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竞技体育发展战略

本研究通过对海南竞技体育发展状况、有利因素以及制约因素的研究分析,借鉴当前国内、外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和成功经验,对海南省竞技体育进行全局性、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筹划,以提高海南竞技体育在全国的竞争实力,找到实现海南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目标的途径与对策,并针对海南省在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体育设施、后备人才、科学训练、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及建议,为政府有关部门和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制定体育法规和制度,全面规划海南竞技体育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1  建省以来海南竞技体育发展回顾
1.1  海南省参加全国第7、8、9届全运会比赛情况
    海南省参加了第7、8、9届全运会,共获得10枚奖牌(金、银、铜),有33个单项进前8名,其中金牌两枚、银牌2.5枚、铜牌5枚。三届全运会的团体总分分别是66分、89分和144分,在全国排名位于第32位和两届29位,处在全国的下游位置。    
1.2  参加国内重大比赛成绩
    海南省于1991年独立组队参加全国性的重大比赛中共获得(被列为全运会项目)的奖牌64枚,其中金牌14枚。项目有帆板、田径、跳水、帆船、女子举重、男子举重、羽毛球混双、沙滩排球、乒乓球等。    
1.3  参加国际比赛成绩
    1996~2003年海南在参加国际比赛中,共夺得4枚金牌、3枚银牌、3枚铜牌。主要项目是帆板、田径、乒乓球。    
1.4  对建省以来海南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评价
1.4.1  进步较大,呈现出发展态势。
1.4.2  海南的竞技体育仍处于落后地位(从奖牌、总分和排名来看)。
1.4.3  海南的竞技体育仍属于小规模,低水平运作。
1.4.4  海南目前的竞技体育发展与全国各省相比仍显落后。
1.4.5  海南的竞技体育人才和资源有后发优势。
    海南竞技体育当前的现状可以概括为:“成绩显著,困难较大,机遇并存,任重道远”。
2  海南竞技体育发展的有利条件
2.1  经济快速发展,体育交流广泛
    随着海南经济快速发展,海南会有更多的承办国内、外单项体育赛事的机会,海南的竞技体育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高水平竞技体育比赛,有利于海南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    
2.2  省政府对体育工作给予关注和特区立法权的优势
    近年来,省政府对全省的体育事业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支持。同时,海南省具有经济特区立法权的优势,有利于制定发展体育事业的地方性法规,加强配套政策法规的建设。    
2.3  已取得竞技体育发展成功经验的优势
    海南竞技体育在体制改革、机制变换、机构调整、环境建设、项目布局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工作,已在竞技体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4  海南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有一定潜在的优势
    海南人口身体素质相对较好,即速度快、爆发力强、灵敏素质较好,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较丰富的人力资源。    
2.5  海南独特的气候、环境及资源优势
    海南气候宜人,可常年进行训练,更有极为独特的体育资源,尤其是水上和海上竞技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    
2.6  海南特区大品牌的优势
    冬训品牌——海南已成为冬训的大户,项目有:沙滩排球、篮球、足球、帆船、帆板、水上摩托艇、跳水等,来海南冬训的中外球队及人数已超过老牌基地——云南的海埂。
3  海南竞技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3.1  地理位置偏远,竞技体育赛事相对较少
    由于海南位于祖国的最南端,进出海南岛必须通过琼州海峡,交通不便。因此,在海南省举办全国性赛事较少,进出岛比赛的费用相对较高。    
3.2  经济不够发达,省内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
    海南省经济欠发达,GDP产值低,政府难以大量投入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3.3  竞技体育的科技含量相对较低
    海南既没有体育科学研究所,也未成立体育科学研究会,更没有可供省内体育工作者学习交流的杂志或刊物。随队科研人员极少,大专院校的体育科研实力尚未充分整合,竞技体育训练中科技含量有待提高。    
3.4  体育文化氛围相对滞后
    海南的体育文化受媒体关注不够,体育与传媒的结合不够紧密。    
3.5  地方性体育政策法规薄弱
    海南在体育法规建设方面落后于其他省市,体育法制建设不完善,解决困扰体育改革和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政策法规不健全。    
3.6  竞技体育人才较少,难以为发展竞技体育提供支撑
3.6.1  高水平教练员较少,缺乏稳定的队伍。
3.6.2  海南优秀运动队伍编制少,规模小。
3.6.3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缺乏,竞技体育后备力量不足。    
3.7  体育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海南省中、小学体育场地严重不足,优秀运动队、体校(俱乐部)的体育教育培养问题有待加强,现存运动队管理不够规范,对体育教育重视不够,忽视运动员科学文化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3.8  体育管理机构设置不够合理
    海南是全国惟一没有设省体育局的省份,仅设立文化广电体育出版厅,下属只有竞技体育处和群众体育处。体育管理人员较少(市县编制多的也只有2人),机构少,严重制约了海南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从管理、竞赛和经费上影响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3.9  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尚需协调
    海南引进竞争机制不够,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尤其是省、市、县的业余训练、后备人才的培养之间的相互协调,优秀运动队编制与安置问题突出,激励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业余选手的出路问题未能妥善解决等。    
3.10  竞技体育经费短缺
    政府对体育的投入不足,社会投资渠道不够畅通,经费短缺已成为制约海南竞技体育发展的突出矛盾。    
3.11  竞赛制度仍需改革
    竞赛的体制相对滞后,还不能完全适应全运战略的需要。    
3.12  体育和训练设施严重不足
    海南省既无省级体育场,也无省级体育馆。县市体育场地规模小,设施陈旧,运动队及业余体校的训练设施落后,后勤服务设施不配套。    
3.13  运动项目布局调控不够合理
