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北京奥运会

1   武术进军奥运的文化优势
    文化是推进奥运会前进的动力。奥林匹克主义就是体育+文化。在当代国际最高层次的体育殿堂——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民族文化可通过具体的竞赛项目得以展现与张扬。而目前的奥运会体育项目的设置,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悬殊。在夏季奥运会比赛项目中,除来自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两项目外,其余项目均为来源于西方国家。这种严重的文化偏斜现象,对世界人类体育事业的发展存在明显缺憾。我们希望,武术运动能早日进入奥运会。
    武术是体育,也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武术是以民族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散手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被国人誉为国宝、国粹。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与古代的政治、军事、哲学、宗教、戏剧、医学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中,接受着诸多文化的滋补与营养,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系。由于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要谈武术文化不可能论及它的全部。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点,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张岱年先生讲:“中国有一个基本观点,即天人合一”(《中国哲学史纲》)。台湾学者钱穆也认为:“中国文化特质可以‘一天人、合内外’六字尽之”(《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可见,天人合一观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与思维方式。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体内外、人际之间、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统一,以和为贵。这一基本点,也是贯穿整个武术始末的主线,引导和规范着武术发展的思维取向。当代的中华武术并非像武侠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门派之间如同楚汉,争强斗狠,拼杀不断,而是十分重视把武术的健身、技击、修身养性、娱乐等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讲究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和谐成了习武人群的终极目标,是武术文化的实质与内核,是武术经久不衰的内动力。
1.1  武术中的神形兼备与身心统一
    武术套路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而神形兼备、身心统一则又是其特有属性之一。它是指人体内在的心、神、意、气与人体表面形体动作间的和谐统一。武术中有内外三合之说。内三合即为心与意和,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即为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就内三合而言,心是统率,意为指导,气为力源,力为先锋。就外三合而论,手、脚、肘、膝、肩、胯之间上下对应,体现着攻防含意的技术特性。太极拳讲究“以心运气,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南拳要求“以形为拳,以意为神”。还有常见的武术谚语也提倡“外练筋骨皮,内练精神气”等。总之,神形兼备,身心统一,说到底是武术演练过程中人体内与外的有机结合,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高度协调。武术运动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人体形与神的巧妙结合。有了这些结合,才显示武术外形的威武英姿,折射出内在的精神勇往。它是外塑形象、内示气质的特有形式,是人体内外和谐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标志。
1.2  武术运动是人际之间和谐相处的有效教育手段
    构建和谐社会,树立良好人际关系,素质教育是基础,思想教育是先导。过去,人们只重视到了武术的防身与健身作用,对武术的育人功能认识不够。其实,规范的武术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武术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一整套完善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风尚、处世方法、趣味等社会意识、社会心理及行为习惯对习武之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从事武术教学与演练,就是接受武术文化思想教育的过程。世人推崇武术,赋予其相当高的品位,原因也在于武术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全方位的教育作用。
    武术重视人际之间的和谐,其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习武之人注重思想道德修养,把武德教育视作是贯穿整个习武过程的生命线。以武术中的抱拳礼来讲,它就是习武人之间、习武人与大众之间一个和谐礼貌的明显标志。抱拳礼:左掌右拳,胸前20公分处相对,左掌掌指朝上,右拳拳心朝下。其中寓意为:拳掌相对即为以武会友,以礼相待,共同进步,友谊至上;左掌右拳即为五湖四海皆兄弟,天下武林为一家;左掌拇指内扣视谦虚谨慎,胸怀坦荡,不狂妄自大;右拳可视作为心,表示诚心相处,虚心学习,取长补短,共谋武术大业繁荣昌盛,造福世人。抱拳礼是习武之人的见面礼,它虽然动作简单,但含义深刻,从形式上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礼仪风格,从内容上它体现了习武人群的道德品质与精神风貌。
