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战略与奥运战略关系的思考
1 全运战略是实现我国竞技体育最高利益的基础
回顾新中国的竞技体育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围绕1959年和1965年举办的2届全运会,中国在短时间内建立了竞技体育的基本雏形。虽然经过10年浩劫,中国竞技体育遭到严重破坏,但1975年和1979年的连续2届全运会使我国竞技体育迅速得以恢复。
全运会的诞生和延续,促进中国体育逐渐形成了以省市为单位的体育训练竞赛的机制,也形成了以地缘为主的体育文化意识,由此也催生了各省市的全运会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各省市以全运会为唯一标尺,在项目设置、资金投入、运动员编制等资源配置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使竞技体育水平不断获得提高,致使中国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全面超过日本,成为亚洲体育新霸主。在这场争霸战中,全运会与全运战略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因为在亚洲体坛的称霸,仅靠区域性运动项目是不行的,“119项目”必须具有绝对优势,这一点全运战略帮了大忙,而且似乎还赢得轻松。
但是中国竞技体育的终极目标并不是亚运会,而是奥运会。1984年中国重返奥运大家庭后首次参加奥运会,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和成功。随后成绩基本稳定,近几届还靠新增项目的优势,金牌数量稳居前3位,2004年还历史性的超越了俄罗斯,紧追美国。
虽然我们的金牌项目,基本属于“区域性项目”(萨马兰奇语)。但在奥运会这个层次的竞争上,对区域性项目,有举国体制背景的全运战略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只要举国体制下的全运战略不变,我们的区域性项目优势就会保持下去,还会越来越强。
可见,全运会以及全运战略为中国体育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中国竞技体育的辉煌得益于此,这一点历史永远会记住,也不容抹煞。即便是在今天,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大背景下,全运会以及各省市正在实施的全运战略,仍然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我们感到全运会及全运战略为今天奥运战略的实施提出了挑战,也埋下了隐患。但,这只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逐渐完善和解决。
从另一个角度看,全运会是中国行政区域竞技体育的竞赛场。它不仅被作为一个地区体育水平高低的标杆,更被作为省市的形象来看待。这种背景下,如果让各省市淡化全运战略,甚至在出现奥运战略与全运战略发生冲突时放弃全运战略,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实施起来也相当困难。
因此,中国要想保持奥运金牌的优势,全运会就应该继续,全运战略也只能强化,各省市发展竞技体育的积极性应该通过全运会来得以保护和调动。而且,从发现运动人才的角度讲,也只有全运战略的充分施展,才有奥运战略的恃才实施。
关于全运战略,感觉有以下几点要强调:
(1)全运会是各省市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唯一展示场,他们所实施全运战略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全运会上取得好成绩,这一点无可厚非,也必须得到尊重,这也是探讨奥运战略、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的前提。
(2)如果全运战略与奥运战略发生冲突,那么全运战略调整的指挥棒在国家而不在省市。国家对待全运战略这个问题,最佳的选择就是在充分民主条件下制定规则、因势利导,保证各省市在全运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公正、公平。
(3)对更多的运动员、教练员来讲,全运会也许是他们一生中最高的体育展示舞台,他们的利益和权利也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2 奥运战略是实现我国竞技体育最高利益的保证
在奥运会上争金夺银,为国争光,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最高利益,这是由奥运会自身所特有的国际地位、重大影响所决定的。实现中国竞技体育最高利益的根本保证就是我们现在所实施的奥运战略。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国家队的训练条件、经费投入、指导水平、管理水平都是地方无法比拟的。参加奥运会的竞争,对运动员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效果明显。大量事实证明,全运战略的成果只有通过奥运战略的再加工、精加工、细加工,才能实现中国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上的为国争光。
奥运战略的实施,得到了中国党和政府的强力推进。在新中国重返奥运大家庭首次参加夏季奥运会,并取得优异成绩的背景下,1984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体育工作的20号文件。根据20号文件的精神,中国制定了奥运争光计划,并相继成立了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各省市都结合自己的情况,研究和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如上项目,增加运动员编制等。中国参加1992年、1996年、2000年奥运会的成功都证明了20号文件的巨大作用。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颁布。在新的历史时期,奥运战略的思想再次得以明确。中央8号文件提出,要以新世纪我国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全面实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我国竞技体育水平。
根据8号文件精神,国家体育总局大幅度增加了运动员编制,设置了国家二队,有些省市自治区也增加了运动员编制,经费投入有较大增长,训练比赛设施得到更新。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金牌总数超过俄罗斯,实现新的突破,国人高兴,政府满意,再一次证明了奥运战略实施的重要性、正确性和必要性。
