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研究
用体育经济学的观点看问题,体育也是一种生产活动,它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为社会提供体育物品、体育劳务和体育精神产品,同样是在创造价值、创造利润。作为生产活动,体育生产也应当遵循经济活动一般规律,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考虑人们的体育消费需求。马克思指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由此看来,对体育消费需求问题的研究,是有效组织体育生产活动,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条件,是带动体育市场发展的基础性环节。
近十多年来,我国广大居民投身于体育消费的领域逐步扩大,体育消费正在成为拉动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与此相适应,对体育消费问题的研究也是近十多年来我国体育研究中十分热门的领域。初步观察表明,我国近年来对体育消费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体育消费的概念的界定与分类;第二,体育消费的结构与水平研究;第三,体育消费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作用和影响研究;第四,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第五,居民体育消费的供求关系研究等。在国外,对体育消费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产业相关研究和体育消费的实证研究上。
以上对体育消费问题的研究,较为清晰地描述了我国居民体育消费启动时期的发展轨迹,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这一领域的研究,有的以理论考析为主,有的以区域调研为先,静态观察居多,尚缺乏从历史的纵向和社会的横向研究,特别是未能对该领域的核心问题——居民体育消费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剖析,从而限制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准和实用价值。
我们知道,人的需要和欲望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动因),是推动人们进行各种有目的性意识性行为的积极因素。人们的所有消费都是以满足其特定需求为基本前提的,正是借助于对某种对象的需要和欲望而去进行各种各样的消费的。人们由于对某种对象需求的增加而去积极为这种消费而创造条件,去努力去奋斗的。同理,人们正是出于对体育运动的需要和欲望而去从事各种各样的体育消费活动并为之创造条件的。体育消费需求,正是启动体育消费活动的直接原因,也是形成体育市场和发展体育产业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我国目前正在发展和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战略,但它需要有一个牢固的根基,要有源头活水,而体育消费需求则是发展体育产业的“水”和“源”。离开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的攀升而奢谈发展体育产业的升级,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居民体育消费需求,是所有体育消费研究中最具挑战性也最具实际意义的课题,因为只有它才是引起和推动人们体育消费行为的内驱力。既然如此,就有必要把体育消费需求的研究置于此类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正是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所在。
本课题的题目是,对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综合研究。取综合之意,并非包罗万象,主要是想从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文化学和体育学等多方面来考查其居民体育消费需求,而不仅仅只是从经济学或营销学的角度来考查。本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建立在各种需要和动机基础上的社会需求,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力源。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是人类社会本质属性的反映,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现实社会生活支配下的居民体育消费需求,是直接引发当今人们体育消费行为的动因,也是决定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程度和水平的重要尺度。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引导与合理化,是中国现阶段发展体育事业、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必需涉及的重大课题。那么,居民体育消费需求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引发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内在原因在哪里,人们对体育消费需求的现有认识和态度如何,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将会怎样,这些都是本课题研究将要涉及的问题。因此,本课题研究,可以丰富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系统研究的理论体系,有助于促进居民的现实和预期体育消费,归根结底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从长远来说,可为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现状和选择性,制定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政策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并为居民的体育消费理性化、合理化奠定理论基础。
1 对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理性认识
1.1 居民体育消费需求析义
消费,是指“人们消耗物质资料以满足生活需要的过程。”它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体育消费,人们对此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比如有的学者认为,体育消费是“人们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或观赏观看体育竞赛,以满足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等要求的过程。”它强调了体育消费是行为过程。有的学者认为,“体育消费既包括通过支付货币用于体育消费支出的形式,也涵盖了参与体育活动所付出的劳务项目(时间、精力、体力)”。它把体育消费直接看作是体育中的消耗。对此,笔者与此不同之处在于,消费即是以消耗物质资料,采取货币支出的形式投入体育活动。如果把无货币支出的方式(如时间、精力等)的消耗也看作是体育消费,则无法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人们的体育消费行为加以考察。因此,本文认为,体育消费是居民在认识体育功能作用的基础上,以现金支出的方式,寻求、购买和使用体育用品、劳务或服务的过程。体育消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体育消费,是指那些直接以现金支出的方式从事体育活动的个人消费行为,如掏钱买票观看体育比赛或表演,购买运动服装、器材等从事身体锻炼活动,进入收费的健身中心等。广义的体育消费,包括一切同体育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个人消费行为或投入,或锻炼时间等。本课题主要立足于狭义的体育消费。
