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竞技后备人才研究

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概念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指为今后参加竞技体育活动,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而事先进行训练的有竞技体育特长的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内涵。所谓狭义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主要特指旨在为今后参加竞技比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所有运动员;所谓广义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主要指为今后在竞技体育比赛中,为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而训练和工作的人员,主要包括运动员和教练员。本课题所指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主要从广义上来理解的,主要指为今后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而事先从事训练的运动员和教练员。
2  河南省竞技体育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竞技体育中的重要地位
    依据历史学、社会学和体育学的基本原理,按照创造竞技体育比赛成绩的好坏,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比赛成绩为主线,我们把河南省竞技体育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落后、摸索与徘徊不前阶段(1983年以前)。这个阶段主要以1983年第五届全国全运会为标志,是河南省竞技体育落后与停滞不前的阶段;第二阶段为探索与飞速发展阶段(1983年——1997年)自1983年以来,河南省在经济还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进行了大量投入与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效果,竞技体育水平飞速提高;第三阶段为成绩相对稳定,时有下滑阶段(1997年至今)。1997年第8届全国运动会以后,河南省的竞技体育成绩步入相对稳定、时有下滑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竞技体育优异成绩与较大失误并存。
    综合分析以上三个阶段,河南省的竞技体育水平从解放前到今天总体上是在大幅度提高的,为国家创造出了不少的运动成绩,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在中国竞技体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3  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3.1 河南省竞技体育项目布局
    从河南省近几届全运会获前8名项目总分统计来看,河南省的传统优势项目有:自行车、射击、田径、赛艇、皮划艇、武术等项目。而拳击、散打和跆拳道是近几届全运会设立的项目,河南省在这些项目的后备人才资源丰富,也获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项目在以后的全运会中也可以确定为河南省的优势项目。
3.2  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总体构成(图略)
3.2.1  体育系统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及项目分布情况
    目前,河南省体育系统后备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五大不同层次、等级的培养基地:(1)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7个;(2)省级单项训练点,58个;(3)省级训练基地,19个;(4)体育运动学校,市级18个,省级1个;(5)体工大队或中心,省级1个。从项日布局来看:自行车最多,为4个;重竞技和乒乓球各3个;女足2个;射击、武术、划船、篮球、赛艇、田径、飞碟各1个。在58个训练点中,设项最多的是中长跑,共有9个点;其次是射击和摔跤,分别有6个点;布局3个点的项日有短跨跳、拳击、竞走、举重、乒乓球、游泳;其余多为2个点。
    总体上,河南省在体育运动学校和体工大队的项目布局上是比较全的,项目涉及比较广,但是,从体工大队和体校后备人才在各个项目的人数看,却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有些项目后备人才的数量庞大,而尖子运动员却多见;二是有些项目尖子队员能在奥运会、全运会夺金,而其后备人才却严重匮乏的现象。
3.2.2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及项目分布情况
    目前,河南省共有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53所,市级367所,县级639所。我们主要对255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进行了调研。河南省253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分布在河南省18个市和郑州铁路局。在河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小学154所,占60.9%,中学99所,占39.1%。
    河南省共设置传统项目12项: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棒(垒)球、武术、射击、毽绳、毽球、游泳、航模。目前,河南省省级、市级、县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参加训练的人数为 37830人左右,占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训练人数的7%左右。基本达到了全国的平均水平。
3.2.3  教育系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及项目分布情况
    教育系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两大渠道:一是体育试点中学、中小学业余训练队等;二是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队。这两只队伍一方面为河南省体育系统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一方面还要为中学生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等提供主要参赛队员。目前,河南省共有体育试点中学11所,参训学生300人左右。在调研中,众多专家认为,河南省中小学参加业余训练的人数近4万人。
