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跳水项目竞赛体制改革的研究
跳水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传统优势项目,尽管成绩相当辉煌,但长期以来一直规模较小,从事跳水训练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人数较少,开展跳水运动的省市有限,所受到的社会关注程度较低,各类全国比赛也较少。
北京申奥的成功,进一步给跳水项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可以说,跳水项目的发展已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现行的、多年未有重大变革的竞赛体制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跳水运动在保持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为充分运用竞赛杠杆,促进跳水运动的开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备战2008年奥运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将尝试进行跳水项目的竞赛体制改革,探索、试行并不断完善新的全国单项竞赛体系。本课题以我国跳水项目现有竞赛制度为研究对象,以我国各省、市、自治区、解放军跳水队和国家跳水队的领队、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试行方案,还将对方案试行的情况进行追踪,通过反复论证后最终提出建议和对策。
1 我国竞技体育竞赛总体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体育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以后,全国体育竞赛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各级各类竞赛活动日趋活跃,竞赛数量大幅度增加,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举办高水平、有影响的国际赛事日益频繁,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培养了竞赛干部队伍,增强了组织国际大赛的经验和能力,密切了与国际体育组织的关系;竞赛市场的开发,带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使竞赛成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竞赛活动更加贴近群众,欣赏体育比赛已成为广大群众生活的一部分。主要特点表现在全国竞赛的数量快速增加,竞赛市场日益活跃,参赛主体和办赛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2 我国跳水项目竞赛现状
2.1 现有竞赛体系
2003年前我国跳水竞赛体系主要包括三大类比赛。
通过理论分析和广泛调查,在现有竞赛体系下,我国跳水业余运动员在1年中的参赛机会仅有1次,大部分专业运动员平均为2至3次,国家队运动员和地方队优秀选手为4至6次,个别顶尖运动员可达到8次左右。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跳水项目现有竞赛体制虽然对培养优秀运动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近年来体育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竞赛商业化动作的兴起,这种体制越来越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比赛次数过少不利于运动员的成长。
第二,比赛次数过少与参赛人员过多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第三,竞赛体系不够完善、竞赛种类单一,不利于扩大跳水项目的社会影响和培育跳水市场。
因此,改革现有竞赛体制,加强对竞赛的系统研究,合理增加不同层次的比赛,解决训练与竞赛的矛盾,促进高水平后备力量的培养,努力开拓跳水市场是跳水项目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我国跳水项目竞赛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2年7月22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段世杰在2004年全国竞赛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以及现代体育赛事理论、跳水运动的项目特征和具有的社会基础是当前我国跳水竞赛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4 我国跳水项目竞赛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4.1 新的单项竞赛体系的提出
课题组经过慎重研究,提出了跳水项目竞赛改革初步方案,并以此为基础建议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制定了2004年全国跳水单项竞赛规程。与以往相比,新的竞赛体制的最大变化是将原来每年度的4次比赛增加为9次。
4.2 新的单项竞赛体系的作用
4.2.1 初、中、高各个层次运动员的参赛次数普遍增加
考虑到原来业余运动员每年只有一次参赛机会,2004年竞赛体系中特意增加了全国少年、儿童跳水分区赛,将各单位按照地域划分为南区和北区,采用轮流坐庄的方式承办赛事和就近参加的原则以节约经费。于是,业余运动员每年就有2次参赛机会。
为增加初、中级专业运动员的参赛机会,我们把全国青年跳水冠军赛、全国青年跳水锦标赛分别作为全国冠军赛和全国锦标赛的资格赛,同时将上一年度全国锦标赛直接进入下一年度全国冠军赛的参赛名额减少,将本年度全国冠军赛直接进入全国锦标赛的参赛名额也相应减少,这样,大部分运动员必须通过参加全国青年冠军赛和全国青年锦标赛来获得全国冠军赛和锦标赛的参赛资格,于是他们每年就有2至4次参赛机会。
那些在全国冠军赛或锦标赛中进入各单人项目前8名或各双人项目前6名,即已经直接获得下一次全国锦标赛或冠军赛参赛资格的运动员,虽然无须参加2次青年赛,但他们同时又获得了2站中国国际跳水系列大奖赛的参赛资格。这些运动员大多是地方队尖子选手和国家队优秀队员,在参加国内赛事的同时还要承担为数不少的国际任务,因此,他们每年的参赛次数至少在4次以上。
4.2.2 对运动员的训练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调查中,各运动队普遍认为新的竞赛体系对运动员的训练、管理、参赛等方面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新的竞赛体系下,运动队的训练必须由大周期的安排调整为以小周期训练为主,更加符合国际发展潮流,促进了跳水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提高了队员训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训练效率也相应提高,管理上也更容易,同时进一步刺激了运动员积极参赛的欲望,使运动员积累了更多的比赛经验,特别是为年轻选手增加了锻炼机会,加快了后备力量成材的进程。
