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竞技项目科技备战奥运会模式初探

         2004年雅典奥运会,重竞技项目取得较好成绩的一个基本经验就是:在抓好全面备战的基础上,坚决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充分发挥科技对运动训练的先导作用,通过构建训科医一体化、科学化训练保障体系,实现科研保障基础上的科学训练水平的提高。为此,重竞技中心在2001年明确提出:“以运动队为主体,以训练为中心,向科技要成绩,向管理要效益”的备战工作指导思想和“以运动员为主体,教练员为主导,科研人员和队医为保障,管理人员为服务,把科技建在运动队上”的科训医一体化系统工程建设的目标。
    通过4年的实践,事实证明,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重竞技特色的科技工作备战模式,这个模式也是我们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首要“武器”。    
1  重竞技项目奥运会科技备战模式概述
1.1  技术诊断系统和专项力量训练评定系统
1.1.1  针对目前运动生物力学的最新研究手段和常用力量训练手段和器材,中心组织科研专家委员会的有关力量训练专家与各队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组成“专项体能科训攻关组”对专项体能训练的理论、方法手段及问题进行系统的总结性研究和应用研究,提出适合该项运动技术最优化的诊断训练方法及相应的以专项力量为主的专项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提高各项目专项体能训练效果的目的。
    它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根据生物力学方法与各项目的技术特点建立各项目的技术诊断系统。
    (2)结合运动员的个性化特点,分析发现动作结构性缺陷与不足,提出完善技术的措施,优化其动作技术。
    (3)找出制约专项力量训练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碍。
    (4)提出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及全身肌肉力量平衡发展、增加薄弱肌群力量的科学训练方法和手段。
    (5)制定专项体能素质训练水平的评定方法和标准。
    (6)建立各项目优秀运动员敏感指标、技术参数数据库。
1.1.2  根据各项目特点,统筹合理配备和添置有关技术诊断和力量训练器材,仪器等。配置和添置具有现代科技含量的、智能化、可视化的设备,以便及时将各种数据反馈给教练员,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训练效率。在此基础上,按照教练员提出的专项力量训练特殊要求,积极开发和研制新的专项力量训练、检测设备及评价系统。  1.2  机能监测与训练监控系统
    各队的科研人员要根据本队的实际训练任务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长期系统跟踪训练,及时掌握运动员的训练量、强度及身体状况,并及时做出训练方法和手段评价及训练效果和目的评价,为教练员安排训练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机能监测与训练监控只有与具体训练实践相结合,才能科学指导训练过程,它是科学训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通过技能检测与训练监控至少要达到以下3方面目的:
    (1)服务于科学训练,评价运动员个体的身体机能状况、训练适应情况、训练质量、训练效果及训练方法的合理性,为教练员科学安排与执行训练计划提供科学依据,使训练计划更具个体化特色。
    (2)服务于营养补充,动态监测运动员技能状态的变化,并根据阶段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营养品应用计划,提高营养补充的针对性、科学性及使用效果。
    (3)服务于体重控制,保障控制过程营养补充适度,为赛前训练质量保驾。
1.3  营养补充系统
    营养补充系统要与技能检测系统紧密相结合,在全面禁止使用违禁用品的同时,确保运动队营养品的购买和使用科学合理、统筹安排。
1.3.1  有计划地请有关方面营养专家通过定期讲座和咨询,提高运动员和教练员对营养补充品的正确认识。
1.3.2  要求科研人员和队医要针对不同项目、不同个体以及不同时间段制定详细使用营养补充品计划和食补计划。
1.3.3  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通过课题立项开展攻关研究,开发和研制适合重竞技项目特点的营养补充品,保证运动员在各个训练阶段都能承受较大的负荷刺激,激发机体自身潜能。
1.3.4  对赛前营养除了做到保证运动员体能外,还应考虑增加旨在增强运动员机体免疫力、促进竞技状态出现、保证和改善睡眠以及辅助控、降体重的营养品和手段措施。
1.3.5  赛期营养在保证运动员当天当场比赛需要外,还需加强促进恢复的营养品,以加快运动员体能恢复过程,为次日或下一场比赛作好准备。
1.4  医务监督系统