需求,按照《现代汉语辞海》的解释,是指“由需要而产生的要求”,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欲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需要表现为需求。经济学一般研究的是有效需求,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因为如果一个人没有支付能力,他的需要对市场就不起作用,就不是有效需求。人的需求的出现,常常会激励、推动着人们去从事某种特定的行为并将其进行下去。因而,需求是推动行为的潜在内驱力。居民体育消费需求是广大居民在体育运动领域所表现出的消费需要和欲望,它激励着人们拿出一定的精力和资金,投身于体育运动中去,以满足自身的各种社会需要。因此,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必然会推动着人们从事体育运动和体育消费活动。
1.2 对体育消费需求历史发展的简要勾勒
历史考察表明: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以后,体育就成为与人类长期相伴并永远相随的活动之一。人们根据自身的各种需要,进行着各式各样的体育运动,当人们的消费领域逐步扩大时,又逐步把体育作为自己消费的对象。这样,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不久,就逐步出现了一定程度和形式的个人体育消费需求。尽管目前仍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实早期人们采取何种具体形式来消费体育,但是,显然,当早期人类社会中各种体育比赛和表演的活动稚形开始出现的时候,是当时当地的居民利用其闲暇和资金(或其替代物)烘托着这些体育壮举的产生,并伴随它度过了稚嫩的童年。当然,它们在其水平和规模上不能与今天同日而语,但仍可找出具有与今天的居民体育消费相似的特点。
比如,学者们在描述古代奥运会时曾指出:“(古代)奥运会除体育竞技外,还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到了后期,“运动竞技逐渐失去原来的意义,而成为人们追求财富的手段”。据考证,到公元前4世纪中期,战车赛优胜者所获奖赏的橄榄油的价值,相当于一个熟练手工业者1186~1680个劳动日的价值。既然从事竞技运动可以取得财富,可以获得物质奖赏,显然,就必然伴随着社会公众的资金投入了,就必然有人把它作为消费对象了。
当早期人类的体育比赛和表演活动逐步扩大,或因其他原因引发了人们对体育的向往时,当这种向往又以一定的资金(或其替代物)得以保障时,人们就开始了以体育为对象的消费需求,最早的体育消费需求出现了。比如,我们甚至可以做出这样的假设,在人类开初的农业社会里,也会出现诸如以物易物式的体育消费,人们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或是出卖家中某些农产品,或是以家里的一些可以使用的劳动工具等,以兑换的方式来换取参加体育活动、观摩体育文化比赛活动的报偿。在那些商品贸易不太发达的国家里,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从事体育消费会延续很长的时期。
到了工业社会,货币和商品交换成为人们和社会组织之间经济往来的主要形式。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以货币方式为等价物的收入,又通过支出货币的方式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商品,真正意义上的消费时代开始到来。这时,人们开始以货币支出的方式,购买门票像观赏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一样来欣赏体育表演或比赛,或购置各种体育物品直接到体育活动中来。特别是到了近代,在大型体育场地设施逐步兴起,大型体育比赛逐步兴盛以后,人们把体育活动作为消费对象,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到了今天,不仅各种形式的有形体育消费特别活跃,这已是不待言的事实,而且,伴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现代技术手段和传媒工具的多样化,虚拟体育消费在今天的社会中已经为人们所关注。比如,网上体育消费(如购买体育彩票等)、体育信息消费也成为许多人追逐的新时尚。可以说,在现代社会里,体育消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消费内容之一,体育消费需求正在成为人们的基本需求之一。这种情况,在经济发达国家里表现得更为明显。
由此可以看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进程,是一个体育消费需求的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过程。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水平和程度,最终表现为人们的健康水平、文化水平和生活享受水平,反映人们的文化生态需求的满足程度。人类体育消费需求的不断产生和不断满足,人类体育消费内容的不断丰富,从一个方面折射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和行为的升级,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价值取向和前进方向。关注、促进和鼓励居民体育消费的需求和消费热情,是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下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内容,是开拓体育市场的重要途径。
分析人类体育消费需求的进程,分析这种社会需求产生的生物、社会根源和发展轨迹,可以为研究当代居民体育消费需求提供参照和历史背景。本文限于篇幅,对此问题简述如上。
1.3 中国体育消费研究的阶段划分
直到解放初期,我国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不高,再加上我国很长时间内实行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人民的体育消费水平极其低下,体育消费问题的研究一直未能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重视,研究起点较低。而到了今天,体育消费却是我国体育界研究的热闹领域,体育消费的研究成果也达到较高的水平。分析中国居民体育消费的这种由冷变热、由低到高的变化轨迹,似可发现某些带规律性的东西。
我国对体育消费问题的研究,从无到有,内中经历了三个阶段。
1.3.1 第一阶段(解放初~20世纪70年代末):福利体育阶段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我国体育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广大人民群众拥有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育作为国家的一项事业,主要是由国家拨款来支持和发展的。国家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大力培养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辅导者,免费提供体育活动的场地和器材。某些大型的体育比赛尽管也收门票,但其数额是十分低廉的。总之,国家把体育事业作为向人民群众无偿提供的福利事业,人民群众也把体育作为公民可以免费享用的权利,体育产品在性质上不属于商品。这一阶段,由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还谈不上拿出钱来进行体育消费。即使存在体育消费,充其量也只是半带福利性质的、以提高劳动效率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消费。
另一方面,在体育理论界,我们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体育商品化是采取排斥和否定态度的。并把体育是否商品化作为划分社会主义体育与资本主义体育的分水岭。我们对西方国家运动员转会制和俱乐部经营方式不屑一顾,强调采用行政和宣传手段来发展群众体育运动。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问题由于同我国当时体育的根本目标相悖而成为不可逾越的“雷池”。此阶段我国体育消费问题的研究,大致处在“零点”水平上。
1.3.2 第二阶段(1980~1990年):体育消费理论探索阶段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全国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讨论,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作了理论上的铺垫。在体育战线上也提出了解放思想的任务。
80年代初,学术界提出了“体育商品性”的问题。谢琼桓先生指出:“我们反对以单纯追求经济效果为宗旨的体育商品化,却不能不承认体育在某些方面确实具有商品性。运动员、教练员共同创造出精神产品,观众掏钱买门票观看比赛或表演,并从中得到精神享受,这应该说也是一种交换。”从而第一次提出体育的商品性和体育商品交换问题。
