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奥运备战体制研究

1    研究结果与分析
1.1  2000年俄罗斯奥委会工作总结分析
    通过对俄罗斯奥委会工作的总结和分析,可以使我们对1992年、1996年、2000年3届奥运会的格局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对俄罗斯奥运选手的实力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为我国选手备战奥运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中国选手在悉尼奥运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令美国和俄罗斯等体育强国感到震惊,中国也被认为是悉尼奥运会上进步最快的国家。与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相比,中国在金牌数上增加了12枚(16∶28),银牌数下降了6枚(22∶16),铜牌增加了3枚(12∶15),奖牌总数增加了9枚(50∶59)。澳大利亚借东道主之势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金牌数增加了7枚(9∶16),银牌数增加了16枚(9∶25),铜牌数下降了6枚(23∶17),奖牌总数增加了17枚(41∶58)。而德国的成绩有所下降:金牌数下降了7枚(20∶13),银牌数下降了1枚(18∶17),铜牌数下降了1枚(27∶26),奖牌总数下降了9枚(65∶56)。
    美国仍然是夺金项目最多的国家,1996年和2000年分别是13项和15项;第2位是俄罗斯,分别是10项和14项;第3位是澳大利亚,分别是6项和11项;中国排在第4位,都为9项;德国有所下降,分别是10项和7项。
    而在夺牌项目的统计中,俄罗斯排在第1位,1996年和2000年分别为16项和23项;美国是第2位,两届奥运会都为22项;德国是第3位,分别是 19项和21项;澳大利亚分别是14项和20项;而中国的夺牌项目却在下降,分别为15项和12项,甚至排在法国(11项和16项)、意大利(12项和 14项)之后。就这项统计来看,中国、德国、澳大利亚、法国在今后的奥运格局中竞争将十分激烈。
    在悉尼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在9个项目上夺得金牌,其中跳水和举重各5枚,羽毛球和乒乓球各4枚,体操和射击各3枚,在这6个项目上中国共获得了24枚金牌,占悉尼奥运会上中国金牌总数的85.7%。
    俄罗斯选手在悉尼奥运会上共获得32枚金牌,其中有27枚金牌(占金牌总数84.4%)来源于10个项目,其中最主要的有4个项目,分别是体操、田径、击剑、自由式摔跤,这4个项目共获得15枚金牌(占金牌总数的46.9%)。
    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俄罗斯奥运选手在复杂、协调性项目和一对一格斗项目上仍然保持着自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以来的优势。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俄罗斯奥运选手在复杂、协调性项目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包括跳水、蹦床、体操、艺术体操、花样游泳、跳高、撑杆跳高7个项目。在这7个项目上俄罗斯选手共获得了15枚金牌(占金牌总数的46.9%)和31枚奖牌(占奖牌总数的35.2%)。
    在一对一格斗项目上,俄罗斯选手也取得了另人满意的成绩,其中包括拳击、摔跤(自由式和古典式)、跆拳道、柔道5个项目。在这5个项目上俄罗斯选手共获得11枚金牌(占金牌总数的34.4%)和24枚奖牌(占奖牌总数的34.4%)。
    在球类项目上俄罗斯选手获得2枚金牌(男子手球和男子网球)、4枚银牌和1枚铜牌。在21个射击类比赛项目中(实弹射击、碟靶射击和射箭)只获得1枚金牌和6枚奖牌。
    在全能项目比赛中(现代五项和女子七项全能)俄罗斯选手获得1枚金牌和1枚银牌。
    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对于俄罗斯体育代表团来说,成绩最不理想的项目有两类:第一类是周期性项目。在110个(占奥运项目1/3强)周期性项目比赛中,俄罗斯选手只获得了2枚金牌(公路自行车项目和400米障碍跑项目)、3枚银牌(皮滑艇项目、游泳项目和场地自行车项目)和5枚铜牌(田径项目类:竞走和4 × 400米接力、赛艇项目、游泳项目和场地自行车项目),共10枚奖牌(占奖牌总数的11.2%);第二类是速度力量类项目。在这个项目上,俄罗斯选手没有获得金牌,在投掷项目上,俄罗斯选手只获得了3枚银牌和2枚铜牌,在举重项目上只获得了1枚银牌和2枚铜牌,在速度力量类项目中俄罗斯选手一共只获得了8 枚奖牌(占奖牌总数的9.1%)。
    综上所述,我们对俄罗斯选手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的成绩的研究分析表明,本届奥运会俄罗斯在拳击、自由式摔跤和古典式摔跤、体操、艺术体操、蹦床、游泳、花样游泳、跳水、现代五项和击剑项目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而在田径项目比赛中只获得了3枚金牌,这个表现难以让俄罗斯体育官员感到满意,要知道美国选手在这个项目上共取得了10枚金牌。在某些球类项目和射击类项目上俄罗斯选手表现令人失望,被俄罗斯奥委会有关专家认为是十分失败的。    
1.2  2001~2004年俄罗斯奥运备战工作的重要举措及分析
1.2.1  俄罗斯国家体委拨款修复和翻新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奥运备战基地,筹集资金准备建立俄罗斯国家多功能体育训练中心
