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奥运会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  成功举办奥运要了解中国国情
    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是“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城乡居民的两种身份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公共服务制度和财政转移制度,以及两种差异甚大的生活方式;“一个中国、四个世界”:中国发展不平衡性在各个地区中的反映,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发展差距最大的国家;“一个中国、四种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包括建筑业)、服务业社会、知识社会。
    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1、高失业,严重浪费大量劳动力资源。2、各类腐败、垄断等对消费者、国家财产和国民福利影响造成经济损失占 GDP比重在14%~15%之间。3、每年各种自然灾害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为3%~5%。4、各类自然资产损失(包括能源耗竭、矿产资源耗竭、森林耗竭和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重为6%~7%(2001年为6.3%,2003年为7.5%,根据世界银行绿色GDP账户计算)。5、各类假劣伪冒、侵权和盗版造成经济损失占GDP比重为2%~3%之间。
    传统的发展观以“物”为中心,以GDP为中心,尤其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物质生产和服务总量的增长。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是物质资本的积累,增长是目的,投资是途径,扩大投资就等于促进增长。21世纪的新发展观强调人类的发展,即以人为本的发展。增长并不是发展的目的,它是发展的手段。确切地说,增长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核心的人类发展,而不仅仅是提高人均GDP水平,发展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的福利。
    我们在明确中国国家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3大战略,即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知识发展战略和绿色发展传略,这是中国应对各种挑战的最重要发展战略,它们彼此互补,构成了新世纪的综合战略框架以及国家发展目标。  
    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首先,要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坚持以下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教育公平原则、促进效率原则、人力资本投资激励原则、多样化教育和培训体系、开放原则。在此过程中,政府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构想者和引导者,为人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的服务者,发展和完善教育市场的规则制定者和监督者,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的领导者。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基本职能和义务,确立新型的公共服务的提供形式和机制安排,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建立扩大教育市场和发展教育产业的激励机制,向国际开放高等教育和培训市场,积极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全民健康社会,对政府和市场在卫生领域的作用进行重新界定,其次,政府的投资应该向贫困和弱势群体倾斜,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卫生与体育资源配置的束缚,转换机制,改善服务,促进公益性卫生和体育机构的改革与发展,加快政府卫生与体育职能转变,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和社会医疗保障以及体育健身体系建设
    要实施知识发展战略,建立世界最大的知识社会。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花200年的时间,先后实现工业化、服务业化和知识化社会的演进。中国有机会也有条件能够在农业劳动力占一半的条件下同时加快工业化、服务业化和知识化的进程,全面建立知识型社会,基于知识的社会。
    要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收入分配平等指数上升,贫困人口减少;提高用水效率,有效治理水污染等。    
2  北京奥运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在宏观层面上,北京奥运会提倡体育与健康的新概念、新理念,促进新发展观的落实,有利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能够巩固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民族团结,拉动经济增长,加强社会稳定能力,提高管理与科技水平。在微观层面上,奥运会的举办能够促进人文方面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更新,促进“绿色”发展和体育发展,对人民健康与生活,对文化、媒体、体育与经济发展新意识形态,以及廉政与法律等方面都具有促进作用。
    中国的奥运是为谁举办的?谁在参与?谁来关注?谁来受益?“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要尽可能地普遍服务于更广泛的人民。不能办成为某个阶层和小部分人的奥运。作为奥运举办城市的市民,他们的日常生活无疑将受到这一社会宏大事件的影响。根据市民在经济地位、文化地位等方面的差距,要关注城市弱势群体,加强奥运会对北京市民的人文关怀。
