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奥运会的“高水平、有特色”
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非常重视奥运会的筹办工作,社会各界对奥运的筹办也非常支持,并积极投身到奥运会的各项筹办工作中去。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会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毋庸置疑的是,2008年奥运会的筹办工作进展良好,在场馆建设、市场开发、竞赛组织、文化宣传以及交通、住宿、医疗卫生等很多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各项基础工作正在逐步落实并不断完善。在筹办过程中,我们既要坚定地立足我国国情,又要站在国际奥委会的立场,来审视我们的筹办工作,这样,才能够对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会有所裨益。
1 奥运会相关研究中揭示出的问题
在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重大意义有哪些?关于这一方面,许多专家学者均有论述。从不同方面,可以整理成如下方面:从奥运会的地域性影响上看,当前的研究集中在举办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对北京的周边地区、对我国的整体发展等方面;从奥运会涉及的研究领域上看,当前的研究涵盖了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环境、交通、卫生、安全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从奥运会的前后期影响上看,当前的研究包括了奥运会的前期筹办、中期举办、后期利用等不同时期对我国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总结这些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当前学术界或者实际部门的关注点,更多的其实不是在于2008年奥运会本身,而是关注奥运会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不是关注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奥林匹克运动本身,而是关注我们应该利用2008年奥运会做什么。其出发点均是从“我”出发,不是从“他”出发,简单地说,就是站在我国的立场想问题多一点,站在国际奥委会的角度想问题少一点。
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申办会上,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为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实际上就已经宣布了国际奥委会从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角度,选择了北京。但是,我们同时也要考虑,我们是不是真正地理解了国际奥委会的历史选择,是不是从思想上接受了奥林匹克运动,还是只选择了奥运会本身,亦或只是选择了奥运会的某些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功能。
2 再度认识奥运会
现代奥运会的所有权属于国际奥委会,历届奥运会的举办国家或者举办城市只是举办方。一届成功的奥运会,至少应该是双方均比较满意的奥运会,忽视任何一方的想法,均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从本质上讲,举办国或者举办城市与国际奥委会的目的一致。但是不可回避的是,对于一些问题,双方的出发点、追求的目的、行事方式等等不可能完全一致,于是便需要协调,国际奥委会第29届奥运会协调委员会的功能正在于此,加强与国际奥委会的联系就尤为重要。同时,在2008 年奥运会的筹办、举办以及后期工作中,能够经常地站在国际奥委会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就更容易达成成功举办奥运会的目标。
在站在国际奥委会的立场考虑问题之前,重温现代奥运会的产生及其百年的发展,对于理解国际奥委会的立场大有裨益。现代奥运会在109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在坚守自己发展轨迹与核心理念的同时,不断地与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地区的发展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不断发展,不断传承与创新。作为当今全球规模最大、级别最高、影响最广的国际性体育盛会的奥运会,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体育运动,而成为世界上许多不同领域展示和交流的一个平台。它体现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种族,以及各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它凸显了不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之间的交流,它力图避免政治、商业化的干扰,却同时与政治、经济、科技相互联系,它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却又包含了每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特殊含义。由此可见,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也好,奥运会的举办也罢,都不能离开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离不开具体的全球政治经济大背景,更离不开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理念。正是由于奥运会的这种承载奥林匹克运动精神、普及奥林匹克主义、实现奥林匹克宗旨的功能,让国际奥委会对其珍爱有加。同时,由于奥运会的多元功能,对于国家整体利益、国际形象、发展机遇等诸多的提升功能,令许多国家竞相申办。但,不可回避的是,奥运会的举办如果失去了其固有的理念,而只是成为举办国家借用的工具,那么奥林匹克运动的大厦便岌岌可危了。
3 再认识2008年奥运会的意义
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举办,对于奥林匹克运动本身和我国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奥林匹克运动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奥林匹克运动。对于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意义,可以从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2008年奥运会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两个方面来认识。
2008年奥运会是现代奥运会第3次在亚洲登陆,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也是第1次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举办。亚洲人口35.7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大的一个大洲,占世界人口的61%,面积44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9.4%,在世界的经济发展和战略地位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是一个有 5000年历史、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政治局势稳定,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日益提升。这一切,都有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举办,对于通过奥运会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和国家的普及,对于传播奥林匹克主义、宣传奥林匹克精神、丰富奥林匹克运动内涵、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持续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功能,实现奥林匹克运动的崇高目标,均有不可替代的深远影响和积极作用。
