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体育教育的影响

1   体育教育更要在以人为本方面聚焦
    人文奥运理念也包含了体育对人本身的关心,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奥运发展理念。申办奥运会成功后,我国的奥林匹克教育迅速向大、中、小学扩展,各级各类学校成为奥林匹克教育的主要基地。各级各类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普及奥林匹克知识,传播奥林匹克理想,丰富和完善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凝练爱国自强、开放自信、诚信友好、奋发向上的时代风貌,使广大青少年成为奥林匹克主义的实践者和传播者,成为和谐世界的创造者。奥林匹克运动带给人们的既有无与伦比的体育比赛新颖刺激与令人叹服的运动成绩,也有举办城市在物质层面的快速发展。但带给人们更多的还是其对人自身全面发展、对社会和谐进步、对世界和平等更高层次与理想境界的关注与升华。正是这些极为丰富、深刻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使奥林匹克运动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这些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使得奥林匹克运动得以战胜一次又一次的困难和危机。奥林匹克运动对人全面发展的关注与在奥林匹克运动实践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更会使体育教育在以人为本方面聚焦。
    人的发展既不同于动植物的生长,也不完全等同于人的生理能力的变化,而是一个具有丰富的自然、社会内涵的辩证历史过程。寻求发展是人生的一大目标,也是人生的一大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其实质就是追求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对人全面发展的关注,首先是从体力与智力的协调发展入手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是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恩格斯亦曾指出: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包括他们的肉体活动和精神活动”。可见,马克思主义把人看作是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体,只有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
    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从古奥运会遗产中得出了体育竞技应是身心和谐发展的结论,从而根本否定了世俗所认为的体育竞技只是“身”的一元文化的观念,并由此确定了新的竞技体育价值观。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正是人的全面发展。“在奥林匹克圣火下,参加体育竞技不仅是身体的健康与娱乐,更重要的是通过竞技使人的精神、道德、思想及意志品质得到全面的提高,成为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因此,通过竞技运动手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奥林匹克运动个人层面人文价值的核心内涵所在。
    体育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弘扬人文奥运创新理念,是继续对奥林匹克生活哲学的丰富与发展,把奥运会办成全世界超种族、超文化、超等级、超地域的大众百姓的狂欢节;推动全民健身运动以彰显奥林匹克人文关怀的伟大实践;使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然观成为奥林匹克竞技文化的生动补充;为世界各民族文化交融互惠的实现搭建平台。
    受奥运会的影响,体育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空间和影响力是空前的,也是巨大的。其特性表现在5个方面:1. 全方位(体育、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等)。2. 多渠道(官方、民间、媒体、直接、间接等)。3. 大范围(北京、全国、地方、世界、周边等)。4. 高强度(信息、效益、影响、辐射、作用等)。5. 深层次(思想形态、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  
2  体育教育更注重弘扬和谐、多赢等理念
    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出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5000年的文化精髓相融合,展示一届“和谐、交流与发展”的人文主题的奥运会,达到促进世界和平、友谊与进步的发展目标。北京奥运会顺应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趋势,从人自身、人的生活世界、意义世界出发对人与体育的关系进行最有力的诠释。奥林匹克运动社会层面的人文价值集中体现为建设公平和谐的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人文奥运将成为以人为本,歌颂人、尊重人,塑造和谐发展的个人和城市形象的人文舞台,这一理念将对体育教育注重和谐、多赢理念产生重要的影响。
    目前多数学者赞同把北京奥运会定位为:它是“东、西方文化的广泛交流和借鉴融合的盛会,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明相互丰富和相互发展的盛会,东、西方人文思想与和谐精神在体育领域以及整个人类生活中的充分贯彻和深刻体现的盛会,‘更快、更高、更强’与‘和平、和谐、友爱’的统一的盛会。” 人文奥运理念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理念和精神价值,其核心理念在于“和谐”,体现为以奥运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家庭邻里关系之间的和睦、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和爱。因此,体育教育也会弘扬体育的人文精神,以卓有成效的体育教育和文化促进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人的现代化转型,以体育教育和文化促进中西文明的交融与互动。体育教育要秉承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并不仅限于促进参与者个人的发展与完善,它还对人类总体社会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谐进行着更积极的思考;奥林匹克运动人文价值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 “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体育教育还要秉承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价值,因为体育是一种国际语言,不需要翻译,不需要解释,人们便可以自由地交流。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不分肤色、种族、贫富、宗教信仰,在统一的规则下,紧张激烈而又公正友好地竞争,这种大规模的群众互相接触、互相了解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理解、沟通与和谐环境。
    在体育教育中还要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和平不是一个奥林匹克运动所能维系的。但是向往和平、追求美好生活却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正所谓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奥林匹克运动试图通过体育运动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建立起友谊,来促进世界和平,减少国际间争端和战争威胁,以求达到双赢、共赢、多赢。
    体育教育也会关注为“和谐社会”起到特殊作用的“志愿者”服务。罗格说:志愿者是奥运会的基础。1991年12月20日联合国通过决议,宣布新世纪 ——21世纪的第1年为国际志愿者年,目标是让全世界人民充分认识志愿者贡献,积极支持志愿者活动,建立体系,弘扬志愿精神。  
3  弘扬先进文化将丰富体育教育的内涵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体育对人而言不仅仅是“身”的需要,而且也是“心”对价值和意义的追求。体育作为人的一种对象化的活动,承载着人对于自身自然、客观自然以及人化自然的认识、改造和思考。奥运会不仅仅是金牌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它体现了体育运动对人的精神教化,体现了人的文化属性和体育的文化功能。人文奥运的提出,彰显了体育关注的对象从物转向人,强调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相融合的人文认识论。
    体育教育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必将充分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展示中华文明,尽显东方神韵,创造性地实现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奥林匹克文化造福中国社会的同时,积极地以中国文化精华来补充和发展奥林匹克文化,从而凸显北京2008年奥运会独一无二的历史价值,提高举办一届最成功的奥运会“成功”二字的含金量,实现为奥运会、为中国也为世界留下宝贵文化遗产的庄严承诺。
    体育教育必将承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如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不尚空谈、戒奢节俭、防微杜渐、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之道;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等。并实现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对接。因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见《奥林匹克宪章》的“基本原则”部分)”。
