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后效应研究
1 奥运会后效应是兼顾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整合效应
1.1 悉尼奥运会后经济效应
悉尼奥运会为悉尼在基础设施开发和使用方面、商业和投资方面、旅游业、房地产等行业得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发展契机。研究预计,在1994、 1995年到2005、2006年间,悉尼奥运在比赛外经济活动中共为澳大利亚筹得65亿澳元。奥运会的整体影响使澳大利亚经济从1994、1995年开始的12年中每年增长0.12%。
1.2 悉尼奥运会后社会效应
悉尼社会影响委员会,研究奥运会可能会对社会产生哪些影响得到的结论是,奥运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非常非常小,而受益是非常非常大的。我们研究认为这些社会效应主要表现对举办城市和国家人们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三个方面。
奥运会后对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所带来的效果与利益主要表现为收入效应与收入分配效应。在奥运会闭幕一年后,2001年12月新南威尔士洲的就业人数约为 36.9万人,失业率为6.6%(当年澳大利亚国家的失业率为7.1%),2002~2003年间新南威尔士洲的就业人口约为32.8万人,失业率有所上升。因此可以看出奥运会后的就业状况变化相对于投资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期。
在人文环境和人文生活方面,悉尼奥运会会后对区域的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居民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规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桑迪·豪威先生所说,悉尼奥运会最大的成功实际上是不可触摸的:悉尼奥运会向世界更好地展示了澳大利亚,这是其他任何活动都无法成就的。所以归结起来有两点:对外,塑造了澳大利亚的美好形象;对内,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在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方面,悉尼呈现给世人一届洁净、绿色环保的奥运会。悉尼将“绿色奥运”展示得淋漓尽致,同时,悉尼成功地利用了奥运契机,进行了生态环境和布局的改善和调整。这为悉尼及新南威尔士洲政府创造具有绿色特征能够持续发展的物质财富的同时,进一步形成了重要的建造奥运会的绿色科技和绿色设施的宝贵经验和知识积累,成为进一步进行商业活动的基础。奥运所显示出的高效和前沿规划,也给澳洲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带来更深远的转变。
1.3 奥运会后链接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奥运核心资源
悉尼奥运会后有一些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社会效应或者经济效应的活动,我们认为他们承担起来链接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作用,有助于在奥运会后更好地推动相关社会和经济活动的进行,他们能够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将之称为会后奥运核心资源。
1.3.1 奥运人力资源:为奥运会顺利召开做出卓越贡献的志愿者,以及参与奥运项目管理和组织的体育人才。
1.3.2 奥运知识资源:举办奥运会获得的知识积累对于举办城市来讲是一笔非常有价值的财富,应该成为输出资本,带来相应的效益。
1.3.3 奥运文化——会后效应的核心价值:在奥运会盛世欢歌的气氛过后,能够借助与国内培育的奥林匹克氛围,鼓励奥运文化的投入和创新,创造出富于文化魅力的替代型产品、产业来吸引后续的世界文化消费,使后奥运时代的奥运文化成为一种持续的力量促进和保障奥运经济的发展。
1.4 悉尼奥运会后的社会经济综合效应路线
奥运会后效应应该是由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等共同组成的,悉尼奥运会后的经济效应主要表现为产业间的传导效应,即会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对于旅游业和商业及投资业的影响。作为链接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后奥运核心价值(包括奥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和奥运文化)则发挥它的辐射效应,对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共同产生影响。
经验一:奥运会后基础设施的完善状况直接影响到其他产业的发展,在悉尼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形成了具有示范效应的商业契机,为商业的发展附以良好的奥运品牌价值。
经验二:奥运会对于举办城市和所在国的社会效应的影响力更加长远,借助于奥运会的理念和宗旨在国内形成统一的意识和诉求,有助于增加国内民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别是围绕着“绿色”等的主题更能够进一步进化人文和社会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经验三:奥运会后奥运核心价值的传播是会后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得到良好实现的途径,这些核心价值如奥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为经济效应中基础产业向旅游产业和商业的传导提供了保障,奥运文化的传播为社会效应中自信心的培育等奠定了基础。
我们的研究认为,奥运低谷效应在不同的城市表现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它可以表现在旅游业、房地产业、商业或者场馆和设施利用上,也就是说低谷效应不可能全面开花,也不可能一枝独秀,必须认识到在不同国家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状况也将影响到会后低谷效应的不同表现。我们比较认同英国皇家学院的斯蒂芬·希曼斯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的观点,认为场馆的集中建设给赛后场馆的利用造成困难是必然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尽可能地减少这种负面影响,综合前面的研究我们认为,会后所有效应产生的最终根源均在于奥运资源,和奥运会相关的所有的奥运资源的利用、开放和使用状况决定了奥运会后效应的表现。
2 悉尼奥运资源的后续利用
2.1 悉尼奥运资源的利用