这一时期,随着我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逐步确立,对体育与经济的关系的研究开始活跃起来,学者们一方面注意引进国外体育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大声疾呼建立我国自己的《体育经济学》,一些学者还对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整体架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资料,为体育经济学的理论探索开辟了道路。
1988年,由张岩、张尚权和曹缔训三位同志编写的我国第一本《体育经济学》问世,标志着我国体育经济学的体系渐趋成熟。该书分析了体育消费这一现代社会典型的消费类型,正确地提出“体育消费取决于生产力水平”。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相当大的一部分家庭的体育消费几乎等于零,在一部分城市中人中体育消费已开始占有一定的位置”。并且预测到2000年时,“体育消费在家庭消费中占的比重将会提高”,但是,“仍达不到法国等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由于实践和研究条件的限制,该书对体育消费需求缺乏专门的研究。
随着我国人民经济生活的进一步改善,体育消费问题进一步引起人们的重视。1989年出现了专论体育消费的论文。徐钟仁在文中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把体育消费分成三类:即体育实物消费、体育劳务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提出了发展体育消费的社会主义经济意义。另一方面,由于“计划经济”的后作用和几千年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体育消费仍不适应,对某些健身活动咨询和体育比赛的高收费和高额入场券感到茫然。体育消费的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反差。
1990年,为适应体育院系教学的需要,北京、成都、武汉、沈阳、天津、广州、上海、西安、南京等10所高等体育院校的学者们合作编写了《体育经济学概论》教材。该书对体育消费及其特点,体育消费的类型和效益,体育消费水平的衡量,以及体育消费需求的增长趋势等作了较为系统的理论阐述,建立了较为权威的理论框架。
1.3.3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体育消费实证分析阶段
应该说,到此时为止,人们对体育消费的理论地位是肯定的。然而,任何理论研究均不能代替实证分析,理论上的假说均需以生动的现实生活作为依据。否则,理论就缺乏源头活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体育理论工作者把目光投向对国民的体育消费现实进行实证分析上。刘德佩等人(1994)在“对现阶段我国城市群众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中,对辽宁、宁夏、湖南、山东等省份城市中16岁以上的居民进行了含有176项问题的问卷调查。调查中把对体育的投入分为时间投入和物质投入两部分。从沈阳市的抽样结果来看,“体育消费水平与五年前相比,虽有明显地增长,但剔除市场物价上涨因素,并没有统计学上的差距意义 ”。臧超美(1994)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北京市企业职工体育工作的研究中,发现“群众对体育的消费正在逐渐增加”。“这说明随着价值观念的改变,体育意识的增强,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体育锻炼者只出力不出钱的传统观念正在逐步得到改善”。近年来,对居民体育消费的实证研究频频见诸于报端或传播媒体。
对体育消费的实证分析,表达了这样一种信息:在当今我国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体育消费正在走向人们的生活,这就为体育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我国近年来提出的发展体育产业,培育体育市场的思路,正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们的体育消费需求,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正确决策。
与此相适应,今天,与居民体育消费相关问题的学科和课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大地上。“体育产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体育市场营销”“体育营销管理”等学科和课程的相继出现,大大丰富了对体育消费问题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体育经济学本科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也在一些专门院校火爆登场。体育消费领域的知识传播和科学研究渐成炙手可热的领域。
以上关于体育消费问题研究中三个阶段的划分,带有相对的性质。然而,却也较为直观地勾画出我国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从无到有,我国体育理论界对体育消费从排斥到接受这一重大转折的发展轨迹,有助于把握研究体育消费问题的切入点。它说明了中国体育正在溶入世界体育的发展大潮中,正在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来发展中国的体育事业。
2 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
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就其主要方面而言,属于社会文化中的观念层面,因此,本课题的调查研究视角也主要在于其观念层次。我们注意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随着中国社会日益与国际社会接轨,我国广大居民的观念系统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迁。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财产观、就业观等均在发生着重大的变迁,对社会中存在的事物也会进行重新审视。与此相适应,他们对体育的认识和体育消费趋向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以上这一切,都会自然地影响着人们的体育消费需求。研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在体育消费需求的变化,有利于把握新时期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发展轨迹,制定相应的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对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顺利转轨和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健康发展,确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1 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目的分析
人们的意识性行为是靠观念和思想指导的。首先,对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调查,应当首先涉及到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目的。我们注意到,处于国家转轨和个人观念更新过程中的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目的性的强弱,以及具有何种目的性,对实际体育消费行为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对877名被调查者进行的体育消费需求目的的调查表明,被调查者中有80.1%的人觉得体育消费可以“满足自己的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需要”(同意者为463人,占52.8%;较同意者为239人,占27.3%)。有60.3%的人同意(268人,占30.7%)或较同意(258人,占29.6%)“ 体育消费可以满足自己的心理和情感需要”。64.4%人的倾向于认为“体育消费可以满足自己社会交往的需要,扩大生活圈子”(同意者287人,占 32.9%;较同意者为275人,占31.5%)。以上三项总体同意率为68.3%(同意者为38.8%,较同意者为29.5%)。只有少部分人不进行体育消费,觉得体育消费“没什么意思”(86人,占9.9%),或“觉得自己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进行体育消费”(146人,占17.0%)。这一结果,反映了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老百姓的体育消费观念正在发生着一些重要的变化,他们并不把体育消费看成一种零星散存的闲暇消遣活动,其体育消费目的逐步明确。进一步分析表明,经受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深刻洗礼,广大居民对体育消费需求经历了两次大的飞跃,即由原先的对体育消费一无所知,到对体育消费的逐步认同,再从对体育消费的认同,到体育消费需求具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
