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我国奥运项目人才发展变化的研究

         本课题以全国的、整体的视角对1984年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奥运项目人才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综合性研究,分析各个奥运项目、不同地区、各级运动队发展的共性和特性,寻找其变化的规律和发展的趋势,分析历届奥运会战绩与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预测我国运动队人才发展趋势等等,对于我国奥运战略的制定和竞技体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具有参考价值。
1  奥运项目分类
1.1  根据1984年以来我国奥运项目获奖特点,我国奥运项目可分成五大类:冰雪项目、优势项目、三大球、三大项和潜优势项目。
    冰雪项目:跳台滑雪、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自由式滑雪、花样滑冰、速度滑冰、短道速滑、冰球、冬季两项。
    优势项目:举重、射击、体操、跳水、羽毛球、乒乓球、柔道。
    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
    三大项:田径、游泳、赛艇、皮划艇、帆船、帆板。
    潜优势项目:击剑、手球、水球、网球、棒球、垒球、曲棍球、自行车、马术、射箭、拳击、蹦床、跆拳道、摔跤、铁人三项、现代五项。
1.2  根据1984年以来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奥运项目获奖特点和不同奥运项目运动人数,我国可分成四大地区:夏奥项目均衡发展地区、奥运优势项目地区、冬奥项目主导地区和奥运弱势地区。
1.2.1  夏奥项目均衡发展地区:北京市、河南省、辽宁省、河北省、上海市、山东省、江苏省、四川省、湖北省。
1.2.2  奥运优势项目优势地区:浙江省、福建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
1.2.3  冬奥项目主导地区:吉林省、黑龙江省。
1.2.4  奥运弱势地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海南省、山西省、陕西省、青海省、重庆市、安徽省、贵州省、江西省、天津市。
夏奥项目均衡发展地区和奥运优势项目优势地区是我国奥运获奖得分最重要的地区,国家的投资应当重点向这两个地区倾斜。
2  关于运动员人数发展
    1984年以来,我国奥运项目优秀运动员人数总体变化较大,而且呈现出U字形状,表现出阶段性特点。
    第一阶段1984~1987年:运动员人数增加2670人,平均增长率6.4%,为急速增长期;
    第二阶段1987~1993年:运动员人数从15779人猛降到11810人,降幅达25%,为快速递减期;
    第三发展阶段1994~2001年:运动员人数增加了2849人,平均增长率为3.2%,这种增长相对于历史最高期还只能算是恢复性的增长,因此,为恢复性增长期。
    1994年后,我国优秀运动队总人数的恢复性增长,主要是通过延长高运动员运动寿命,减少退役运动员来实现的。
    三大球运动员的大幅度滑坡与奥运潜优势项目运动员的稳步增长,是我国奥运项目优秀运动员人才发展的主要特点。我国奥运项目一线优秀运动员人数在 1987~1993年之间的大幅度急速下降,主要是由三大球项目运动员人数的下降造成的,其他类别项目运动员人数,在此期间则基本保持稳定或者还略有上升。1994年后我国奥运项目一线优秀运动员人数恢复性增长,主要得益于优势项目、三大项、潜优秀项目人数的上升,其中潜优势项目人数的稳定增长是最主要的因素。
    1984年以来各地区的优秀运动员人数增减幅度不是很大,可以认为区域性运动员的增减幅度不如项目性运动员的增减幅度那么显著。
    夏奥项目均衡发展地区运动员人数处于稳步提高的状态,1987~1993年间全国范围内三大球运动员人数的急速下降对其影响较小,运动员人数在1994年以后逐步递增,是促使我国一线优秀运动员增长的主要地区。
    奥运优势项目优势地区运动员人数受三大球项目大量裁员的影响,在1986~1989年间运动员总人数减少了35%。但1994年以后运动员总数又以5.1%的平均速度稳步增长。
    冬奥项目主导地区以冰雪类的项目见长,1984年以来其一线优秀运动员人数保持基本稳定状态。
    奥运弱势地区是受三大球滑坡影响最大的地区,在1987~1993年的急速下降期中,共减少了1633名优秀运动员,降幅达41%,1994年以后运动员总人数开始逐渐回升。
2.1  夏奥项目优势地区
    夏奥项目均衡发展地区各夏奥项目群发展全面,在奥运优势项目、三大球、三大项和潜优势项目上奥运得分贡献都很高,是我国奥运成绩的最主要贡献地区。
