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建国50多年来,尽管其间有很多曲折和令人不愉快的经历,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的速度和取得的成绩,是举世瞩目的。研究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走向,对揭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规律,指导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一般认为,奥林匹克运动包括三大体系,即组织体系、思想体系、活动内容体系。按照这样的分类和顺序,我们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的成绩和经验,分述如下:
1.1 组织体系方面
1.1.1 与国际奥委会联手创立中国式的“奥运模式”,推动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奥运模式”,如“德国模式”、“朝鲜模式”等。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我国加快了恢复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步伐。在指导思想上,我们提出了“以我为主、保留台湾”的思路,而不再一味坚持“有你无我、有我无你”的强硬态度,显示了既坚持原则又比较宽容的姿态,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响应和支持。1979年在日本的名古屋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但不排除台湾的方案。这个方案后来被称为“中国模式”或“名古屋模式”,也就是我们一般称之的“奥运模式”。
“奥运模式”的诞生,不仅解决了新中国运动员长期不能参加奥运会的问题,也较好地理顺了国内多个奥林匹克组织的关系,也为国际奥委会及其他国际组织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因此说,“奥运模式”是我国对奥林匹克运动和国际社会的一大贡献。
另外,关于“奥运模式”的最早构思和来源,据考察是周恩来总理第一个提出的。早在1972年5月7日,周总理在会见刚成立的亚乒联盟的代表时,就曾提出:“如果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他们可不可以参加亚洲乒乓球联盟的活动?”可见,“奥运模式”早在酝酿之中。这种源于体育事务的“奥运模式”,可能直接引出了后来的“一国两制”。
1.1.2 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事务管理,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后,积极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的各级组织,并在奥林匹克事务中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有4位体育界人士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他们是何振梁(1981年)、吴经国(1988年)、吕圣荣(1996年)、于再清(2000年)。他们在国际奥委会的勤奋工作,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目前,我国还有近200人分别在数十个国际体育组织和洲际体育组织中担任各种职务,直接参与国际体育事务的管理,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国内奥林匹克各种组织和活动中,一些人士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嘉奖。从1983年荣高棠获得国际奥委会授予的奥林匹克银质勋章开始,至今我国共获得奥林匹克勋章22枚。此外,1986年4月28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还授予了中国奥委会“奥林匹克杯”,以表彰中国对发展中国家体育设施方面做出的贡献。
1.1.3 按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体系,健全了国内奥林匹克基层组织
目前我国有全国性的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还有地区性的中国台北奥林匹克委员会、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中国澳门奥林匹克委员会。此外,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68个单项协会和79个行业体协,几乎包含了所有运动项目和行业。
1.2 思想体系方面
1.2.1 积极开展奥林匹克理论研究,并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果
我国对奥林匹克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是从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之后才开始的。1987年,我国举行了首届全国性的奥林匹克学术讨论会; 1988年,中国体育史学会举行了“中国首届奥林匹克史学术讨论会”。随后,许多学者都将奥林匹克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在每年的全国性各种体育理论研讨会上,几乎都有涉及奥林匹克的研究成果。1994年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锦——《奥林匹克研究》,基本上反映了这一阶段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奥林匹克研究开始向更高的层次发展。90年代初,中国奥林匹克学会成立;北京体育大学开始招收奥林匹克方向的研究生。 1992年,召开了“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战略研讨会;1994年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开始广泛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与学术研讨。
90年代末,伴随我国先后两次申办奥运会,奥林匹克的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许多学术性刊物相继开辟了“奥林匹克研究”专栏,而且大多数研究能够超越浅层次的知识性资料介绍或历史的描述,进一步寻求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性认识。
1.2.2 奥林匹克教育趋于系统化,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奥林匹克教育渗透在体育院校的《体育理论》《体育史》教学中,但大多是知识性资料介绍和历史发展过程的描述。为落实国际奥委会1992年关于在各成员国高等院校开设“奥林匹克运动”课程的建议,以及配合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1993年2月编写了我国第一本、也是世界上第一本全面系统的《奥林匹克运动》教材;1999年3月,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也编写出版了《奥林匹克学》教材。另外,还先后出版了面对社会的《大众奥林匹克读本》和面对中小学的《奥林匹克知识读本》《奥林匹克故事》等奥林匹克书籍。从此,全方位的、比较系统的奥林匹克教育在全国展开。
