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位于中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东西长约1 200公里,南北宽约800公里,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13。截至2002年,全省总人口528.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199.2万人,乡村人口329.4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5.5%,以藏、回、土、撒拉、蒙古族为主要民族。全省每平方公里人口平均约为7.34 人,在人口相对集中的西宁市及海东地区,每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57人。2002年全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41.0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 424元,总体上接近小康水平。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在拉动内需、扩大就业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部门和地区所重视。
1 青海省体育产业的现状
1.1 青海省大众(城镇)体育消费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青海省的大众(城镇)体育消费主要包括体育服装、体育器材、体育比赛门票、体育健身、购买体育彩票等5大类。其中体育服装消费所占比例最大为83%,而其他4个种类的体育消费所占比例很小。在体育消费金额中,每月平均10元以下的所占比例最高,为58.4%;每月平均50元以上的仅占 10.9%,较清楚地反映了青海省大众(城镇)体育消费的水平和状况。在大众(城镇)体育消费状况的调查中,1 136人中体育消费者为1 058人,占93.1%,人均年体育消费金额为196.92元。
1.2 青海省体育用品经营单位现状
对西宁、格尔木、黄南州、海南州、民和、平安、互助、乐都等8个地区的体育用品经营单位进行了调查,全省从事体育用品经营的单位,西宁有33个、格尔木13个、海东农业区4县95个、牧业区两州的黄南和海南共19个,总计160个。从经营分布来看,西宁市、格尔木市的46个经营单位中,年销售额为 955万,年利润为185.75万;海东农业区4县95家体育经营单位年销售总额为713万,利润121.05万;牧业区19个体育用品经营单位,年销售总额为80万,利润12万。青海省的体育用品经营单位主要分布和集中在人口密集的西宁及海东农业区,体育用品专营商店主要集中在西宁地区,经营范围以运动服及小型体育器材为主。
1.3 青海省体育场馆经营现状
青海省的体育场馆主要集中在西宁市。我们对其中主要的8个体育经营场馆进行了调查。整体来看,体育经营场馆数量少,经营面积小,而且开展的项目很单一,主要是羽毛球、健美操、游泳3个项目。同时,由于这些经营场馆多属综合性场馆,遇有文艺演出、大型集会时,其经营活动必须停止,影响了大众参与体育锻炼和健身消费的积极性。8家体育场馆经营单位的经营总额仅为219万,总利润也只有32.85万。
调查中还发现,从事场馆经营的从业人员大部分都是兼职或临时人员,没有一个场馆具有专门从事体育经营管理的专业人员,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欠佳,8家总计有164人。
1.4 青海省体育彩票发行现状
青海省于1995年首次发行体育彩票至2000年,发行类型单一,只有即开型一种。2001年9月25日电脑彩票青海、甘肃、宁夏区域联网先后推出了 30选7、35选7(6+1)、22选5;2002年开始发行足球彩票胜负猜。目前青海省部分偏远地区由于未能联网,因此无法进行电脑型彩票的销售,仍以即开型彩票销售为主。从1995年正式发行体育彩票至今,发行总量为7 136万元,仅列全国第30位。
1.5 青海多巴高原训练基地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多巴高原训练基地以其特有的地域和高原自然生态优势及训练后产生的良好效果引起了国内外体育界、舆论界的瞩目。多年来,国家已投资数千万元,使基地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集运动训练、群众体育、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基地。目前,多巴训练基地在保证运动队训练的同时,将部分场馆和体育健身设施向观光旅游的游客开放并施行有偿服务。2001年创收236万元,2002年创收190.5万元,2003年创收225万元。参观旅游的人数逐年上升,2001年约3万多人次,2002年约为5万多人次,2003年约为6.5万多人次。
根据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的实践和体育科学的研究证明,中长跑、竞走、马拉松、自行车、游泳等耐力、力量项目的运动员,通过在适宜的高海拔地区训练后,运动成绩有明显提高。目前,国际上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2 300~2 600米为高原训练的适宜高度。青海多巴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海拔2 366米,正介于其间。青海省高山医学专家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天一认为:多巴高原训练基地是目前提高耐力性项目理想的高原训练基地。原因有3点:一、2 366米的海拔高度是高原训练的理想高度;二、高原训练必须在适当的低氧环境中方可奏效,纬度低,大气密度大,氧气层厚,多巴的气候条件正好符合这一要求;三、多巴高原训练基地附近没有工厂,空气无污染,自然生态环境优越,能对人体形成有效生理应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竞走队、中长跑队、马拉松队、射击、射箭和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行业体协的田经、球类、柔道、摔跤等运动队先后数次在夏训或参加重大赛事前均到多巴基地进行高原训练,先后有48人次在国内、外的一系列重大比赛中获得前三名的优异成绩。
1.6 青海省体育旅游现状
通过对青海省主要的自然资源和已开放的景点进行归类和分析后,我们将青海省的主要体育旅游资源概括为:
1.6.1 健身保健类体育旅游资源。包括:(1)多巴高原训练基地。作为体育旅游资源,多巴训练基地有3大优势:优势一,多巴训练基地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非常高;优势二,多巴基地具有现成的体育设施及场地优势;优势三、多巴基地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2)青海省有许多药水温泉,如民和的慈利寺、湟中的药水滩、贵德的扎仓、门源狮子口、大通药水庄、海晏西海神泉、平安冰岭佛岭等。
