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绿色奥运研究

         迄今为止,国内学者主要从绿色奥运的狭义概念,即从环境保护层面阐述绿色奥运的内涵,通过近几届奥运会举办前后对城市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的分析,阐述奥运会是一把“双刃剑”,着重点更多是集中在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上。也有部分学者超越了狭义的环境保护,从生态、人文、伦理、治安、交通、竞技公平等角度对绿色奥运展开广义的研究。如《儒家生态学底蕴及对绿色奥运的解读》,通过对中国传统儒家生态学基本概念的阐释,分析我国提出绿色奥运的文化学底蕴;《“安全减灾”与绿色奥运》强调奥运会期间的城市灾害及突发事件,指出绿色奥运的最大补充是应严格实施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论绿色思想与绿色奥运》以绿色思想为指导原则,确保奥运会的整体性与平衡性、公正性与平等性和节俭性与可持续性。无论是狭义的概念还是广义的概念,都容易使人们对绿色奥运的理解产生褊狭。狭义的概念使人们只关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而广义的概念造成人们思维的混乱。本文从现代环境意识的萌生出发,探讨奥林匹克运动与环境的关系,揭示绿色奥运的内涵,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理念的实现提供理论参考。  
1  现代环境意识的发展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第1次全面而清醒地指出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指出了工业和农业发展对于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从此以后,环境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研究环境问题。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们又进一步认识到,除了环境污染问题之外,地球上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生态条件也趋恶化。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是全球范围内全面探讨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呼吁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来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为子孙后代造福。
    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与地球生态环境的关系,殊途同归于一个理念——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具体讲,就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采取保护环境和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的方针,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人类提供包括适宜的环境质量在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同时,还要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由此可见,人类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已从最初的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心,发展到对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关注,乃至上升到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怀。    
2  奥林匹克运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演变
2.1  奥林匹克运动与自然环境结合
    大自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阳光、空气、土地、水分等外部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奥林匹克运动号召人类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养成健康的体魄,而健康的身体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内部条件,是人类生产、学习、生活、繁衍等活动的基本保障。正是如此,早期的奥林匹克运动充满了大量的祭祀活动,感谢天神赐于人类生存的美好天地。大自然与奥林匹克运动血脉相连,大自然为奥林匹克运动提供了必需的场地、器材,是奥林匹克运动得以进行的基础,奥林匹克运动使人类更深刻地了解自然、爱护自然,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2.2  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与自然环境的背离
    作为一项复杂而持久的文化活动,奥林匹克运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以自然为基础的奥林匹克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自然。奥运会在日益富有欣赏性、挑战性,得到人们喜爱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留下了大量的“生态脚印”。奥运会上滑雪、汽车拉力赛、自行车公开赛、摩托车越野赛等项目对植被的破坏;因举办奥运会而大兴土木,修建场馆而造成的大量能源的浪费;所有运动设施、通往这些设施的道路以及附近的停车场和其他服务设施占用了城市和自然的大量空间,破坏了生态环境;超载的交通量污染了空气,带来了噪声;大量聚集的人群制造的废物和垃圾等等都为自然抹上了一层不协调的色彩。以上现实的恶果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奋斗目标(通过体育运动与教育的结合,使人类逐步向协调和谐、全面发展与尽善尽美前进,建立一个符合人类期望的理想社会)相违背,奥林匹克运动在改善人类身体机能的同时,却制造了大量的毒物,损害了人体的机能,一向为人类称颂的奥林匹克运动出现不和谐的音符。
2.3  绿色奥运的提出极其成功范例
    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增进人类健康的体育活动,为什么要以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价?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减少甚至避免奥运会给自然环境带来污染的必要性。国际奥委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出环保方面的要求,并在国际体育界率先采取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措施,并将环境保护逐渐政策化。到1991 年,《奥林匹克宪章》增加了一个新条款,提出申办奥运会的所有城市必须提交1份环保计划。1992年6月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萨马兰奇提出了自己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张。此后,国际奥委会将环境作为继体育和文化之后第3个标准衡量举办奥运会的组织工作。1994年8月,国际奥委会与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签订合作备忘录,加强两个组织间的合作,共同致力于保护环境。在1995年7月瑞士洛桑体育与环境会议上,国际奥委会明确提出把保护环境作为奥林匹克精神的支柱之一。随后,国际奥委会成立了环保委员会。1996年7月生效的《奥林匹克宪章》将环境保护问题列入国际奥委会的任务之一。国际奥委会认为,“举办奥运会应当显示对环境问题的关心,并在其活动中采取体现这种关心的措施,教育与奥林匹克运动有关的各方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国际奥委会还号召人们采取尊重他人、尊重环境的生活方式,要求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所有组织,在其筹备和举办各种赛事的过程中,采取优化环境的措施。1999年,国际奥委会制定《奥林匹克21世纪行动议程》,明确奥林匹克运动要全力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事业,要求申办城市必须在要求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标准下举办奥运会。至此,绿色奥运已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内涵之一,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决定申办成功与否、举办圆满与否的关键因素。
    奥林匹克运动与环境保护在实践层面的正式结合始于1994年第17届利勒哈默尔冬奥会。此后,历届奥运会都力图尽量避免对环境的破坏,注重举办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悉尼奥运会是公认的有史以来第1届以绿色奥运为主题来开展各项建设和组织的奥运会。悉尼奥运会的主会场霍姆布什湾就是建立在一个大垃圾场上。在建设中考虑到环保的要求,能源主要由天然气供应,而且在设计中多采用自然光、自然通风和高效照明,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达500万吨。奥运会后,这一区域665户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主要由太阳能供给用电和热水,减少排放700吨温室气体。同时社区在设计时巧妙利用树木和建筑物遮阳节省能源。居民日常能源只有50%属于非再生能源。雅典奥运会改善了公共交通,修建了轻轨和地铁等交通网络,减少了街道上私家车的流量,因此减少了空气污染,也改善了交通状况。    
3  2008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理念解析
    北京在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时,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引人注目的理念。其中的绿色奥运理念既符合了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又顺应了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3.1  “天人合一” 思想对绿色奥运理念的启示