    结合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情况,运用运动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方法,科学地对运动员身体状况、运动能力以及训练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等进行监控评定,向教练组提出反馈意见,并积极采取多种方式防伤防病,促进伤病恢复。
    在此基础上,研制开发适合项目特点的中草药医疗恢复制剂,并充分发挥中心科研咨询委员会运动创伤专家的作用,采取定期巡诊的方式,到各个国家队进行损伤诊断治疗和防伤指导。
1.5  运动技术图像快速反馈系统和技战术分析系统
1.5.1  针对项目特点,首先在主要训练场地(运动队)配置高亮度投影仪或大屏幕等离子显示器、数码摄像机和高配置的计算机(大容量、1394图像采集卡),及相应的软件,对运动技术图像进行快速反馈,实现可视化教学,提高技术训练效果。
1.5.2  在此基础上以科研课题的形式“立项”组织项目专家收集整理有关举重、柔道、摔跤、跆拳道、拳击的技战术影像资料,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建立影像技战术的数据库。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生物力学软件将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影像直接与数据库的相关资料进行同步对比分析,建立重点运动员技术档案。
1.5.3  组织建立各项目技术统计与分析系统,辅助教练员对运动员技术结构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了解掌握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内在规律,提高科学化技术训练水平。
1.6  身体恢复系统
    努力推动科学的恢复方法,使教练员和运动员进一步了解科学的恢复系统应包括合理的训练安排、尤其是训练后的放松恢复,合理的营养膳食和补充、中医药恢复手段、物理性恢复手段和方法、心理恢复手段和方法,以及科学的管理等。
1.6.1  各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系统的恢复计划,建立较完善的恢复体系。
1.6.2  充实、丰富和完善恢复设施、手段以及人员设备。
1.6.3  需要结合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评定,及时制定并严格执行个体化的身体恢复调整计划。
1.7  科学控、降体重系统
    在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医务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共同配合下,根据比赛任务,制定详细控、降体重计划,并使之与训练、合理膳食、营养补充品、机能监测、体成分测试等有机地结合为一个系统。
1.8  信息情报系统
    充分利用科技信息资源,加强信息系统参与备战奥运会的竞技实力对比研究、项目训练发展趋势研究、主要竞争国的队伍变化动态的分析研究等情报服务功能。围绕备战2008年奥运会,通过建立各项目国内外优秀运动员资料数据库和人才动态管理系统,向运动队及时提供各种综合与专项信息。
    (1)主要对手的备战情况和实力分析。
    (2)世界重竞技项目实力格局综合分析和奖牌预测。
    (3)新的训练方法、技术手段和直接对手的状态变化情况。
    (4)科技保障、禁用兴奋剂等方面的信息研究。
    (5)最新比赛战况、场地、气候、器材、规则变化情况等。
    (6)摄录并分析整理重要比赛的技术录像片。
    新周期备战工作刚刚开始,中心努力形成组织合理、运转有效的科技保障模式。通过立体化的科研工作为备战奥运会训练工作的创新与突破、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提供强有力的科研保障,脚踏实地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增加金牌作贡献。
2  奥运会科技备战模式在2004年的应用及主要收获
2.1  在训练规律科学认识与把握方面的贡献
    各项目科研人员通过系统地科研测试、训练观察和针对性的专项训练科研攻关,以生命科学学科背景知识为主的科研群体充分表现出对项目训练规律进行科学探索的强烈意识。他们借助系统而有效的科研手段、独特的综合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较高的理性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支撑,在帮助教练员更为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现代竞技条件下,项目内在训练规律方面充分证明了科技对运动训练的先导作用。
    如柔道队科研教练发现并揭示了现代柔道运动专项体能训练的内在规律,并形成较为系统的专项体能训练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比起一些教材上的有关理论更为贴近现代柔道运动的专项训练实践,澄清了一些认识上的模糊和误区,在指导专项体能训练方面直接发挥了积极而显著的作用,有效提高了女子柔道队的专项体能训练效果和质量。仅以耐乳酸训练为例,从2002年备战亚运会到2004年备战奥运会,女柔的专项训练强度发生了质的突破与提高,实战时平均乳酸强度由亚运会前的6.5提高到奥运会前的11.5,训练质量与效果根本无法比拟,正如一些主力队员所言,备战奥运会前的平均训练强度是她们从事柔道运动以来所从没有经历过的,两个月的体能训练效果可能要超过过去几年的低水平重复性的训练效果。