从具体目的指向而言,体育消费者的需求目的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即由原先单纯从生物的角度来看待体育运动已经逐步转变到生物心理和社会体育观的立场上。居民已经充分认识到,体育消费活动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物、心理和社会需要。当然,被调查者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目的主要指向生物性目的,其次则指向社会性目的和心理性目的。这就说明,广大居民在体育消费需求上,最为直接的仍然是满足自身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的需要。这一结果,也反映了人们对体育消费活动的基本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被调查者中间,已有一部分人的消费价值观正在发生着一些新的变化,他们在赞同体育消费可以满足多种需求的同时,也觉得“体育消费活动本身很有意思”。赞成这一观点的被调查者大约占到了65.7%(同意者为304人,占34.9%;较同意者有269人,占30.8%)。这一结果,也应当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从以上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在人们的心目中,正在逐步地把参与体育活动本身,作为自身追求的对象和消费的目标。这一趋向,与国际上特别是与日本社会的体育价值观相吻合。
人类为运动而生,因运动而存在,但体育运动绝不仅仅是达到社会和教育目标的手段。我们赞成体育运动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但同时必须强调体育的娱乐性、补偿性。今天,人们正是通过体育运动本身来达到生理的放松和心理的满足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体育即生活,人们的体育消费需求即生活消费需求的一种类型,满足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就意味着满足和丰富生活内容的本身。比如,人们愿意以不菲的价格购买门票去观看体育比赛或表演,这本身就是生活内容丰富多样的表现。笔者认为,这一认识,对于把握正在演进过程中的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和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2.2 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作用的认识
中国体育消费在几十年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中,有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变化,就是人们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有了明确的认识。学者们所称的生物体育观,正在逐步地转变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体育观,从而使体育的功能作用进一步扩大。那么,人们对体育消费需求的作用的认知水平又是如何呢?
调查表明,广大居民对体育消费需求的功能作用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比如,在被调查者中约有半数左右的居民认为,居民体育消费“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452人,占51.7%),“有利于提高个人的健康素质,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428人,占49.1%),“有利于增强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国力”(413人,占47.3%),对于上述选项“较为同意”的居民被调查者的人数也为数不少,而对此做出不认同的评价者却鲜见。对于调查中涉及的与此相关的其他正向选项,多数居民被调查者也同样具有很高的认同感。上述调查表明,人们的体育消费需求作用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它反映出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分析认为,人们对体育消费需求的作用功能,主要是基于如下几方面:
第一,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提升可以提高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和我国的综合国力。体育消费行为归根结底是一种体育参与行为,有助于通过体育目的的实现达到更加宏伟的社会性目标。促进居民的体育健身和体育消费活动本身,就是利用体育手段达到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同时,体育消费的增长对于扩大内需,拉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已为人们所共识。
第二,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提升可以提高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体育属于广义文化的范畴,作为文化和经济活动边缘系统的体育消费活动,本身就促进着社会文化的发展。
第三,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提升可以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以后,在福利型体育向经营型体育、公益型体育向消费型体育转移的形势下,促进居民体育消费正在成为新的时期和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四,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提升可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生活方式。体育消费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消费方式,是一种与现代人生活方式相匹配的享受和发展消费。这种需求的增长,对于提高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3 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意向分析
广大居民是否愿意进行体育消费活动,他们愿意从事何种类型的体育消费活动,这就是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意向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当问及“您认为在体育健身方面花点钱(即花钱买健康)是否值得”的问题时,我们得到了十分肯定的回答。被调查者中有77.4%的人同意这一认识(认为 “值得”的被调查者有399人,占45.6%;认为比较值得者有278人,占31.8%)。对此做出负面评价的只占5.1%。这就说明,在我国社会里,人的健康观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以人为本、健康先行的理念正在得到我国广大居民的认同。
形成这一思想认识的原因,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中“贵人重生”的情绪,也有当前改革开放和竞争环境所带来的观念更新。同时,在我国全面推进的全民健身运动中,“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几乎成为许多人进行体育消费的同义语。今天,“无病即健康”正在逐步改变,人们已不再是生病后才关心自己的身体,平时也开始把业余时间和金钱花在强身健体上。
同时,我们在调查中也注意到,被调查者对“花钱买健康”的理解,并不单纯局限于体育消费的本身,还应当包括多方面的生活内容,如医疗卫生、饮食营养、保健药品等。但是,体育消费在其中仍然占主导地位。
