大道附近,我们可以坐班车进城。于是,我们就来到桑巴大道附近的射箭场。在桑巴大道上转了一圈,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发现回去的班车站点不在大兵持枪保护的安全区里(其实后来知道那里也很安全),看看离我们并不遥远的贫民窟,瞬间觉得有点慌神。
菲利佩在这时候出现了,他是射箭赛场志愿者的头儿,不知道是不是看出了记者眼中的恐惧,他把我们带到班车站点之后竟然停下不回去了,还和我们聊起天来。从巴西昂贵的交通,到他向往的中国长城,天南海北扯了半个小时,后来大概是需要工作,他干脆把所有的志愿者都叫到外面来布置工作。直到班车开过来,我们安然上了班车,他带着志愿者才离开班车站点。这样的巴西人让我对里约的恐惧直接从100减到了10。
如果说菲利佩带给我从头到尾就是好印象,那么另一位志愿者一开始带给我的,是糟糕透顶的印象。
菲利佩是个巴西帅哥,年轻英俊,本来就是我们女生喜欢的类型,而赛艇赛场的这个志愿者是年近60的老太太,一脸严肃,她负责媒体看台,叫塔莉达。酷爱发朋友圈的我第一天上媒体看台就迫不及待地掏出手机要拍下美丽的赛场,结果她突然挡在我的面前。“这里不许拍照!”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定,文字记者席确实不允许对着赛场拍照,但是一般只要不是太过分,志愿者都不会太较真,但是这个老太太还真不是一般的较真,她严厉地跟我从头到尾讲了一遍文字席的规定,并且检查了我的手机确实没有拍下照片,周围的记者都对着我看,让我觉得很没面子,冲她嚷嚷了几句,对她顿生厌恶。
第二天,赛艇赛场下起了细雨,由于工作间冷气开得很凉,而看台上也有简单的遮雨设施,我还是决定在看台上写稿。不一会儿,毛毛细雨变成了小雨,我看到塔莉达在给每个看台加固遮雨设施,轮到我的时候,我有些尴尬,她确认了我周围的遮雨设施完好后,微笑着对我说:“如果你需要什么,我就在这里。”在雨中,我们都安然工作,她却没有穿雨衣,一趟趟穿梭在媒体席,不时帮着整理整理电视遮雨棚,或者帮助撑撑伞。突然觉得,这个严肃的老太太真的很可爱。
其实,在里约奥运会期间,有很多志愿者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新闻中心安检口的一个志愿者会说几十种语言的“你好”,而且观察力极佳,看到哪国记者,就说哪国语言,有一天,她对着我说完你好,又对着我后面的记者说了韩语“你好”,过了安检一问,那位女记者果然是韩国人,我们俩检查了身上各处,都没有国旗或者国家代表性的标志、装饰,穿的还是同一个牌子的运动服,大部分欧美国家的人都分不清中、日、韩三国的人,天知道她是怎么判断出来我们是哪国人的。
作记者多年,每一届大型运动会,越来越感到志愿者这个岗位的不易,他们不计报酬,不辞辛苦,只为一份经历和一个梦想,没有哪一届运动会是完美的,但是因为他们,每一届运动会都会留下最完美的记忆。(里约热内卢8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