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残疾人奥运会研究

         2001年,北京成功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举办权。届时预计北京残奥会将有 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运动员、2200多名官员及数百万观光旅游者来到北京。本届奥运会、残奥会无疑是我国有史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大事,为我国在政治、社会、经济尤其是体育事业等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北京奥组委明确提出了“一个组委会,办好两个高水平奥运会”的光荣任务,确定了“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奋斗目标,确立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口号。举办残奥会是北京人民的一件大事,是全国人民的一件大事,更是中国体育界的一件大事。办好两个奥运会,成为我们对世界的一个庄严承诺。    
1  我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
    中国残疾人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一部分,也作为中国残疾人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富感染力和特殊的体育运动,是全社会关爱、支持残疾人,体现人文关怀的一项影响深远的社会文明工程,对改善残疾人的体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体现自身价值、营造和谐社会的氛围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国1983年成立了中国肢残者、脑瘫者和盲人的体育组织——“中国伤残人体育协会”,1991年更名为“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随后,中国弱智人体育协会、中国聋人体育协会及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残疾人体育协会相继成立,构成全国残疾人体育活动的组织网络体系。我国有6000 多万(约占总人口5%)残疾人,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体育康复健身活动,并成功地举办了6届全国残运会和各单项的全国赛事,参赛项目也由80年代的3项拓展到14个大项,与国际赛事取得同步发展。每4年一届的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被正式列入国务院审批的大型运动会系列。残疾人体育已初步制度化、规范化,并与国际接轨。
    根据残疾类别的不同,国际有3大残疾人体育组织和赛事,即国际残奥会、国际聋奥会、国际特奥会和各个组织每4年举办一届的运动会。残奥会专为肢残者、脑瘫者和盲人设置;聋奥会的参赛运动员均为聋人;特奥会是智商在70以下的弱智人参加的运动会。
    我国从1984年开始组团参加残奥会,迄今为止,已经参加了6届夏季残奥会和1届冬季残奥会,共获得143枚金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特别是在 2004年雅典残奥会上,我国残疾人运动员不畏困难、奋勇拼搏、挑战极限,夺得63枚金牌、46枚银牌、32枚铜牌、141枚奖牌,金牌数和奖牌数双列本届残奥会榜首,创造了中国残奥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2  举办残奥会的重大意义及深远影响
2.1  有能力办好残奥会是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之一
    众所周知,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雄厚的经济基础与高度的社会文明。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不仅是残疾人参与社会、实现自身价值、为国争光的需求,更是全社会对残疾人的人文关怀及所赋予他们的一项基本权利和社会保障。
2.2  举办残奥会是向公众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残疾人参与体育竞赛,在宣传社会、感召社会、弘扬人道主义、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2.3  残奥会将为各国残疾人提供公平竞赛与文化交流的舞台
    残奥会是实现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与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补充。残疾人运动员在国际残奥会的舞台上,展开公平的竞争,这从表面上看是体育竞赛,而更深刻的意义在于他们彼此间意志品质的磨砺与体现。
2.4  残奥会是向世人展示现代文明的一个窗口
    我国残疾人体育的快速发展,将使全世界看到中国残疾人运动员的出色表现,看到中国人道主义理念的弘扬。同时,北京残奥会也将成为展示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良好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准的载体,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做出应有的贡献。    
3  残奥会的特殊性与艰巨性
3.1  组织残奥会的特殊性
    与健全人不同,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参加残奥会对举办城市的社会环境、比赛场馆、运动员村、志愿者等方面,都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上,都需要有特别改进和准备。
3.1.1  建设无障碍环境,是办好残奥会、弘扬人文奥运理念、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无障碍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及信息交流的无障碍。要求城市道路、公共建筑物及其配套设施方便残疾人通行和使用,并使听力言语和视力残疾者能够无障碍地获得信息,进行交流。如轮椅坡道、盲道、无障碍卫生间、方便盲人的电梯、语音提示、比赛场馆的无障碍通道、轮椅观众席等等;其中,语言与视力障碍,通常是人们沟通的最大困难。而信息交流的无障碍,是盲人、聋人与其他人之间沟通的有效途径,通过手语、盲文等科学、有效的手段,建立起彼此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使广大残疾人朋友融入社会,实现参与、共享社会生活的愿望。
3.2.2  比赛场地。2008年残奥会有20个大项,在竞赛规则、运动场地、设施、器材等方面都与奥运会有明显区别与特殊要求。要根据残疾人运动员的项目设置、分类体系,提供适应各类残疾人不同特点和需要的各种无障碍设施及保护性设施,消除可能会给有视觉、听觉或肢体行动障碍的人带来不便的环节。对有的项目,要考虑器材与部分肢体的位置固定,防止失控时摔伤。对残疾人使用的器材保管、安装、调试和维修以及灯光的调配,也要根据不同比赛项目、分级情况进行设定。有些特有的项目,如盲人门球、硬地滚球,还需要另行规划建设场地。
3.2.3  比赛资格的认定与分级标准。残疾人参加体育比赛,必须有比赛资格的认定与分级。参赛运动员将由国际残奥会医学委员根据其残疾程度及运动功能障碍进行评价和分级,这需要大量掌握分级标准的技术官员(分级师),保证残奥会的顺利进行。
