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体育研究

        本课题运用问卷调查、访谈法、文献资料等方法对苏、锡、常3市区杨舍镇、城厢镇、木渎镇、钱桥镇、丁蜀镇、华士镇、牛塘镇、直溪镇、海虞镇、横林镇10个典型的建制镇进行研究,着重探讨小康社会苏南小城镇体育的发展和需求。
1      小城镇体育发展研究
1.1  小城镇体育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小城镇体育发展的必要性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小城镇体育发展是我国小城镇居民经济社会转型阶段的客观要求;小城镇体育发展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体育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小城镇体育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也起着重要促进作用。小城镇体育发展的可行性主要从确立小城镇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政策、制度体系;采用多种途径改善小城镇体育健身设施、设备和场所;建立以小城镇体育组织、社会团体为主体的群众健身指导和服务体系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小城镇发展的社会背景主要从苏锡常地区总体经济水平;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情况;苏锡常地区人口分布及劳动力情况;教育及其人口素质;苏锡常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苏锡常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苏锡常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七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
1.2  小城镇体育组织建设及竞赛活动等
    苏南小城镇体育组织建设主要围绕镇体委、镇农民体协和镇老年体育协、单项体育协会、俱乐部组织、自发体育组织。小城镇体育的场地设施及经费主要谈及体育场馆分布、门票价格及经费情况。而小城镇体育的竞赛活动则主要以举例的形式分析并探讨体育竞赛的特点。
2  小城镇体育需求研究
2.1  小城镇居民体育消费需求
    小城镇居民体育消费需求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居民家庭体育器材需求、居民体育消费结构。调查结果显示,小城镇居民家庭体育器材设施羽毛球拍的拥有率最高,其次是跑步机、网球、篮排足、乒乓球、减肥器、网球、高尔夫球,家庭无体育器材占6%。大部分居民的年体育消费开支在50元以下,200元以上的体育消费者只占2.2%,还有相当高比例的居民没有体育消费;居民的体育消费中占前三位的是购买体育运动器材、购买报刊书籍和购买体育彩票。小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仍以实物性消费为主。
2.2  小城镇居民体育认知
    小城镇居民体育认知主要从居民对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及《纲要》的认识、居民对参与体育活动价值的认知、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动机三个方面来体现。调查结果显示,有31.8%的被调查者认为体育对健康的影响非常大,56.4%的被调查者认为体育对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并且有67.7%的被调查者知道我国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或对它有一定的了解。这反映出当前大部分城镇居民对大众体育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并且也折射出近年来我国政府推行的“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已取得初步成效。人们对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本质功能的认识,依然占有主导地位,其次是防病治病的作用。10%的被调查者认为体育能促进人际交往,7%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体育活动能促使人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居民选择体育锻炼的动因依次为:强身健体(574人/24.4%)>休闲娱乐(359人 /15.3%)>防病治病(306人/13.1%)>锻炼意志(247人/10.5%)>调节情绪(209人/8.9%)>减肥塑身(203人 /8.7%)>提高运动能力(196人/8.4%)>交际结友(146人/6.2%)>职业需要(83人/3.5%)>其他(21人/0.9%)。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人们工作压力的提高,休闲、娱乐作为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已逐渐进入百姓人家,人们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来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已逐渐被小城镇居民认可。    
2.3  小城镇居民体育行为
