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独生子女社会背景下城市中学生体育精神教育研究

项目编号:1063SS07020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

 

 

我国独生子女社会背景下城市中学生

体育精神教育研究

-----------------以北京、上海为例

 

(大摘要)


         项目负责人:俞继英         
         项目组成员: 马 瑞  朱民华 文红为
         单      位:上海体育学院    


                    2008年8月31日


 
目  录
1研究的背景及必要性 1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2.1研究对象与调查对象 1
2.2 研究方法 1
2.2.1文献资料法 1
2.2.2现场调查法 1
2.2.3访谈法 1
2.2.4内容分析法 2
2.2.5问卷调查法 2
2.2.6个案分析法 2
2.2.7数理统计法 2
3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果 2
3.1“体育精神”及“体育精神教育”解读 2
3.1.1 “体育精神”的界定 2
3.1.2 体育精神的内涵与结构 3
3.1.3 中华体育精神 5
3.1.4 奥林匹克精神 5
3.1.5 体育精神教育 5
3.2我国城市中学生体育精神教育的意义 5
3.3北京、上海两地城市中学生体育精神教育实施现状 6
3.4我国城市中学生体育精神教育的理论构建 6
3.4.1中学生体育精神教育的生态环境 7
3.4.2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体育精神教育体系 7
3.4.3中学生体育精神教育原则 8
3.5我国城市中学生体育精神教育操作体系 8
3.5.1体育精神教育组织管理机制 8
3.5.2体育精神教育的目标 9
3.5.3体育精神教育的路径 10
3.5.4体育精神教育的方法 11
3.5.5初、高中学段体育精神教育的区别 11
4 研究的结论 12
 

 

1研究的背景及必要性

我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后,城镇新生人口以独生子女为主体,这一政策的实施引起我国一定的社会行为和家庭抚养方式的改变,导致我国青少年人格特征、思想道德的变化。针对当前独生子女的特点,有学者指出,体育教育应以培养体育精神为出发点,强化体育的心理教育和德育功能。

目前,中国人力资源的竞争力在国际排名中靠后,薄弱环节主要在人口的精神因素方面,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上。根据2003年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初、高中教育是当前和未来时期决定我国人力资源的关键,并且初高中阶段是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品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要提高我国人力资源质量和竞争力,必须重视中学阶段的教育,特别是对有关精神方面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精神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反映出的意识、价值观念等体育精神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合作精神、集体情怀,养成坚忍不拔的品质,以及学会公正、公平的观念,对促进我国青少年良好人格和道德的形成和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此外,当前我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领域中有部分目标包含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对中学生体育精神教育的研究可以丰富这两个领域的教学内容,并且对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与调查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国城市中学生的体育精神教育。调查对象为北京、上海两地初、高中学生、体育教师和管理人员。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精神教育体育精神独生子女青少年“sporting spirit” “sportsmanship”为关键词,检索阅读涉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德育教育、青少年研究、独生子女研究及体育课程改革等方面著作40多部、期刊论文150余篇、学位论文9篇,内容检索时限为1990年至20078月。

222现场调查法

    考虑到本研究期望提供青少年体育精神教育的成功经验,因此调查对象选取体育教育可能较好的奥林匹克示范学校和二期课改的先进学校,深入调查学校进行非结构式的局外观察,观察到的结果包括:

l      体育教学活动中有关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与组织

l      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的情况与效果

l      校园体育精神教育的环境与氛围

l      校园体育竞技比赛和学校运动会中中学生与体育精神有关行为和言谈                     

223访谈法

针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对部分体育理论专家、体育教育教学专家、独生子女问题研究专家、学校管理人员、中学体育教师和中学生进行了面访。访谈人员情况见表1

1               访谈人员构成

 

