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运动与我国军事体育发展

1   古代士兵战斗技能和武装力量的典礼程式是奥运会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成了被奥运会保留的历史文化遗存
    据中外学者的大量研究证明,古代奥运会的目的在于敬神,但是其客观获得的效果之一却是消灭战争,推进和平。
    史料记载,古代奥运会期间,各城邦国家无论是否敌对,一律收起武器,开放边境,给参加奥运会的人员以通行的方便。任何人不得携带武器进入奥运会的举办地,否则将会受到各方的严惩,如果有人发现携带武器的人进入奥运会举办地而没去实施惩治,自己也将受到神的惩罚。这就是最受世人推崇和响应的奥林匹克“神圣休战”。
    古代奥运会开始前,要在奥林匹亚宙斯神庙前举行庄严肃穆的仪式并在祭坛上点燃火炬,然后高举火炬奔赴各城邦国家广而告之,边跑边高呼:“停止一切战争,参加运动会!”于是神圣休战开始了。最初神圣休战的期限为1个月,后来延至3个月。今天我们可以想象这种和平宣言的呼唤、传递和响应,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人类传统文化的力量是无形的,却是深远的。即使在某些国家推行强权政治的今天,奥林匹克的“神圣休战”,仍对一些国家的军事行动产生重大的影响,使他们不得不顾及奥林匹克“神圣休战”所带来的来自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而调整收敛自己的军事行动。
    奥林匹克运动成功地将战场上敌对血腥的厮杀在特定的环境中转化成为友爱、公平的竞争,使那些以杀戮征服为目的的军事技能和手段,在竞技场上变成对对手的生命毫无杀伤力和直接威胁的竞技项目。如摔跤、拳击、击剑、射箭、标枪等,这些原本战场上的战斗技能都变成了竞技和游戏的手段。即使像马拉松赛跑这样以纪念战争胜利消息传递者的项目,人们也都会因欣赏运动员的体力和毅力融为一起的和谐美,而忽略其产生于战争的背景。表现形式依旧,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已迥然不同。
    除了奥运会的一些竞赛项目与军事和战争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之外,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入场式和举旗宣誓仪式等,也应是从武装力量的传统中借鉴和移入的,因为这些程式与武装力量惯用的行为方式完全一致。大量的军事史料证明古代军队在军事行动之前都举行特定的宣誓仪式,出征战士在宣誓仪式上“持兵”、“举旗”;在出兵前和获胜收兵之后,都要举行或行进式或分列式的阅兵活动。尽管有关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入场式和宣誓仪式与武装力量的军事程式之间的联系还有待于更详细的史料印证,但是古今奥运会在这些方面与武装力量的模式行为基本一致的现实是有目共睹的。他们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也应是毫无疑义的。
    跑、跳这些战斗的基本技能,以及摔跤、拳击、击剑、标枪这些冷兵器时代的战斗技巧几乎成为古代奥运会中竞技项目的主体。倘若没有奥林匹克运动这一巨大文化载体的传播和展示,今天我们也就很难直观地看到和了解这些曾作为军事技能存在的人类文化。从这一意义上说,奥运会客观地承担了古代军事技能“活化石” 的角色,在真、善、美的高度上保留了那些古代战斗技能的形式,并利用这些形式传递人类和平友谊的美好愿望。可见,将奥林匹克运动比喻成珍藏古代战斗技能、历史文化遗存的橱窗是不为过的    
2  世界武装力量的体育组织——国际军体理事会(CISM)是全球军人的奥委会
    第2次世界大战其间,在各参战国军人反战情绪高涨的背景下,由比利时和法国中下级军官倡导,1个国际军人的体育组织在战火硝烟尚未散尽的欧洲诞生了。这就是当今世界上3大体育组织之一的国际军事体育理事会(CISM)。国际军体理事会的组织结构和宗旨都在刻意模仿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做法,国际军体理事会除了每年都举行各类单项竞赛、科学研讨会和培训班之外,还隔开奥运会的年份每4年举行1次世界军人运动会。国际军体理事会现有成员国126个,几乎遍布在地球的每个角落。该组织的宗旨为:“通过体育来增进友谊(Friendship through sport)”。国际军体理事会高度赞同奥林匹克的宗旨,十分崇尚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的格言。国际军体理事会与国际奥委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和现任主席罗格多次应邀出席国际军体理事会的重大活动。2001年国际奥委会新任主席罗格亲赴广州解放军体育学院出席国际军体理事会的科学大会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
    国际军体理事会赞赏和拥戴奥林匹克精神主要基于以下原因:(1)奥林匹克的宗旨之一是用奥林匹克精神去教育年轻一代。奥林匹克的宗旨明确地指出,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公平的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奥林匹克运动成功地在世界各国青年之间建立起友谊的桥梁,正如国际奥委会第4任主席埃德斯特隆所说:奥运会无法强迫人们接受和平,但是他为全世界的青年人像亲兄弟一样欢聚一堂提供了机会。而各国武装力量基本上是由年轻人构成的,绿色的军营基本上是属于年轻人的世界。年轻人意气风发,朝气向上,一往无前,憧憬美好未来的禀性并没有因为他们身着军装,肩负特殊使命而丝毫降低他们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向往和热情。他们的内心深处强烈地涌动着将自己的力、健和美展现于奥林匹克赛场的冲动。在历届奥运会当中都有武装力量的选手参赛,据国际军体理事会科学委员会主席赫斯伯格?汉斯教授所领导的专项调查显示,洛杉矶奥运会以来的冬夏历届奥运会的奖牌获得者中,每3块奖牌就有1块为来自武装力量(军人或警察)的选手所获得。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2001年在广州的谈话中援引了这一调查统计结果。他说:“显然在参加奥运会选手当中来自武装力量的人达不到三分之一,但是平均每三块奥林匹克奖牌获得者中就有一名来自武装力量,可见武装力量在全球推行体育运动方面的成就和武装力量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之大”。
    (2)军人以尚武为天职,以勇敢顽强、克敌致胜为骄傲。奥林匹克推崇的“更快、更高、更强”与武装力量人员的精神追求和自我塑造的模式几乎无二致。所以国际军体理事会在贯彻奥林匹克精神方面也完全是一种来自自己内部的需要。
    (3)奥运会呼吁人类相互了解,呼吁和平,通过运动场的竞赛来取代战场上的敌对战争。国际军体理事会提倡“通过体育运动增进友谊”。友谊的建立和发展自然是战争的最大阻力。由此可见国际军体理事会和奥林匹克运动的高度默契和一致。