    体育教育必将注重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传统体育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体育节日以其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的特点,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推动着中华体育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传统体育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传统节庆活动在各地广泛开展,人们的节日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发扬光大。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趋明显,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我国的传统体育节日无论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上,还是在节庆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上,都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充分运用民族传统节日,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对于推动形成团结互助、融洽相处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友爱、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对于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创新教育必将成为体育教育的主旋律
    创新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要使学生理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要灌输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创造的民族。了解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也形成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知难而进的精神,全社会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努力培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思想。
    要灌输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了解学习是创新的基础,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努力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以开放的精神面向世界,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长处,努力培养求知上进,不断进取的品质。
    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对于体育教育来说,创新教育是指把壮大生命提高人的创新性当作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并在全部体育教育过程中有意加强学生各种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都得到有效提高的教育。创新教育既是一种反映时代需要的新思想新理论,也是一系列“为创新而教”的教育教学活动。
    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面向21世纪的教育》资料汇编,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差生的创新潜能不可低估;要求每个教育者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从而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即更为成熟、更为完满的人。其基本内涵有4个: 1. 是完全健康、没有疾病的人。2. 是基本需要已充分满足的人。3. 是能主动积极地运用自己能力的人。4. 是为一些他们所为之奋斗、为之求索并奉献忠诚的价值所激励的人。  
5  体育教育的发展更趋体现教育公平
    我国体育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依教育法规定,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应受财产状况的限制。当然更不应因地区发展不平衡,而使“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被剥夺。靠什么?就是靠国家教育资源配置的支撑,靠国家财政的保证。这就是国际上通行的财政中性三原则,即1. 国家有责任用全国财富消除全国人民因个人、家庭及地区财富的差异造成的不公平现象;2. 应使全国教育受益相等,不受个人、家庭及地区财富差异的影响;3. 应使全国教育负担相等,不受个人、家庭及地区财富的制约。
    但是,由于我国财政使用和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衡,已经使体育教育的不公平愈演愈烈,长期以来存在着“四重四轻”的思维惯性:一是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二是重城市教育,轻农村教育;三是重发达地区,轻欠发达地区;四是重少数重点学校,轻多数普通学校。我认为,奥运会后会下大力气解决体育教育公平问题,会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上重要位置。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认识,推进义务体育教育均衡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把这项工作作为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提出本地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并纳入当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和完善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的同时,通过制定和完善各项教育政策措施,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当地实际情况,制订或完善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要求,各县(市、区)对本地办学条件低于基本要求的薄弱学校,要制定限期改造计划,集中力量加快薄弱学校改造进程,尽快使辖区内薄弱学校逐年减少,要充分发挥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办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与薄弱学校整合、重组、教育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薄弱学校的改造。优先保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资金,要切实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在经费投入上对薄弱学校的改造采取倾斜政策,城市教育费附加要优先用于薄弱校改造。进一步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加大对经济困难地区的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依法治教力度,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有效遏制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之风蔓延的势头。统筹教师资源,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依法履行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加强辖区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保质保量地为所有中小学配齐合格教师。各地要努力增加教师培训经费,加强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建立有效机制,努力提高每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各地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制定政策、配置资源、安排资金时,要优先保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各地要把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加大教育资源开发和整合的力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落实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各地要切实落实国家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各项政策。要认真做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科书政府采购工作,努力降低成本,确保按时发放,同一区域内应使用相同质量版本的教材。建立有效机制,切实落实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除杂费和提供必要寄宿生生活补助的经费。要以公办学校为主,认真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切实落实收费“一视同仁”的政策。要切实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纳入“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工作之中,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要优先保证农村残疾儿童少年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努力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并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国家教育督导团将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研究制定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对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开展督导检查,将评估检查结果作为评价地方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    
    作者:刘纯献(河南师范大学)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