序号

人员构成

人数

1

体育理论专家

5

2

独生子女研究专家

2

3

体育教研员

8

4

中学校长

9

5

中学体育教师

21

6

中学德育教师

8

7

中学生

11

合计

64

224内容分析法

广泛收集与国内外与体育精神教育相关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内容分析,从中挖掘体育精神教育的规律、方法和效果。所收集的资料包括以下两方面:

l      个人资料:

包括中学生所撰写的体育周记,体育课感想、体育课期末总结、运动会投稿、在学校校报和校园网站上发表的有关体育课、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的感想等。

l      官方资料:

国内外各类官方组织以及学校发布的有关的以体育活动为中介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案例;全国第二届中小学体育课公开展示活动公开课录像;各被调学校所提供的有关体育比赛的规程、活动录像、照片;教案、教师公开课录像等。

225问卷调查法

l      问卷的种类:包括体育教师问卷、中学生问卷。

l      问卷的抽样:采用包含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在内的多段抽样。

l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学生问卷发出1400份,回收1286份,有效问卷1152份,有效回收率为82.3%。教师问卷发出220份,回收203份,有效问卷190份,有效回收率为86.5%

l      问卷效度:请10名专家对问卷内容和结构进行了效度检验。

l      问卷信度:学生问卷的B1-B17进行了内部一致性检验,Cronbach α为0.7

226个案分析法

对部分学校体育精神相关的教育行为进行深度剖析。

227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录入,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3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果

31“体育精神”及“体育精神教育”解读

311 “体育精神”的界定

“体育精神”一词起源于西方,目前可查公开发表文献中,“体育精神”一词最早可追溯到1945年乔治威尔撰写的评论《体育精神》,其英文拼写为“sporting spirit”,或“sport spirit”。

对“体育精神”的界定,本研究遵循了这样一个思路:首先,从哲学和体育实践的角度,分析了“体育精神”中的“精神”是价值观念体系;然后,从“体育精神”的英文对译“sporting spirit”入手,指出英文“sporting spirit”中的“sport”,指的是规则化、组织化、竞争性的身体活动;之后,从辩证逻辑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提出体育精神概念的变化性。

由此,把“体育精神(sporting spirit)”界定为:产生于有组织的、以规则为指导的竞争性身体活动过程,又在各种体育活动实践中不断丰富、延伸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

体育精神产生于有组织的、以规则为指导的竞争性身体活动,它又反作用于体育活动,起着指导体育活动的作用,并且在实践中人们又不断发展对体育精神的认识。随着劳动力的解放,人们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余暇体育活动当中来,这些活动不乏非竞争性、非规则化、非组织化的体育活动,人们在这些体育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运动行为表现体育精神、体会着先验的体育精神观念,并且这些表现、观念、体会反过来又充实和丰富了体育精神的具体概念,因此,体育精神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与准则的具体应用不完全局限于组织化、规则化的竞争性身体活动的范围,更会体现于非组织化、非规则化、非竞争性的身体活动中。

312 体育精神的内涵与结构

对体育精神内涵与结构的梳理,是基于sport的特点。社会学学者认为:价值观念与规范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价值观是普遍和抽象的,规范是特殊、具体的。由此可见,任何价值观念均应伴有相应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因此体育精神可分为价值观念层和行为规范层两个层次。

对体育精神的具体内涵(见图1)的梳理:

sport的竞争性特点,引出竞争与超越精神。包括:“超越自我”、“超越对手”、“超越极限”的价值观念,以及“顽强拼搏,追求卓越” “顽强拼搏,追求卓越”“坚持到底,永不放弃”“承受挫折,胜不骄、败不馁”“敢于挑战,敢于尝试”等行为规范。

sport的规则性特点,引出公平竞赛精神,公平竞赛是体育精神的灵魂。没有哪一项活动会比体育更推崇公平的意义和规范。没有公平竞赛,体育实践活动就难以顺利、有序地进行。公平竞赛精神包括:“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光明磊落进行比赛”的价值观念,以及“熟悉比赛规则,了解规则的重要”“遵守规则”“尊敬、诚实、慷慨地对待对手”“为对手的精彩表现而喝彩”“赛后向对手表示祝贺”“不影响裁判的判罚”“避免用不理智、不正当、不道德的行为来获胜”“不使用亵渎性的和粗俗的语言”“不骚扰对手,不诘问对手等行为规范。

sport的组织性特点,引出团队精神,它包括:“团队意识”、“团队互动”、“团队奉献”的价值观念,以及“团队荣誉感”“团队目标认同”“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信赖”“交换思想、分享经验”“为团队的胜利甘为人梯” 等行为规范。

