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体育学研究

当前,元数学、元哲学、元教育学等一批元学科已经建立,许多元学科正在积极探索中。研究某一学科的元学科的建立,是该学科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研究元体育学,建立元体育学,是体育学学科建设的一项任务,对推动体育学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1  元学科和元体育学
1.1  什么是元学科
    元学科是从整体的角度,以学科或学科群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学科。元学科主要研究学科或学科群的总体规律,包括学科的对象、特征、体系结构、内部矛盾运动、学科发展规律,学科的方法论、认识论等。
1.2  元体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元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体育学的理论体系和学科群,主要是从形式方面来研究体育学的理论体系,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结构及分类、学科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规律。
    元体育学是从多种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野,对体育学进行整体、系统、全面的反思,体现了元体育学对体育学的超越,同时,元体育学又是体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特殊学科。
1.3  元体育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元体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体育学、体育学的对象论、体育学的结构论、体育学的性质论、体育学的分类论、体育学的范畴论、体育学的方法论、体育学的认识论、体育学的动力论、体育学的发展论、体育学的学科论、体育学的创新论等。
体育学除了采用一般科学研究方法外,应当重视以下方法:逻辑分析方法,解释学的方法,描述性、批判性、规范性相结合的方法。
2  什么是体育学
2.1  体育学的概念
    体育学是以体育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将全部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五大门类。在人文与社会科学之下设有20个一级学科,体育科学与经济学、教育学等并列为一级学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也将体育学列为一级学科。体育学与体育科学虽然字面有所不同,但都是体育学科群的总称,体育学就是体育科学。
2.2  对于几种对体育学不同见解的讨论
    《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认为,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主要研究体育科学体系的结构、层次及其演变;应设置的学科;学科之间及其相关学科之间的渗透与综合发展的关系。”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体育现象,而不是体育科学体系。这种见解是把体育学理论体系及体育学科群误认为是体育学研究的对象,把体育学与体育科学学或元体育学相混同,是不正确的。
    《体育学》一书认为:“体育学与体育科学不能划等号”;“学”是“一种系统认识,涉及价值判断”;而“科学”是“对经验反复验证并系统化的认识”,“不涉及价值判断”。这种认为“学”和“科学”的字面差别,在于是否涉及价值判断以及是否经过反复验证,这是不正确的。
    《体育方法论的思考》一文认为:“体育学是研究人体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体育科学体系是一个知识体系的框架,是各科学技术手段在对体育运动研究中运用的成果”;“体育学与体育科学的区别就是科学与技术的区别”。这种把体育学(体育科学)学科群割裂为体育学与体育科学,把二者的差别归结为科学与技术的差别也是不正确的。
3  体育学的对象论
3.1  体育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体育学研究的对象是体育现象。研究体育现象是为了发现和揭示隐藏在体育现象背后的体育的本质和各种必然性和规律性,体育的本质和规律是体育学研究的深层次对象。
3.2  体育是一种什么现象
    对于体育是一种什么现象曾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体育是自然现象;一种认为体育是教育现象。这两种认识都有片面性。体育是人创造的有目的、自觉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性、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体育能满足人和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其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制约。因此,体育不是“天然的自然现象”,而是一种人文社会现象。
3.3  体育现象中自然现象
    肯定体育是一种人文社会现象,并不否认体育现象中包含着自然现象。体育运动中存在着人的身体运动,包括机械运动、物理运动、生物运动等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离开了人体运动等自然现象就不可能有体育这一人文社会现象的存在。这是因为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是在低级运动形式的基础上出现的,从而把低级运动形式包括在内。但不能因此就否认体育是一种人文社会现象,把体育归结为单纯人体运动的自然现象。体育人文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比较,具有自为性、价值性、变动性、不确定性等特点。
