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奥运会与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发展研究
以广东、辽宁、江苏、上海、北京、山东为研究对象,他们是我国竞技体育强省、市,后备人才培养和发展直接影响我国2008奥运会夺冠。
1 6省市重点项目后备人才现状的研究
1.1 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运动员队伍状况比较分析
1.1.1 后备人才培养数量的比较
6省市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数量呈“金字塔型”,优秀后备人才数量较少。一线16岁以下运动员队伍,江苏人数最多占28.3%;二线运动员队伍,山东人数最多占32.8%;三线运动员队伍,广东人数最多占24.7%。6省市后备人才的总数量,广东占24.2%、山东占22.1%、辽宁占20.0%、江苏占16.6%,上海、北京两市较少。
一类重点项目后备运动员数量:广东有举重、击剑和羽毛球等项目运动员数量排第1,田径运动员数量山东最多,是广东的4倍。田径是一项基础项目、普及率最高的项目;还有赛艇、皮划艇、跳水等项目是广东重点项目中的重点,场馆设施训练条件全国一流,赛艇、皮划艇后备运动员数量是辽宁的40%,跳水后备运动员数量是江苏的38%。
二类重点项目后备运动员数量:3大球类中篮球运动员数量辽宁最多有273人、江苏有270人,其次广东、山东217人;排球山东运动员数量最多有 127人、辽宁有84人、广东与江苏、上海、北京省市相比较多;足球广东运动员数量最多有507人、辽宁有239人、山东有222人。小球项目上海、北京、广东3省市运动员数量相对较多,重竞技项目、武术山东运动员数量最多,广东只有跆拳道人数超过山东,射箭广东运动员数量最多有18人,帆船辽宁最多有 68人,自行车江苏最多有98人,花样游泳江苏最多有19人,其他省、市运动员数量极少。
1.1.2 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的比较
获奖牌数多少,是衡量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6省市在五届城运会与九届全运会获取奖牌数纵、横向比较,广东两届运动会总奖牌数都排在第1 位,但五届城运会与九届全运会奖牌数相比减少14.5枚,辽宁两届运动会总奖牌数都排在第2位,但辽宁五届城运会比九届全运会获奖牌数多12枚;江苏九届全运会排在第4位、五届城运会排在第3位,相比城运会比九运会奖牌数增加36.5枚。辽宁在短短两年以50枚、江苏以61枚奖牌速度增长,而广东以38枚奖牌速度下降。辽宁主要增加银牌和铜牌,江苏最突出是城运会比九运会增加36.5枚,近两年发展速度迅猛。
二类重点项目奖牌数:广东在第5届城运会获奖牌33枚,与九运会相比减少12.5枚; 辽宁在第5届城运会获奖牌51枚,与九运会相比增加25枚;江苏在第5届城运会获奖牌36枚,与九运会相比增加22枚;上海在第5届城运会获奖牌32枚,与九运会相比增加9枚。
1.2 6省、市重点项目后备人才教练员队伍状况比较分析
1.2.1 教练员基本情况比较
6省市教练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为67.9%,其中北京最多有81.9%、广东最少有61.2%;高中及以下学历教练员,辽宁最少有12.0%、广东最多有20.5%。
职称:高级教练员辽宁有4.0%、江苏有3.8%、广东只有2.1%;中级职称教练员广东在6省市中比率最低占31.3%;初级职称教练员广东比率最高占60.6%,其他省市没有超过50%。
1.2.2 教练员数量比较
一线教练员队伍数量北京最多有26.7%,山东最少只有9.8%,其他省市在18.4%~17.8%之间;二线教练员队伍数量广东占20.8%,上海只有8.1%,其他省市在18.9%~17.5%之间;三线教练员队伍数量上海为74.1%、山东为72.7%。6省、市一、二、三线教练员队伍数量,广东、辽宁、山东3省教练员队伍呈“宝塔形”结构,而江苏、上海、北京3省、市教练员队伍呈“滑轮型”结构。
1.2.3 教练员分项目布局比较
6省市一类重点项目后备人才教练员的布局比较合理,二类重点项目教练员布局相对较少,有的项目无二、三线教练员,有的项目仅有1~2名教练员;排球教练员广东比其他省、市布局要薄弱;还有一些项目广东教练员布局的数量非常少,出现断层现象。
1.3 6省、市竞技体育重点项目布局现状的比较分析
1.3.1 一类重点项目布局