根据奥林匹克公园的场馆的利用方式,可以分为供游客参观、供体育消费者运动休闲、供体育爱好者接受体育培训、向重大体育赛事或重大表演娱乐活动出租场地、向专项体育赛事出租场地等;而根据奥林匹克公园的场馆的利用程度,可以分为充分利用、欠充分利用和低效利用三类。
研究表明奥运场馆的利用程度主要受场馆本身规模、会后场馆利用模式、澳洲体育市场以及场馆经营者的管理效率等因素的影响。
由于有效需求的不足和场馆竞争的存在,奥林匹克公园的场馆利用并不十分理想。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当局希望通过整合资源,来提供完善的生活配套服务、多元的娱乐休闲方式、灵活的营销手段,以此谋求在竞争中的有利位置,并为奥林匹克公园创造更多的有效需求。比较知名的有“运动之家(Home of Sport)”、Telstra主体育场推出了主要针对公司客户的“Xseats”活动、2002年5月推出的“Master”计划对奥林匹克公园未来 10~15年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并提出了发展愿景。随着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当局一系列资源开发举措的出台,奥林匹克公园的资源整合效应正不断突显出来。2003~2004年度,奥林匹克公园的访问量比前一年增加了23%。奥运会后资源战略开发的意义可见一斑。
2.2 会后资源利用对北京奥组委的启示
悉尼奥运会的启示就是:奥运会的规划和建设必须引入可持续发展的尺度,会后的发展战略应当成为整个奥运战略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奥运资源的开发战略应当成为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建议在如下几方面:(1)积极倡导“绿色”奥运,努力实践“节约”与“环保”的理念。(2)尽早地将奥运会后的资源利用问题纳入议事日程;(3)奥运会后开发战略同中国的体育产业发展战略有机整合;(4)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以完备的基础设施带动体育市场;(5)关注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之间的相互促进和整合利用;(6)动态地开发和利用奥运资源,谋求长效的资源优势;(7)将奥运资源开发融入城市整体的发展战略。
3 奥运会后效应中奥运文化的推广和延伸
从奥运文化的构成中我们能够看到,核心文化对于奥运的影响是持续和稳定的,但是她同时需要借助外显文化为媒介来得到良好体现。悉尼奥运会在外显文化的传播上非常具有代表性,无论是美轮美奂的庆典仪式、可爱的奥运标志、奥运故事等都尽显奥林匹克精神;我们认为影响悉尼奥运会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持续的作用力,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核心奥运文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到追求竞争与创新的核心奥运文化;(2)从澳大利亚人的民族凝聚力到追求公正和公平的奥运文化核心;(3)从澳大利亚人优秀的国民素质到追求和平和友谊的奥运文化核心;(4)从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和绿色奥运主题到追求人性幸福、崇尚人性的奥运文化核心。
现代奥运会具有焦点效应和情感效应双重效应,北京可以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广泛吸收奥运文化的精华、提高北京奥运会会后的社会效应。
4 奥运会后中国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
4.1 我国体育休闲产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根本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体育休闲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内容不够丰富、服务设施不足、参与群体两头热中间冷、地区发展不平衡、媒介传播的局限等。
我们的研究认为这些突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体育休闲产业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问题。所谓有效供给就是体育娱乐场所的数量和质量能否满足大众体育消费的要求,在这一点上,结合奥运会后的场馆使用状况和有效的场馆管理措施,能够保证解决有效供给问题;另一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体育休闲的有效需求问题。在一系列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国“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有技巧”的这类体育休闲活动的有效需求人群数目很少,大大限制了该产业向更广和更高层面的发展。但是我们认为随着奥运会的准备、进行和结束,奥运活动、奥运事件、奥运精神在人群中的传播和激励,将使得“参与体育休闲运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一种风尚(这从悉尼奥运会后群众体育的发展就可以看出,另外近期的调查数据表明:城市承办专业项目国际赛事的前后,居民参与该项运动的人数都将大幅提高,如2005年第48界世乒赛前后,上海各乒乓球馆纷纷爆满,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其次借助于体育休闲产业自身的推陈出新和优质服务,才能够保障体育休闲产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因此,举办奥运会这样一个世界瞩目的国际大型赛事对于举办城市和国家的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契机,充分利用机遇,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必将提高我国体育休闲产业的质量,并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的结构,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4.2 奥运会后我国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
我们应该抓住历史机遇,利用奥运会效应,通过几方面的努力,将我国的体育休闲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1)政府加大对基础体育设施的投入;(2)针对不同年龄、阶层、地区的消费者,采取不同手段,开发不同的体育休闲活动。(3)鼓励民营资本进入体育休闲业;(4)促进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发展;(5)发展中国体育金融市场。
作者:胡笑寒(上海大学)
吕康娟、吴怡、王有森、唐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