    夏奥项目均衡发展地区各项目群运动员人数,1986年以来除三大球以外都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三大项和奥运优势项目增长势头较好。三大项由于小项众多,具体到每一个小项,运动员人数就仍显得不足了。在小项目众多的三大项中相对集中优势兵力选择若干小项重点发展,不失为一种可选择的战术方法。
    潜优势项目的6个代表性项目有基本持平、逐步上升和快速上升三种不同类型,表现出此项目群中不同项目发展过程的不平衡和分化现象。
    夏奥项目均衡发展地区三大球项目运动员人数1984年以来也呈现明显的下降态势,下降过程在1998年左右逐步稳定,排球项目出现了较明显的上升。
    夏奥项目均衡发展地区省一级单位奥运项目群的发展上都有特长,总体实力较强的是辽宁、上海和江苏。
2.2  奥运优势项目优势地区
    奥运优势项目优势地区是我国奥运奖牌获得的主要贡献地区之一,优势项目奥运效益(奖牌计分比重/运动员人数比重)普遍很高,举重和体操是优势中的优势。
    奥运优势项目优势地区中广东优势项目运动员总体人数显著高于其他省区,而且差距有逐步拉大的趋势。广西相对于1985年运动员人数最高峰却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下降趋势,值得引起注意。
2.3  冬奥项目主导地区
    吉林和黑龙江包含了全国绝大部分的冰雪项目运动员,获得了除自由式滑雪外的全部奥运奖牌得分。冰雪项目的奥运奖牌得分在两省总体奥运奖牌得分中占的比重都很大,但是,冰雪运动员人数占全省运动员人数的比重却很小,因而两省冰雪运动员队伍还有很大的增长余地。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有开展冰雪运动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有较高的运动水平,国家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大力促进其冰雪运动员队伍建设。
2.4  奥运弱势地区
    奥运弱势地区内各省市区潜优势项目获奖得分的比重,除个别项目外都要远大于运动员人数的比重,已占有国内重要地位。运动员队伍发展状况表现出分化和差距拉大的趋势,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努力挖掘潜优势项目,是该地区各省应当采取的对策。
在拳击和手球两项上已成为我国的主力地区,而摔跤、击剑也崭露头角。
3  关于运动员年龄结构
    17~21岁和22岁以上两个年龄段的运动员占有全国运动员总量的绝大多数,16~15岁和14岁以下运动员人数总量占有的比重很小。16岁以下优秀运动员的人数在1993年后处于基本稳定状态,17~21岁年龄段的运动员人数呈逐年下降,1993年后趋于稳定,而22岁以上年龄段的运动员人数则在 1991年后快速上升。
    22岁以上年龄组的运动员人数1991年后大幅度持续上升的,说明我国的训练水平在不断提高,运动员的成才率在不断提高。
    我国优秀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延长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我国17~21岁年龄段优秀运动员人数的下降已经在1993年企稳,目前这一年龄段运动员人数与我国优秀运动员总体人数是相适应的,我国优秀运动员年龄结构正在不断优化。
4  关于运动员新陈代谢
    当年,两者的相关程度最高,达0.7;第4年,相关度也较高,为0.466,而其余年份的相关度数值都不超过0.3。我国每年在吸收新运动员的同时,也会分配掉相应数量的运动员,新吸收优秀运动员人数的多少,还会在4年后对其退役分配情况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
5  关于运动队人才结构
5.1  1994年以前我国奥运项目专职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的发展变化情况较为相似,1984~1987年期间急速上升,增幅达19%,平均增长率为 6.1%;而1990~1994年减少了793人,降幅为17%。但1994年以后教练员人数相对于运动员逆向发展,在1994~2000年的7年时间里,由3869人降至3562人,降幅为8%,平均增长率为-1.4%,与此同时,在1994~2001年期间,运动员人数增加了2849人,平均增长率为3.2%。教练员与运动员人数之比已达1∶3.9。
5.2  我国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的专职教练员基本上同步增减。
5.3  在我国三大球项目人员下降的过程中教练员人数的下降情况更持久、更为严重,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注意。
5.4  我国奥运优势项目教练员与运动员的人数比例较高,奥运潜优势项目教练员人数从1984年以来,一直处于一种缓慢但稳定的增长状态。冰雪项目教练员人数则基本上维持稳定。