    2000年俄罗斯国家体委官员(俄罗斯体育副部长罗日科夫)曾拟定俄罗斯远东训练基地修复计划,并交给了以总统普京为首的俄罗斯悉尼奥运会组委会进行审核,该计划得到了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批准。俄罗斯政府决定从联邦预算中拨款90万美元和3 300万卢布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各地方政府以及俄罗斯11个单项体育运动协会共同修复远东训练基地。在2001年该计划得到了实施,大部分基地的修复工作已经完成。2002年俄罗斯国家体委着手准备在远东地区修建一个新的俄罗斯国家队后备力量训练基地。
    俄罗斯国家杜马在2000年底通过决议:决定从联邦预算中增加额外拨款用于俄罗斯国家体委创建一个新的莫斯科多功能体育中心。2001年俄罗斯的联邦体育拨款是1.55亿卢布,2002年是1.74亿卢布,2003年是3.8亿卢布。俄罗斯国家体委只能利用每年拨款中的一部分用于建设莫斯科多功能体育中心,当然预算中的拨款远远不够,俄罗斯国家体委只能通过其他途径依靠社会力量来筹集资金。目前俄罗斯国家体委已经同俄罗斯国家商业银行、俄罗斯石油总公司两家企业签订了赞助协议,由这两家出资帮助俄罗斯国家体委修建俄罗斯远东奥运备战基地和莫斯科多功能体育中心。
1.2.2  切实改善俄罗斯奥运会后备力量的培养工作
    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发展缓慢,这也使俄罗斯后备力量的培养工作受到了较大冲击,最主要的表现在各类青少年体育学校:奥林匹克后备力量专项体校、运动寄宿学校、高级运动技术学校。奥林匹克专项训练中心没有足够的资金来维持和运作,少体校教练员工资不能按时发放,许多教练员都另谋出路,许多有天赋的青少年运动员只能提前退役,特别有前途的运动员移民国外,加入了其他国籍,这对俄罗斯奥运后备的培养工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也导致俄罗斯部分项目的奥运后备力量出现了断层现象。
    为了解决俄罗斯少体校的发展问题,俄罗斯国家体委多次上书俄罗斯国家杜马,这一问题在普京任职总统后得到了重视,俄罗斯国家体委就这一问题同俄罗斯国家总统普京进行了协商和探讨,普京表示要大力支持少体校的改革工作。1998年,俄罗斯的青少年体校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任务划分为5类: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2 712所、专门培养奥林匹克后备队伍的青少年体育学校1 010所、青少年体育后备力量俱乐部716家、高等运动技术学校76所、奥林匹克后备力量中等体育学校32所。其中,2 931所体校属于教育部管辖,占63.8%;754所属于俄罗斯国家体委,占16.4%;625所属于俄罗斯工会;另外有285所属于私人或合办,占 6.2%。目前在俄罗斯,共有260.5万青少年在4 656所不同类型的体校进行学习和训练。由于受到俄罗斯国内经济条件恶化的影响,俄罗斯各类少体校面临多种困难,最主要的表现在:缺乏必要的训练设备、一定的比赛资金、训练场地的维护、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以及有经验的管理人员等。俄罗斯政府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召开了专门会议,提出了改革少体校的管理体制,主要措施是:通过法律来巩固和完善少体校的地位;国家联邦政府加大对少体校建设的投入,给予各方面的金融优惠;改变由国家拨款的单一体制,积极寻求社会资金和其他合法商业赞助;制定2001~2005年俄罗斯青少年体育发展大纲;培养高水平的少体校管理人员,提高少体校教练的工资,进一步完善俄罗斯少体校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制度。
1.2.3  更加重视科研工作,成立专门的俄罗斯奥运会备战中心,备战2004年雅典奥运会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俄罗斯与美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使俄罗斯体育界看到了超过美国的希望,因此体育科研工作得到了俄罗斯国家体委的高度重视。在俄罗斯国家体委《2000年悉尼奥运会总结报告》中明确指出: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俄罗斯的部分优势项目之所以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与体育科研工作没有搞好息息相关,如果不加强和提高体育科研工作、提高俄罗斯的竞技体育成绩,想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战胜美国那简直就是一句空话。为了发展体育科研,从2001~2004年俄罗斯国家体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和改善体育科研工作。
    在费季索夫担任俄罗斯国家体委主任后曾多次召开专门性会议与俄罗斯体育专家讨论加强体育科研工作的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确立了俄罗斯国家体育科学研究所在俄罗斯体育科研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并明确提出了俄罗斯国家体育科学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队在世界大赛(奥运会、世界杯、欧洲锦标赛等一系列国际大赛)取得优异成绩提供科研服务。在体育科学研究工作中尤其要更加重视运动医学、生物学、遗传学等尖端学科的研究,使其科研成果能够在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当中得到运用。恢复地方体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发挥地区优势,积极配合俄罗斯国家体育科学研究所的工作,为俄罗斯国家代表队备战奥运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俄罗斯高校(体育学院、师范院校和普通大学体育系)的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建立体育科研基地,恢复国家重大体育课题的招标制度,并培养高水平的体育科研人才,为俄罗斯的竞技体育发展提供科学上的帮助。因此,在2000年以后俄罗斯形成了以国家体育科学研究所为核心、以地方体育科学研究所和高校体育科研基地为依托的体育科研研究力量。    
