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管理“重、难、新”问题研究
1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已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建立体育组织机构,在积极开展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的同时,也积极开展竞技体育,并建立与国际体育组织的正常联系。1979年11月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国奥林匹克委员的合法席位,使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1980年中国第一次派队参加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办的第13届冬季奥运会,1984年中国第1次派团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23届夏季奥运会,中国竞技体育从此步入了“奥运模式”。中国经过20年来的努力,竞技体育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从竞技体育的科学管理上来分析,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5条经验:
1.1 体育事业发展纳入国家计划,实行“奥运战略”
1979年中国恢复了与国际奥委会正式关系后,中国奥委会与全国体育总会分立,相继成立了一批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和行业协会,使中国奥委会的组织体系适应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需要。
“奥运模式”的确定,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奥运战略”的实施,是中国竞技体育取得巨大进步的重要原因。
1.2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实行“举国体制”
“举国体制”,可以说是中国的特色。所谓“举国体制”,是指集中全国的力量去办大事的管理体制,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中国“举国体制”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贯穿了一条管理理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证国家对体育的统一领导、对体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并注意发挥中央和地方、国家和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即使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体育工作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通过统一领导、调配、布置,来保证部分重点项目形成优势,取得突破,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贡献应予以充分肯定。
1.3 对奥运项目实行合理布局,进行分类管理
中国根据奥运会的设项、各体育强国优势项目的分布和本国的实际情况,对奥运会项目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由4个层面构成的项目布局结构,并按不同层面、不同项目进行分类管理,拓展了新的“金牌增长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层面:巩固和加强传统优势项目。包括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举重、射击、体操、女子柔道等。管理对策是:保证投入,挖掘潜力,扩大优势。
第二层面:扩大潜优势项目的优势。所谓“潜优势项目”,是指我国曾在奥运会取得奖牌或其他国际大赛上取得较好成绩的项目。我国对该类项目的管理对策是:着眼长远,精心布局,科学规划,加大投入;以培养尖子选手为重点,促其尽快向金牌冲击,带动整个项目的发展,加速向优势项目的转化。
第三层面:大力加强金牌多、影响大的奥运“金牌大户”项目,拓展新的“金牌增长点”。奥运会金牌数目达到30枚以上的项目,我们称之为奥运“金牌大户”项目,包括:田径、游泳、水上项目(含赛艇、皮划艇、帆船帆板)。我国对这类项目的管理对策是:选择适合我国开展和有较好基础的小项目为重点,加强科研攻关、科学选材和科学训练,力争早日突破。
第四层面:认真抓好群众基础好、观赏性强的足、篮、排等球类集体项目。管理对策是:以女排、女足、女垒、女篮、女曲、女手等项目为重点,力争出现好成绩。
1.4 对运动员队伍建设实行系统布局,进行分层管理
一个国家或地区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训练目标能否实现,最终都要靠运动员去落实。所以,如何加强运动员队伍建设,加速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 便成为促进竞技体育进步的关键。
1.5 贯彻“以人为本”思想,正确运用激励机制
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需要有一支综合素质高、训练经验丰富的教练员,更需要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运动员,当然还需要有大量事业心强、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人是一切因素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管理中必须重视人的因素,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竞赛杠杆,正确运用加分、物质、荣誉激励机制,调动广大运动员、教练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实践中反映出的“重、难、新”问题
建国以来,特别是进入“奥运模式”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虽然我国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了金牌排名第2的好成绩,但是我国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仍然不及俄罗斯,与德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相比优势也不大。我们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