1.2.3 积极做好宣传和出版工作,奥林匹克知识初步普及
20世纪80年代以后,奥林匹克知识除登载在《新体育》和《体育报》以外,还出现在其他各种体育刊物上。90年代创办了以宣传奥林匹克运动为宗旨的《五环》杂志,使奥林匹克宣传更加深入普及。此外,随着广播电视的发展,特别是电视对奥运会的实况转播,在普及奥林匹克知识的过程中,起到了无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宣传、普及奥林匹克知识的另一个方面,是出版适用于不同读者的各种读物。80年代以来,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比较重要或影响比较大的读物有:《奥林匹克大全》《奥林匹克运动》《世纪情——中国与奥林匹克》《图说奥林匹克运动》等。奥林匹克出版社在1989年以后出版了一系列与奥林匹克运动有关的书籍,如《奥林匹克宪章》《奥林匹克理想——顾拜旦文选》《大众奥林匹克读本》《我的奥林匹克岁月》《国际奥委会100年:思想、主席、成就》《奥林匹克百科全书》和适用于中小学的《奥林匹克知识读本》《奥林匹克故事》等等。比较重要或影响比较大的奥林匹克读物还有:《奥林匹克研究》《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奥林匹克百科丛书》和《奥林匹克大视角丛书》等等。台北奥委会也先后出版了《奥运百周年发展史》和《我国参加奥运沧桑史》等。
在广播、电视、出版读物的综合作用下,有关奥林匹克运动的知识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在人民大众中广为传播。
1.3 活动体系方面
1.3.1 参加奥运会和亚运会,举办北京亚运会
“奥运模式”诞生以后,我国全面登上奥运舞台,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至今我国参加了5届夏季奥运会、7届冬季奥运会和6届亚运会(未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并成功举办了第11届北京亚运会。
1.3.2 积极开展大众体育活动
我国积极响应国际奥委会关于“奥林匹克日”等促进大众体育发展的倡议,从1986年开始在每年的6月23日,举行以长跑为主的大众体育活动,以此庆祝 “奥林匹克日”和推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1995年6月20日,为了进一步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促进了我国群众体育的开展和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据2002年12月5日公布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2000年我国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比 1996年增长了2.8个百分点,净增1000万。
1.3.3 积极参加奥运会的申办活动
目前,新中国已经两次申办夏季奥运会。1990年,成功举办了北京亚运会之后,举办奥运会也提到了议事日程。1991年2月22日,北京市向中国奥委会递交了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申请书,拉开了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序幕。这次申办后来以两票之差落选。但北京很快从申办失利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在上次申办失利后的第7个年头,再次向中国奥委会递交了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2002年7月13日,北京终于以绝对优势,获得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主办权。
两次申办奥运会,大大提高了中国在整个世界的影响力和声誉。同时,也推动了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做出了贡献。
2 进一步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应注意的问题
回顾总结新中国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的历程,不仅看到了可喜的经验和成绩,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我们认为我国本世纪进一步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完善和发展我国体育的“举国体制”,保证社会转型期奥林匹克运动的正常发展
应当说,我国奥林匹克运动取得的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主要应归功于我国体育的“举国体制”,但这种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现,也逐渐暴露了它的弊端。目前改革我国体育的“举国体制”之声不绝于耳,对此我们认为,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本世纪初乃至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举国体制”还有它的积极作用,特别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更需要它的强有力的支撑。
因此,我们建议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体育的“举国体制”,在政府直接办体育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形成政府、社会、个人三位一体的新的“举国体制”,这样才有利于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奥林匹克运动在本世纪的进一步发展。
2.2 真正协调发展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为我国进一步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奠定坚实基础
从新中国的体育发展历程上看,自1979年重返国际奥委会以后,体育工作的重点开始向竞技体育倾斜,侧重抓提高的奥运战略应运而生,而大众体育则呈现出了自发性倾向。80年代中期,国家体委曾提出了“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战略协调发展”的方针来协调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发展关系。但由于认识上的分歧和长期形成的惯性,大众体育得到足够重视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在侧重抓的竞技体育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奥运会的金牌名次,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制定了“缩短战线、突出重点,调整运动项目布局,突出奥运会项目和单项金牌数较多的运动项目”的奥运战略。90年代中期颁发的《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又进一步强化了这个战略。应当说,我国运动员在近几届奥运会获得较多的金牌,就是得益于这个战略。但对金牌的背后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这个战略明显带有急功近利、避重就轻的色彩。我国运动员夺得的金牌大多含金量不高,在一些影响较大的项目上还缺乏夺金掠银的实力,就是我国的优势项目,也正面临着“世界打中国”竞争局面。