2008年奥运会是对我国的经济实力、政治稳定、社会治安、经营管理、民众素质、技术水平、环境卫生以及体育竞争力的一次综合检阅。成功举办2008 年奥运会将促进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促使中国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将促进我国与世界的体育合作和交流,为世界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将促进北京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加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进程。我们应坚持“以发展办奥运、以奥运促发展”,将2008年奥运会与中国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和各项工作水平。韩国因为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随之而来的是进出口贸易扩大,经济、技术交流加速发展,其国际形象得到极大改善。可见,通过举办奥运会,可以实现一个国家的跨越发展,尤其是我国当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阶段,奥运会的这种促进作用就更为明显。
对于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应更多地将其作为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追逐一个结果。因为,站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立场来看,2008年奥运会只是百年奥运发展中的一个环节。奥运会对于奥林匹克运动和我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贯穿于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各个阶段,而绝不仅仅是短短的16天比赛。从这个角度看,无论对于我国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举办2008年奥运会是筹办的自然结果,筹办过程才是真正重要的契机。
4 努力获得“高水平、有特色”的世界认可
筹办2008年奥运会是我国在新世纪初的一项重要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办成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会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北京奥组委对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奥运会的内涵深入研究后认为:“有特色”体现在4个方面;即“中国风格、人文风采、时代风貌、大众参与”。“高水平”主要体现在8个方面:即高水平的场馆设施和竞赛组织,高水平的开幕式及文化活动,高水平的媒体服务,高水平的安保工作,高水平的志愿者队伍和服务,高水平的交通组织和生活服务,高水平的城市文明形象,高水平的体育运动成绩。
4个“有特色”,8个“高水平”充分展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凸显了我国为成功举办奥运会所作的周密考虑及妥善安排,表明了我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的决心和信心,也展现了我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积极参与心态。
为进一步做好奥运会的筹办工作,以下几个方面也尤为重要:提高我国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解,加强奥组委与国际奥委会的协调,增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沟通。因为,“高水平、有特色”,不仅仅是对于中国而言,更是对于国际奥委会以及国际社会而言的,不仅仅对于我国参赛的体育代表团,还包括来参赛的各国运动员、教练员,新闻媒体以及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全球观众。一句话,“高水平、有特色”,要获得世界的认可。
在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过程中,既要坚定地突出中国特色,站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用东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办事作风、设计理念来筹办北京奥运会。又要逐步同国际接轨,按照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以及其他有关组织的要求,来规划我们的各项筹办工作。筹办中,最大的困难在于植根于国情特色的设计与接轨于国际组织规定的平衡,有以下两个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最大的安全与最大的方便协调一致。从当前的国际形势来看,国际恐怖活动的威胁依然存在,暴力事件不断发生,国际上反华势力的捣乱和破坏也不容忽视。此外,奥运会历史上发生的恐怖活动事件也不断提醒我们,在奥运会安全保卫工作中,反恐是重中之重。正如陈至立国务委员在北京奥组委第2次全委会上指出的“一届成功的奥运会首先是安全的。因此必须把防范各种恐怖、暴力袭击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精心策划、全面部署、逐项落实。”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期间担任慕尼黑警察局局长的苏莱弗说:“奥运会的安全之所以困难,在于要同时追求最大的安全和最大的方便。”按照高水平奥运会的要求,我们恰恰要在最大的安全和最大的方便之间寻求一个最大的平衡点。
二是充分发挥奥林匹克的教育功能。教育也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复兴奥运会的主要考虑便是希望通过竞技运动这一特殊的教育手段教育全世界的青少年和民众,沿着由个体到社会的顺序构建奥林匹克理想,最终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进而扩展到社会,实现建立美好世界的宏愿。现代奥运会复兴之初,他就明确指出,“奥运会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不应该只限于运动和体能活动,还应从思想和情操上培养青少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要办成一届“高水平、有特色”奥运会,要实现“人文奥运”的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说:奥林匹克主义是超越竞技运动的,特别是最广泛、最完全的意义上讲,它是不能与教育分离的。他将身体活动艺术和精神融为一体而趋向一个完善的人。离开了教育,奥林匹克主义就不能达到其崇高的目标。由此看来,只有通过发挥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功能,才能真正达到奥林匹克运动的崇高目的。
筹办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需要我国和国际奥委会进一步加强合作,相互沟通,互相尊重。只有这样,“高水平、有特色”的北京奥运会才能获得最广泛的认可。
作者:冯宝忠(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