然而在另一方面,在当今形势下,人们的体育消费需求是否旺盛,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体育消费,人们对此却有着保留意见。除了约有17.6%的人表示个人的体育消费需求“旺盛”外,绝大多数人则持保留态度。这表明他们对个人的体育消费需求现状并不十分满意。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消费者本身对体育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外,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近年来城乡面临着的巨大的就业和竞争压力,也从一个侧面消减了人们对体育消费的需求热情。此外,我国部分地区仍处于较贫困的状况,这就难以激发起他们的体育消费需求。
调查表明,在人们的体育消费需求意向中,较为多数的被调查者趋向于购买运动服装器具等用于个人锻炼(304人,占34.7%)。其次是购买门票观看体育比赛或表演(226人,占25.8%),最次则是进入健身健美中心参加活动(177人,占20.3%)。这说明人们的健身意识正在加强,同时也表明对收费的健身场所心存疑虑。这与一些体育消费品的价格过高有一定的关系。当然,对于健身健美场所参与活动的态度,不同年龄的个体有不同的看法和选择,许多青少年学生对于参加这类活动持肯定态度,许多健身中心的成员多数也是由他们所构成。但是,由于他们在经济上独立性不强,难以形成体育消费的强大气候,对于促进我国这类健身健美中心的助推作用不大,而中老年人则对收费的健身健美中心兴趣不大,光顾不多。
(四)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促进因素分析
我国广大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水平正在提高,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是哪些因素在促进着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水平提高,值得认真研究。调查表中列出十个对我国居民体育消费起促进作用的因素由被调查者进行选择,其结果顺序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和体育的发展,使体育消费占有一席之地”(281 人,占32.2%);“老百姓中出现了‘花钱买健康’的价值观念”(275人,占31.5%);“人们的生活消费观念升级,体育消费意识开始出现 ”(265人,占30.4%);“老百姓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体育消费正在逐步成为生活消费的内容之一”(265人,占30.4%);“社会正在由福利型体育转变为消费型体育运动”(245人,占28.1%);“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开始成为居民的基本需求之一”(194人,占22.2%);“社会基本具备促进居民体育消费的环境和氛围”(160人,占18.3%)。如此等等。
研究认为,促进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升级的基本因素,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加以剖析:
从宏观上说,推动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兴起的最为根本的原因,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它为广大人民从事各种完善自身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广大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总之,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宏观环境正在形成。
从微观上说,促进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升级的根本原因,是广大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和健身意识得到了极好的升华。它正在滴荡着几千年所遗留下来的各种陈腐的价值观念,特别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思想认识,使得“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得到升华。同时,个人从事体育消费的资金、时间、环境条件正在逐步地得到改善。
总之,我国今天居民体育消费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正在逐步成为广大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可以想像,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一步加速,我国广大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还会有新的发展。
3 提高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未来发展
3.1 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前景预测
新的世纪,将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精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其中,关于健康素质的概念为本次大会所第一次提出,全民健身体系也作为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五大体系之一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此之前,2002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俗称8号文件)中强调指出:“积极引导群众的体育消费,大力培育体育市场,加强规范管理,逐步形成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社会氛围。”我国学者研究指出:“新世纪中国体育区别于20世纪的最大特征,就在于体育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体育产业将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由此可见,在新的世纪,提高整个国民的健康素质,是我国在新世纪体育发展的宏伟目标。发展体育产业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而要从根本上达到这一目标,建设和发展体育市场,大力促进广大居民的体育消费势所必须。可见,引导和激励群众性体育消费需求,是摆在我国体育事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新的历史时期,广大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将会出现哪些新的变化,其消费需求是否有规律可循,如果有,如何根据居民体育消费需求规律卓有成效地引导体育消费,这都是在当前必须加以回答并认真解决的问题。
研究认为,当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以后,当广大居民的物质生活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以后,人们对享受和发展的需求更加强烈,其市场的需求水平也会相应地提高。管子说,“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仓廪实而后知礼仪”。马克思认为,需要是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起来的,列宁则把它概括为需求上升规律。居民体育消费需求调查也表明,人们对未来十年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发展的趋势持有较为乐观的态度。有47.7%的被调查者认为,今后十年内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水平还会有所提高,基本同意者也占到了30.1%。这应当是我国体育消费今后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可以预言,未来一二十年中,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将遵循需求上升规律,发生可喜的趋优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居民体育消费需求量增加。它表现在体育实物消费向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社会体育商品零售总额扩大,体育劳务消费的社会需求增加,体育信息消费的社会覆盖面加大。但以现实消费需求增加为主,潜在需求仍不明显。
