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文奥运的理论和实践

         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过程中,北京奥申委根据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需要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虽然奥林匹克运动充满了人文色彩,但是,明确地将人文奥运作为一届奥运会的核心理念,仍然是北京奥运会的一大创举,是北京奥运会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独特贡献。
    人文奥运是北京2008 年奥运会三个理念中最重要、也是最难以把握的一个概念。由于人文奥运涉及到了精神、文化层面,不像科技奥运、绿色奥运易于操作,因而,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清,对其内涵难以界定。但人文奥运却是北京2008 年奥运会最为核心的理念。北京奥运会成功与否,在相当意义上取决于对人文奥运理念的认识和在这种认识指导下的具体操作。
    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过程中,北京申奥委聘请的各方面专家对前两个理念的看法比较统一,而对人文奥运内涵的探讨一直在进行之中。
    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后,人文奥运理念及其实施引起了广泛关注,人文奥运已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对象,他们的视角新颖,观察敏锐,敢于运用新理论,其探索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取得了十分有价值的成果,并展示了中国文化对丰富奥林匹克文化的巨大价值。大量的相关研究标志着人文奥运理念的理解和阐释正在逐渐深入,且趋于系统化,有的研究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
    但国内相关研究还存在着现象解释多于本质透视、表层研究多于规律探索、现状描述多于前景预测的状况,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内涵及实践的探索尚未得出清晰的结论。纵观奥林匹克运动一个多世纪以来人文价值发展的轨迹,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的研究和实践应注意以下问题。    
1  确定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内涵和实践体系的依据应清晰
    北京2008年奥运会是奥林匹克运动百余年历史长河中一个特定的“点”,确定这个特定“点”的核心理念,需要沿着奥林匹克运动历史的纵轴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寻求一个合适的“坐标”。其根本目的是使人文奥运的实践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达到双赢、互动的结果,既使奥运会的举办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又使中国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注入新的元素,从而使2008年奥运会为中国、为奥林匹克运动、为世界留下独一无二的伟大遗产。
    因此,确定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内涵和实践体系的主要依据应该包括: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价值、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的人文危机、中国社会的发展特点、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4个方面。
    由于奥林匹克运动人文价值的历史演变明显地呈现出逐渐发展、逐渐丰满的态势,所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一定会为奥林匹克运动人文价值的丰富和完善做出贡献。同时,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承办的奥运会,面对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问题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倡导人文奥运的北京奥运会也一定会是一届有别于以往的、富有东方特色的奥运会。
    由于北京奥运会肩负着传递奥林匹克运动人文价值遗产和弘扬中国文化精华的双重历史使命,同时又承担着为中国、为奥林匹克运动、为世界留下独特遗产的重任,因此,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实践体系的维度应该包括:我们要吸收的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内容,即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华融入中国社会的实践;我们要输出到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内容,即将中国的文化遗产融入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践;我们缺少的人文内容,即中国社会需要奥运会来改变的内容;奥林匹克运动缺少的人文内容,即奥林匹克运动需要中国文化补充的内容4个维度。    
2  确定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的内涵和实践体系应符合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现实
    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应该建立在经过百余年发展后于
    第4阶段(改革与创新阶段)形成的奥林匹克运动人文价值的基础上。不仅要继承奥林匹克运动人文价值的精华,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的危机,从而考虑确定北京奥运会能在哪些方面将中国文化的精华积极主动地补充到奥林匹克文化之中,形成互补互动的机制,为奥林匹克运动留下宝贵遗产。
3  确定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的内涵和实践体系应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现实
    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还应该建立在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上,要与我国和平崛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相配合,以奥运促发展,还要认真思考如何利用奥林匹克运动的精华来解决中国面临的一些问题,使奥林匹克运动为中国留下宝贵遗产。
3.1  “和平崛起”与“科学发展”
    目前,我国在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和平崛起理论也格外受到人们的关注。“科学发展观”与“和平崛起论”,是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完整思路中的两个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与“和平崛起论”两者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关于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表明中国正在面向世界探索全新的大国发展之路。从国内来看,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而面向世界,是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带给亚太地区的是巨大的历史机遇,而不是威胁。可以说,和平崛起是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和目标指向,而科学发展观是走出一条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在没有打破旧有国际秩序、没有威胁世界和平的情况下,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出了一条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又进一步作出了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决策,在世界市场的公平竞争中,实现双赢、互利,不断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进入21世纪后,我们要在世界上进一步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树立和平与发展的形象,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北京举办奥运会,宣传和弘扬了中国文化,促进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在更深远的意义上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和世界进入中国,乃至推动中国的和平崛起。北京2008年奥运会,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世界,都将是历史性的。