在指导体育运动实践过程中,随着人们对团队精神认识的加深,其具体概念产生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团队精神中“团队”这个概念出现了引申意义,它不仅表示运动员所属运动队这个团队,有时也表示着运动员所代表的单位和国家。


图2  理论构建示意图(略)
 

 

341中学生体育精神教育的生态环境

 教育的生态环境是指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

 本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四个方面入手来分析体育精神教育的生态环境: 一是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家庭以外的社会环境在内的外部环境;二是受教育主体的内部心理环境。

各生态环境中的因素包括:

2                  体育精神教育生态环境因素

 

 

学校环境

家庭环境

社会环境

受教育者心理环境

¨        学校领导重视程度

¨        体育教师的素养

¨        体育相关活动

¨        校园文化

¨        家长体育精神教育意识

¨        家长同子女

一起运动机会

 

¨        社会体育精神文明状态

¨        大众媒体

¨        名人榜样

¨        同伴影响

 

¨        态度定势

¨        兴趣与动机

¨        情绪和情感

¨        品德发展的阶段特点

 

 

 

342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体育精神教育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家校合作、学校与社区合作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趋势。在当前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下,体育精神教育更应该是一个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系统教育体系。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体育精神教育体系是指根据教育生态环境,整合中学生体育精神教育各方面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协同与配合的教育体系,以促进中学生体育精神的掌握与实践。

在三结合的体育精神教育体系中:

l        学校是体育精神教育的核心,表现为:

Ø        体育课程:体育精神显性教育的主要体现。

教师体育课上有意识进行体育精神观念的传授,使学生产生体育精神认知。                    

Ø        校园活动:体育精神体会实践的主要场所

校园活动为学生体会和验证体育精神的观念和规范提供机会,完成体育精神的内化。

Ø        校园环境:体育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校园设施、教育思想和氛围、语言文字载体来影响学生体育精神观念和行为。

l      由学校拉动和指导家庭体育精神教育,通过家校合作拉动家庭体育精神教育,包括:

Ø        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校访日宣传体育精神教育意义。

Ø        开展家庭相关教育活动的书面交流和座谈活动,促进家庭教育经验的交流。

Ø        请家长参与学生的体育竞技活动,举办专门的亲子运动比赛。

Ø        利用学区体育场馆开放的优势,指导家庭业余亲子体育活动中的体育精神教育。

l        社会教育为学校体育精神教育提供支持和补充

Ø        社会资源为学校体育精神教育提供素材:包括大众传媒和体育明星的素材

Ø        社会体育活动为体育精神教育提供补充:包括学生参加、服务社会体育活动中的教育

 

343中学生体育精神教育原则

认知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将体育精神价值观念与体育实践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习、体会体育精神价值观念,执行有关行为规范。

即时教育与过程教育相结合原则:指既要即时地对受教育的符合或违反体育精神的行为进行评价、奖惩,也要将体育精神教育看作是一个体育价值观念由内化至外化的复杂过程,有计划地开展。

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原则:既要重视教师的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也要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进行自主体会和自我教育。

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既要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体育精神教育,把它看作一个多因素的连续教育的过程,同时也要认识到体育精神教育的层次性,分层地开展体育精神教育。

 

35我国城市中学生体育精神教育操作体系

351体育精神教育组织管理机制

我国独生子女社会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体育精神的教育组织管理,应在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分为两条线:

一条线是由省市区体育教研员对基层学校体育精神教育的指导。另一条线是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精神教育活动实施的管理。这两条线的作用都是为了学校体育系统和德育系统更好地开展体育精神教育活动,并实现两个教育系统间的联动(见图3)。


图3   体育精神教育组织管理流程图(略)
 

 

352体育精神教育的目标

体育精神教育目标涉及两个层面:体育精神的认知和体育精神的操作(见表3)。目标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让学生了解掌握竞争与超越精神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激发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过程中的竞争意识,指导学生在运动和比赛过程中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敢于挑战;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战胜自我,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在学生在失败和遇到挫折的时候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自己的失败,胜不骄、败不馁;帮助学生在参加和观看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过程中感受、体会竞争与超越的精神。

第二,让学生了解公平竞赛的观念在体育运动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光明磊落地进行比赛的重要意义,并作参加体育运动比赛过程中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光明磊落地参加比赛,在担当裁判员时严格执法,公正执法,作为比赛观众的过程中文明观看,正确对待双方的胜负。

第三,让学生了解掌握团队精神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建立团队荣誉感,认同团队的目标。鼓励学生在运动实践过程中,以团队为重,与团队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信赖;让学生认识到个人奉献与团队进步的关系,形成与团队成员互相交流,共同进步的氛围;帮助学生在观看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过程中感受、体会团队精神。

 

3                 中学生体育精神教育的目标

 

 

体育精神内涵

认知

操作

作为体育活动

参加者

作为校园竞赛

裁判员

作为运动竞赛的

观众

 

掌握基本观念和行为规范

在体育活动中实践竞争与超越精神的行为规范

―――

能够识别和欣赏比赛中的竞争与超越精神

 

掌握基本观念和行为规范

在体育活动中实践公平竞赛的行为规范

 

通过严格执法、公平执法来体现公平竞赛

能够正确评价公平竞赛的行为,观看行为体现公平竞赛精神

掌握基本观念和行为规范

在体育活动中实践团队精神的行为规范

 

―――

能够体现团队意识,和团队荣誉感。

 

 

353体育精神教育的路径

“路径”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如何达到目的地的通路”。目前德育学科提出了一些德育路径,主要从个体品德形成的心理结构出发,其中,西方学界的观点多提倡遵循知------行的路径。而中国学界有学者认为,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宜遵循的路径是:行------------行。本研究在对一线体育教师访谈和观察体育课的基础上,结合中西品德形成观点的路径,认为在体育精神教育实践当中,还可以遵循另一条教育路径:知------------行。

因此,体育精神教育的路径包括:

------行的教育路径

------------行的教育路径

------------行的教育路径

本研究试图用这些路径来指导体育精神教育实践,分别解析了在体育精神教育中各环节的含义,其中:

知:是指体育精神价值观念的认知。

情:是指以体育精神价值观来评价自己和他人体育行为时体验到的情感。

心:是指将体育精神价值观念和准则内化为自我价值观念体系。

行:是指体育精神行为规范的实施。

 

通过对北京、上海两地被调查的体育教师问卷调查,一线教师对上面三条体育精神教育路径的认同和运用情况如下:

4              一线体育教师对体育精神教育路径的选择             

 

 

教育路径

频数

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

29

15.3

15.3

------------

77

40.5

55.8

------------

37

19.5

75.3

不同情况采用不同路径

47

24.7

100.0

合计

190

100.0

 

 

这样的结果反映出这三条体育精神教育路径在实际体育精神教育的操作中是可行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习惯,不同的教育情景和不同的教育环境选择不同的体育精神教育路径。

 