广东布局11项、辽宁10项、江苏10项、上海10项、北京9项、山东6项相对布局偏弱,其他省市一类重点项目布局相差不大。其特点是基础项目有5 省、市列为重点项目,广东11个重点项目要与2~5省、市同类项目竞争。广东与江苏重点布局基本相同,与辽宁相近;北京重点项目主要与广东二类项目基本相同。
1.3.2 二类重点项目布局
广东9项、辽宁8项、江苏7项、上海8项、北京8项、山东8项,在二类项目中很难看出谁强谁弱。
各省、市认同重点项目布局很合理的只有少数教练员;认同重点项目布局较合理教练员,辽宁有45.0%、江苏有44.0%、广东有43.2%;认同重点项目布局不合理,江苏、北京、山东等省、市的在50%以上;辽宁、上海、广东等省、市有50%以上教练员认为项目布局较合理。调查结果显示,辽宁项目布局相对较合理。
1.4 6省、市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途径分析
培养途径基本按中国传统模式“三级训练网”,培养人数最多的是普通业余体校,重点业余体校培养相对较多,其次就是体育运动学校。只有辽宁、山东、江苏设有体育中学网点,6省、市后备人才培养途径单一。6省、市后备人才培养重点放在体校有47.5%、在省体工队有29.5%,两者为77%,基本属于政府部门投资体制。以俱乐部形式办运动队,上海有24.8%、山东有19.0%、广东只有13.1%。
2 影响6省、市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发展主要因素的研究
2.1 6省、市重点项目后备运动员队伍培养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2.1.1 对学习与训练主要影响因素
6省、市后备运动员认为学习时间不足的有48.6%,其中上海、北京、山东3省、市超过50.0%以上,广东有47.4%、辽宁有49.1%;江苏无论文化学习,还是训练的时间安排都比较合理,在抓训练同时又抓文化学习,每天安排学习时间5.3小时,而广东每天安排学习时间只有4.0小时;6省、市运动员认为训练时间不足的平均为17.0%。
运动员对文化学习兴趣不高,江苏最多占28.0%,其次辽宁占23.1%,6省、市中广东相对较好;运动员对训练兴趣不高,江苏有11.2%、广东有 8.8%、辽宁最少5.6%;运动员感到枯燥无味,上海有39.9%、江苏有39.2%、山东有34.5%。主要反映教练员的训练方法单一、语言不生动、示范动作不优美、对运动员的关爱较少等,影响学习训练的结果。
2.1.2 后备人才参加训练的动机
动机和兴趣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有正确的动机时,训练积极性就高,训练兴趣就会更加强烈,训练效果也就好,运动员的成功率也就高。6省、市运动员对运动训练兴趣浓厚的平均为45.2%,山东最多也只有52.6%;后备运动员中选择将来成为运动员的也未超过30%。运动员的爱国精神、为国争光精神是大多数运动员的理想,其中山东有59.3%、广东有57.7%、辽宁有55.6%;后备运动员将来想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的,其中北京有30.8%、江苏有 27.2%、广东有26.3%;山东有23.3%、辽宁有22.2%、广东有19.7%的后备运动员比成为一名省队或国家队队员比率要高。
2.2 影响6省、市重点项目后备人才教练员因素的比较分析
2.2.1 教练员学习进修与科研能力的比较
教练员对学习进修重视程度,可从他们参加学习进修的次数反映。后备人才教练员参加3次以上学习进修的,辽宁最多有45%、江苏最少有22%,其他省、市在41.2%~30.4%之间;参加1~2次学习进修,江苏最多有64%;没有参加过学习进修的,广东最多有10.8%。
后备人才教练员发表论文或心得体会文章,平均每人发表论文数江苏是1.6篇、北京是1.4篇、山东是1篇、广东是0.76篇。
2.2.2 教练员感到需要完善知识结构
英国哲学家培根的格言:“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打开智慧的闸门。竞技体育的竞争不仅是技术、战术、体力的竞争,同时也是智慧的竞争,但智慧的竞争离不开知识的支撑。平均有63.8%教练员认为需要完善心理学知识,选项率排在第1位,分别是辽宁有70.0%、山东有76.5%、上海有68.4%、广东有59.5%;有53.2%的教练员认为需要完善技、战术理论知识是教练员重要的专业知识;有52.7%教练员认为需要完善医务监督和创伤治疗知识;有 52.2%教练员认为需要完善生理、生化、生物力学等知识。竞技体育训练实践表明,要想提高运动成绩,离不开高科技手段,离不开相关信息的支持。有46.1%教练员认为需要提高高科技知识运用能力。
2.2.3 教练员训练方法和反馈手段的比较分析
