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人群社区体育特征研究
社区作为城市管理的一个基础环节,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海淀区是北京市高科技人群聚居地。高科技人群是知识经济时代引领现代化建设的宝贵人力资源。近年来时有高科技人员英年早逝、晨练不测的事情发生,这些事情的发生既与高科技人群的身心健康水平有关,也与高科技人群居住区的体育健身条件有关。高科技人群的身心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的高科技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全面把握高科技人群居住区的体育现状,诊断高科技人群居住区体育发展的症结,了解高科技人群的体育需求,为高科技人群居住区体育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将有利于加强高科技人群居住区体育的建设与发展,提高高科技人群的身心健康水平。
我国多年来的城市管理主要以单位为基本单元,因而相同职业人群居住区十分普遍。海淀区具有高科技企业最多(海淀区域内有高科技企业4500家),高等院校最多(区内有68所高等院校,国家教委直属的36所重点高等院校区内就有6所)的特点。研究海淀区体育有利于把握高科技人群居住区体育的特点,为全国其他高科技人群居住区的体育发展提供借鉴。
1 海淀区社区基本概况
1.1 人口状况
本次调查涉及海淀区31个街道,619个社区居/村委会,涉及高科技人群社区居/村委会共126个,全区及科技社区的居委会多数地处城郊结合部。海淀区60岁以上的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16.55%和18.73%,都已超过老年化社会的标准。外来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9.4%和6.8%,高科技人群居住区的外来人口明显少于全区平均水平。
1.2 社区类型
根据吴缚农的人文地理学分类方法,将社区分为传统街坊社区、单一式单位社区、混合式综合社区和演替式边缘社区。吴缚农,中国城市社区的类型及其特质,城市问题,1992(49)在海淀区各社区类型中前三位是单位社区273个,占44.1%;综合社区115个,占18.6%;传统街坊社区72个,占 11.6%。
同时在高科技人群社区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单位社区99个,占78.57%,比全区的44.1%高很多。由于现在的大部分高科技人群社区是过去的高校和政府附属机构,所以虽然经过改革但大多数仍建构在单位里。
1.3 人群社区类型
当某社区成年居民中某类人群人数最多,且超过总数的30%时,该社区则被确定为以该类人群为主的社区。海淀区全区以工人为主的社区有190个,占社区总数的30.7%,位于第一位;其次为科教人员社区,共有126个,占20.4%;第三是混合社区121个,占19.5%。另外农民(村)社区和军人社区、管理人员社区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2 海淀区社区体育总体状况
2.1 组织管理状况
海淀区街道一级都建立了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在619个社区社区委会中有141个社区成立了社区体育领导机构,占总数的22.78%,在126个高科技人群社区中只有23个社区成立了社区体育领导机构,占总数的18.25%;未成立的有444个,占总数的71.73%,高科技人群社区中未成立的有 101个,占总数的80.16%。在海淀区未成立社区体育领导机构中,社区体育活动主要由锻炼者自主管理的有172个,占39.4%,高科技人群社区体育活动主要由锻炼者自主管理的有38个,在101个未成立社区体育领导机构的高科技社区中占37.62%;全区街道文教科直接管理的有104个,占 23.4%,高科技人群社区中街道文教科直接管理的有27个,占26.73%;其他由单位工会、离退休办公室、物业管理部门等进行管理。在组织管理方面高科技人群社区和普通社区存在同样的问题,即组织化程度较低。
2.2 活动状况
根据统计,海淀区社区内部2002年共开展1514次体育竞赛、表演活动,167257人参加,平均每个社区有2.45次、每次270人次参加; 126个高科技人群社区内部2002年共开展333次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平均每个社区2.64次,略高于海淀区的整体平均水平,共69290人参加,平均每个社区有550人参加,是海淀区整体平均水平的2倍多;高科技人群社区面向本社区居民进行体育培训744次,共5400人次接受培训,平均每个社区 5.9次、每次42.8人次参加,大大高于海淀区整体平均水平。