2.1 重点问题
竞技体育管理中的重点问题,是指我国竞技体育管理实践中重大的、决定竞技体育管理发展方向的、根本性的问题。我们通过对收回的广东、山东、云南、新疆、大连等18个省(市、区)及单列市主管竞技体育工作局长或竞技体育处处长的22份问卷统计,认为“非常重要”的比例达到50%以上的问题有:
2.1.1 反兴奋剂与规范管理。
2.1.2 后备人才的培养与管理。
2.1.3 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2.1.4 运动项目的合理布局。
2.1.5 教练员管理水平的提高。
2.1.6 运动员训练作风的培养。
2.1.7 竞技体育与教育、科技的结合。
2.1.8 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
2.1.9 奥运战略与全运会体制关系的处理。
2.1.10 竞技体育资源配置与市场化。
2.2 难点问题
竞技体育管理中的难点问题,是指我国竞技体育管理实践中重要的、曾多次研究但都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同样通过调查问卷统计,意见比较集中的、认为难以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2.2.1 竞技体育不正之风的规范与管理。
2.2.2 运动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2.2.3 运动员的文化教育。
2.2.4 运动训练体制改革。
2.2.5 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
2.2.6 竞技体育管理的运行机制。
2.2.7 反兴奋剂与规范管理。
2.2.8 竞技体育工作绩效的正确评价。
2.3 新问题
竞技体育管理中的新问题,是指我国竞技体育管理实践中新出现的、十分重要的并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统计,较为一致认为属于这类新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2.3.1 市场经济条件下举国体制的发展与创新。
2.3.2 竞技体育管理国际化。
2.3.3 现代训练基地的建立与管理。
2.3.4 运动员、教练员人才交流与管理。
2.3.5 外籍教练员的聘用与管理。
2.3.6 外籍运动员的选用与管理。
2.3.7 竞技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管理。
3 对“重、难、新”问题的分析及其管理对策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中当前反映出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新问题,互相关联,互有交叉,但又有类的区别。不同类型的问题,反映了不同的特点。因此,管理中采取的对策也应有所不同。下面对“重、难、新”3类问题的特点与采取的管理对策,做些粗线条的、一般的分析。
3.1 对“重点问题”的分析
3.1.1 “重点问题”的特点
10个重点问题,涉及竞技体育管理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因此,它们构成了竞技体育管理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其中,“概说”犹如给人的整体画了一个速描像,勾勒出竞技体育管理理论体系的概貌;“体制”(举国体制与激励机制)犹如人的大脑,是人体运动的动力之源;“要素管理”(即运动员、教练员的管理,运动项目、训练基地及科技服务管理)犹如人的四肢,不停地进行有力的运动;“后备人才培训与管理”犹如人的心脏,源源不断地为运动训练提供能源;“顽症” (即不正之风)犹如人体产生的废物,必须不断地把它们排出体外;“趋势”与“可持续发展”犹如人前进发展的走向。如果把这些问题都说清楚,那么竞技体育管理理论体系也就弄清楚了。
3.1.2 管理措施
首先,从整体上对10个重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建立合理的理论结构体系。其次,注意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应采取不同的管理对策。例如,对于围绕运动训练的几个要素的管理,必须作为中心工作常抓不懈,抓出成效;对于阻碍竞技体育工作正常进行、影响竞技体育目标实现的不正之风,必须坚决反对,严厉禁止,毫不手软;对于涉及竞技体育工作未来走向的问题,必须慎之又慎,要认真分析、认真论证,把准方向,正确决策,稳步前进。第三,在对10个问题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加强管理。例如,对于涉及竞技体育工作动力和能量来源的问题,尤其要高度重视,要花大力气进行管理,并管出成效。
3.2 对“难点问题”的分析
3.2.1 “难点问题”的特点
很明显,“难点问题”是属于“难啃的骨头”一类的问题。这类问题是长期以来想解决但都未能解决的问题,有的属于重大的、必须解决的问题;有的虽然不属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它已成为正常工作开展的“拦路虎”,不解决不行。例如,反兴奋剂问题、反大型赛事中的制假、黑哨、执裁不公问题,总是有少数人敢于铤而走险,屡禁不止。
3.2.2 管理措施
对于“难点问题”采取常规的管理对策,显然是不行的。必须更换观念,采取超常措施,进行创新管理才能奏效。有些问题,如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问题、运动训练体制改革问题等,需要进行专题调查、科学分析,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例如,某省前两年在基层业余训练受冲击、呈萎缩趋势时,开展了全面的专题调查,发现该省的业余训练遇到了10大难题:招生受阻,训练受困,经费奇缺,急于求成,选材无序,输送时间无序,输送指标无序,输送手续不严,输送奖励难兑现,安置太难。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三级人才训练网衔接不畅,体教结合不紧,运行机制不灵,资金紧缺,教练不足。他们采取的管理措施是: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保证三级人才训练网畅通,加强体、教结合,重视教练员和运动员队伍建设,充分运用激励机制等,使情况有了明显改善。
3.3 对“新问题”的分析
3.3.1 “新问题”的特点
新问题是指近年来新产生的问题,一般是因为经济体制转型和竞技体育国际化而造成的。例如,市场经济条件下举国体制的发展与创新,外籍教练、外籍运动员的管理,竞技体育管理国际化等。对于这一类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3.3.2 管理措施
