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总局直属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体育总局直属事业单位领导干部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伴随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制度,是对领导干部所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客观公正的审计鉴证,是审计结果的人格化。它不仅将审计监督引入了干部管理制度,影响到党和政府对干部的使用,而且在维护财经法纪、促进领导干部提高管理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推动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国家体育总局从2000年开始,对直属单位领导干部开展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这是总局党组为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正确履行工作职责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先后制定、完善了《国家体育总局直属单位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暂行办法》和《国家体育总局直属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实施办法》中增加了许多内容,规定得更加具体,也更具有可操作性,替代《暂行办法》做为总局今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依据。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大的困难,是在审计工作结束以后对领导干部的评价不易把握,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和经济责任,防范审计风险,实现审计目标,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本课题拟初步研究建立《国家体育总局直属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审计结果评价标准以《实施办法》中的审计内容为依据,对每一项内容的评价进行细化。评价指标的建立遵循3个方面要求:一是直观,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当事人心服,得出来的评价客观、公正;三是各方认可,尤其是便于人事部门的利用。
一、审计结果评价标准
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对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展开评价:一是财务收支情况,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预算执行和决算情况,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二是遵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情况,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经济行为是否遵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三是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建立情况,民主决策情况,决策执行情况及决策有无造成重大损失浪费情况;四是内控制度情况,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运行情况;五是经营创收情况,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经营开发情况和自主创收情况;六是个人廉政情况,主要评价在审计中有无发现领导干部本人侵占国有资产的行为。
(一)对财务收支情况的评价一般从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三个方面作出。对财务收支真实性评价分为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三个等次;对财务收支合法性的评价分为合规、基本合规、不合规三个等次;对财务收支的效益性评价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
(二)对遵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情况从合法性方面作出评价,分为合法、基本合法、不合法三个等次。
(三)对重大经济决策一般从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及决策执行的有效性两个方面作出评价。对重大经济决策规范性评价分为规范、基本规范、不规范三个等次;对重大经济决策执行有效性评价分为有效、基本有效、效果较差三个等次。
(四)对内控管理制度情况一般从健全性、有效性两个方面作出评价。对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健全性评价分为健全、基本健全、不健全三个等次;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评价分为有效、基本有效、无效三个等次。
(五)对经营创收的评价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
(六)对个人廉政情况的评价应客观表述在审计范围内有无发现领导干部侵占国有资产、以权谋私、兼职取酬和向所辖单位索取钱物、报销费用的情况。
二、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审计结果评价标准采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评价指标是对审计结果评价标准中的一些具体标准进行量化,一系列的指标则组成了指标体系。
(一)财务收支情况评价
1、对财务收支真实性评价
审计调整比率。该项指标反映审计调整金额占审计资金总额的比例。
2、对财务收支合法性评价
违规金额比率。该项指标反映审计出的违规金额占审计资金总额的比例。
3、对财务收支效益性评价
(1)资产负债类指标。主要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资产负债的状况,如资产保值增值状况、资产增长状况、负债增减状况等,包括以下一些指标:
①资产保值增值率。该项指标反映的是单位净资产的变动状况,是单位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
②资产增长率。该项指标是从单位资产总量扩张方面衡量单位的发展能力。
③不良资产比率。该项指标反映单位不良资产总额占资产总额的比重,主要从三年以上应收账款、待处置固定资产和不良投资三个方面反映单位资产的质量,揭示单位在资产管理和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④资产负债率。该项指标主要衡量单位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以及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我国的标准值为小于或等于60%。
⑤负债增减率。该项指标主要衡量单位负债增减情况。
⑥流动比率。该项指标反映单位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用于衡量单位短期债务偿债能力,评价单位偿债能力的强弱。我国较好的比率为150%左右。
⑦速动比率。该项指标反映单位速动资产同流动负债的比率,用于衡量单位的短期偿债能力,评价单位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强弱,我国目前较好的比率在90%左右。
(2)经费支出类指标。主要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各种支出在事业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包括以下一些指标:
①人员支出比率。主要反映单位人员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
②公用支出比率。主要反映单位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
③业务支出比率。主要反映单位业务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
④人均费用比率。主要反映单位人均费用支出情况。
(3)收入基金类指标。主要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收入基金的状况,如收入增长情况、资产创收情况、专用基金增长情况等,包括以下一些指标:
①收入增长率。主要反映单位总收入增长水平以及表现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
②专用基金增长率。主要反映单位积累能力。
③资产创收率。主要反映单位领导的工作业绩。
④收入计划完成率。主要反映单位领导的工作业绩。
(4)其他类指标。
①职工人均收入增长率。主要反映单位职工的收入水平。
②对外投资收益率。主要反映单位对外投资的收益水平。
③招待费支出比率。主要反映单位招待费支出占公用支出的比率。
④预算执行率。主要反映单位实际支出数与批复预算数的比率,衡量单位预算管理水平的程度。
(二)经营创收情况评价
经费自给率。衡量单位组织收入的能力和满足本单位各项支出的程度。
在计算时,应将那些使经费自给率波动较大的临时性和一次性的特殊支出等不可比因素予以扣除。
三、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在审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直属事业单位共有43个,按照单位性质的不同分为项目中心、训练基地、科研单位、新闻单位、高等院校及其它单位,按照资金来源渠道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及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结合以上两种分类,本课题对不同单位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运用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情况分别进行阐述。
(一)在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审计时应重点关注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遵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情况,内控制度情况,以及领导干部个人廉政情况。
评价指标的应用可以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指标,如:审计调整比率、违规金额比率、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增长率、不良资产比率和负债增减率、人员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业务支出比率和人均费用比率、招待费支出比率和预算执行率等。
(二)在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审计时应关注单位的所有情况,即财务收支情况,遵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内控制度情况,经营创收情况,以及领导干部个人廉政情况。
评价指标的应用应涉及到第二部分的所有指标。
(三)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审计时应关注单位的所有情况,即财务收支情况,遵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内控制度情况,经营创收情况,以及领导干部个人廉政情况。其中,应对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内控制度情况和领导干部个人廉政情况予以重点关注。
评价指标的应用应涉及到第二部分的所有指标。
四、审计评价
(一)评价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基本原则是:依法评价、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在审计实践中还应把握以下具体原则:一是相关性原则。二是客观性原则。三是重要性原则。四是谨慎性原则。
(二)责任界定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任务是要界定领导干部个人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界定时可依照以下原则进行:
1、按照职责分工。领导干部只对其分工负责的工作承担直接经济责任,对其他领导成员分工负责经济工作只承担主管经济责任。
2、领导干部分工负责或非分工负责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凡经领导干部直接决定、认可、经办、签字、授意、指使的事项形成的经济责任,应认定为直接经济责任;对于不是领导干部直接决策、审批、同意、经办的经济行为,应认定为主管责任;属分管人员经办,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不了解又不是集体决策的,应认定为领导责任。
3、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决策的经济事项,领导干部应负主管责任,但审计评价时应当说明集体决策的事实情况,或按照党委会议记录的有关要求界定经济责任。
4、领导干部对其管理范围内的独立核算的单位出现的违纪违规问题及相关问题,按照相关性原则,界定为领导责任。
(三)综合评价
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被审计人履行经济责任环境、履责成效和存在问题的性质,由审计单位商人事部门、纪检部门和经济部门对被审计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便于审计整改意见落实到位和审计结果得到充分利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等次一般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