    武术人际之间的和谐追求表现是多方面的,武术各门各派的门规门风就是其中重要的具体内容。清代乾隆时期,河南苌乃周创“苌家拳”,其拳谱中就有如下武训:“学拳以习德行为先,凡事恭敬谦虚逊,不与人争,方为正人君子。学拳宜以涵养为本,举动间要平和,善气迎人。学拳宜作正大事情,不可恃艺为非,以致损形败德,辱身丧命……。”以上之语,行行为谆谆教诲之言,字字充满温情善意。1928年,武术家万籁生著有《武术汇总》一书,其中附有门规戒约12条,即第1条,尊师重道,孝悌为先。第2条,苦练功夫,体德先贤。第3条,不准奸淫,衣冠斜歪。第4条,不得扬拳舞爪,以下犯上。第5条,不准无故发笑口,造妄言。第6条,不准以大压小,公报私仇。第7条,不准指东杀西,高声争论。第8条,不准翘脚架腿,开口骂人。第9条,不准唆弄是非,以欺弱好胜。第10条,不准贪图渔利,盗人财物。第11条,要低声细气,不耻下问。第12条,要克己合众,助人成美。以上戒约,清楚地表明了武行门规的实质性含义。体现和佐证着武术领域对道德品质的重视与追求。鉴于武术的特质,武术的门派礼仪、门规门风、戒约、戒条等虽不能代表武术道德教育的全部,但确是中华传统美德在武术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反映。他们要求的是道德至上,君子行为;追求的是与人为善,完美人生;突出的是民族精神,和谐品质。
1.3  武术中人与自然间和谐统一的具体表现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自然的传统,不论儒学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去探索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最终实现天人间的和谐与统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本体论的体现,也是武术重要的养练观。中华武术中天人合一观中的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表现是多方面的。
    孙禄堂《拳意述真》认为:“因为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理相结合”。“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武术大师们把习拳的人视为是一个与宇宙相对应的小天地,追求的最高目标是道,道寓于拳术之中。道的实践与追求,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人作为自然环境中的一分子,只有顺应大自然的发展规律,才能安于生息。武术运动中,各种动作原理,都是人与自然发展规律协调一致的表现。
    人与自然观还表现在武术的拳派名称和动作术语上。形意拳取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鹰、骀、熊等12种禽兽的形与动作,悟物之意,结合武术技法特点而组成套路练习。拳法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主,五拳又与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配,以五行相生相克的自然变化来释绎拳法的变化。武术门派繁多,以大自然中兽禽为派名的就有虎拳、龙拳、猴拳、鸭拳,螳螂拳、蛇拳等等。
    武术中,人与自然的结合还表现在具体的动作名称、技术要领、节奏韵律方面。如燕子抄水、鹞子翻身、凤凰展翅、金鸡独立、饿虎扑食、青龙出海、大蟒翻身、螳螂扑蝉、枯树盘根、偷梁换柱……。长拳有“十二型”之说,其要求是:“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转如轮、折如弓、立如鸡,站如松、缓如鹰、快如风、轻如叶,重似铁”。武术的动作术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引人入胜,思起来耐人寻味。它有利于提高人的思想追求。武术术语不但是技术要领的提示,而且是诗画般的形象描绘。人与自然间的美好情韵注入套路动作中,闪烁着人与自然相互交织的美好图景。   
2  完善的技术体系与先进的发展理念
    目前,我国武术呈多元化发展态势,我们讲武术进奥运,指的是竞技武术套路争取进入奥运会。目前我国的竞技武术套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具备进入奥运会的基本条件。
    从技术层面讲,我国竞技武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磨砺,现已成为一个科学完整的技术体系,回顾它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如下3个阶段。第1阶段,初创期(1959~1978年):这一时期,一批老武术家们根据武术的实际特点,参考和吸收了西方竞技体育项目的竞赛经验,于1959年出台了我国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为以后我国竞技武术竞赛工作的开展与提高,打下了基础。第2阶段,快速发展期(1979~1993年),这一阶段我国武术发展速度最快。具体表现是,随着武术比赛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适应武术运动发展需要,武术竞赛规则不断进行修改。1987年,武术正式被列为全运会比赛项目。1989年,原国家体委改全国武术比赛为全国武术锦标赛,1990年以来,武术又被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1991年10月,北京成功举办了第1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为武术走向世界开创了良好局面。第3阶段,成熟完善期(1994~2005年),根据我国武术发展战略、武术进军奥运的需要,自1996年始,国家对武术竞赛规则加大了改革力度,对竞技武术套路增设了难度动作,有效地增强了武术竞赛的可比性、区分度、观赏性、可操作性。竞赛评分实行切块评分的办法,评分结果由电脑显示。一套科学的技术体系的形成,为武术进入奥运打下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武术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发展理念作先导。离不开高、难、美、新、真的技术发展方针为指南。武术发展理念中的高、难、美、新、真是中华武术长期发展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它对奥运会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栗胜夫(河南大学)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