    2005年,经教育部审核,河南仅批准河南大学具有招生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招生项目有:田径、篮球、游泳。在2006年,河南批准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财经学院具有招生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三个学校招生项目分别有:河南大学(篮球、田径、游泳、武术);郑州大学(足球、健美操、乒乓球);河南财经学院(田径、健美操、武术)。
3.3  运动员后备人才队伍的水平与稳定程度
3.3.1  运动员后备人才队伍的水平状况
    尽管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存在不少的问题,但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整体水平在全国还是处于中等水平或偏上。我们可以通过对河南省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和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历届的比赛成绩的分析就可例证。河南省后备运动员人才队伍的竞技水平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偏上,从中学生运动会的成绩来看,是呈上升趋势,但不和谐的是,河南省参加大学生运动会的成绩,却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的原因,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3.3.2  运动员后备人才队伍的稳定程度状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运动员后备人才的稳定性,我们走访了部分运动员,就他们参加竞技体育训练的目的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近60%的运动员参加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能上中专或大学,有35%的运动员认为训练的目的是能参加全国运动会、奥运会等为省、为国争光,而还有近5%的人不知道为什么参加训练。这说明,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还不够稳定,有相当大比例的运动员并不是追求最高的竞技运动水平。
3.4  教练员的后备人才队伍状况与稳定程度
3.4.1  河南省体育运动学校在聘教练员工作年限调查
    据有关学者研究,优秀教练员成才要经过适应准备期、适应发展期、创造提高期和稳定发展期四个阶段,约12—14年时间。在河南省体校教练员情况的统计中,执教11年以上的人数为222人,约占专职教练员总数的66.9%,说明河南省体校拥有一支相对稳定、成熟的教练员队伍。
3.4.2  河南省体育运动学校在聘教练员学历与职称调查
    从调查统计结果看,河南省体校教练员的职称分布规律也较为合理,获高级和中级职称的教练员占总人数的57.6%,基本符合各体校的职称评定情况。但从学历角度看情况并不理想,河南省体校在聘专职教练员取得本科学历以上的共有129人,约占总数的42%,这个比例相对偏低。在调查中还发现教练员队伍中从专业队退役后直接任教的占36.67%,体育院系毕业任教的占33.33%,专业队退役在体育院系进修过任教的占20%,通过其它途径当教练的占10%。
3.5   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竞技体育规模小,项目单一;(2)优势项目少,体育后备人才匮乏,局部有萎缩;(3)体育训练的科技含量低,训练水平低、效率不高,成材率不足5%;(4)竞技体育训练经费还很短缺;(5) 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结合还不够深入。
3.6  影响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的因素分析
    经我们对河南省各级体校、体育优势项目学校的领导、教练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因素主要包括10个方面(资金是否充足,生源质量与数量,管理体制是否健全,硬件设备条件方面,项目设置是否合理,竞赛体制是否完善,运动员就业程度,选材的科学程度,教练员的专业素质,训练是否科学系统),我们主要以体校为例进行剖析。
3.7  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为进一步推动河南省竞技体育事业和各地市体校的发展,在专家和校长的调查访谈基础上,经过我们认真细致的研究,在遵循竞技体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提出了利于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对策。
4  结论
4.1  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来源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属于体育系统,主要以各级体育运动学校、体工大队等培养为主,也是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摇篮;二是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共管组建的各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生力军;三是属于教育系统,主要以中小学的业余训练队、体育中学、高校高水平队等的培养为主,是我国目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补充部分。
4.2  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竞技体育规模小,项目单一;(2)优势项目少,体育后备人才匮乏,局部有萎缩;(3)体育训练的科技含量低,训练水平低、效率不高,成材率不足5%;(4)竞技体育训练经费还很短缺;(5) 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结合还不够深入。
4.3  影响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因素主要包括10个方面:(1)资金是否充足;(2)生源质量与数量;(3)管理体制是否健全;(4)硬件设备条件方面;(5)项目设置是否合理;(6)竞赛体制是否完善;(7)运动员就业程度;(8)选材的科学程度;(9)教练员的专业素质;(10)训练是否科学系统。
4.4  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1)增加和改善投入资金的渠道,转变投入单一的模式;(2)严把生源关口,提高生源质量与水平;(3)改革创新,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4)改善硬件条件设施及环境为运动员训练创造良好条件;(5)确立河南省重点及优势项目,合理布局侧重长期发展;(6)改革竞赛制度,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7)妥善解决运动员出路问题;(8)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教练员专业素质水平。
    作者:杨军(河南大学)
    储娜、鲁磊、张大超、张强、易春燕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