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服务:未必都要“五星级”?
10位健身房老板中有9位都立志要打造自己的高端、高质量服务的连锁品牌。而笔者每次到一家健身房探访,几乎总会问同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个行业最缺乏的是什么?”
2成高端,7成中端,1成低端,这是时下国内健身服务行业的不同市场定位的区隔。无论如何,健身房经营其实就是吸引会员并留住会员的过程,包括选址是否准确、收费是否合理、环境是否舒适、健身指导是否专业等。某些短视的想法认为,会员只要购买了会员卡不来健身反而更好,这样不占用俱乐部的资源却有收入进账。但从永续经营的角度,应该想方设法留住会员——会员出勤率是非常重要的效果指标,只有出勤率高,才会拥有更高的续卡率、顾客满意度和私教课程的销售收入。
而时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健身场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因为数量多造成的过度竞争,恰恰相反,是数量和品类上的不饱和,应该既要有小型的社区健身房,也要有适合工薪阶层消费的健身俱乐部,还要有大型高档的健身场馆,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因此,从细分市场的角度看,未必所有的健身房都需要按照“五星级”的标准来投资和构建,职能部门也应引导不同企业根据其不同市场定位匹配相应的服务水平和消费模式。尽管此前已有数家健身连锁机构通过了“中国体育服务星级”认证,然而记者观察到,评四星级以下的都很少——尚待完善的新兴健身产业链首先需要不同标准所对应不同品牌定位的区隔的完善,而目前健身行业自身最大的缺陷,并非“五星级”的设施,而是“三星级”的管理水平。
健身房星级划分及评定标准(GB/T18266.2-2002)属于中国体育服务星级认证的范畴,它适用于各类开业一年以上健身中心、健身会、健身健美俱乐部、健身健美培训学校等,是对我国国内健身房实行等级划分和规范化管理的技术依据。星级的划分以健身房的清洁卫生、环境与安全救护、设备设施及维护保养、服务水平为依据,具体的评定办法按照国家体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设施设备评定标准、设施设备的维修保养评定标准、清洁卫生评定标准、服务质量评定标准、顾客意见评定标准等五项标准执行。而健身房的建筑、附属设施和运行管理应符合国家颁布的有关消防、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现行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健身房星级划分及评定是为加强健身场所健康安全,提高健身服务市场的监管效率,以及规范体育服务市场秩序和服务质量的根本要求,也是体育服务认证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在引导消费者根据自身情况和需求,按照健身市场不同层级的服务标准来选择消费模式。至于操作实施层面上同一档次不同健身品牌因为不能落后同行而需要获得“五星级”认证的心理“现象”,则以同一品牌的不同门店所处的地段和职能各自进行星级划分和评定。因此,不能形容某健身连锁品牌获得了“中国体育服务五星级”认证,只能以此形容此品牌的某家店。
笔者认为,健身连锁企业重视星级评定则体现出了两个“规避”的现实意义:一是规避从业人员的失业危机。因经营问题的大量裁员,是健身教练和相关从业者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也一直是这个行业人员流动性极强、不把这个职业当作终身从事的职业的最主要因素。二是规避信任危机。之前因为市场萎缩导致的一些健身连锁店的歇业或倒闭,这些行业“负面”的信息直接影响到了消费者的健身意识以及对整个行业的评价。因此对消费者而言,星级将意味着服务品质的保证。
那么,对于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职能部门而言,如何介入到帮助健身服务业提振整体造血能力的事务中来?办法也有两个,一是保护和提高健身房经营者的从业积极性和投资权益,就像只要有好的商业模式那样,即使是做1-2星的经济大众型健身房,投资人也能顺利切到“蛋糕”;二是加快所有健身房硬软件服务的升级步伐,严格的标准规范了行业里的一些“短期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说,健身房星级划分及评定标准GB/T18266.2-2002的推出正逢其时。
回到开头:健身房经营者们普遍缺失的是什么呢?统一的行业标准之外,其本源就是与其品牌定位相匹配标准的资金。
相关链接
我国体育服务认证的进程
2008年初,第一家申请体育服务认证的网球馆和综合体育馆先后现身。与此同时,游泳场馆和健身房的体育服务认证也开辟了新的认证领域。如今,体育服务认证项目的队伍已不断壮大,其发展的脚步逐渐在跆拳道馆、保龄球馆等更多的体育场馆驻足。
(崔衎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