1.3  俄罗斯国家体委与俄罗斯奥委会的矛盾分析
1.3.1  在经费的来源和使用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
    在1992年后,俄罗斯国内经济条件恶化,通货膨胀严重,因此俄罗斯的体育工作受到了巨大的影响。首先由于俄罗斯国家体委失去了对国家竞技体育的主要管理权,尤其是奥运备战方面完全由俄罗斯奥委会负责,因此俄罗斯联邦预算也对国家体委的拨款相应地大幅度降低,这也使俄罗斯国家体委的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比前苏联时期大大降低,俄罗斯国家体委的工作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许多体育专家和教练员都离开了国家体委,另谋出路。另一方面,独立的俄罗斯奥委会不再依靠国家拨款,完全采用自筹资金的办法来进行运作,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恶劣,虽然资金来源广泛、渠道众多,但数量非常有限且不稳定,与前苏联国家体委对高水平竞技运动的投入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这也大大影响了俄罗斯奥委会的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初可谓是举步维艰。尤其是在备战奥运会工作方面,俄罗斯国家体委与奥委会在经费的使用环节上出现了巨大的分歧,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矛盾。虽然说俄罗斯奥委会可以通过体育赞助获得一部分资金来用于奥运选手的备战工作,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备战奥运会的实际开支和需要。因此,向俄罗斯国家体委提出应从俄罗斯联邦体育预算中拨出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奥运备战,这使俄罗斯国家体委的体育领导和专家十分不满。国家体委的领导认为,既然俄罗斯奥委会负责高水平竞技运动尤其负责奥运会的备战工作,就应该由俄罗斯奥委会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在当时,由于俄罗斯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许多俄罗斯国家队的教练和运动员的关系仍在国家体委,他们每个月还从国家体委领工资,而且享受体委的各项福利,俄罗斯国家体委认为这已经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是一件十分不合理的事情。而俄罗斯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所获得的奖金和接拍广告所获得的收入只有俄罗斯奥委会有权进行分配,而为运动员和教练员支付工资的国家体委却得不到分文,这件事情也是国家体委所无法接受的。因此,自俄罗斯奥委会诞生之日起就和俄罗斯国家体委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1.3.2  俄罗斯奥委会在国际体育外交事务中的工作失败导致俄罗斯在国际体坛的地位下降,使俄罗斯运动员受到了诸多不公平的待遇
    俄罗斯国家体委对此十分不满,同时也加剧了国家体委与奥委会之间的矛盾。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美国获得44枚金牌、31枚银牌、25枚铜牌,共计101枚奖牌,而俄罗斯获得了26枚金牌、21枚银牌、16枚铜牌,共计63枚奖牌,奖牌总数与美国相差38枚。这也是俄罗斯首次作为独立国家参加奥运会,较前苏联时代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失败。当然这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方面由于国内经济条件的限制使俄罗斯奥运选手的备战工作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容忽视,那就是俄罗斯奥委会在国际事务中的工作不利,在当时许多单项协会中都没有俄罗斯人担任重要职务,这是国家体委所不能容忍的。按照俄罗斯国家体委官员的话说,俄罗斯运动员受到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越野滑雪项目中爆发出兴奋剂丑闻后使俄罗斯的国际声誉受到了严重损害。对于俄罗斯奥委会没有及时为选手提供帮助,为本国运动员争取合法权益的问题上,俄罗斯国家体委对奥委会提出了强烈批评。
1.3.3  俄罗斯奥运备战体制的未来发展趋势
    俄罗斯奥运备战体制的变化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政治背景,确切地说是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引起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而产生的必然产物。由于受到政治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俄罗斯国家体委和俄罗斯奥委会在竞技体育的管理权,尤其是在备战奥运会工作方面存在着必然的矛盾。中国奥运军团在悉尼奥运会上的成功使俄罗斯许多体育专家和官员认为,在俄罗斯应当建立以国家体委为领导核心的奥运备战体制。普京总统的连任,以及俄罗斯想成为世界第一体育强国的愿望为俄罗斯国家体委的地位提高创造了不可避免的政治基础。随着俄罗斯国家体委的地位提高和权力的扩大,提供了俄罗斯奥运备战体制向前苏联的举国体制转变的必要性。