6省、市中有北京、江苏、广东3省、市50%以上教练员经常运用心理训练方法;上海有68.4%、辽宁有55.0%、山东有52.9%教练员偶尔运用心理训练方法;广东有16.3%教练员没有用过心理训练方法,从而影响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6省、市教练员经常使用现代科学技术训练手段的较少,北京最多也只有26.1%、广东只有21.6%、辽宁只有5.0%;6省、市平均有67.5%教练员没使用过,其中辽宁最多有76.8%、北京最少有 52.8%;6省、市后备人才教练员利用多年的经验型反馈训练效果,上海有78.%、辽宁有70%、广东有62.2%;身体机能测试是最能反馈身体机能训练效果状况的指标,辽宁和北京教练员利用较多在60%以上;技术达标与技术评价是直接检测运动成绩和技术水平的手段,江苏教练员利用最多有80%、山东有 64.7%,广东有48.6%教练员运用相对较少。
2.2.4 重点项目后备人才教练员敬业精神比较分析
教练员的敬业精神较强,辽宁有85%、山东有82.4%、江苏有68%、广东有62.3%;最有敬业精神的是辽宁和山东教练员,广东教练员敬业精神的比率相对较小。
2.3 影响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场馆设施分析
场馆设施是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硬件。近几年兴建和改建了许多体育场馆设施,据统计,6省、市体育场馆、室内外游泳池和有固定看台灯光球场等,广东共计 469个,占6省、市的41.6%;江苏有235个,占6省、市20.9%,主要有体育场、体育馆、室外游泳池等;北京、上海场馆设施相对较少,因为总人口相对较少,运动员数量相对较少。场馆设施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
江苏和辽宁有80%以上、北京和山东有70%以上教练员认为场馆设施能够保证正常训练,但广东只有64.9%;有35.1%的教练员认为场馆设施不能满足运动员训练需要,原因是管理不善,把场馆长期租赁给承包商以求经济效益,场馆设施集中在部分城市地区,而经济基础较差的城市地区,分布场馆设施条件较差,导致后备人才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2.4 影响6省、市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途径和就业制度的分析
2.4.1 后备人才的培养途径比较
“大、中、小”学校一条龙形式的最大优势,能更好解决运动员学习与训练的矛盾,有利于运动员文化素质的提高。6省、市教练员有50.4%认为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应采取这种形式,其中广东有59.5%、辽宁有55.0%、江苏有52.0%;对业余体校与大学形式培养运动员,山东有35.3%、北京有 26.1%、辽宁有20.0%教练员赞同这种形式;赞同竞技体校与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形式的,广东有18.9%、江苏有16.0%、上海有15.8%;赞同重点体校与体育学院形式的,辽宁有28.0%、上海有26.3%、北京有21.7%。
2.4.2 业余体校输送运动员途径的比较
6省、市业余体校输送率很低,广东输送优秀运动队只占0.8%,与辽宁相比低1倍,与江苏相比低40%;输送竞技体校广东在6省、市中最低只占 3.7%,山东比广东多1.3倍占8.5%、江苏有6.9%;从业余体校考入大学,广东人数最多也只占1.7%、山东占0.8%、北京占的比率最小只有 0.4%。这一数据表明,业余体校向高校输送运动员数量相对较少,对解决运动员出路效果不明显。以上3项指标的综合评价,山东、江苏、辽宁、上海4省、市输送率都比广东高。
2.4.3 优秀运动员就业现状的比较
优秀运动员就业问题,广东与其他省、市相比同样存在较大差距。山东、江苏、上海、北京等省、市对优秀运动员就业处理相对较好,山东有47.8%、江苏有52.5%、上海有55.8%、北京有64.1%解决运动员就业,他们通过体育系统和其他行业为部分优秀运动员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而广东、辽宁两省解决优秀运动员就业问题很不尽如人意。
2.5 影响6省、市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经费来源与使用政策的分析