因此,真正协调发展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为我国进一步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奠定坚实基础,在本世纪仍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2.3 进一步搞好奥运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奥林匹克知识和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由于我国两次申办奥运会期间的广泛宣传,奥林匹克知识、奥林匹克理念和奥林匹克精神已在国民的心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对奥林匹克全方位的系统介绍时间不长,加之国民整体文化素质尚待提高,目前在不同的领域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在我们的调查访问中,发现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模糊认识主要有:只知道奥运会,不知道奥林匹克运动;只知道奥运精神是重在参与,不知道还有更快、更高、更强;只知道奥运会是体育比赛,不知道它与其他大赛的本质区别等等。
此外,我国的奥林匹克教育还没能面向所有青年。仅就大学而言,按国际奥委会的倡议精神,体育院校应开设“奥林匹克宪章”课程,普通高校应讲授“奥林匹克运动”,而我国目前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的青年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奥林匹克教育。
2.4 进一步开发利用奥林匹克文化的合理内涵,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文化的核心,它植根于西方,含有一些东方文化所欠缺而对现代社会发展有利的合理内涵。因此,在本世纪,我们应当进一步对其进行研究和开发,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奥林匹克精神主要包括“和平友谊”“公正平等”“奋斗进取”和“精英至上”几个方面。其中,弘扬“公正平等”的精神,可以撞击改造我国具有封建文化色彩的论资排辈的等级观念,加快我国的民主化进程;倡导“奋斗进取”的精神,可以撞击改造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不争”“中庸”“贵和”等观念,有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吸纳“精英至上”的理念,不仅可以撞击改造我国传统的压抑个性的“共性至上”的文化传统,有利于鼓励个性发展、人才出众,而且还可以丰富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式方法。
2.5 进一步淡化我国奥林匹克运动的政治色彩,不断为其注入人文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奥林匹克运动一直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应当说,国家利益至上、国内任何事务都要维护国家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国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与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20余年,失去了很多可以不失去或少失去的东西,延误了我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政治色彩浓厚的另一影响,是对“以人为本”的奥运人文精神的淹没。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民众和运动员始终是主体,是主角,维护他们的利益就是维护奥林匹克运动的利益。我国在这些方面还时常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出现,如:某些竞技比赛中的“黑哨”“假球”“服禁药”;某些训练过程对运动员的不够尊重;某些大赛对失利运动员的不够理解、宽容;某些宣传对运动员只能光环笼罩、不能黑暗曝光等等。
相信,随着北京奥运对“人文奥运”的提出,我国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人文精神,将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2.6 进一步发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势,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0世纪末,我国奥林匹克学者已经发现,东方体育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匡补”作用,并且“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出更多贡献的条件开始成熟”。因此,在21世纪我们必须考虑进一步向奥林匹克运动输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使奥林匹克运动更加完善和健康发展。
首先,从奥林匹克运动的活动内容体系来讲,一要进一步让中华民族传统的导引养生术在世界各国的大众体育活动中生根开花,如太极拳、保健气功等;二要大力推进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步入奥运殿堂,如中华武术和中国式摔跤等。
其次,从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理论体系来讲,要进一步挖掘整理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完善的思想理念,如“重精神轻物质、重过程轻结果”的体育比赛价值观,“重视和谐、强调整体”的哲学思想等等,并利用各种媒体和各种机会,积极地进行宣传、渗透。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在发展奥林匹克运动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也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采用“举国体制”、组织健全、竞技体育先行、重视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和宣传等等。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改进之处,如:对奥林匹克运动理念的认识与运用不够、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欠协调、政治色彩过浓而人文精神不足、积极向奥运输出民族文化不够等等。
不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相信今后在中国奥委会的领导下,我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会呈现出令世界瞩目的新局面。
作者:曹守和(杭州师范学院)
赵玉梅、韩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