1.6.2 参赛观赛类体育旅游资源。青海省现已开展的体育赛事中以“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为主,目前这项赛事已举办了两届。首届比赛全程为1 391.4公里,各赛段分别经过了西宁、倒淌河、西海镇、鸟岛、151基地、日月山、龙羊峡、塔尔寺等地,赛段的设计表现出了高海拔、大落差的特色,将挑战高原运动极限和自行车竞技完美地结合起来。各国参赛选手在比赛的同时,可以尽情饱览青海高原独特原始的自然风貌和迷人的景色。第2届比赛在首届的基础上新开辟了西宁至门源和门源至互助的比赛路线,距离增加了400多公里,更多地展现了青海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民族特色。已正式开展的其他体育赛事包括:青海省运动会、青海省民运会、青海省中学生运动会,此外还有各类锦标赛、邀请赛以及由青海省承办的部分项目的全国性比赛等。全省各地还有许多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赛事,如藏历春节、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那达慕期间各民族开展的射箭、射击、摔跤、武术、打岗、轮子秋、叼羊、腰带拔河、赛马、赛牦牛等。在举办这些体育赛事的过程中,前来参加和观看比赛的运动员和观众人数众多,为赛事举办地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旅游收入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收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6.3 尝试刺激类体育旅游资源。包括登山探险资源,徒步探险资源,漂流旅游资源,汽车、自行车、摩托车旅游资源,狩猎资源。
尽管青海省有着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制约,众多的体育旅游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和真正的开发,体育旅游业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1.7 青海民族传统体育现状
青海有众多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根据调查咨询和文献资料查阅,并结合全国民族运动会、青海省民族运动会的有关资料的分析统计,我们将青海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构成及分布情况以及青海各地区主要传统节日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类和整理。
1.7.1 青海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构成及分布
青海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及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所赋予的独特文化内涵,孕育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在这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中,除了各地共有的项目外(如赛马、赛牛、摔跤、射箭、登山等),还有许多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藏族、蒙古族的赛马(速度赛马、拾哈达、技巧等马术表演、走马、驰马鸣火枪、马上射箭等)、赛牦牛、赛骆驼、大象拔河、抱沙袋、藏式摔跤、举重(藏语叫“角尕毛”)、拉巴牛、倒立牛脊吃酸奶、民族传统体育舞蹈、博克,土族的轮子秋、筒鼓,撒拉族皮筏子、赛瓦,汉族、回族的民间传统武术(八门拳棍、通备武艺、查拳等),哈萨克族的姑娘追、拉羊皮等。
1.7.2 青海各地区主要传统节日、地区分布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
青海的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基本上保持着各自的民族传统喜好、风气、习惯和禁忌,并在其生产、生活中不断地演绎出各自的时令性节日、纪念性节日和宗教性节日等。这些节日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其中有粗犷优美的民族体育舞蹈、惊心动魄的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等,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这些原始古朴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既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又具有极强的参与性,经过不断地挖掘整理、改造包装后即可推向市场,成为一种民族体育产业资源。
2 青海省体育产业现状分析
从以上现状中可以看出,青海省的大众(城镇)体育消费、体育用品经营、体育场馆经营、体育彩票的发行、多巴高原训练基地经营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等还未走上正轨。具体表现为:(1)大众体育(城镇)消费水平较低;(2)体育用品经营效益低下;(3)体育场馆经营水平滞后;(4)体育彩票业发展十分有限;(5)多巴体育训练基地还未充分发挥出高原基地的“品牌”优势;(6)体育旅游业尚未形成规模;(7)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和开发利用。
通过对青海省体育产业现状的调查分析后,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青海省的体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在全省的经济发展中也无法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虽然青海地域辽阔,民族成分众多,独具高原特色的旅游资源及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我们却未能重视并很好地利用这些优势并发挥其作用。在今后的开发过程中,如能发挥多巴高原训练基地的“品牌”优势,并充分利用体育旅游资源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色,青海的体育产业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
3 发展对策及体育产业经营预测
3.1 发展对策