3.2.4  有关人员及志愿者培训。鉴于残疾人运动员生活起居的特殊性,对运动员无障碍设施的使用、环境卫生保证、餐厅的服务设施、导盲犬的管理、轮椅、假肢、盲杖的维修,以及在残奥会的接待、制证、医疗、兴奋剂检测、媒体报道、旅游购物等方面都有特殊要求。因此要有一大批熟悉残疾人心理与生理特征,掌握为残疾人服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学会国际通用的手语、盲文等特殊语言文字的志愿者,达到语言与信息的无障碍沟通。
3.2  组团、参赛残奥会的艰巨性
    能否办好2008年北京残奥会还体现在东道国参赛队伍的整体面貌和比赛成绩上,这就涉及我国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涉及群众体育的发展、运动队的训练、管理、安全保险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且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3.2.1  我国残疾人群众体育比较滞后,容易使残疾人竞技体育成为无源之水,也直接制约着参加残奥会的各个方面,如何进一步加大残疾人群众体育发展的力度,为今后残疾人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3.2.2  中国残奥代表团在雅典残奥会上虽然取得了优异成绩,但我们只参加了19个大项中的11个小项,参赛面不大,而且多为拼体力的项目,科技含量很低,一些欧美国家的强项在我们来说还是空白。作为东道国我们将参加北京残奥会所有20个大项的比赛,保持优势项目、加强弱势项目、开展参与项目将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
3.2.3  目前,国际残疾人体育竞技性提高,各国政府加大了对残疾人体育的重视和投入。残疾人体育已经从单纯的娱乐、康复活动演变成在残奥会上的竞争。从雅典残奥会奖牌分布看,140多个国家参与,70多个国家夺得奖牌,40%的世界纪录被打破,竞争日益激烈,乌克兰、捷克等国家异军突起,英、加、美、澳等传统竞技体育强国依然保持着自身优势,国际残疾人体育的发展面临新的格局。中国代表团要想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蝉联金牌、奖牌第一的成绩,必须在各个方面都付出更多的努力。
3.2.4  随着残疾人体育竞技水平与科技含量的日益增高,残疾人竞速轮椅、专用自行车及专项器材、装备研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和影响着残疾人运动员的成绩。目前,双腿假肢的田径男子100米成绩已达到11秒,但专用器材价格昂贵,如一条小腿运动假肢的价格大约是10万元人民币。当前,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在一些技术装备因素为主的竞技项目中,我国运动员不占优势。为此,加大我国残疾人体育的科技含量,提高科学训练水平,适应国际发展潮流,已成为当务之急。
3.2.5  运动员队伍的社会保险与各项保障仍然处于空白阶段。我国残疾人运动员大多是业余选手,多数没有职业,他们在训练、生活、学习等诸多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加强各项保障。
4  办好残奥会的对策措施
4.1  组织残奥会的对策措施
4.1.1  促进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关注、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保证以及公众对残疾人体育事业的认知程度。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有意识地树立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为残疾人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吸引和鼓舞更多的残疾人参与到体育康复健身活动中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4.1.2  推进“无障碍环境”的普及完善,为残疾人生活提供更多方便。要充分考虑残奥会比赛对场馆、设施、交通等各个方面的特殊需求,以人为本,提供更加人性化、便捷化的比赛条件和各类服务,为北京创造无障碍城市环境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全国起到导向与示范作用,推动更多城市实现“无障碍化”。
4.1.3  确保残奥会赛场、器材等相关设施,符合国际规则、要求和标准。充分满足残疾人运动员和残疾观众的特殊要求,为之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空间,达到节约、节能、环保与安全、适用、轻便的要求,并为残奥会后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4.1.4  培养造就一批胜任残奥会需要的国际体育组织官员和一支国际组织认证、精通业务、事业心强的技术骨干队伍。积累承办国际大型残疾人比赛的经验,改革完善我国残疾人体育竞赛制度,定期举办各级、各类残疾人体育赛事,积极支持各地申办和参与国际残疾人体育赛事,加大人员培养,建立等级准入制度。
4.2  残奥会组团、参赛的对策措施
4.2.1  调整项目结构,完善项目布局,努力提高我国残疾人运动员的整体水平。确保田径、游泳、乒乓球、举重等优势项目的领先地位,挖掘射击、自行车、击剑、盲人柔道等潜力项目,积极参与马术、帆船、赛艇、轮椅橄榄球、盲人足球(5人制)等其他项目。根据不同项目的任务和特点,建立项目评估制度,制定配套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  
4.2.2  抓好国家残疾人运动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相对稳定、适时更新的运动员队伍,保证国家残疾人运动队及二线队的常年训练。同时,加强残疾人体育队伍作风建设,坚决反对使用违禁药物和各种违规行为,保证残疾人运动员的健康和残疾人体育的公平性、纯洁性,全面展现我国残疾人的精神风貌,维护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4.2.3  建立健全科研、后勤保障体系。经中编办批准,2004年成立了“中国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管理中心”,并在北京建设“中国残疾人体育综合训练基地”。不断提高残疾人体育科学训练水平和科技含量,研制开发残疾人体育器材设备,引进国外先进训练理念,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改进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水平。
4.2.4  借助残奥会举办的商机,调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积极研制、开发残疾人体育康复健身的相关用品,投资残疾人体育文化产业,支持残疾人体育事业。形成政府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机制,推动我国残疾人体育产业发展。同时,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和赞助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商家的正当权益。
    作者:贾勇(中国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管理中心)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