第二,体育消费需求在文化娱乐总需求中的比例加大。在文化娱乐消费总需求在整个生活消费中的需求比例逐步增加的同时,体育消费需求的比例上升,与健康和生活质量相关的消费需求迅速上扬,体育实物消费的品种增多,体育劳务消费向多样化方向演变。随着体育服务业的壮大,体育消费需求的领域逐步扩大。
第三,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结构趋向多元。满足生物性需要的体育消费将会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满足心理和社会需要的体育消费将大幅度攀升,从而带动体育核心市场(主要指健身娱乐市场、竞赛表演市场)的勃兴,体育中介市场(指体育经纪市场、体育媒体市场)和体育外围市场(体育用品市场、体育博彩市场、体育旅游市场和保险市场)也会有长足的进步。体育消费需求与其他文化娱乐消费需求的边界变得模糊。
第四,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层次高移化。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正在向富裕型小康的消费层次过渡,这就为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跃升提供了大背景,高档体育消费会逐渐占有较大的比重。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社会阶层居民收入水平极不均衡,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水平的居民仍处于不同的体育消费需求层次,但它们各自会在不同的层次上升级,并以此形成不同层次的较稳定的体育消费群体。
第五,个人体育消费需求向公共体育消费需求扩展。社会与个人对体育消费的认同,导致团体性体育消费需求的兴起,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为社会性体育消费需求的扩大创造了条件。现阶段中的公共体育消费需求表现为企业、单位、机关、学校中公共设施、公益性活动场地等需求增加,以及诸如全民健身工程等重大举措的实施。在公共体育消费需求扩大的基础上,又会带动相关的个人体育消费需求的增加。
第六,居民体育消费需求逐步理性化。中国人由满足低标准的生存型消费,经由温饱型消费、小康型消费,会逐渐转向舒适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但勤俭是中国人的老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赞成资源浪费型或炫耀型的消费。中国人的体育消费需求正在逐渐理性化。人们不再过多地“跟风”消费,对假日消费、时尚消费等,也由原来的盲目消费,逐渐趋向冷静、理智,即注意根据个人的消费能力和条件,调整体育消费需求定位,体育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例适当,消费结构趋于合理。
当然,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的激活,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整体发展同步增长的问题。不能离开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研究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问题,在找寻激活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对策时,也不应忽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大环境。
3.2 我国居民体育需求制约因素分析
调查材料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表明,从全局上说,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不旺。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达国家的体育消费水平和体育消费结构有了显著的变化。一些发达的国家,体育健身娱乐服务消费比重较体育用品消费比重逐年增高。它已反映出来世界体育消费发展的大趋势。如美国1988年体育产业产值已达631亿美元,其中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收入达353.29亿美元(含观赏消费),体育劳务收入占当年体育产业部值55.98%。体育用品收入190亿美元,体育实物消费占当年体育产业总值30.1%。同期德国1990年体育健身服务消费达62%,而体育用品消费只有38%的比例。意大利1993年仅体育观赏消费支出就达7300亿里拉。应当说,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要达到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还要走很长时间的路。
那么,制约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因素有哪些,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在调查表中列出影响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八个方面的问题,请被调查者表示其认同态度。结果表明,引起居民体育消费需求不旺的前五位的原因顺序是:缺乏必要的体育活动场地设施(440人,占50.3%);社区体育活动开展得少,无法满足体育消费的需求(407人,占46.5%);社区体育组织发展不成熟,活动开展得不好(374人,43.0%);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制约了居民体育消费的需求(332人,占37.9%);有关领导不够重视体育(291人,占33.2%)。其他顺序是居民的工作和生活较忙,没有时间参加体育活动;人们的健身意识不强,体育活动积极性不高;中国人缺乏花钱买健康的文化传统,对体育消费不太习惯。
制约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根本原因,一是居民收入增长慢,使其不能将较多的资金用于体育消费中去;二是近年来城乡居民面临巨大的竞争和就业压力,以及我国养老失业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也消减了部分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三是中国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居民对个人储蓄的需求增大,从而出现了尽管我国银行储蓄数额较大,但居民消费不旺的局面,谨慎的消费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际消费水平的提高;四是体育市场发育不够健全,以致使体育商品和体育劳务的价格过高,也抵制了部分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同时,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的低收入家庭,以及70%左右的农村人口,也直接制约了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必须指出的是,中国人缺乏花钱买健康(此处指体育消费)的文化传统,也是值得注意的。中国人往往把体育文娱活动看成是不务正业,对体育消费更是颇有微词,这种传统习惯对形成居民体育消费的需求是极有影响的。
3.3 发展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对策思考
中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要得到进一步提升,必须具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调查中列出八个最能反映发展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前提的问题,请被调查者发表意见。结果如下:摆下前三位的分别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要有较大的提高(489人,占56.5%);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有待进一步的发展(415人,占 52.2%)和有适合体育消费和健身活动的良好社会环境(441人,占51.1%)。其他顺序为“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网络”;居民应有很强的体育消费和健身意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走上新的台阶;各级领导更加关心居民体育运动的发展;社会余暇时间增多,节假日延长。事实上,以上这些条件是否具备,以及具备的程度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发展方向和态势。
