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之初正值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也恰逢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更是面临全面深化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篮球运动作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整体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既依存于体育整体功能的制约,同时又是促进体育整体系统发展的动力因素。如何建立流畅、优化、便捷、有效的篮球运动管理系统,不仅是体育界、篮球界乃至广大篮球爱好者共同关心的问题,而且也是中国篮球运动实现腾飞的关键所在。
本研究将我国篮球运动的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置于改革的动态之中,运用有效的管理手段作为资源合理配置的途径,从而使篮球运动管理系统中的人、财、物等资源达到最优化的配置。为此,本文以管理学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以系统原理作为理论研究的支撑点,以组织职能作为理论研究的切入点,以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研究作为归宿点,进行通篇构架、润色全文。
1 我国篮球运动管理系统概述
1.1 篮球运动管理组织
篮球运动管理组织,是篮球运动管理机构、部门等团体的综合体,是指篮球运动管理体系。篮球运动管理组织系统,是指篮球运动管理组织中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即篮球运动管理组织关系、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方式等管理组织结构系统。
1.2 篮球运动训练组织
篮球运动训练组织,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篮球训练的既定目标,通过建立篮球训练组织机构,确定工作职责、权限,协调相互关系,使篮球训练组织系统诸要素合理有效地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活动过程。本研究所指的篮球训练组织是指篮球训练组织结构的设计与实施,即设计、选择、确定篮球训练组织结构的表现形式、组织关系、权限划分、运行方式等方面的内容。篮球运动训练组织系统,是指篮球训练组织中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即篮球训练的组织关系、权限划分、运行方式等的组织设计及实施。
1.3 研究角度
现阶段在对我国篮球运动管理系统的研究中,从专业角度就事论事的较多,从整体的组织管理角度系统论述的较少。因此,本研究以管理学的系统原理为依托,以组织职能为切入点,依据系统原理的整体性、层次性、目的性等特征,系统地对篮球运动管理系统进行研究,重新思考篮球运动管理主体的资格定位与职能转变,全面分析篮球运动训练组织体制的优化与功能整合,进一步剖析现行篮球管理系统内部的“纵、横”关系,在此基础上寻求资源配置的对策。
1.4 理论基础
理论体系的构建是支撑本研究的理论平台,理论体系构建得越清晰合理、越具体全面、越深入透彻,那么,在本研究论述的全过程中就能够准确地抓住研究的 “精络”“骨骼”“血肉”与“心脏”。因此,本研究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运用了管理学、组织学、经济学、体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作为理论铺垫,并以系统原理作为支撑点,以组织职能作为切入点,以组织结构分析与实施作为立足点,以资源优化配置作为归宿点来构筑本研究的理论平台。
2 关于“篮球运动管理组织系统的研究”
2.1 本研究从“纵向”与“横向”两个层面剖析现阶段我国篮球运动的管理职能部门设置、管理权限、管理层次、管理机构、管理范围、管理从属关系,从而理清篮球运动管理职能部门的“责、权、利”关系,寻找制约组织结构通畅运行的因素。
2.2 我国篮球运动管理组织系统中的“纵向”结构,即在管理体系上是由中央—地方、由高层—低层、由上级—下级,逐级递减地进行排列。
2.2.1 “体育系统”即政府专门的体育管理系统,在行政隶属关系上属于国家体育总局的直接领导。其“纵向”管理组织结构为: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篮球运动管理中心—省市体育局管理篮球工作的部门。现阶段存在着国家体育总局与篮球运动管理中心的“责权模糊”“管理不顺”、地方篮球运动管理组织机构改革“滞后”等问题。
2.2.2 “教育系统”即政府非专门的体育管理系统,在行政隶属关系上属于国家教育部的直接领导。其“纵向”管理组织结构为:国家教育部—教育部全国学生体育联合秘书处—省市教育局体卫艺处。现阶段存在如何确定全国学生体育联合秘书处的发展走向及地方教育厅体育管理工作改革“滞后”等问题。
2.2.3 “社会专门体育管理系统”是由专门从事体育管理工作的社会组织构成,即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系统等。其“纵向”管理组织结构可包括两个分支:分支一,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篮球协会—中国篮球协会会员协会及会员俱乐部;分支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大中学体育协会篮球分会—地方大中学生体育协会篮球分会。现阶段存在着协会化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只是作为名义组织,具体管理工作仍由国家体育行政部门负责,并未对篮球协会赋予实际的职责与权力。
2.2.4 我国篮球运动管理组织系统中的“横向”结构,即在管理体系上是由国家级、地方级两个“横向”的层次所组成。其中在每个“横向”层次上都包括体育、教育与社会三个平行的“系统”。
在对我国篮球运动组织系统“横向”结构进行详细论述的基础上,研究发现现阶段制约我国篮球运动组织系统整体运行的主要因素包括:中央层次,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与中国篮球协会、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与体育联合秘书处;地方层次,地方体育局篮球运动管理部门与地方教育厅体卫艺处等。在“管篮球”“办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与联络,尚未建立“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良性运行渠道。
2.2.5 世界各国篮球运动的基本组织模式发展趋势为:“社会系统”在篮球运动组织中的功能与前景日显突出;“教育系统”在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与规模日益扩大;“体育系统”在行使政府对篮球运动管理的职能中,逐渐由“微观”职能向“宏观”职能转变。
2.2.6 对我国篮球运动组织系统的优化配置的对策
(1)进一步理顺“对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认识,使“两块牌子”,即两种职能要真正地落实在“一个机构”之中,而且要完全体现在一个机构的各个办事部门之中。