5.5  我国奥运队伍教练员获等级职称总体人数比例的不断增长(已达92%),说明了我国教练员队伍综合水平在提高,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5.6  大专以上学历的运动员和大专以上学历的教练员人数,自1993年以来基本保持稳定。但是,1993~2001年间我国获大专以上学历(平均人数 895人)的运动员占其总人数的平均比率仅为7%,而获大专以上学历(平均人数2778人)的教练员占其总人数的平均比率为73%。我国奥运项目运动员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努力提高运动员的文化水平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5.7  通过对我国优秀运动队教练员和运动员文化程度、教练员等级等动态数据的偏相关分析,教练员水平的高低是影响运动员等级(水平)最重要的隐性因素(相关系数:r=0.8544、双侧检验的概率:P= 0.014<0.05,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教练员的(等级)水平是一个必须引起严重关注的问题。
5.8  通过对教练员的职称水平、运动员的等级水平的时间序列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得知,教练员获职称人数对运动员达等级人数有可能在3年后有较大正面影响。
6  关于运动队经费收入
6.1  我国优秀运动队资金收入增长额度以奥运会为周期呈波浪状增长,波浪的幅度有逐步加大之势,值得引起注意。这种波浪型周期主要是由市场经济的因素造成的。
6.2  以财政拨款为主要手段的国家财政一直在支撑着我国体委系统优秀运动队经济收入总额的稳步上升。此外,1988~1992年间财政拨款占总金额的平均比率大约为92.5%,占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1993年以后非国家财政拨款逐年增长,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运动队财政收入的另一重要来源。非国家财政拨款的收入稳定较差,是市场化运行的结果。
6.3  运动队经费收入增长最快的是奥运项目发展最好的地区(奥运优势项目优势地区、夏奥项目均衡发展地区)。换言之,正是由于较好的运动队经费收入(投入)才使得奥运优势项目优势地区和夏奥项目均衡发展地区成为我国奥运项目发展最好的地区。
6.4  无论是收入总额和教练员总人数,还是收入总额和运动员总人数的相关程度都较小。我国优秀运动队的经济收入总额仅在当年对其总人数有微弱的影响。优秀运动队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人数在3年后可能会对其经济收入总额产生一些影响。在现行的体制下,我国优秀运动队总人数还是主要受国家财政拨款的控制,除财政拨款以外的经济因素对其影响还很小。
6.5  我国历届夏季奥运会每百名运动员、教练员获奖牌计分值平均为0.9分、3分,基本成逐步上升趋势。
6.6  1998年冬奥会上我国每百名运动员、教练员获奖牌计分值达到了2.6分、6.9分的高分,已经高于夏奥项目。
7  关于运动员人数预测
7.1  灰色系统微分方程模型[GM(1,1)模型]预测结果:我国奥运项目优秀运动员人数在2008年将会达到17261人的水平。
7.2  灰色系统进行发展带区间预测结果:我国奥运项目优秀运动员人数在2008年将达到17006~21652人的水平。
8  关于后备队伍
8.1  1985年以来我国奥运项目二线运动员总人数处于持续增长状态,1993年前为较快增长期,之后为增长趋向平稳。三大项占据着二线队伍的统治地位,其总体人数和增长速度都大大高于其他各项,而且有差距越拉越大的趋势。二线运动队运动员人数受市场经济和群众体育的影响要相对更大一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群众体育的进一步普及,我国奥运项目后备运动员的数量还会持续增长。
8.2  我国奥运项目三线运动员人数1993年以来呈现平稳增长态势,涨幅较为平缓。三线队伍中三大球运动员人数相对较多,说明篮球、排球、足球运动对中小学生具有很高的吸引力。
8.3  奥运项目二线运动员人数四个地区1985年以来都呈增长态势,但增长幅度差别较大,地区之间二线队伍运动员总人数的差距呈越来越大之势。
    夏奥项目均衡发展地区二线队伍发展最为迅猛。奥运优势项目优势地区二线运动员队伍人数在1997年后出现了下降势头,值得引起注意。奥运弱势地区二线运动员人数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说明奥运弱势地区的发展后劲在增强。
8.4  我国各地区的奥运项目三线运动员人数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各地区三线运动队人数变化曲线基本不受二线运动队人数曲线变化的影响,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平稳。
8.5  我国奥运项目各梯队运动员人数的金字塔结构1993年才开始真正形成,到2001年平均结构比为1∶2.7∶20.7。虽然目前的这种金字塔结构已较为成熟,但因为各级队伍具体情况不同,仍可能造成某些具体项目的比例失衡,是今后应该引起重视的地方。