    居民的体育锻炼行为我们可以从居民的空余时间与参加体育活动、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分布、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地点、居民参加的体育项目、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互动对象等方面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每天空余时间最需要的是休息,其次是运动,第三是娱乐放松。男性居民选择运动、学习、休息和娱乐的比例较高,而选择购物的比例最低。女性居民选择购物的比例最高,其余依次为娱乐、休息、运动等。对不同年龄居民空余时间从事活动情况而言,30岁以下人的年轻人由于年轻时尚,空余时间大多爱逛街购物。选择学习的人数比例也较高;35~45岁的居民,由于家庭和工作的压力较大,迫切需要利用空余时间进行休息或娱乐放松,因此选择休息和娱乐的人数较多;46~60岁的居民受城市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保健和锻炼意识。因此选择休息和运动的人数较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大多退休在家,具有进行锻炼的时间优势,而且这些老年人大多具有相当的防病保健意识,因此他们选择运动的人数比例较高。
    调查显示,有57%的被调查者已将体育活动列入自己的作息时间表,每周进行一至三次或三次以上、且每次不少于半小时的体育锻炼。30岁以下的年轻人会随着自己的休息时间随意地进行锻炼;大部分30~45岁居民至少会每周锻炼一次;60岁以上老人每周进行三次或三次以上锻炼的人数最多。居民锻炼时间中,选择最多的是在早上进行锻炼;有24.5%的被调查者会选在晚饭后进行锻炼。
    调查结果同时显示,有80.7%的被调查者习惯于在不收费或非正规体育场馆进行锻炼。居民中消费观念还以保守的生理性消费为主,他们大都选择在街道、空地、树林、河边等不收费的场地进行锻炼。
    居民经常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按选择人次依次为:散步(241人/13.1%)>慢跑(208人/11.3%)>篮排足球(205人/11.2%)>乒、羽球(202人/11%)>下棋(174人/9.5%)>健身操(159人/8.7%)游泳(134人/7.3%)>气功、武术(133人 /7.2%)>登山(83人/4.5%)>交谊舞(78人/4.3%)>保龄球(76人/4.1%)>台球(60人/3.3%)>网球(50人 /2.7%)>其他(32人/1.7%)。调查结果显示,简单易行、对场地和器材要求不高、几乎不要任何消费的散步和慢跑项目是居民的首选。篮、排、足三大球项目和乒乓球、羽毛球等小球项目,由于居民对它们接触较多、较早,依然受到中青年人群的喜爱。甚至网球等以前被称为是有钱人的运动项目,随着如今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也逐渐被普通人群所接受。调查同时显示,居民选择最多的是与朋友一起进行锻炼。
3  居民参与体育的价值取向及制约因素
3.1  居民参与体育的价值取向
    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年青人向往的时尚运动、老年人注重康体养生的保健运动、普遍崇尚体现现代生活的休闲运动。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已逐步显现。有关数据表明,2002年中国65岁以上老人达到7%,标志着中国老龄社会的来临。国际和国内的大量经验证明,老龄人口的增加,会使整个社会提高对健康、保健、锻炼的认识,从而刺激社会体育的发展。在本次随机抽取的样本中,60岁以上的老人达13.2%,表明在小城镇的社会体育人群中老年人群是个不容忽视的群体。这些城镇的老龄人,离退休后离开企业和单位,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实质上是进入到城镇,城镇应确立适合老年人体育需求新指标的科学健身体系,建立以“健康老龄化”为目标的全方位的老年人社会服务体系,并围绕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城镇为老服务、多元化养老模式、法律援助、公共财政支持、为老服务专业化等诸多方面进行老年人体育需求服务体系的建设。包括指导传授以健身养生为主的太极拳、太极剑、气功、散步、健身走、有氧跑、徒手操等传统项目,建造适合老年人用来聊天、下棋、打牌、活动的室内场馆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适合老年人进行露天锻炼的老年公园、老人健身角等。一些旨在促进老年人延年益寿的养生和保健运动将成为小城镇体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崇尚体现现代生活的休闲运动体现在:我国实行的“五一”“十一”等长假制度及五日工作制,使人们的余暇时间大为增多,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激活了假日经济,也带动了旅游市场,与旅游相结合的休闲体育逐步盛行,体育健身、体育休闲成为人们新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泳、划船、垂钓、射击、网球、保龄球、甚至高尔夫等少数收费较高的休闲运动项目开始溶入现代居民的日常生活。
3.2  制约居民参与体育的因素
    制约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个人健身投资”的观念比较薄弱、健身体育缺乏科学指导、满足社会个性化健身需求的有效供给相对滞后。
    文章同时给出了发展小城镇体育需求的建议:积极引导居民性体育消费、建立多元化的社会体育筹资渠道、培育一批高水平的体育骨干队伍、提供科学的健身运动方法、建立特殊人群的体育服务体系、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积极开发地域性的运动项目、推进苏锡常地区生态体育圈的建设。
    作者:邹玉玲(南京师范大学)
          张小林、王毅杰、史曙生、王敬浩、 毛文慧、徐晖、
          张文静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