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体育局:立足服务、开拓创新,为“健康重庆”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重庆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自2003年成立以来,经过7年的摸索发展,积累了一下经验和教训。特别是2008年“健康重庆”建设以来,重庆承接大型赛事活动不断增加,市民的健身意识和健身需求不断提高,中心的经营和发展迎来了更好的氛围和环境,也经历了更多的挑战,为体育场馆的经营和管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现将市奥体中心围绕“健康重庆”建设开拓创新、提高服务水平情况概括如下:

一、明确发展思路,夯实职工队伍思想基础

奥体中心在场馆规划及建设初期,偏重于考虑竞技体育赛事的场馆功能需要,而对的餐饮、商业服务等配套设施的考虑显得不足,安全保障设施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使得中心在除了大型赛事以外的时间终日冷冷清清,门可罗雀。财政每年只划拨100多万元的基本运行费用。而实际上中心每年实际的运行成本却近千万元。为解决巨大的生存压力,同时如何使中心在全民健身及体育产业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了中心领导班子面临的最为重要而棘手的问题。中心领导班子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并借鉴其他城市体育场馆的发展模式,确立了“以体为本,以商哺体”的发展主题,选择了“大型文体活动、全民健身活动与产业开发齐头并进”的发展思路,明确了“不给财政添负担,创造条件,自给自足”的工作目标。经过在广大员工中的广泛动员、大力宣讲,使整个中心上下统一了思想,树立了共同的奋斗目标,为中心下一步的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立足全局,着眼未来,通篇谋划

在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主题后,中心领导班子结合实际情况,着眼未来,制定了详细的“三年计划”。明确了2004年至2007年的第一个三年间,在不破坏中心各场馆主体结构的前提下,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及物业资源的开发与改造,努力完善中心的配套设施及功能用房。这一期间,中心自筹资金改造出商业门面5000余平米,改造出库房、电工房、网络机房等各种功能用房2600余平米,完成新建化粪池、公共厕所、垃圾站、火炬台、转播台等基础设施工程10余个。为下一步中心体育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在2007年至2010年三年间,中心利用前期开发的物业资源大力开发产业潜力,加紧引进各项全民健身运动项目及相关配套产业。三年间,中心相继引进了保龄球、篮球、羽毛球、轮滑、自行车及跆拳道等十多个体育项目,一改建成初期只能进行田径、足球、游泳三个项目的局面。同时,沙鸥体育、舒华健身器材等一批体育用品商家也进驻中心。截至2010年底,中心物业租赁面积累计已达到76525平米,各类商家共计120余家(其中经营体育项目的商家30余家),产业总收入达到530余万元。在中心产业结构的布局上,中心领导班子立足全局,通盘考虑,作出了体育场西面为办公区域,北面为体育用品市场,东面为体育健身项目,南面为运动休闲及配套产业的整体规划,并严格贯彻执行。在下一个三年计划中,中心领导班子明确了将引导中心产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进一步加大对体育产业项目的引进与扶持,逐步清退违规、违约经营的商家及一些非体育产业项目的商家,使中心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工作更加健康、有序的向前推进。

三、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承受压力

拟定了产业工作的思路与方针后,具体执行起来却绝非一帆风顺。一方面,由于资金和经验的缺乏,中心的产业开发工作真可谓举步维艰。发展初期,中心人气不够,市场氛围也不浓厚,商家的引入显得十分困难。为了培育市场,中心只得放宽准入条件,加大扶持力度,甚至采取一定时间内免收租金,只收取基本能耗费用等方式来吸引商家。为了营造更好的经营环境,中心领导班子大胆创新、敢想敢干,投入70多万元的资金在体育场南面打通隔墙,改造出1500多平米的临街门面用于餐饮的经营,将一些长期闲置的贵宾包房进行翻新与装修,用于KTV的经营。经过四年多的努力才逐渐走出了困境,基本达到了不依靠财政,自给自足的目的。另一方面,中心的产业开发工作又受到了一些批评与非议,一些市民及人大代表时常到上级部门投诉、上访,反映中心商业化开发严重,一些领导同志也对我们的做法进行了批评。这些虽然是我们之前预料到的情况,但仍然使中心领导班子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在这些困难与压力面前,中心领导班子没有退缩,一面加强自身的物业管理能力,一面给各级领导和广大市民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使得中心的产业工作总体上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绝大多数市民的肯定。特别是市体育局的领导和各业务处室给予了中心充分的理解与支持,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四、团结协作,争取各职能部门及相关单位的支持