培养经费由政府财政拨款,广东占70.8%、辽宁占81.1%、上海占82.3%、江苏占72%、山东占80.6%,广东财政拨款与其他省、市相对较少;利用社会赞助和经营收入支持后备人才培养,江苏最多占28.0%、北京占27.1%、广东占22%;3省、市利用社会力量获得经费,支持后备人才培养相对较好,山东占19.4%、上海占17.7%、辽宁占18.9%。
3 6省、市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发展对策的研究
3.1 加强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管理
3.1.1 采取一、二、三线队伍一条龙管理
可发挥整体优势,使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益,做到上下沟通,前后照应,三线兼顾,以推动项目的发展。在第5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湖南体操队夺取男、女团体总分第1名、辽宁举重队夺取7枚金牌、上海体操队在八运会和九运会上取得较好成绩,都是“一条龙”管理方法。调查表明,6省、市有49%教练员认为采取“一条龙”管理模式,加强了人才培养的计划性,既防止因急功近利而拔苗助长、摧残人才,又避免为输送后备人才、埋没人才的问题。
3.1.2 采取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有一种明确具体的期望值。重点项目目标管理就是为实现已定的2008年奥运会目标。在制定总目标时,目标分解是落实目标管理的前提条件,寻求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统一,形成各个训练层次、不同训练阶段任务目标、人员素质目标与体育科技发展目标相统一的、有丰富内涵的目标管理体系。
3.2 加强重点项目后备人才运动员队伍建设的措施
3.2.1 加强重点项目后备人才数量培养
人才数量由“金字塔型”向“梯型”发展,就是加强二线运动员队伍,为一线运动员队伍提供坚强的后盾;在确保后备人才队伍数量的前提下,同时确保高级别后备人才培养,加强高质量后备人才队伍建设。
3.2.2 加强重点项目后备人才质量培养
巩固提高一类重点项目和传统项目人才质量。加强基础项目人才质量的突破。提高3大球集体项目综合人才实力和竞技水平,利用俱乐部和学校培养3大球类项目人才。拓展新的优势项目人才培养质量。针对国际弱势项目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高质量人才。选好有理想、有道德、有科学文化、有创新意识、有技术能力的教练员。科学管理。科学选材。采用高科技训练手段。
3.3 加强重点项目后备人才文化学习与就业衔接的措施
3.3.1 普通高校承接后备人才转移
单独考或免试录取各省、市专业队退役队员。降分招收省、市体校一线或二线队伍的部分运动员。 小、中、大学“一条龙”业余训练运动员。
3.3.2 体育院校承接后备人才的转移和企业承接后备人才的转移
3.4 加强重点项目后备人才教练员队伍建设的措施
加强后备人才教练员敬业精神、科学训练手段和科研能力,同时加强教练员学习培训、学历、职称等。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教练员成为多知识结构人才。
3.5 加强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布局的措施
各省、市要根据本地实际布局重点项目,如广东根据资源特点,应发展表现唯美性、速度力量性和技能技巧为主的项目;对那些高身材、大体重、大力量性、耐力性项目可通过人才市场,引进运动员;利用伟伦体育运动学校和深圳市体育运动学校有针对性地在全国范围内招收3大球、重量级的运动项目后备人才,弥补广东后备人才生源不足现状。重点抓好重点项目中难度性大、准确性高及隔网对抗性强的项目群,继续发展广东优势项目群。同类项目群的训练方法、场地与设备都可借鉴和充实利用。有目的、有重点、有难点、有地点、有对象地抓好水上运动技巧项目、小轻灵巧技能性体操类项目群和速度力量项目群;以点带面,主攻重点难点薄弱项目群。
3.6 加强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场馆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抓好场馆建设。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加强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辐射的场馆设施的建设。加强场馆的使用与管理。
作者:周洪珍(韩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