高科技人群社区2002年共组织参加220次本社区以外的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共56470人参加,平均每个社区1.75次、每次448.2人次参加,参加的人次远高于海淀区整体平均水平;挑选体育骨干到本社区以外参加培训638次,共1721人次接受了培训,平均每个社区5.06次、每次13.7 人次参加,同样远高于海淀区1.51次、每次6.6人的平均水平。
2.3 活动经费和场地设施
根据统计,2001年各社区的体育活动经费共397.74万元,平均每个社区6425.54元。126个高科技人群社区的体育活动经费171.74万元,平均每个社区13630.16元。在经费来源方面二者没有什么区别,都以单位拨款为主,但在每个社区的平均经费高科技人群社区则是全区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在全区619个社区中只有30%的社区有专门的体育活动经费。126个高科技人群社区中有33%的社区有专门的体育活动经费,高于全区的水平。
海淀区平均每个社区居委会拥有室内体育健身场馆(室、房)71.7平方米,室外体育健身场(园)457.6平方米,全民健身(居家)工程1.9套。
平均每个高科技人群社区居(村)委会拥有室内体育健身场馆(室、房)144.92平方米,室外体育健身场(园)455.67平方米,全民健身(居家)工程2.03套。高科技社区室内体育场馆平均面积是海淀区平均水平的2倍。
2.4 社会体育指导员
海淀区全区正式注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2022人,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9人,占总数的1.43%,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76人,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58人,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259人。平均每个社区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27人,每2704名体育活动者拥有一名正式社会体育指导员。
按职能分有421人是负责组织、工程等管理的社会体育指导员,1601人是技能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太极拳、健身工程、木兰拳和游泳的指导员比较多。
2.5 体育组织
海淀区全区619个社区居委会共有各类体育组织425个,平均每个社区0.69个。体育项目类协会(队)172个,数量最多,占40.47%。高科技人群社区126个居委会共有各类体育组织110个,平均每个社区0.87个,高于海淀区整体平均水平。其中体育项目类协会(队)63个,占总数的50%,高出海淀区全区近10%。
3 海淀区体育活动点状况
3.1 体育活动点规模
海淀区619个社区中共有2081个体育活动点,平均每个社区3.36个;126个高科技人群社区中共有532个体育活动点,平均每个社区4.22 个,高于海淀区整体平均水平。从活动点成员的规模来看,全区平均每个活动点30.2人,高科技人群社区平均每个活动点30.74人,两者都以小规模的活动点为主。
3.2 参加者状况
3.2.1 年龄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海淀区和高科技人群社区各项目体育活动点(组)的参加者均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60岁以上体育活动者占总数的56.6%。高科技人群社区项目体育活动点(组)60岁以上老人占总数的63.16%,比整个海淀区的比率要高。
3.2.2 性别情况
海淀全区各社区项目体育活动点(组)女性占73.44%。高科技人群社区项目体育活动点(组)女性占69.25%。这一现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愿意参加这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另外,女性人数明显多于男性的原因,与公园、空地、广场等非正规体育场地较适宜开展深受女性欢迎的集体表演性、韵律性体育活动项目有关。
3.2.3 活动内容
海淀区体育活动点参加人数居前3位的项目是:太极拳(剑)、秧歌舞、健身(美)操,三者参与人数占总人数的78.15%。高科技人群社区参加人数居前 3位的项目是:太极拳(剑)、健身(美)操、交谊舞,三者参与人数占总数的82.51%,不同的是,三大项中没有秧歌舞,取而代之的是交谊舞。高科技人群社区的居民文化水平较高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影响着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