    2004年2月,俄罗斯国家体委主任费季索夫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总统体育委员会主席团代表会议。在会上,费季索夫总结了2003年来国家体委的工作,并明确指出,俄罗斯体育要为过去的十年(1992~2002)还债。因为在这十年期间,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的影响,前苏联时期遗留下的体育基础在俄罗斯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大量体育人才(教练员、运动员、体育科研人员)外流,奥运后备力量培养体制也由于经费短缺,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训练基地遭到破坏,少体校无法正常工作,这一现实问题直接影响俄罗斯选手在2004年和2008年的成绩。在会上,费季索夫还批评了俄罗斯奥委会对2004年雅典奥运会盲目乐观的态度。费季索夫认为,短时期内打败美国是不可能的事情。
    费季索夫曾多次向普京表示,目前俄罗斯国家体委的地位以及他本人的职务权限还不足以很好地管理国家的体育事物,因此,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开展俄罗斯的体育工作,应对国际体坛迅速变化的局面,有必要提高俄罗斯国家体委的政治地位。
    2004年3月11日,俄罗斯国家体委被取消,取而代之行使权力的是俄罗斯联邦体育与旅游署,原俄罗斯国家体委主任担任了这个机构的第一负责人。
    随着俄罗斯联邦体育与旅游署的成立,俄罗斯的体育管理体制将发生重大的变革,最主要的就是权力的扩大,这也意味着俄罗斯奥委会在未来的俄罗斯体育事物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对于竞技体育的管理权,尤其是备战奥运会工作方面,权力重心将逐渐向俄罗斯联邦体育与旅游署转移,俄罗斯奥运备战体制将在以费季索夫领导下的俄罗斯联邦体育与旅游署为领导核心的基础上向前苏联的举国体制转化。
2  结论
2.1  从俄罗斯奥委会的总结分析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奥运选手在奥运会上的优势是夺金项目为14项(排名世界第2),夺牌项目为23项(排名世界第1),在复杂、协调性项目和一对一格斗项目上仍然保持着巨大的优势,而在周期性项目和速度力量类项目上俄罗斯选手还处于劣势。因此,研究和学习俄罗斯在复杂、协调性项目和一对一格斗项目的后备力量培养体制、训练手段等成功经验对于我国选手备战奥运会意义重大。
2.2  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俄罗斯奥运后备力量培养体制遭到破坏,许多项目的运动员没有良好的训练条件,大量体育科研人才外流,体育科研工作停滞不前,这是导致俄罗斯部分项目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和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没有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奥运后备力量培养体制、训练条件好坏、体育科研工作是影响奥运选手成绩的3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吸取俄罗斯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加强这3个方面的工作,这是我国选手能够长期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
2.3  俄罗斯国家体委与俄罗斯奥委会之间的矛盾是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这也是俄罗斯部分项目在奥运会上没有取得优异成绩的主要原因,从而证明了俄罗斯完全否定前苏联备战奥运会所实行的举国体制是错误的。
2.4  随着俄罗斯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变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俄罗斯国家体委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权力进一步扩大。建立一个以俄罗斯国家体委为核心的举国体制是俄罗斯奥运备战体制的未来发展趋势。
2.5  通过对俄罗斯奥运备战体制的变化研究,使我们得到了重要的启示:一个国家的奥运备战体制的变化是受国家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所制约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根据本国国情来建立适合本国的奥运备战体制,不能够照抄照搬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奥运备战体制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并不断完善而制定的,这正是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取得成功的关键。我国奥运选手在奥运会上的成功是同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得益于举国体制。中国选手在世界体坛的崛起也使俄罗斯体育界充分认识到举国体制的重要性,随着俄罗斯国内政治稳定和经济条件的改善,俄罗斯国家竞技体育工作的管理权将再次回到俄罗斯国家体委手中,俄罗斯奥运备战工作也将逐步走入正轨,俄罗斯奥运备战体制将逐步向举国体制转化,竞技体育管理工作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在以国家体委为核心的领导下进入一个正常、有序的阶段。因此,俄罗斯仍然是中国在奥运会上的重要竞争对手,研究俄罗斯就是研究我们自己。
    作者:叶扬(武汉工业大学)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