    “天人合一”的基本涵义是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统一。这一思想溯源于《易·乾卦·文言》,它写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段话的基本精神是:天(大自然)的运动有一定的规律性,人的活动也应有一定的规律性,必须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争取最好的结果,以保持人与大自然的协调一致、和谐统一。《老子》中写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意为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天地宇宙中有4个大的,人就是其中的一个。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取法自然。“天人合一”讲求的是因人成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取乎自然,与自然相通相依,协调一致,和谐共处,具有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人类社会只是大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人类的奥林匹克运动更离不开自然。科技的进步使人类在自然大系统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奥运会的规模不断扩大,但也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负面效应。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应体现在为在奥运会上追名逐利而任意地毁坏自然,而应体现在如何以奥运会为媒介保护自然,达成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这也正是举办奥运会的初衷所在。
3.2  构建和谐社会为绿色奥运的实现提供依托
    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和道家都没有把人突出于万物之上,都没有认为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随便处置自然万物。然而,当人类由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进入以工业为主的“黑色文明”,随着工业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人类需求的无限增长与自然供给的有限性矛盾越发突出,奥运会也被涂抺了大量的“商业色彩”。伴随“绿色文明”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国都在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国政府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所谓“和谐”,《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结构均衡、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第1个层面的涵义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促进人与人和谐的物质保障。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就是为建立和平美好的世界做贡献,绿色奥运的深层涵义也是在举办奥运会的问题上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哲学和谐社会的思想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可谓殊途同归。因此说,2008 年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理念的实现要以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为依托,而举办绿色奥运会是实现和谐社会的载体。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但是,发展生产力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为前提。只有建立社会与自然之间良好的和谐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举办奥运会要以自然环境为基础,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如果奥运会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奥运经济以违反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人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就会出现各种天灾。天灾又会导致人祸。所以确保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绿色奥运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    
4  实现2008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理念的对策
4.1  加强宣传,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实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理念的首要任务是转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从环境保护上升到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稀缺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构成的环境综合体,是一个由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作为人类文化活动之一的奥林匹克运动只是其中的一项以人类为中心的活动,受到自然、经济、政治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应体现自然与各影响因素的持续、稳定、协调、有序的发展。充分认识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有限性和价值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将有助于人们尊重自然,与环境中的生物平等相处,养成爱护自然环境的习惯,自觉成为维护环境持续生存的使者。为此,应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学习活动相结合,运用各种方式(纪念品、邮票、宣传画、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向人们宣传绿色奥运,宣传我国政府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宣传我国人民为全人类的资源和环境负责的态度,使绿色奥运深入人心。
4.2  制定严格标准的环保计划和有效的环保监督机制
    任何一项周密的管理活动都有完善的计划和有效的监督,作为国际大型文化活动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更是如此。为了进一步推动绿色奥运,北京奥申委和20家在京环保民间组织共同制定了《绿色奥运行动计划》,该计划包括增加绿色植被、改善交通、节水节能及减少污染物排放等多方面问题。据《中国体育报》报道,北京市城区年种树170万株,屏护北京的3道绿色屏障已经开始实施,30000辆机动车改用天然气等清洁燃料,360000只节水龙头已安装完毕,仅此1项每年节水4000万m3。到2008年污染物的排放量将大幅度削减,二氧化硫等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大城市水平。计划是绿色奥运能否实现的前提,而建立有效的环保监督机制则是关系其成败的关键。因此,建议建立一个由政府环保部门牵头,工商、交通、建筑等相关行政部门配合,以街道及社区为基层组织,对绿色奥运行动计划的各项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奖罚结合,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切实将绿色奥运落在实处。
4.3  节约资源,引导绿色消费
    历数以往各届奥运会,资源浪费的现象屡屡发生。已有一些经济学家对“奥运蛋糕”提出了质疑:某些奥运投资项目的经济影响效应会被其他资本项目支出的缩减而抵消;主办地较紧的劳动力市场所产生的就业效应小于市场比较宽松情况下就业机会的创造;主办地吸引资源小于其在本地产生的乘数等。因此,绿色消费警戒人们不要一味地追求对奥运会的高投入、高消费,在对奥运会的投资上应采取适度原则,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奥运消费行为。
4.4  以奥运会为契机,开展环保教育
    绿色教育既是绿色奥运得以实现的保障,又是一项进行环保教育的长远事业。如在1995年6月长野奥运会男子下坡滑雪赛前夕,包括奥林匹克志愿者和当地高中学生在内约300人移植了5000余株供岐阜蝴蝶食用和产卵的树木。由此,生态保护成为长野奥运会的一项重要教育主题。从1996年始,长野开始举办儿童环境会议,在一起共同探讨如何保护周围的环境。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环保教育应面向全国少年儿童,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活动相结合,可创办一份向全国各地发行的学生环保教育报刊,制作一系列的宣传海报以及可视的网络活动,举办各种展览和体育明星参与的公众活动等,以此将奥林匹克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精神传递到整个国家。
4.5  在碰撞中融合,与人文、科技协调发展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三大主题,不同场合现已出现了不同的排序的方式,不同部门对这三者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并不能说三者在任何场合都是等量齐观的。一切都应本着适度的原则,使三者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协调发展。
    作者:邹师(沈阳师范大学)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