根据国际发展的动态和我国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制定竞赛规程中设立了一些国内的特殊规则。如红、黄灯制,难度加分等。为提高我国年轻运动员的多周转体和臂立能力,全国少年、儿童跳水分区赛和锦标赛中不允许运动员做翻腾超过一周半的转体动作,同时要求跳台自选动作中必须包含一个臂立动作。为改变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重台轻板”现象,解决跳板后备人才匮乏的问题,引导运动员向板台兼顾、全面发展的道路前进,我们在各类全国单项比赛和城市运动会中增设了男、女个人全能项目,并且在计算得分时加大了跳板动作的比重。在这些特殊规则的作用下,竞赛本身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竞赛的导向和杠杆作用更加突出,运动员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4.2.3 成功地进行了市场化运作的尝试
2004年竞赛体系中,比以往的最大突破是我们借用商业化运作的手段成功举办了两站中国国际跳水系列大奖赛暨国际跳水冠军巡回赛。经过多年的酝酿和筹备,该项赛事在许多方面都开创了跳水项目的先河,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为保证比赛的高水平,我们规定只有全国单人前8名和双人前6名才有资格参加,同时邀请到了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等国的世界冠军和奥运金牌得主。比赛方式上,我们采用了全新的分组淘汰赛和末位淘汰赛,增强了中、外强手之间的直接对抗和挑战,增加了偶然性。为了渲染气氛,活跃赛场,安排了电视台专业播音员和跳水世界冠军余卓成担当主持,同时在比赛或发奖的间隙安排了滑稽跳水、儿童跳水、花样游泳和舞蹈表演。市场开拓方面,借助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体育推广公司进行前期策划和实际运作,效果良好。为了扩大比赛的影响,提高知名度,我们详细制定了各种新闻宣传方案,在赛场内外设置了主赞助商的展台和宣传背板,安排了产品展示、奥运冠军签名等嘉年华活动。广州站比赛进行前,恰逢我国跳水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勇夺6枚金牌,创造了历史最佳战绩,极大地震撼了社会各界,有关方面精心组织了一台主题为《光荣属于祖国——中国历届奥运跳水冠军相聚广州相聚天河》的文艺晚会,全方位地讴歌中国跳水队参加20年奥运会获得 20枚金牌的传奇故事,取得了空前的轰动效应。
5 我国跳水项目竞赛体制改革的建议
经过2004年的初步尝试,从反馈的信息和实际效果来看,跳水项目进行竞赛体制改革是必要的,改革的方向也是正确的。为了继续深化改革,引导跳水运动向更高层次发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5.1 深入研究竞赛与训练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类竞赛
跳水竞赛改革尽管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但我们还必须认真分析现有竞赛制度对各级运动队的训练周期、训练模式、训练方法和手段产生的实际影响,在通盘考虑综合性运动会和各种国际比赛的情况下,加强对竞赛的系统研究,合理增加或者调整不同类别的比赛,逐步完善少年儿童赛、青年赛、城运会、冠军赛、锦标赛、全运会、大奖赛、争霸赛等由低向高、纵向贯穿、互有交叉的竞赛体系,制定出服务于北京奥运会的四年一个周期的全面竞赛计划和竞赛制度。同时要注意不同层次比赛的衔接,突出竞赛的服务群体,制定国内的特殊规则,进一步提高竞赛效益和质量,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和服务功能,引导训练向科学化发展,加快跳水人才的培养进程。
5.2 加强对跳水项目的宣传,努力培育跳水市场,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充分利用跳水项目已经具有的社会影响和群众基础,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突出高水平,打好明星牌,制定全方位的媒体宣传和市场推广方案,加大力度开发跳水项目的有形和无形资产,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组织形式多样、内容健康、娱乐性强的跳水活动,积极创办各种有吸引力的争霸赛、对抗赛和俱乐部比赛,建立并完善比赛的包装和推销机制,开展多种竞赛经营,吸纳各方面社会资源,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跳水产业的发展和跳水项目的再次腾飞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5.3 打造精品赛事,推动跳水竞赛的社会化发展
我们还必须下大力气把中国国际跳水系列大奖赛打造成多年经久不衰的精品赛事,形成跳水项目强有力的拳头产品,以此拉动和提升整个跳水竞赛产业的开发。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赛事的策划、宣传和包装,密切与专业体育推广公司及有关方面的合作,整合资源,聚集优势;要不断优化竞赛模式,增强竞争性,增加观赏性,提高运动员的奖金,吸引世界上最优秀的运动员前来参赛;要大量增加观众与运动员的交流,采用互动游戏等方式拉近观众与明星的距离,让观众参与评分,体验跳水的激情;要充分利用现场解说和背景音乐以及滑稽跳水展示跳水的魅力,深入挖掘跳水项目的文化内涵,同时要丰富和扩展跳水竞赛的外延,组织好相关活动,把单一的跳水竞赛改造成集竞技、表演、文化、娱乐、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运动,将比赛塑造成群众的节日,逐步树立起品牌效应,并带来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
5.4 成立跳水竞赛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继续深入研究相关问题
建议有关方面尽快组织运动训练、竞赛管理、市场开发、跳水项目的相关专家、学者成立跳水竞赛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深刻把握项目发展的规律、特点、需求和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竞赛改革的建议和措施,不断调整并完善竞赛制度和竞赛计划,真正实现竞赛改革推动跳水项目的跨越式发展,力争在2008年奥运会上获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作者:雷鸣(国家体育总局游泳中心)
薛立、李大正、周登嵩、李军、李开刚、张玉萍、
刘海元、赵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