3.2  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延伸,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1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本质上是要把关注的目光从片面追求物质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逐渐转移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和谐社会应当是各种社会关系和谐的总和,其中社会各利益主体、社会各阶层之间生存状况与发展预期的和谐更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开展人文奥运的实践,坚持以人为本,关心所有的人,让奥运的阳光照耀所有的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在开展人文奥运的活动时剔除浮华,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群众,应该是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的重要内容。人人享受奥运将使北京奥运会成为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加油站。同时,从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价值中寻找我国现代社会的和谐之源,也是今后我国社会发展值得等待的一颗果实。
3.3  创建先进文化
    当今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越来越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先进文化的发展既面临良好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转变,但文化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但文化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国已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但现行文化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但文化发展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世界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带来文化创新和传播领域的重大革命,但我国文化发展现状与世界高新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形势不相适应。
    这些情况说明,建设先进文化的任务极其繁重。站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我们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长处,坚持不懈地推动文化创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北京举办奥运会,做好“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这3篇文章,将推动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广泛交流与融合,从而也将在更深远的意义上推动我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北京人文奥运的实践应该符合建立先进文化的要求,从而为中国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3.4  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我国新的经济形势对人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基本要求。无论在劳动力素质、生产技术创新方面,还是在社会管理体制方面,以及所能提供给城乡居民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服务水平和质量,同新的发展形势的要求都很不适应。
    因此,出现了一系列问题:1. 劳动力就业的矛盾更加突出。2000年,我国的适龄劳动人口约为8.6亿人,2005年将进一步增加到9.1亿人左右。与此同时,2005年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将达到2.3亿人左右。这些都预示了21世纪初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 收入差距拉大,分配不公,社会反响强烈。农民收入增幅趋缓难以根本改观,农民收入地区间差别将更加突出。城镇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但收入分配关系将发生新的调整。在高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地区、性别、收入等差别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各种社会矛盾也将进一步凸现。虽然,这些社会问题靠人文奥运的实践无法解决,但我们的人文奥运实践应该体现出人道、仁爱、建立公平社会的特色,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4  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4.1  对人文奥运内涵界定的依据不足
    由于对奥林匹克运动人文价值研究开展的尚不深入,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内涵的历史渊源认识不清,导致对人文奥运的本质无法把握,进而使我国现阶段对人文奥运概念的研究无法得出清晰的结论。出现了以下问题:
4.1.1  将人文奥运的概念泛化,目前,几乎各行各业都在探讨人文奥运与本领域的关系,出现了“人文奥运是个筐,什么都可以装”的倾向,而有些任务是人文奥运承担不了的。
4.1.2  离开了“奥运”谈“人文”此类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不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所谈的人文奥运更多地关注了“人文”领域,而脱离了“奥运”的轨道,没有分清什么是奥运所应承载的“人文”,把社会其他活动所承载的“人文”也强加给了奥林匹克运动,人文与奥运的结合点尚未找准。还有的研究过于强调中国化,而对奥林匹克运动本身的规律认识不够。
4.2  对实践体系维度界定的研究尚显薄弱
    目前我国学者的研究触角已深入到具体的操作层面,但由于对人文奥运内涵的认识尚不统一,因此,对实践维度及各维度参与因素的研究需要加强。
5  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实践应注意的问题
5.1  在奥林匹克运动人文价值的3个层面中应更多地关注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价值
    奥林匹克运动人文价值的构建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起点,进而扩展到改善社会,最后扩大到创建一个美好世界。但目前我国对这3个层面的第2层(建立公平和谐社会)的关注多于第1层,即更多地注意到了奥运会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价值,忽略了对个人的价值。而这个价值恰恰是奥林匹克运动所 “长”,是它最直接也是最本质的价值所在。因为“人”是这个价值体系的中心和起点,是根本所在,是承载奥林匹克运动整个价值体系的载体,没有“人”,就谈不到其它价值。而我们对奥林匹克运动育人价值的关注还远远不够。
    社会学研究表明,在转型期,社会的矛盾比较尖锐,这种局面的改善依赖于人文精神对个体人的教育和培养,依赖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善良、友爱、互助、奉献、公正、公平等优良品质的树立,而奥林匹克运动恰恰在这一点上可以发挥较大作用。
5.2  在奥林匹克运动人文价值的社会层面应更多地关注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在对奥林匹克运动促进建立公平和谐社会价值的关注中,也更多地注意其对社会整合的价值,如团结、和谐、为社会牺牲个人利益等,对平等、公平竞争及相应的法制建设认识不足,而这恰恰是维系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保障等制度建设滞后的情况下,强调奥林匹克制度文化的价值尤显重要。
5.3  在奥林匹克运动人文价值的实践中应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结合
    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具有提升我国国际声望、强化民族认同感、增加民族凝聚力的功能,但奥运会又是一个跨国度的国际社会活动,它的最高目标是建立和平美好的国际社会,如果我们仅关注中国人夺得金牌的多少,仅关注中国国际形象的提升,就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利益已与世界密不可分,我们应该明确举办奥运会的过程是多方面、多赢的过程,必要时我们还需要在某些方面做出一定的牺牲。因此,树立世界公民的胸怀,把强烈的爱国主义与崇高的国际主义结合也应是“人文奥运”实践的重要内容。
   作者:孙葆丽(北京体育大学)
         孙葆洁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