    海南竞技体育项目设置不合理,项目设置偏少,参与竞争面窄,对重点项目布局的宏观调控和政策保障尚不完善,缺乏必须的监督、管理和激励机制。    
3.14  高水平的训练基地设施相对滞后
    训练基地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尤其是科研设备和通讯设施落后。
4  2003~2010年海南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构想
    研究和拟定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用历史和发展的观点,从海南省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和竞技体育现状条件出发,以世界、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发展的要求为基本依据,来确定我省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和对策。    
4.1  国内、外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
4.1.1  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
    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新的竞赛项目不断增加,比赛更加频繁多样,科技含量不断加大,体育产业化不断发展。
4.1.2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趋势
    奥运重点,调整结构,落实项目发展目标,全运会设项将继续增加;以赛制多样化改革为重点,充分发挥竞赛对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的综合效应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完善科训结合机制,加强科技成果开发研究;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产业;建立效益投资体系,加强高水平综合性训练基地建设;促进竞技人才合理流动,形成竞技体育资源优化配置。    
4.2  海南省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思想
    海南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思想是: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实施奥运、全运战略,强化政府和体育部门对竞技体育的管理,加大政府对体育的投入,动员社会投资,从体育教育入手,发现、培养和引进竞技体育人才,集中优势人才和优势项目,进行高水平运动训练,强化科技兴体,加快体育场、馆的建设,实施人才激励战略,为全面提高竞技运动水平而努力。
    海南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举国体制和举省体制协调一致,奥运战略和全运战略兼顾,以全运战略为主;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优势项目和基础项目协调发展,传统项目和新兴项目同步开发;后备力量和优秀人才协调培养,业余训练和专业训练兼容并重;体制改革和机制配套协调进行,政府支持和社会参与相互配合的战略思想。    
4.3  海南省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依据
4.3.1  海南省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4.3.1.1  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总体目标。海南竞技体育发展的总目标是:经过10年的努力,全面提高海南竞技运动水平,力争海南竞技体育成绩接近海南省经济实力在全国的排名,即由C类的落后地区(全国21~30名)进入C类先进地区,2008年奥运会力争夺取奖牌。
4.3.1.2  竞技体育运动水平预期目标。竞技体育运动水平预期目标是:从现在起至2010年,有海南的选手参加奥运会或亚运会,海南省参加10~11届全运会中,实现十运在全国排名25左右;十一运会进入前22名左右,进入第三集团之先进地区。
4.3.1.3  竞技体育保障体系预期目标。竞技体育保障体系预期目标是:运动项目实施分类管理;合理配置竞技体育资源;形成人才合理流动机制;激活竞技体育经营市场;建立体育效益投资体系;健全体育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等院校培训体制;实施竞技人才学历教育;建立竞技体育评估体系;重组竞技体育研究机构;拓宽竞技体育融资渠道;加强训练基地基础建设;完善后备人才输送机制。
4.3.2  研究和制定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
    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国家体育总局的“2000~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世界及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海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海南的竞技体育的现状水平;竞技体育自身的规律。  
4.4  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方向与梯队建设
4.4.1  海南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方向
    海南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方向主要向3个方面进行,即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项目运动管理体制的改革、各类运动项目的发展思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海南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项目运动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未来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各类运动项目的发展思路是齐抓共管,长期不懈,走普及化道路。
4.4.2  海南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梯队建设
    海南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梯队由两支梯队组成。其组建思路是:根据2004年我国奥运战略目标和海南2005全运战略目标组成第一战略梯队;根据2008年我国奥运战略目标和海南2009全运战略目标,组成第二战略梯队。
5  促进海南省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的建议
5.1  海南各级政府应对体育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在改革中走海南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道路
    海南省要将体育事业发展作为重要产业列入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使体育产业和其他产业共同发展。体育工作应提到改革议事日程,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做到一抓改革,二抓建设,三抓管理,走出一条适合海南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的新路子。    
5.2  建立海南竞技体育发展的调控体系