中国的体育事业正在由国家扶植转向依托社会力量来发展自身并服务于人民大众,中国人民的体育活动也正在由福利型转向消费型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升级,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体育的必然选择。因此,促进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是我国体育事业很长一个历史时期都必须十分注意的问题。我国体育事业要与国际体育接轨,要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有一个长足的进步,也必须走促进居民体育消费壮大体育消费之路。我们别无选择。
如何在当前的条件下促进中国的体育消费,如何真正启动广大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这是笔者近年来时刻萦绕于心的问题。为此,笔者借课题研究之机,对促进居民体育消费问题进行了调查。
在调查中列出的十二个问题,分别表达了笔者对促进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思考。调查结果表明,一半以上居民认为,要促进体育消费,必须:“适当降低体育用品的价格,使老百姓能够消费得起”(501人,占58.1%);“大幅度提高我国广大居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453人,占52.4%);“对营利性的体育消费场所加以规范,优化体育消费环境”(438人,占50.7%);“采取多种居民体育消费形式,促进居民体育消费参与程度”(437人,占 50.6%);“采用多种形式集资,改善社区体育物质条件”(435人,占50.3%)。对于笔者提出的其他对策建议,被调查者也基本持有较为肯定的态度。
分析认为,要促进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的攀升,从根本上说是与我国整个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成功是分不开的。国外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考虑到我国目前居民的体育消费情况,我们认为,要促进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在对策上必须:
(1)促进居民的消费观念更新,激发体育消费需求
中国社会整体进入小康水平,意味着中国正在进入“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再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我国居民将会进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进入真正的体育消费需求高峰阶段。后一个阶段的到来,既要靠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要靠居民的消费观念更新。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方差距、城乡差距和各阶层收入差距正在逐渐扩大,各地区和各阶层居民进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的时间表也不会完全相同,但对所有居民来说,观念更新的任务却是共同的。
目前,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比如,据零点公司调查,在2002年中,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五城市居民的平均健身运动消费额为643.49元,而北京居民则以880元高居榜首。北京的部分居民中出现了“持卡一族”(即健身月卡、季卡、年卡)。调查表明,市民乐于自费参与体育活动。上海居民中过去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已逐步演变为新的“开门七件事”,即健康食品、时尚服装、快捷交通、信息、娱乐、健身、投资。这就深刻地反映出居民生活消费需求的重大变化。许多城里人越来越感到过去的物质匮乏已经为今天的时间匮乏所代替,亚健康的人群逐渐膨胀起来。因而,体育消费逐步成为时尚消费。“送礼就要送健康”“体育年货”也在居民中开始走俏。要充分认识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对社会、经济和体育发展的积极意义,要通过政策和宣传措施适当加以引导,并发挥其对其他地区和阶层的影响和辐射作用,以此促进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升级。
(2)加强分类引导,扩大体育消费群体
改革开放以来,在居民总体收入逐渐增加的同时,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有所扩大,形成了高、中、低不同阶层的收入与消费群体。对不同收入和消费群体进行分类引导,是扩大体育消费群体的重要方面。据调查,中等收入家庭占到城镇家庭总数的61%,属于温饱型消费群体。处于“多收少支”和金融资产积累阶段。上述因素导致不少居民消费心理趋于保守,消费倾向下降,消费行为更加谨慎。大量的购买力沉淀下来,以获得“未来安全”需要。但他们对健康极为关注,“生不起病” 的意识使他们对健身性活动情有独钟,也最容易接受体育消费的引导。
高收入家庭生活宽裕,十分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倾向也出现明显变化,在消费时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教育、文化、通信、保健、住宅等成为消费热点,追求时尚化和个性化等成为他们的主要消费倾向。是他们带动着整个高档娱乐体育市场,并对整个社会居民体育消费起着一定的带动作用。尤其是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他们的健身消费热情也会逐步的调动起来。要在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其在消费中的负面效应,克服在体育消费过程中的浪费、炫耀和攀比之风。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受“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中国的低收入家庭一直都集中在农村地区。而在当前,农村居民的经济水平已经有了层次和差异,部分农民开始走上小康和富裕之路。而在进入90年代以来,城市贫困已逐步成为一个对城市居民构成潜在影响的社会问题。越是收入水平低,其消费倾向就越旺盛,但收入水平不高又严重制约了居民的消费需求。从根本上来说,只有通过增加对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补贴,完善居民生活保障体系,才能基本保障低收入居民一定的体育消费需求。为广大低收入家庭创造最起码的体育活动条件,是在新时期使体育工作真正达到亲民、便民、利民的重要内容。
(3)完善居民体育的活动、设施和组织,优化居民体育消费环境
笔者以及许多作者的相关调查都表明,我国体育的活动、设施和组织,仍然是制约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瓶颈”。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意见》中指出:“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着重抓好三个环节。”(三个环节是指健身场地、体育活动组织和举办经常性的活动——笔者注)。今天,“三个环节”是亲民、便民、利民最形象和最直接的体现。抓住了这三个环节,就是抓住了群众体育活动和体育消费问题的“牛鼻子”,做好“三个环节”的大文章,才能谱写居民体育消费的华章。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启动的“全民健身工程”和“雪炭工程”等,以及现有体育场所和经营性体育场所的开放和开办,对吸引人们的体育消费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应当继续推进。同时要广泛挖掘城市园林资源、自然环境资源、人文环境资源等,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消费提供足够的场地。体育组织的建设、体育活动的开展,也要积极地考虑和实施。
(4)从家庭体育入手,促进整个社会体育消费需求的提升
家庭是维系社会的细胞,是启动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策源地。古往今来,中国人血溶于水,情系于家。中国人的家庭伦理思想最为浓厚,中国人更愿意为家人的幸福和孩子的健康投资。我国的家庭体育,初发于和形成于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时,必将兴盛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之中,是成为激活居民体育消费的重大促进因素。