3.4  体育学研究对象的建构性
    从本体论看,体育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从认识论来看,作为体育学研究对象的体育现象,不能离开认识主体而存在。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相互依赖和生成是认识活动的特征。研究对象是一个认识论意义上的概念,对于体育这一研究对象的把握,依赖于研究者的抽象和概括,取决于研究主体的认识能力和选择,通过语言、概念、命题、理论等对现实的体育现象进行加工。因此,体育现象这一研究对象是被研究者依据自己的能力、认识和需要重新构建的。承认体育学研究对象的建构性,有助于避免陷入绝对性和片面性,逐渐在研究过程中看到体育学研究对象相对更加清晰和完整的图像。
4  体育学的结构论
    科学结构是构成科学体系的知识元素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学科的结构状态通常是由学科研究的对象规定的,而学科的结构又影响着学科性质、功能和发展趋势。体育学的学科结构有以下特点。
4.1  学科体系无核心学科
    一些比较成熟的学科,就其学科体系的构造来看,通常都有一两个核心学科,这些学科的发展和学科体系的形成,表现为由核心学科向外辐射,逐渐壮大并扩展其范围,呈“涟漪式”散发状态,即以核心学科为中心,不断成长、分裂、散发出新的学科。与此不同,体育学长期以来并不存在一个核心学科,也没有按辐射方式形成一个由中心向外涟漪式散发的层次分明的血缘关系密切的学科族群。体育学科体系众多学科的产生,是由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辐射、散发至体育领域,与体育运动经验资料、体育学知识相结合的结果,也是体育学辐集、吸收、采纳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结果。这种辐集、集纳的方法是体育学科产生和体育学科体系形成的基本途径。
4.2  知识体系的二元结构
    从体育学科的派生来源和知识内容来看,体育学的学科群大体上可分为两类:自然科学类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从结构上看,是二元结构。这是体育学科体系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由于这种二元结构的存在,使体育学科体系内部的自然科学类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类学科不具有主观性、价值性、意识形态性,具有客观性、价值中立性,以及较强的继承性和国际性,较弱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而人文社会科学类体育学科则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统一,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4.3  体育科学体系构造的大跨度
    由于体育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体育科学体系整体上具有交叉科学性质,于是形成了体育科学体系构造的大跨度,主要表现在:(1)体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大跨度,即科际间的大跨度;  (2)体育科学体系自身的大跨度构造;(3)体育学的原有学科到新学科之间的大跨度。正如生物界的“远缘杂交”一样,体育学科体系的大跨度构造使体育学科体系和新学科的研究富有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具有较强的力度。认识体育学科体系结构上大跨度构造的特点,有助于处理好体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跨越关系以及体育学科体系内部学科之间的关系,促进体育学的健康发展。
5  体育学的性质论
    从不同视角研究体育学,可以发现体育学具有多种性质:
5.1  体育学在科学体系分类中的归属
    对于体育学在科学分类中应归属哪一个门类,曾有若干不同见解,概括起来主要有:“自然科学说”、“人体科学说”、“教育科学说”、“人的科学说”等,这些说法都缺乏充分的依据。体育学研究的对象——体育属于人文社会现象,以体育这种人文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体育学,应归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也就是说体育学具有人文社会科学性质。这一认识已得到国家科学管理部门及越来越多的体育学者的承认。
5.2  体育学在科学体系层次结构中的定位
    科学界依据学科与实践之间距离的远近,将科学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应用技术)。与自然科学的三个层次相对应,人文社会科学也分为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应用的理论科学)和社会工程(应用的业务性学问)。体育学中的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是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力学等学科在体育中的应用,属于技术科学层次。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社会学则是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运用于研究体育现象,属于应用科学(应用的理论科学)层次。体育学的基础在体育学科体系之外,体育学科体系中并不包括有基础科学,只含有技术科学(应用理论)以及应用技术两个层次。包括这两个层次在内的体育学科体系,从整体上看属于应用科学。
5.3  体育学的综合科学性质
    体育学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许多学科与体育知识经验相交叉而形成的一系列学科组成的学科群,所有体育学科所都具有交叉科学性质。从整体来看,体育学是一门交叉科学。