(2)改革和建设好体育总会的组织机构。
(3)体育管理体制逐步实现从体育行政化,向体育社会化的方向转变。
(4)逐步理顺“篮球运动组织系统”中的“纵横”关系,充分发挥体育总局、体育总会的作用,形成有利于体育事业发展的组织架构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运作方式。
(5)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层次清楚、功能明确、科学有序的新体制。
(6)理顺“体育系统”“教育系统”“社会系统”在篮球运动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行使的功能、所赋予的“责、权、利”关系,从而构建起面向大众的多元的篮球运动组织管理体系。
(7)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篮球运动协会化管理组织体系。
(8)与时俱进,明确篮球运动管理中心的主要工作任务。
3 关于篮球运动训练组织系统的研究
3.1 “中国篮球运动训练组织系统”是由纵横交错的多体系、多因素、多层次、多组织的机构所组成,现阶段“系统”运行的效果如何,如何利用“系统”内有限的资源,使其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将是实现“我国篮球运动训练组织系统”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保障。
3.2 我国篮球运动训练组织系统中的“纵向”结构,即在管理体系上是由“体育系统”的高、中、初三级训练层次和“教育系统”的大、中、小学三级层次及 “社会系统”的职业篮球俱乐部与业余篮球俱乐部构成。“横向”结构,即在管理体系上包括“三系统”的成年阶段、青年阶段与少年阶段。
3.2.1 “体育系统”作为中国篮球运动发展的主要支柱,现阶段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人力资源缺乏——运动员在训人数减少、参赛队数逐年下降;教练员学历结构、职称、执教水平与经验有待提高。财力资源缺乏——训练经费得不到保障。物力资源缺乏——训练场地、训练设施、训练条件亟待改善。
3.2.2 “教育系统”拥有潜在的、广阔的生源优势,现阶段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人力资源缺乏——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技术水平低,距离高水平篮球运动员还有较大的差距;教练员缺乏系统的篮球技战术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财力资源缺乏——训练经费得不到保障;物力资源缺乏——训练场地、训练设施、训练条件亟待改善。
3.2.3 “体育系统”“教育系统”“社会系统”在横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归根结底是“体制”的问题,在“体制”的大背景影响下,表现在现阶段应亟待解决的“人、财、物力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学与训的问题”“体与智的问题”“篮球运动职业化的问题”等。
3.2.4 世界各国的篮球运动,由于其根植于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之中,因而产生了不同的篮球训练组织系统。在社会型体育管理体制下,篮球训练的组织主要依托于“社会系统”的篮球俱乐部开展活动;在政府型体育管理体制下,篮球训练的组织主要依托于“体育系统”的专门训练机构开展活动;在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的体育管理体制下,篮球训练的组织或偏向于“社会系统”或偏向于“体育系统”,力图通过发挥两者宏观与微观的管理职能,提高篮球训练水平。“教育系统”是培养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主要基地与摇篮,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政府垄断型的“体育系统”,从而在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培养上忽视了“教育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3.2.5 我国篮球运动训练组织系统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定位是:建立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篮球运动管理体制,在保证国家投资的前提下,不断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发挥政府与社会、国家和地方的积极性,实现人、财、物资源的合理配置,培养高水平篮球运动员。运动训练要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适应世界篮球的发展趋势,发挥篮球运动的多元功能和整体效益,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3.2.6 我国篮球运动训练组织系统资源优化配置的构想
(1)在少年阶段应转变“体育系统”一家办体育的局面,逐步形成“体育系统”的人流、物流、财流,向教育系统、社会系统分散与融合的趋势。打破“三系统”纵向运行的封闭模式,建立以省市体育运动学校和以篮球传统项目学校相结合的“双轨制”训练模式。逐步把篮球业余体校纳入“教育系统”的篮球传统项目学校之中。建立地方教育厅与体育局共管的“体育、教育相结合”的篮球训练体制。加快少年儿童业余篮球俱乐部的发展,业余篮球俱乐部应尽快形成良性发展的协会化组织体系,与“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共同构筑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2)青年阶段,立足国情,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背景、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契机,提出由“体育系统”一家办,逐步向“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共同办篮球的方向转变。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师资、教学、场地、科研等优势,逐步达到将职业篮球俱乐部青年队与省、市青年队向高校融合与过渡的趋势。
(3)在现有体制下,省市体工队与职业篮球俱乐部在人才培养、人才流动方面界线模糊,多数存在“责、权、利”不清的现象,职业篮球俱乐部自身造血机制不足,在政府职能的影响还未形成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但职业篮球俱乐部终将成为中国篮球竞技水平的最高阶段,以大量优秀的职业篮球运动员构成中国篮球运动的“塔尖”,即国家队。
作者:王家宏(苏州大学)
沈荣华、孙民治、赵晶、闫育东、张雄、陈新、
张明、陶玉流、徐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