    国际军体理事会在推进体育运动,发展各国军队之间友谊方面做出了许多不为外界所知的贡献。如1994~1996年间,国际军体理事会组织发达国家武装力量的飞机飞赴非洲几个经济欠发达国家,为其军方体育代表团提供免费运送运动员的服务,解决了一些国家的武装力量因经济方面的原因不能参加国际军体理事会比赛活动的窘境。1998~2000年期间还为这些国家的军队提供了大量的体育运动器材、装备的援助,以此推动体育运动在全球各国家武装力量的普及和发展,在各国军队之间建立起友谊。以了解达到谅解,以友谊推进和平。2005年春天国际军体理事会还专门在意大利召开了以“体育运动促进和平”为专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的各国武装力量代表高度肯定了在奥林匹克理想的指导下,国际军体理事会通过发展体育增进各国军人之间的友谊,促进和平所做的努力。  
3  我国军队体育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和面临的问题
    如今,奥林匹克运动已覆盖全球,奥林匹克竞赛就意味着人类最高水平的运动竞技。奥运会也是人类向自身生理和身体能力极限挑战的擂台。从我国刘长春单刀赴会,到如今在奥林匹克大家庭中举足轻重,成为奥运会的东道主,其间的历程是艰辛的。我国之所以成为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的东道主,取决于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众多因素,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而军队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和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奥运会也是人类向自身生理和身体能力极限挑战的擂台。尽管我国在解放前就参加过奥运会,但是在奥林匹克获胜的记录册上没有任何建树。一个竞技体育水平低下的国度是很难在奥林匹克竞技场上出人头地的。当代,能登上奥林匹克竞技场领奖台是民族的光荣,更是一个国家体育事业兴旺发达的体现。
    我国体育事业的真正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因为解放前我国长期处于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地,体育不可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解放军,在其领导人的倡导下一直注重发展体育运动和全军将士的身体锻炼。
    早在红军那十分艰难困苦的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就曾在根据地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多次召开红色苏维埃体育运动大会。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由贺龙元帅领导的120师和叶挺将军领导的新四军都将体育运动搞得红红火火,甚至在日寇的轰炸声中仍坚持召开运动会。
    解放后,我军的体育传统对构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52年我军举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1次大型运动会,即第1届全军运动会。在运动会结束后,派出近千名体育骨干在全国军内外进行体育表演和宣传,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做了充分的舆论宣传,起到了示范作用。
    1953年中央政府决定组建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以贺龙为首的一大批军队干部直接参与和领导了国家体委的筹建工作,并成为后来国家体育事业的领导中枢。组建能对外参加国际比赛的运动员队伍,是新建国家体委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贺老总的亲自领导下,参照西南军区体工队的模式又组建了国家队并在半军事化管理的环境当中造就出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将国内运动记录一再改写。
    解放军在中央军委的批示下率先组成了八一体工队,运动员们以军人的大无畏气概,坚持“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刻苦训练为全国体育界作出了榜样。一些来自军营的运动员多次在国际比赛中夺冠,如陈镜开、李素兰、董湘毅、徐开才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段时间里,八一队几乎就成了国家体育最高水平的代表。
    遗憾的是由于在美国的操纵下,国际奥委会长期坚持对我国的敌视政策和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新中国的运动员难以进入奥林匹克的竞技场,其中当然包括军队的运动员在内。
    自国际奥委会恢复我国合法席位之后,我国军队的体育健儿多次代表祖国参加奥运会,并取得奖牌为奥林匹克运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一批优秀人物如马艳红、王涛、刘国良、叶乔波等都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体育明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军人运动员在国际奥运会上的贡献率还远远低于3∶1的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武装力量的体育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如各省区一些球类运动的集体项目可以引进“外援”以提高整体实力,使队伍的阵容发生巨大变化。而解放军的体工队却难以征招外国公民作为中国军人运动员上场参加比赛;地方运动队伍可以用高薪或高额奖金来调动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热情,而军人运动员在薪金待遇方面与普通军人基本没有差别,这样在后备人才的培养方面也与地方运动队伍拉开了差距,因为除了军人的荣誉可以作为吸引一些运动天才参军的资本之外,军队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建设与地方运动队伍相比,已不具备吸引力的优势。显然,这些也是我国武装力量体育目前对奥林匹克运动贡献率低于国外平均水平的原因之一。
    作者:刘德佩(解放军体育学院)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