    现代交叉科学认为,交叉科学中也有不同的类别,主要有边缘学科、比较学科、横断学科、综合学科、软科学等。综合学科是以特定的自然客体或社会客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的一种交叉学科。体育学就其具体学科来看,有的属于边缘学科,有的属于比较学科,有的属于综合学科。运动训练学、竞赛学就具有很强的综合科学性质。就体育学科体系的整体看来,它不但具有交叉科学性质,由于它涉及许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因而也具有综合科学性质。
    体育学的人文社会科学性质、应用科学性质、综合科学性质三者是内在统一的,显示了体育学性质的不同侧面。
6  体育学的范畴论
6.1  科学范畴及其在体育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范畴是各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只有明确把握了以基本范畴为核心组成的科学范畴体系,才能建立起体育学的科学理论系统。体育学的范畴作为科学概念应当具有专义性、精确性、稳定性、通用性、可检验性等特征。在体育学研究中,人们往往不重视对科学范畴的研究,不注意概念的明晰性、准确性,从而导致对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研究出现判断和结论错误的情况屡见不鲜。重视和加强对体育学范畴的研究,对体育学理论的发展及体育实际问题的解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2  建立体育学的范畴体系
    科学范畴是科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单元和基本构件,科学理论的发展都是在科学范畴形成和变动的基础上实现的。科学的体育学理论应当在一系列科学概念及其逻辑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基本范畴是整个学科概念体系的出发点,它可以用逻辑统一性把所有概念串联起来,组成完整的理论系统。因此,必须经过反复探讨和验证,构建一批内涵明晰,用语准确,合乎规范,具有精确性、通用性、稳定性的基本范畴,以这些范畴为核心,形成一个逻辑严谨的概念系统,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具有真理性的科学的体育学理论。
6.3  体育是体育学的核心范畴
    在体育学范畴中最重要的范畴就是“体育”,它是体育学的核心范畴,是体育学理论体系的枢纽,在整个范畴体系中起着统摄的作用。目前学者们对体育这一范畴的理解有很大分歧,大体上有两种对立的意见。研究还在继续,争论也在继续。对于与体育学理论和实际工作有密切关系的这一基本范畴、核心范畴,应该认真研究清楚。为此就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民族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原则,从多学科、多视角对体育范畴进行深入的、透彻的研究,使“体育”范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符合科学范畴应当具有的精确性、通用性等特征。
6.4  体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所谓逻辑起点,就是一门学科逻辑思维的起点。体育学要形成一个在各个范畴之间具有必然联系的内在的逻辑结构,就必须从一个恰当的、最简单的范畴出发,一层一层地推演出体育学所把握和追求的定律和规律。体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也应是历史的起点。按照这一要求,体育学的逻辑起点范畴是什么,以这个范畴为起点的逻辑体系如何建立,尚有待于认真探索。
7  体育学的分类论
7.1  研究体育学科体系分类的意义
    对体育学的学科体系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分类,一方面意味着对体育学学科结构的认识走向深入,从混沌到清晰有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体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从幼稚走向成熟。科学的、合理的对体育学科进行分类,对于把握体育学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改善学科结构,推动体育新学科的建立,都有重要意义。
7.2  体育学分类的原则和标准
    对体育学学科进行分类应当坚持以下原则:主体性与客观性统一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分化与统一相统一的原则。
    研究对象是学科分类的主要标志,体育学科体系的各个学科研究对象的特点,是学科分类中最重要的标准。在对一些学科进行分类时,还需要把对象与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因为运用不同学科方法指向同一对象,也会形成不同的学科。
    由于不同研究者依据各自的需要采用的分类标准不同,也由于体育学科的构成是历史的、发展的,因而体育学的任何一种分类方案都不是绝对的。
7.3  对体育学科体系几种分类方案的讨论
    文中所列几种方案各有长处和特点,但其前提是应当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1)不能把不属于体育科学的学科作为基础科学纳入体育科学体系;
    (2)体育学科分类方案应能涵盖和包容体育科学的所有学科。
    (3)不能将体育科学划分为层次分明的基础学科、技术学科和应用技术学科。
7.4  关于体育科学分类的一种设想
    将体育科学体系分为理论体育学、体育史、运动人体学、应用体育学四大类。在应用体育学下设五个小类:体育管理学科、体育计量学科、专门体育学科、运动竞技学科、体育工程技术学科。在每个小类下又设置一些学科。如在专门体育学下设有学校体育学、社会体育学、老年体育学、农村体育学、社区体育学等。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