    应综合运用PEST(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分析、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价值链分析、指标分析、SPACE(战略地位和行动评估矩阵)等多种战略分析工具,对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进行分析,比较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优劣势,分析举办过程中的基本活动与支持活动;通过构建一个相当全面的评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科学的预测与决策。要把奥运作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加大开放的契机,战略目标除了从形式上成功举办奥运外,还要为建立体育强国和改革中国体育体制做贡献。    
3  北京奥运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把握北京奥运会历史机遇,有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避免决策失误;有助于相关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优化产业结构,引导投资方向,并指导企业发掘奥运商机,应对奥运和WTO带来的双重机遇和挑战;有助于有关部门提升国际化、商业化运营奥运会的水平。
    奥运会百年历史中形成的收益来源,如电视转播权、商业赞助、门票收入等,历次奥运会的市场开发创新、效果和经验,给我们以借鉴。2008年奥运会需要的支出预算比较判断,北京奥组委、中国奥委会和中国企业界的通力合作下市场创新的可能性及措施,可力图做到开源节流,通过商业开发成功地开发2008年北京奥运会商业价值。
    奥运会经营盈利,产生的经济影响为正效应,且经济影响的绝对数值大,但经济影响强度数值不大,受益产业会相对集中;奥运会促进主办城市增加基础设施,可促进城市更新和发展,促进主办城市基础设施升级;奥运会经济影响效果存在差异性,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也需要注意奥运会的经济负效应,要利用奥运会旅游提升中国旅游经济。
    利用奥运发展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结合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和投资现状,当前在我国通过组建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是必要的,可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通过对奥运所产生的直接投资分析,估算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效应及其对我国就业的影响,计算表明:北京奥运会将创造就业机会 266.17万个。关于体育经济与宏观经济的统计参考指标体系,在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可比性、实用性、全局性、可操作性原则上,我们给出了一个和国家经济统计相关的体育经济指标参考体系:
    (1)体育产业生产总值(简称GSP),体育产业综合实力的根本标志。
    (2)GSP对GDP的贡献率:GSP的贡献率=GSP/GDP。
    (3)GSP的年增长率:表示发展趋势和发展前途的指标。
    (4)体育产业的劳动生产率:GSP/体育产业的从业人数。
    (5)体育产业的投资效果系数: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加的GSP。
    (6)体育产业对外的依存度:体育产业的进出口总额/进出口总额。
    (7)GSP的增长率的波动系数。
    (8)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比重: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人均收入。
    (9)人均体育设施使用量:体育设施总量/总人口。
    (10)体育产业的普及率:年使用体育设施或体育器材的人数/总人口。
    (11)体育产业的从业人数。
    (12)体育产业投资比重:体育产业的投资/总投资。
    (13)体育产业方面发展质量:体育类大学生/总人口,体育类大学生/大学生总数。
    (14)世界大赛中所获得的金、银、铜奖牌数及其世界排名。
    (15)世界大赛中获得金、银、铜奖牌数占总数的比重及其世界排名:中国奖牌数/世界奖牌总数。
    (16)在世界大赛中破世界纪录、亚洲纪录的次数及其排名。
    (17)在世界大赛中破世界纪录、亚洲纪录的比重及其世界、亚洲排名:中国破世界纪录数/世界破纪录数,中国破亚洲纪录数/破亚洲纪录总数。
    (18)体育设施及其器材的使用率:年使用时间/(使用时间+空闲时间)。    
4  奥运与中国社会的安定、文教发展等
    经济增长和社会不稳定性,在一定历史阶段是相关联的,尤其是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中国正处在这一阶段。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日益临近,流动人口、外来人口的管理提出了一系列难题。应制定流动人口地理分布对策、素质分布对策和建立统一的城市人口管理体系。要通过管理住房和劳动就业,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科学管理。应从违法犯罪严重程度、居民安全感、社会经济形势、群体性事件、安全事故发生频率、公安干警工作效率等方面对北京市公共安全状况进行评价;从经济因素、人口与家庭因素、社会治安预防和控制因素、居民生活安定因素、违法犯罪感知因素5类影响指标,对影响社会治安状况的社会经济因素和治安防控措施进行安全准备。
    由历届奥运会的举办经验来看,一届成功的奥运会能够为举办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带动了与奥运相关的行业的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高等教育发展、体育教育事业、跨文化教育和国民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与改革有促进作用。
    抓住奥运机遇、增强国民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对策:拓宽奥林匹克思想的传播途径,加强奥林匹克教育;注重北京奥运会的人文追求;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奥林匹克思想宣传;注重全面宣传,促进“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
    要按照宏观到微观的分析顺序,明确哪些资源的分配过程最容易产生腐败行为,分配过程中可能存在哪些重要的腐败机会,以及如何消除这些机会,同时也不能放过微观层面的具体操作环节中所蕴含的腐败机会。期望在倡导廉洁奥运的同时,能够有效地预防奥运会筹办过程中的各类腐败问题。国家正处在倡导节约型社会建设时期,在举办奥运的同时,可利用好各种媒体和宣传工具,改善社会风气,传播优良的中华文化,为社会发展做些扎实的工作。    
    作者:陈希(清华大学)
          仇军、胡鞍钢、薛澜、朱咏贤、任海、李强、
          王孙禹、程文浩、狄瑞鹏、胡光宇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