由于这些新问题至今没有现成的解决办法,只有靠我们大胆地去试验、去探索,可以借鉴国内、国外的先进经验,但其基点应放在自力更生上。要认真地调查研究,大胆地设想,敢于“摸着石头过河”,探索一条新路子,创造一种新方法。
4 探索具有我国特色、针对性强的竞技体育管理理论体系
竞技体育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是指导竞技体育实践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4.1 首先,科学管理是管理理论正确指导实践的结果
认识论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第一性的,认识、理论是第二性的;同时,理论还必须回到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经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理论,会反过来指导实践,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竞技体育管理理论产生于竞技体育管理实践,反过来它又指导竞技体育管理实践,从而推动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竞技体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竞技体育管理实践中显现出来的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多。有些问题我们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有些问题我们还没有很好的认识,或者还没有认识。我们对竞技体育能否实施科学管理,管理水平能否达到较高的境地,取决于我们对竞技体育管理理论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对竞技体育管理理论认识越深刻、越广泛,对竞技体育实施的管理将会更科学、更有力。
4.2 其次,竞技体育管理的科学化,不仅取决于训练科学化、竞赛科学化,更取决于管理科学化
有人说:“竞技体育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窗口”,这是正确的。今天的竞技体育,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它综合、融入了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竞技体育水平的高度发展和竞技体育多元功能的充分发挥,其影响的力度和范围,已远远超出了体育的范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技体育实力和发展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它的综合国力状况。众所周知,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离不开训练理论和竞赛理论的指导,认识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反映和概括运动训练规律和方法的运动训练学,在指导和推进运动训练科学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样,反映和概括运动竞赛规律和方法的运动竞赛学,在指导和推进运动竞赛科学化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仅仅认识这一点还是不够的,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同样离不开竞技体育管理理论的指导,反映和概括竞技体育管理活动规律和方法的竞技体育管理理论,在指导和推进竞技体育管理科学化上,具有同样重要、甚至范围还会更宽的作用。对竞技体育的科学管理,不仅不会影响和限制训练理论与竞赛理论作用的发挥,相反还会推进和强化这些理论作用的发挥。综合、协调多种学科理论作用的发挥,整合、优化人、财、物、信息等多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正是管理科学的优势和特长。科学管理可以扩大系统的功能,系统理论有一句经典的结论:“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系统诸要素构成有机整体后,便具有其要素在孤立状态中没有的新质,如新的特性、新的功能、新的行为等,从而使系统的功能放大。系统的规模越大,结构越复杂,这种“放大的功能”就可能越大。这就是有名的“整体效应”观点,它是系统科学的一般思想原则,也是管理科学中系统原理的理论基础。
要建立竞技体育管理理论体系,我们认为必须符合以下原则:第一,在注意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应具有中国的鲜明特色;第二,在注意吸取、借鉴其他学科经验的基础上,应具有本学科自己的鲜明特色;第三,当前竞技体育管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重点问题”,应作为本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成为本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第四,当前竞技体育管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难点问题”,应作为本理论体系的重点内容,并做详尽的分析和论证;第五,当前竞技体育管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新问题”,应作为本理论体系的创新点,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大胆的探索。
根据以上原则,“竞技体育管理理论体系”由10部分内容构成:
第一部分 竞技体育管理概说:概念、资源、理论、意义;
第二部分 竞技体育管理的中国特色:举国体制;
第三部分 竞技体育管理的能量之源:后备人才的培训与管理;
第四部分 竞技体育管理的运行机制:竞争、激励、约束;
第五部分 运动训练管理的主体:运动员的管理;
第六部分 运动训练管理的主导:教练员的管理;
第七部分 竞技体育科技服务的管理;
第八部分 竞技体育的运动项目布局与现代训练基地的管理;
第九部分 竞技体育管理中的“顽症”:兴奋剂、制假、竞赛不公;
第十部分 竞技体育发展趋势与管理对策。
作者:孙汉超(武汉体育学院)
王雷、梁亚东、杨丽芳、潘高峰、王聪、王姝、
王辉、李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