据统计,到1998年底,中国人民已达12.48亿,家庭总户数为33297亿个。到2020年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专家们预计,新世纪我国人口压力仍然很大,但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却是一个机遇。因为在新世纪人口增长是与人均GDP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同步。家庭数和总人口数的增长,必然带动有支付能力的体育消费需求的增长。可以预言,到了一二十年后,我国15亿左右的人口和4亿左右家庭,必然是世界上最大的体育消费群体,以他们不断升腾的体育消费能力,托起和维系着世界上最大的中国体育市场。
(5)发挥市场调节和政策杠杆作用,促进居民体育消费的有序化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我国体育市场和居民体育消费中出现的问题,如物价虚高、冷热不均、管理不规范、运行机制不完善等,标志着体育市场发育不够健全。只有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优胜劣汰,才能逐渐建立起完善的体育市场,使各种形式的体育消费行为有序化。
同时,要在继续适度保证体育运动的公益型和单位福利型的基础上,发展商业经营型和准经营型体育。在当前我国的社区体育中,发展准经营型体育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准经营型,是指社会体育的组织、管理和服务虽纳入经营轨道,但低于商业性经营的收费标准。这种体育经营的收入,主要是用以补充单位体育经费投资的不足。这种准经营型运作方式,是当前居民体育消费较为愿意接受和经济上较能承受的形式,又是向完全经营型发展的中间过渡型,适度地发展这种形式,对于启动居民体育消费需求极为有利。要制定有关促进居民体育消费的政策法规,保证这种形式的实施,就要发挥政策杠杆的作用,增加社会和单位干预的力度,将国家、社会、单位和个人的投入比例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此外,也要通过市场调节和政策杠杆的作用,使经常的和非经常的、盈利的和非盈利的、日常的和非日常的、单位的和社区的、大众性的和高档的体育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以极大地调动居民的体育参与热情,促进体育消费需求跃上新的台阶。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本课题是带有综合性质的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研究。研究认为,建立在各种需要和动机基础上的社会需求,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力源。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是人类的社会本质属性的反映,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现实社会生活支配下的居民体育消费需求,是直接引发当今人们体育消费行为的动因,也是决定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程度和水平的重要尺度。人们体育消费需求的形成,与其体育需要、体育观、体育价值观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归根结底是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综合反映。
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水平和程度,最终表现人们的健康水平、文化水平和生活享受水平,反映人们的文化生态需求的满足程度。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形成和不断兴盛的过程,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和行为的升级,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价值取向和前进方向,关注、促进和鼓励居民体育消费的需求和消费热情,是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下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内容,是开拓体育市场的重要方面。中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问题的研究轨迹,说明了中国体育正在溶入世界体育的发展大潮中,正在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来发展自身。
4.1.2 本课题在文献资料和专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全国18个省市不同类型居民877名被调查者进行问卷调查,可以认为,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带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他们开始运用体育手段,达到生物、心理和社会性目的。同时,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正在逐步地把参与体育活动本身,作为自身追求的对象和消费的目标。人们对体育消费需求对于促进国家发展和提高个人生活质量的作用有了充分的认同感。人们“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正在初步形成,但对个人的体育消费需求的评价仍持谨慎的态度,对收费的体育健身中心存疑虑。促进中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升级的基本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为从事各种完善自身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二是广大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和健身意识得到了升华。
4.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我国居民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建设和发展体育市场,引导和激励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任务。研究认为,今后二十年内,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将遵循需求上升规律,发生实质性的趋优变化。报告中对这种变化作了较为明确的描述,并对目前制约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课题组在对发展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前提进行研究后,认为在今后一二十年内,要真正促进居民体育需求的进一步发展,在对策上应该考虑:第一,促进居民的消费观念更新,激发体育消费需求;第二,加强分类引导,扩大体育消费群体;第三,完善居民体育的活动、设施和组织,优化居民体育消费环境;第四,从家庭体育入手,促进整个社会体育消费需求的提升;第五,发挥市场调节和政策杠杆的作用,促进居民体育消费的有序化。
4.2 建议
本课题为多角度研究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问题作了一些开拓性的工作,但整个研究还只是初步的,对于本课题研究尚待深入。笔者认为,要在对体育消费需求进行经济学研究的同时,加强其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心理学、体育学等多层面的分析研究,才能从总体上把握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实质,促进我国体育市场的进一步完善。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本文涉及的许多问题也还有待于进一步论证和完善,但我们相信,用我们不成熟的拙作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和同行,以换取体育消费研究的繁荣是十分值得的。
我们等待并期盼着!
作者:唐宏贵(武汉体育学院)
谢雪峰、周贤江、欧阳柳青、王健珍、黄靖、孙计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