8.6  夏奥项目均衡发展地区优势项目的二线队伍除了跳水、羽毛球以外,运动员占全国的比重都接近50%,是各地区中最壮大的;夏奥项目均衡发展地区三大球二线运动员占全国的比重也都在50%左右,在全国占有非常重要位置;夏奥项目均衡发展地区在三大项各项目上二线运动员比重在45%~61%之间。
    夏奥项目均衡发展地区各项目群二线运动员相对发展均衡,在全国占居很高比例。夏奥项目均衡发展地区内山东、辽宁、河南是二线运动员发展较好的省,四川相对较差。
8.7  奥运优势项目优势地区各省市优势项目二线运动员人数在“全国比重”方面却有较大差异,其中跳水和羽毛球比重最大,达到54%和49%,已经超过夏奥项目均衡发展地区同项目在全国的比重,而在其他项目上占全国比重相对较小。
    地区内广东在优势项目各个项目上都表现出二线队伍的优势,说明广东省优势项目的二线运动员培养体系健全、实力强大,其他各省都没有广东发展得那么均衡。
8.8  夏奥项目主导地区冰雪项目二线运动员人数在全国占居很高比重,短道速滑甚至高达100%。但是,同项目、相同地区一二线队伍运动员人数之比并不理想,尤其花样滑冰和自由式滑雪,一二线运动员人数之比为10.2和10.4,处于严重短缺状态。
8.9  虽然从总体上讲,该地区为我国奥运弱势地区,但是也有在全国起主要作用的运动项目,如手球二线运动员占全国总数半数以上(56%),与该项目一线运动员占全国比重相当。
8.10  我国竞技体校向一线输送的运动员人数稳步上升,从1985年的710人到2000年达115人,每年平均涨幅4.5%。二线队伍对一线队伍新吸收运动员的贡献率,由26.25增至95.6%,增加了近70个百分点。
    我国优秀运动队新运动员的补充主要是通过二线队伍完成的,这些新补充的运动员在二线队伍已经经过较为系统的训练,在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方面都有较好的水平,为在一线的进一步提高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国二线后备人才训练系统总体来说已经较为完善。
8.11  一线吸收运动员人数表现出某种周期性的规律,主要是受我国的全运会周期影响的。在全运会年,一线运动队相对比较稳定,全运会之后吸收新运动员的工作随即出现恢复性的增长。
8.12  我国一二线等级运动员比例从1984年的1∶0.6增长到2001年的1∶6,但是,二线等级运动员发展与一线等级运动员发展变化之间没有太多的直接关系。
8.13  一线运动队运动员等级构成中国际级运动员人数最少(这是合理的),一级运动员最多。但是,运动健将人数1991前在高位运行,1991年后大幅度下降,终于在11998年与二级运动员形成交叉,后虽然有所回升,但仍在二级运动员人数之下。运动健将与二级运动员人数逆向发展的趋势,与我国奥运项目运动成绩和实际运动水平的发展相背离。如果不是因为运动健将标准大幅度提高,就是等级评定过程中出现了某种问题,这种背离现象对一线运动员的培养是不利的,应当引起重视。
8.14  二线运动员等级结构较为合理,各等级运动员人数与级别高低成负相关关系,依次为二级、一级、运动健将和国际级运动健将。
8.15  1985~2001年期间,我国二线运动队经费收入总体还是保持着较好的增长势头,从 48963(千元)增加到832309(千元),增长了十七倍。二线运动队经费收入平均增长率为19.4%,高于一线运动员同期16%的经费收入增长率。
8.16  国家财政拨款是我国二线运动队经费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同时,国家财政拨款的增长是相当稳定的。在1985~2001年期间,二线运动队的经费收入平均增长率高达18.45。其他收入稳定、迅速的增长是我国二线队伍经费收入发展的一大特点,与一线运动队的18.7%相比,其22%的平均比重,说明了二线队伍市场化的速度要更加快一些,一线运动队则是在拨款财政和社会资助上要优于二线运动队。二线队伍经费收入在奥运项目地区上的差距不如一线运动队那么鲜明。
8.17  财政拨款收入额和运动员人数有着很大相关性(相关度0.544),其他收入对二线队伍运动员人数也有一定影响。
8.18  灰色系统微分方程模型GM(1,1)模型预测结果:我国奥运项目二线运动员人数在2008年将达到51525人的水平。
    灰色系统微分方程模型GM(1,1)模型预测结果:我国奥运项目三线运动员人数在2008年将达到407710人的水平。
8.19  预测结果虽然一二三线队伍的运动员人数都在增加,但一二线队伍的相对比重却在下降,三线队伍的比重将不断得以提高,到2008年时的比例关系将拉大到1∶3.0∶23.8。说明随着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群众体育的普及,我国二三线后备队伍将会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我国奥运项目金字塔将获得一个更加雄厚的基础。
    作者:吴澄清(南京师范大学)
          田雨普、阿英嘎、叶巍、虞锡芳、杨宁、朱菊芳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