    海南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组织力量包括有关专家、资深体育工作者、竞技体育的有关人员等,及时研究和制定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与规划,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竞技体育工作,并要检查、督促和落实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    
5.3  认真贯彻“科技兴体”的方针,加速体育科技事业的发展
    要增强体育科技意识,把体育科技和运动训练的结合放在重要位置。建议:海南省应成立体育科学研究所,成立海南省体育科学学会,海南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要走“科技兴体” “三位一体”的发展道路。    
5.4  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竞技体育的投入
    扩大社会参与竞技体育,鼓励体育事业社会办,进一步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多方面、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要加大对竞技体育的投入,体育经费的投入不仅要能保证工资和伙食费,而且要保证训练经费和外出比赛的费用;引进市场机制,改变投入方式,形成多渠道的投资方式;建立海南省体育发展基金会,成立单项体育协会等,募集社会闲散资金,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    
5.5  履行政府管理职能,制定竞技体育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法规
    加强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根据海南的实际及时制定有利于竞技体育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法规,以推动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关于优秀运动员的引进、奖励、升学、退役和安置等政策法规,优秀教练员的引进、奖励、晋升等政策法规,发展竞技体育产业和俱乐部的有关规定。    
5.6  重视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
5.6.1  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培养
    应对现有的教练员队伍按照“调整、充实、提高”的原则加强建设;根据教练员的业务能力实行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增加优秀教练员训练的数量和质量;做好教练员的引进聘用工作,提高整体综合素质。
5.6.2  加强优秀运动员队伍的全面建设
    加强运动员文化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体地两用”的复合型人才;优秀运动员队伍的建设要以人为本,树立精兵强兵意识;增加优秀运动员训练的数量和质量;积极疏导运动员进出的渠道,解决运动员后顾之忧。
5.6.3  进一步完善训练体系,培养后备力量
    加强后备力量人才梯队建设、形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良性循环机制;依靠教育部门,依托高校,实行“上挂下延、横向联合”开放式办学的模式;充分发挥 “体教结合”的优势,完善省、市、县三级训练体系;建立有偿输送机制,提高输送人才奖励的力度;建立健全训练网络,强化后备人才培养;增加后备人才的数量、提高后备人才培养的效益。
5.6.4  大力培养竞技体育相关人才
    在对优秀教练员、运动员和后备人才培养的同时,要加强对裁判员、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体育官员等的培养,对竞技体育人口进行全面的教育,为竞技体育的健康、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5.7  加快机构改革,促进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的协调发展
    海南要在机构改革的进程中,推进竞技体育管理机制的改革,形成新的竞技体育发展运行机制,合理划分职责,更好地发挥基层体委管理竞技体育的作用,改变运动队伍内部领导体制,改革竞技体育工作管理方法,改善运动训练的保障调控体系,对海南省布局的项目,可以尝试运动项目管理体制的协会化,加强俱乐部建设的引导与监管。    
5.8  加快竞赛制度的改革和“体教结合”的步伐
    依托社会,以多元化模式为发展方向,努力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的新格局。
5.8.1  体教结合,以“上挂下延、横向嫁接”开放式体校的方针,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探索“体教融合”的新途径。
5.8.2  加速竞赛制度的改革,发挥竞赛工作的激励作用
    竞赛是竞技体育的杠杆,要充分发挥竞赛的调节作用。要研究和制定一整套激励政策和办法,调动广大运动员、教练员的积极性。尤其要发挥省级竞赛和综合性运动会的杠杆作用,引导各地广泛开展重点项目的业余训练网络,保证重点项目人才的脱颖而出。
5.9  加快体育场馆和训练场馆等硬件设施的建设
    海南省要在财政允许的前提下,安排资金建一批急需的训练场馆,各市、县也要积极筹集资金,新建或扩建与项目配套的训练设施。应修建海南省体育中心,体育设施的建设要增加科技含量。  
5.10  抓好重点项目的设置与布局
    重点项目要向“少而精”方向发展,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益。要根据海南的实际进一步明确“缩短战线,实出重点,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竞技体育发展方针,调整运动项目的设置,加强运动项目管理体制建设。    
5.11  建设高、中水平综合性的训练基地
    配合各运动管理中心的成立,力争建立金鑫训练基地、桂林洋训练基地等多种项目的综合训练基地,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综合性训练基地群,并在基地中配备先进的科研器材和运动医学设备,使海南的训练基地更上一个层次,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5.12  加强竞技体育产业的开发
    要重点发展,优先发展竞技体育产业;搞活竞技体育人才市场,大力开发和利用竞技体育的无形资产;各运动管理机构应认真制定本项目体育产业的规划;开发竞技体育的本体产业;开发竞技体育的内部产业;加快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建设。    
5.13  完善竞技体育战略目标实施体系
    未来10年,海南竞技体育将大力提高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健全并完善海南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目标,并积极做好目标的实施工作。现阶段实施海南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目标的策略是:着眼奥运和全运金牌战略目标,着手全运总分战略目标;2005年的全运周期的战略任务是:以实现总分战略目标为前提,带动实现金牌战略目标;2009年的全运周期的战略任务是:以实现金牌战略目标为前提,带动实现总分战略目标。
    作者:夏敏慧(海南师范学院)  
          王颖、骆冰、陈新、陈新民、陈及治、陈亚俊
          何贤才、杨志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