奥运战略实施后,中国很多项目的竞技体育水平有了飞速发展,奥运选手的社会地位甚至体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并带动了其它体育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
(1)奥运战略作为实现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最高利益的保证,随着中国2008年奥运会的筹备和备战,已经得到广泛共识。
(2)当今世界体坛,奥运会是最高水平,也是影响力最大的竞技体育盛会,参加奥运会并力争取得好成绩,并不单纯是体育部门的事,更是国家利益、国家意志的体现。因此,奥运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一切不利因素都应该排除,都应该让路,都应该服务、服从于奥运战略,这也应该成为一种共识。
(3)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奥运战略并不是空中楼阁,它需要根基和基础,它的实施也需要内在动力和执行力,在国家利益面前,暂时的让路是可行的,但长久不行,我们需要建立实施奥运战略的长效机制。
(4)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奥运战略,又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奥运战略。奥运战略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很容易走向唯奥运金牌论的功利主义误区。对那些影响大、普及程度高、群众喜爱、国外发展水平很高,我国又很难拿金牌和取得好成绩的项目,如何尽快搞上去,如何在奥运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得到强化而不是弱化,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加大力气研究并拿出可行的办法。
3 举国体制下全运战略与奥运战略关系的思考
多年来,尽管我们强调举国体制、“全国一盘棋”、“国内练兵,一直对外”、“全运要为奥运服务”,但全运战略与奥运战略还是出现了一些磨合上的问题。如国家队与地方队关系的问题,长期集训与全运备战矛盾的问题,兴奋剂问题,赛风赛纪问题,运动员交流过程中的不公正问题,东道主现象等。
国家体育总局这些年也加大了对全运会改革的力度。总局从六运会结束之后,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改变全运会的举办时间和奥运奖牌双倍计入全运会,是强化全运更好为奥运服务的重要举措,极大地缓解了全运与奥运的矛盾,收到了明显的效果。1992~2004年奥运会成绩的持续辉煌,便是这些政策、机制的最好印证。围绕十运会的加大赛风赛纪查处力度和扩大兴奋剂检测范围,也初见成效。
尽管如此,在全运战略与奥运战略的磨合中,还会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并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但这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的管理者想更多的办法,做更多的事情,进行更多的改革,就会逐步加以解决。
关于全运战略与奥运战略的关系问题,我们认为:
(1)全运战略与奥运战略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中国竞技体育水平。
(2)全运战略与奥运战略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都能最充分地调动政府资源。从另一个角度讲,两个战略对政府财力的依赖度相当高,所以没有举国体制不行。
(3)全运战略是奥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运战略的实施与实现是奥运战略的实施与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全运战略的充分施展就没有奥运战略有效实施,因此给全运战略必要的尊重和足够的空间十分重要。
(4)全运战略与奥运战略是两个利益主体,因此,正像全运战略不能代替奥运战略一样,奥运战略也不能等同于全运战略。但奥运战略是对全运战略成果的再升华,奥运战略可以通过全运会实现对全运战略的调控,进而顺理成章达到全运战略为奥运战略服务的目的,比如项目设置,金牌数量,参赛资格等。
(5)举国体制下全运战略与奥运战略都有一个共同的死角:就是由于体制的原因,这两个战略都没有能力调动除政府之外的更大的社会资源来发展体育事业,如职业体育。
(6)两个战略都面临着一个问题:从长远看,竞技体育的高投入与政府财力不足的矛盾会日渐显现。
4 几点建议
4.1 在奥运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要具备开放的心态和更广泛的视野。根据项目特点和发展规律,将奥运战略划分为若干个战略,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实施。根据中央8号文件精神,建议设立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特区,继续选择足球等项目作为竞技体育改革的突破口,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大胆放水养鱼。在现有体育管理体系不变的情况下,建议在国家体育总局内部成立职业体育局,以专门指导足球等相关项目的发展。
4.2 鉴于全运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直接影响奥运战略的实现,必须下大力气加强监管,更要从自身做起。比如,抓好全运会的赛风赛纪和兴奋剂问题。
4.3 为减少大赛前各种资格纠纷、暗箱操作和不良风气的蔓延,以利于我国运动员人才交流真正按市场规律合理、有序、健康的发展,为奥运战略服务,建议对全运会有关两次记分、协议记分、人才交流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拿出改进办法,并保持相关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4.4 全运会年可否考虑取消部分国家队长期集训的做法,让各省市的国家队运动员有足够的时间在地方队备战全运会。
4.5 在奥运会参赛选手的选拔过程中,充分体现公正、公平、公开,以保护运动员的积极性和地方利益,并使奥运战略顺利实施。
作者:宋凯(辽宁省体育局)
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