中心作为一个大型体育场馆的管理单位,在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各职能部门及其他相关单位的协助与支持。例如在两届市运会期间,市燃气集团派出精干力量,帮助中心改造天然气管道,精心调试供气设备、反复实验点火过程,保障了主火炬的成功点火;在若干次大型文体活动举行期间,市供电局的电力工人也加班加点守候在各个配电房,保障活动期间的供电正常。20107月,在市人大的推动下,交巡警进驻中心直接参与交通秩序的整治和日常管理,并在中心设立了警务室,使中心的交通秩序及治安环境短期内得到了明显的改观。由于中心不具备行政执法权,要制止一些游摊散贩及乱搭乱建行为只能采取宣传、劝阻的形式,时常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也积极争取工商、市政等职能部门能够借鉴交巡警进驻的模式,加大对中心内违规、违章行为的执法力度,共同为广大市民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休闲健身环境。

五、企业化管理,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中心为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编制内的职工只有10名,绝大部分员工为聘用制员工以及临时用工。中心领导班子早在2004年就明确了“企业化管理、一视同仁、竞聘上岗、同岗同酬”的运行模式。到目前为止,中心六个部门正、副部长中聘用制员工就有7名,超过一半。此外,各部门的骨干力量中也有大量聘用制员工。通过几年的锻炼与磨合,逐渐打造出一支能吃苦、能战斗、素质过硬的职工队伍。不管是在大型文体活动的承办与筹划,设施设备的日常维修与保养,还是产业工作的开发及物业工作的管理上,都经受住了考验,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赞扬。例如中心的潘兴旺同志,从一个普通农民经过自身吃苦耐劳的实干及中心领导班子的培养,已成为场地服务及器材管理的专家,在大型赛事的承办及游泳馆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已被聘为场馆部副部长兼游泳馆馆长,成为了中心的骨干员工。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心领导班子“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尊重人才”的队伍建设理念,是中心广大吃苦耐劳、埋头苦干员工的一个真实缩影。

六、发现不足后尽快整改

(一)宣传工作不到位,忽视了自身正面形象的树立

近年来,中心只顾埋头发展,却忽视了宣传工作的开展与自身形象的树立,以致于在有些方面经常受到群众的不理解与非议,时常给我们的工作造成被动局面。例如有很多群众认为奥体中心是国家财政投资修建的,日常运行也是吃“财政饭”,那么所有场馆与健身项目就都应该全公益性开放,所以对我们场馆及健身项目有偿开放意见很大。他们却不知道财政每年只划拨100余万元的资金,相对整个中心的支出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有些群众经常反映游泳馆更衣室的淋浴热水供应不足,认为这是我们为节约冬季运行的成本,有意节约天然气用量而造成的。他们却不知道现在用气紧张,特别是在每天下午5点至6点期间为保障广大市民的做饭用气,天然气公司限制了中心的用气量,使得游泳馆锅炉气压严重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心已自筹资金20多万元投入到游泳馆的锅炉系统及天然气管道的改造工程中。现在,中心领导班子已充分认识到自身正面形象树立的重要性,已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中心网站及大型LED显示屏等渠道加大了宣传工作的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产业发展重数量、轻质量,监管力度不够

在中心加大产业开发力度的初期,由于当时中心人气不够,市场氛围不浓厚等诸多因素,使得我们在商家的引进上只能采取粗放型的模式。即只能片面的追求数量,而不能兼顾质量,不能进行有选择的引进。而在诸多商家进驻中心之后,中心对他们的监管与规范力度又显得不够,造成了中心产业结构良莠不齐的局面。有的商家经营的项目已不满足中心整体产业布局的需要;有的商家在经营体育项目难以盈利的状况下违反合同擅自转项;有的商家在经营过程中不注意环境卫生的维护,甚至出现擅自乱搭乱建临时建筑的情况。这些都给中心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得我们产业工作的效果打了折扣。为此,中心领导班子及时调整了思路,在中心产业发展模式上做出了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的决定,并在日常监管上加强了力度,采取了会同有关部门对一些临时建筑及设施进行强拆,对违规、违约商家进行停水停电以及将整个中心清洁卫生承包给专业的清洁公司等一系列的措施,力求尽快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一一年十月十二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