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幸在8月15日晚上来到南京青奥会青奥村中心广场,一定会怀疑是否置身于一个超大型的迪厅——在强烈的音乐和耀眼的灯光映衬下,近千名年轻人玩在一处,载歌载舞…… 这并不是一个大PARTY,而是南京青奥会组委会专门为来自全球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87名年龄在14至18岁运动员准备的特别的欢迎仪式,这些接近成年但实际还是半大孩子的运动员们似乎也很享受这样的欢迎仪式,迅速融入了南京青奥会的氛围中。 “小”就是青奥会较之成人奥运会最大的区别,其中最直接的“小”就是参赛运动员的年龄小。 欢迎仪式上,年轻人用彼此最喜欢的方式诸如社交钥匙YOGGER(国家奥委会专门为青奥会运动员开发的交流工具,运动员只要碰触彼此手腕上YOGGER的芯片,就能获得对方的相关信息)、合影、徽章交换、舞蹈交流着、互动着,甚至就连8月16日青奥会开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也和来自五大洲的运动员代表玩起了“自拍”;生活中,年轻人们也很容易找到相同的话题,时尚、手机以及风靡全球的“2048”游戏。用中国男篮队员叫焦海龙的话说就是,突然间和这么多同龄人在一起,很高兴,也很自在。 除了运动员年龄小,青奥会各比赛项目的规模也相对较小,这一点从参赛运动员的数量就可见一斑:伦敦奥运会运动员数量超过10000人,而南京青奥会则只有不及4000人。当然,比赛规模小并不等同于青奥会“不正规”,正相反,南京青奥会的项目设置完全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相同,甚至就连奥运会新增项目高尔夫和橄榄球也在南京青奥会的比赛序列当中。 另外,与成人奥运会相比,南京青奥会的投入规模也相对较小,据南京青奥会财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合理控制预算、统筹资源、加强审计等手段,南京青奥会的总投入将至少比四年前的首届青奥会下降10%,刚刚结束的青奥会开幕式预算更是只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十分之一!投入缩减的潜台词并非质量下降,据了解,即便严格执行“能改不建、能修不换、能租不借”的原则,承办本次青奥会的比赛场馆也完全符合比赛的要求;同时本次南京青奥会仅有的一个新建场馆青奥体育公园赛后也会成为市民的健身场所,充分体现了国际奥委会场馆建设“更科学、更高效”的要求。 说完了“小”,再说说青奥会的“大”。较之成人奥运会,青奥会最显著的“大”就是更大的包容性:很多运动员来到南京参赛,并不需像成人奥运会一样达到一定的成绩标准,像阿富汗本次青奥会唯一的参赛运动员,女子跆拳道选手雅各比就是希望通过参加比赛让更多人了解阿富汗体育;巴布亚新几内亚女足队更是直言,希望更多感受青奥会的氛围。另外在项目设置上, 青奥会也有很多打破国籍限制混合组队的项目,像击剑团体、铁人三项、柔道团体、马术团体障碍赛、跳水混合团体、高尔夫混合团体、现代五项混合团体接力、自行车混合团体接力、射箭混合团体、游泳接力、射击混合团队、网球混双、羽毛球混双等项目都不设国籍甚至洲际的门槛,参赛运动员可以自由组队,充分体现奥林匹克大家庭的融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田径8×100米混合国际团体接力,这是一个非常新颖的项目,由所有田径运动员混合组队进行接力竞速,比赛场地也不是常规的田径场,而是在青奥村附近的中轴线广场。 青奥会的“大”同样还体现在对年轻运动员的巨大影响上:前国际奥委会主席,青奥会创立者罗格曾说,希望年轻人通过参与青奥会得到激励和启发。激励、启发年轻运动员最好的手段就是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据了解,南京青奥会期间将围绕五大主题,即奥林匹克主义、技能发展、幸福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社会责任、表达在赛前和赛时,面向运动员、社会公众和其他青年参与者在青奥村内外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激烈青年人融入奥林匹克运动、学习奥林匹克理想、传承奥林匹克精神。 小小的青奥会,大大的期待和梦想。但愿2014年夏天的南京,可以给每一位参与者在他们的青奥会旅途中留下永久的印记和丰富的精神遗产。 (林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