354体育精神教育的方法

l    运动体验教育法:指教师选择适宜运动项目,挖掘其中体育精神的因素和细节,通过精心的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体验体育精神的教育方法。

l     榜样教育法:适时地将突出的人和事介绍、展示给中学生,使中学生对这些人和事所反映的体育精神产生认知和认同,并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在行为上进行模仿的教育方法。

l    合作学习教育法:将所有学生分成若干固定学练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参加运动技能学习、练习以及成绩考核,使学生认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相关观念及行为规范的教育过程。

l    制度教育法:将体育精神有关行为规范及其处罚办法制度化,形成明文规定和条例,教育中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自觉遵守,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体会体育精神的教育方法。

l    评分教育法:通过进行精心设计评分方式,促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体会体育精神的方法。包括,排位累计评分、团队成员总评分、默契评分。

l    学生评价教育法:学生对体育活动中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是否体现了体育精神进行评价。促使学生对体育精神的行为产生注意,并有意识地执行。

l    两难故事法:是通过对体育精神相关两难问题进行问答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体育精神认知过程。

355初、高中学段体育精神教育的区别

   中学阶段的教育分为初、高中两个学段,在不同学段对中学生进行体育精神教育应体现区别对待。因为,第一,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的身心由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年龄跨度较大,在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心理具有不同的特征;第二,青少年品德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差异性,不同年龄段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发展任务;第三,初、高中学生道德自律和他律程度不同;第四,在初、高中校园中与体育有关的实践活动在性质、内容、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初、高中学段体育精神教育操作的区别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教育目标的区别:初中生他律为主,高中生自律为主

教师任务的区别:初中教师教育为主,高中自主教育为主

教育途径的区别:初中课程教育为主,高中活动教育为主

 

4 研究的结论

41体育精神是产生于有组织的、以规则为指导的竞争性身体活动的过程,又在各种体育实践活动,包括非组织化、非规则化、非竞争性身体活动中不断丰富、延伸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育精神的结构包括价值观念层和行为规范层两个层次。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运动员、教练员在备战和参加国际竞技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体育精神在这些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奥林匹克精神是体育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具体表现及延伸。

体育精神教育是使受教育者了解和掌握体育运动中竞争与超越、公平竞赛、团队合作的价值观念以及相应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的总称。它指向受教育者的心理品质、体育道德及群体性发展,是促进个性的形成与品德发展的个体社会化过程,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过程。在体育精神教育过程中,中华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教育与体育精神的教育是一致的,应有机结合并根据教育任务及具体时空特点,在不同体育精神教育的方面有所侧重。

 

42 针对目前独生子女社会背景下我国城市中学生群体的优势与劣势,体育精神教育可以起到纠正性格弱点,发展心理品质;学习社会规范,促进社会化过程;形成精神动力,提高运动参与性;感受体育文化,丰厚体育教育目标的作用。

 

43目前北京、上海两地中学校园中的体育精神教育,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不同性质、不同学段学校在体育精神教育的组织上发展不平衡;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注意了体育精神价值观念的传播与宣传,但三个观念的教育程度不一,与超越精神团队精神相比,公平竞赛观念教育略显不足。教师重视传授价值观念而忽视对具体行为规范的指导,造成了很多青少年体育精神的知行分离。

 

44体育精神教育的生态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受教育者的心理环境。根据我国目前中学生体育精神教育生态环境,城市中学生的体育精神教育应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体育精神教育体系。

 

45我国城市中学生体育精神教育的组织管理必须要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导下,形成体育教研员、学校管理层共同领导,体育系统和德育系统有效整合的管理体制。

 

46 我国中学生体育精神教育的目标涉及学生对超越精神、公平竞赛精神和团队精神三个方面的认知与操作,其中操作层面的目标应考虑中学生作为体育活动参加者,校园竞赛裁判员和观众的不同角色。中学生体育精神教育应遵循认知与实践相结合、即时教育与过程教育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47体育精神教育可以用------------------------------的路径来指导教育活动。体育精神的教育方法主要有:运动体验法教育法、榜样教育法、制度教育法、评分教育法、学生评价教育法、合作学习教育法、两难故事法。初、高中不同学段中学生的体育精神教育要注重在教育目标、教师任务和教育途径等方面的区别对待。

 

( 原文下载)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