3.1.1 西宁市是青海省教育、文化、经济、交通的发展中心。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西宁正在逐步成为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的中心城市,应充分发挥其“中心”的优势,大力开发体育产业及体育服务项目,以迎合消费者的需要。积极兴办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专门生产体育运动服装、器材的企业,带动全省体育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
3.1.2 多巴高原训练基地现已更改为青海多巴国家高原训练基地。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地的国际性、社会化、区域特色已彰显端倪。因而,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条件,有创意地发展、提升基地的品牌,形成“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的具有长盛不衰的体育基地品牌,综合利用,全面开发,创出特色的体育产业链。
3.1.3 通过两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成功举办,使青海省的知名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2003年底,国家体育总局决定,在青海省构建“青海湖环湖民族体育圈”。这是西部开发战略实施的又一新举措,也是青海湖流域体育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利用青海高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主体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强有力的手段,同时,也是亮出青海体育“品牌”,提高青海知名度,做大做强体育工作的有力“抓手”。应紧紧抓住这个“抓手”,努力使“青海湖环湖民族体育圈”成为青海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新亮点。
3.1.4 体育彩票业是国家垄断、政府集中闲散资金为民办事的具有公益效益的一种有效手段。地处边远地区的青海必须争取国家公益金分配政策上的倾斜和设备等方面的大力扶持。
3.1.5 依托大型节日、大型体育比赛等活动,充分利用青海各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展示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使游客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民族传统体育节目。在特定的区域内展示各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使游客在花费较短时间和较少资金的情况下,能够观赏和参与完整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可组织游客到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观光旅游,使游客在领略自然景色和感受民俗风情的同时,体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欢快和喜悦,提高体育旅游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1.6 当前,青海省体育产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有较大的不均衡性,并且还没有形成一个能够独立发展的、具有规模的产业。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必须大力依托体育旅游业来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在开发利用体育旅游资源时,要因地制宜地、有主题地进行。既要充分利用青海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来建设体育旅游设施和开发设计体育旅游项目,又应保持其原来的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前必须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调研和预测,了解旅游者的需求之后再来设计和开发相应的体育旅游项目。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根据旅游者兴趣爱好的变化、客源市场的变化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创新。
3.1.7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是基本的自然条件、交通条件和旅游地的社会基础设施条件。没有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旅游者便很难进入旅游地,这样将会使旅游者减少;游客到达目的地后,在进行体育旅游的同时还要满足自己旅途生活方面的各种需要,如电力、通讯、供排水、食宿等条件。如果旅游地的安全条件、交通条件、社会基本设施条件总体上较好,体育旅游的魅力会使许多游客成为回头客,而且还会因为他们的宣传带来新的成员。否则,不仅会失去老顾客,而且会损失更多的新客源。因此,交通、电力、通讯等各项事业不仅要随体育旅游的发展而发展,而且要与体育旅游的发展相协调。
3.1.8 与体育产业发展相关的部门密切协作,共同培育和开发体育产业市场,形成体育与旅游紧密结合、体育与交通电信紧密结合、体育与饮食住宿紧密结合、体育与文化紧密结合、体育与外埠投资紧密结合的新格局。
3.1.9 体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体育管理、经营、旅游、开发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因而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引进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还可利用青海省的教育资源培育现有的人员,以便为青海体育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3.2 体育产业经营效益预测
除去体育旅游业、民族传统体育业、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等不可预知的经济效益指标以外,根据大众体育消费、体育用品经营单位、体育场馆经营、体育彩票的发行、多巴高原训练基地经营状况4项产业经营效益指标的推算预测,到2005年,体育产业的直接经济效益将达到5.4亿人民币。
作者:郜建海(青海师范大学)
李强、汪立明、宋绮凡、史儒林、张小平、王一凌、
郭永峰、杨根旺、王发宾、范增成、苏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