2.2  训练方法改进、创新、突破方面的贡献
    各队科研教练从各项目的具体训练环节和整体训练系统等方面结合对项目训练规律的认识就训练方法手段的合理性、科学性进行科学的分析与研究,发现并揭示了各项目一些传统训练方法的不足与问题,并系统设计出训练方法改进、创新与突破的思路、方向或具体方法。
    举重队科研教练提出,通过有氧训练提高运动员的负荷承受能力和疲劳恢复能力;女子柔道队科研教练提出的促进基础力量训练向专项力量训练有效转化的创新力量训练结构与方法的理论与具体方法系统;摔跤队、柔道队、跆拳道队科研教练设计加工的各种科技含量很高的专项技术力量智能化训练器材等等。
2.3  促进科学化训练观念转变方面的作用
    在长期互动交流过程中,教练员日益认识到现代运动训练绝不是教练员个人的行为过程,而是以教练员为核心的包括科研、医务等工作人员在内的团队行为过程。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建立在科研医务工作者长期以来摆正位置,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的工作态度以及科研医务工作对训练工作提供的巨大支撑作用基础上的。
    女子柔道队在备战雅典奥运会赛前训练阶段,因任务所需,要求一名运动员从原96公斤的体重降至78公斤级,在此过程中,科研教练通过系统测试,制定了科学系统的控、降体重计划,教练员运动员积极配合该计划,最终圆满完成了控、降体重计划,在半年时间内,该队员在大幅度降体重(降18公斤)的前提下先后圆满完成了全国选拔赛、奥运入围资格赛及奥运会比赛任务。
2.4  运动员状态诊断与科学调控方面的贡献
    我中心的备战工作过程和结果证明了科研医务工作在运动员的状态诊断和科学调控方面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在训科医一体化系统框架下,通过系统的科研测试、医务监督和综合保障,我中心各项目均实现了对重点运动员的个体化的机能特点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把握、训练计划适应状况和阶段训练状态变化情况的准确诊断与评价、运动员阶段机能状态的诊断与有效调控、运动员个性心理特点和阶段心理状态的科学诊断与有效调控、运动员疲劳恢复综合手段措施的科学计划与有效实施、运动员科学控、降体重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2.5  训练质量与效果监控、评价、提高方面的贡献
    在系统训练过程中,科研教练凭借其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综合性的科研方法手段和各种先进的科研仪器可以实现对训练质量与效果的科学监控、评价、诊断、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训练改进建议。较深入地观察分析运动训练的生物学效应和行为学特征,对训练质量和效果、训练方法手段的合理性科学性进行科学而准确的诊断与评价 。
    在整个备战周期,我中心各项目队的科研人员均通过科研手段对训练过程实施了有效的监控分析诊断,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化训练改进建议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6  运动员健康保障与伤病防治方面的贡献
    我们为每个重点运动队都配备了至少2名以上的专职医务人员,这些医务工作者综合业务能力强,事业心责任感强,他们几年如一日地默默奉献、任劳任怨、尽心尽职,白天到训练场,晚间还要承担艰巨的治疗任务,凭着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在备战雅典奥运会训练中,在运动员的健康保障和伤病防治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综上所述,在备战雅典奥运会的训练过程中,我中心各项目队的科研医务工作真正起到了为运动训练保驾护航作用和科技先导作用,如果离开了科研医务工作的保障与支持,可以预见,我中心要完成奥运会夺金任务将会难上加难。    
3  备战2008年奥运会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3.1  训科医一体化一方面在组织建设上仍需进一步完善,教练员、科研人员、医生之间的沟通需要加强。
3.2  科训医一体化的实施迫切需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教练员必须打破封闭式思维方式的定势,培养开放性思维的意识和习惯;二是科研人员必须树立强烈的科训结合意识,必须深入训练并力争熟悉训练。
3.3  加强训科医多学科联合攻关模式的探讨。为备战2008年奥运会,合理配置资源,调动全国各方面的力量参与高水平运动员的应用研究,不断提高科学训练的程度。强化个体化研究,组织专门的攻关组长期跟踪下去。
3.4  充分利用2008年我们作为东道主的优势,建立和完善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打一场有准备之仗。鼓励科研教练出国参加训练比赛或有目的地进行综合调研。
    作者:马文广(国家体育总局举重摔跤柔道运动管理中心)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