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体育中心运营管理和对外开放情况经验报告
一、建设情况
宜春市体育中心建成于1998年,2004年对体育场馆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宜春市体育中心成立于1998年,为副县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归口宜春市体育局。在编干部职工64人,退休职工1人,聘用人员25人。内设工作机构有:办公室、场馆科、动力科、广场管理处、游泳馆。主要职责和任务为:1、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2、承办各级各类体育竞赛和大型活动;3、指导全市各类体育场馆管理及建筑设计;4、指导全市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发展,开展体育招商引资工作;5、承办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宜春市体育中心总占地面积338亩,总投入2个亿。其中广场占地70余亩,体育场馆集中连片,设计十分新颖,似一群太空飞行物。
宜春市体育中心位于宜春市中心城区,是集体育比赛、体育训练、大型活动、文艺演出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场所。既有大片的绿地广场、林木茂盛的健身休闲路径,是闹市中的一片绿洲;又有成片错落有致的体育建筑群落,做到了场馆建设与周围环境的发展紧密结合。宜春市体育中心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摸索,达到了既符合体育竞赛客观要求,又带动宜春经济建设发展,并与宜春公共配套。中心的体育场馆独具个性魅力,最聚人缘,是宜春独具特色的标志性人文建筑之一。
宜春市体育中心成立以来,始终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体育为龙头,以体育提高宜春知名度,通过承办一系列国际、国内及全省赛事,以体育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每年承办国际、国内赛事十余起,承办了第五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等综合运动会2项。每年举办过以“欢乐中国行”和“蒙牛·城市之间”为代表的大型活动近十项,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宜春市体育中心是代表宜春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国家级2A旅游景区,是全省第一个以体育为载体的旅游景区;也是宣传宜春、世人了解宜春的一个重要窗口。体育搭台、经贸唱戏,这是发展地方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宜春市体育中心通过不同规格、不同档次的体育竞赛,扩大了宜春在全国的影响和知名度,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减轻了政府负担,提升了城市综合服务水平。
二、对外开放及运营管理情况
宜春市体育中心是我省唯一的一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自98年成立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管理好、经营好、使用好体育中心”的原则,始终坚持“以体为主,多种经营并存”的经营管理理念,从零开始,不断摸索、总结、开拓,经营结构逐步完善,体育竞赛表演、健身、培训等体育本体产业蓬勃发展,场馆冠名权、广告等无形资产开发形式日益富。体育中心场馆运营有自管、托管、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中心现有在编职工64人,退休人员1人,聘用人员25人,都实行了绩效管理,采用了“全员聘用、竞争上岗、考核激励、优胜劣汰”的用人办法,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方式进行管理。
(一)场馆运营情况
1、体育竞赛表演业独树一帜。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全民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宜春以承办第十届江西省运动会和第五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为契机,体育中心逐步建成了一个集体育馆、体育场、训练馆、游泳馆、网球馆(场)、室外篮球场为一体的体育建筑群体。
我们充分发挥体育中心场馆设施优势,加大了承办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各类体育赛事的力度,98年成立至今已成功承办了省级以上比赛156项(其中国际比赛3项,国家级比赛114项,省级比赛50项),综合性运动会4次(其中国家级运动会1次,省级运动会1次,市级运动会2次),获得过国家级最佳赛区和优秀赛区12次,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其承办的比赛次数之多,规格之高,在全省首屈一指,宜春体育中心也逐步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体育竞赛中心。我们在承办赛事中,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2、体育培训业快速发展。
十余年的发展,体育中心范围内已具有各类体育俱乐部(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包括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跆拳道),各类培训中心(如游泳馆培训中心、健身会所),各类国家训练基地:如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国家手球训练基地,形成了比较健全的体育培训市场,培养了众多青少年体育运动爱好者。
3、体育广告市场稳步发展。
体育中心户外部分广告媒体出租,每年固定收入20万元,体育比赛赛场广告、广场各项业务活动广告等体育广告市场发展迅速。如2004年全国青少年田径锦标赛广告现金和实物收入达20万元左右。体育中心的广告市场从目前来看,还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4、体育旅游初显端倪。
以体育资源为依托,围绕市委、市政府发展旅游产业的战略部署,开发各类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目前宜春体育中心已成为国家级2A旅游景区,形成旅游观光、赛事观摩、健身休闲一条龙的体育旅游服务业,打造体育运动休闲的旅游新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宜春体育中心年收入由开始的几十万元,逐年攀升,到如今已突破了300万元。十余年来,为社会解决了近百人的就业问题。目前,体育中心体育产业发展既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较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体育产业政策扶持乏力。宜春市体育中心体育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阶段,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也是幼稚产业,在产业发展的起飞阶段,政府给予必要的优惠扶持政策至关重要。而目前各级政府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够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二是市民体育消费意识不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但由于受消费观念的影响,体育消费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城市体育消费人口偏少,市场培育还需一定的发展过程,市民的体育消费占其收入的比重较小。
三是体育产业总体规模偏小。体育中心主要以体育竞赛表演业为主,其它形式主要采取租赁、场馆经营的方式进行,且行业管理不规范,没有形成规模,市场竞赛力不强。
四是体育无形资产商业化发展不快。体育无形资产的商业化、市场化是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一环,也是体育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体育中心由于缺乏专门人才,开发力度尚有欠缺,体育赛事和运动队伍的市场化程度低、商业价值不高。
(三)发展趋势及建议
针对宜春市体育中心体育产业目前的比较优势及制约因素,应做到以场育“市”,以“市”促场,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业,积极带动体育旅游、体育培训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1、举办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游泳、跆拳道、健身健美等各类培训班,引导体育消费、繁荣健身娱乐市场。如租赁开设的乒羽俱乐部、自主经营篮球俱乐部以及健身会所。
2、加强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广播电视等部门的合作,依附现有的学校,发挥现有的体育设施,积极开展多种体育健身娱乐活动,同时帮助中小学体育的开展,培养青少年终身健身习惯,为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奠定基础。
3、利用中心特有的体育资源,与旅游部门共同开发体育特色旅游、全民健身旅游、竞赛专线旅游等服务。
总之,我们“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中心的体育产业就一定能够在新世纪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中的支柱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