从活动点的活动内容来看,海淀区和高科技人群社区都具有两个特征:(1)文体一体化;(2)传统性。
3.2.4 活动时间
海淀全区和高科技人群社区的体育活动点都是清晨锻炼的活动点最多,全天活动的其次。这既与生活习惯有关,也与场地条件有关。我国人民特别是中年以上的人基本上遵循“早睡早起”的作息准则,养成了早起的习惯。加之清晨公园、广场、路边人少,便于锻炼,因此人们很愿意在清晨锻炼。
3.2.5 场地情况
海淀全区体育活动点建在社区的最多,占总数的39.66%,126个高科技人群社区体育活动点也是建在社区的最多,占总数的34.39%,这是由于自 1984年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等要求改变“单位社会”的现象,把职工中大量的福利性事业回归社区,以减轻企业的负担,于是过去那种完全依靠单位满足职工体育需求的状况受到冲击,人们的体育利益取向开始转向社区;另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需求的增长也促使社区加大对体育建设;再者,国家体育彩票基金捐建的体育路径和体育园地大多建于社区内。海淀区体育活动的建在单位的也比较多,全区占总数的22.64%,这与本区单位社区较多有关。高科技社区活动点建在学校的也比较多,占总数的29.75%,在海淀区有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高新技术公司,有许多社区都是学校及科研机构的家属区,所以有很多健身场地就建在学校里了。
4 海淀区社区体育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4.1 社区体育当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体育活动经费的落实、修建体育场地设施是全区各社区居委会关注的焦点,选择率为分别为73.51%、59.77%,高科技人群社区关注的也是这两项,与全区的情况相一致,选择率为分别为73.81%、52.38%。
4.2 对全民健身(居家)工程具体运作的建议
海淀全区和高科技社区对全民健身(居家)工程运作的建议一致,主要有“因地制宜修建体育场所”“宣传科学锻炼,进行体育指导”“加强社区体育器材的维护与管理”。
4.3 对今后社区体育的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海淀区各社区对今后社区体育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建议是“整体规划发展体育”“经常开展各方面比赛和体育活动”和“落实体育活动经费”,这些方面高科技人群社区与海淀区整体情况相比基本一致。另外高科技人群社区还有一些发展比较好、基础设施建设比较齐全的社区,建议“修建大、中型体育场”和“社区体育管理规范化”。
4.4 对今后社区体育指导员培养的建议
在社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需求的调查中,海淀区全区需要健身操、健美操体育指导员466人,需要健身气功204人,太极拳、剑体育指导员804人,需要交谊舞、秧歌舞体育指导员890人,其他项目的指导员需要94人,总人数2458人。高科技人群社区同样需要大量的太极拳、剑和交谊舞、秧歌舞指导员。
4.5 对今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议
在今后5~10年,海淀区619个社区居委会中有391个(63%)建议在社区居委会内修建一个300~500平米的综合性室内体育健身馆,324个(52%)建议在社区居委会内修建一个500~800平米的室外小型体育运动场;而126个高科技人群社区居委会中有89个(71%)建议在社区居委会内修建一个300~500平米的综合性室内体育健身馆,73个(58%)建议在社区居委会内修建一个500~800平米的室外小型体育运动场。
5 小结
5.1 海淀区的社区类型排前三位是单位社区占44.1%;综合社区占18.6%;传统街坊社区占11.6%。126个高科技人群社区中占主导地位的更是单位社区(占78.57%),其次是综合社区和传统街坊社区。海淀区全区以工人为主的社区占30.7%,位于第一位;其次为科教人员社区占20.4%;第三是混合社区占19.5%。
5.2 海淀区全区和高科技人群社区人口男性略多于女性,60岁以上的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16.55%和18.73%,都已超过老年化社会的标准,本市人口户均2.65人和2.89人,呈家庭规模小型化状况。海淀区全区和高科技人群居住区的外来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19.39%和6.78%,男性比例明显多于女性。高科技人群居住区的外来人口明显少于全区平均水平。海淀区619个社区委会中有141个社区成立了社区体育领导机构,占总数的22.78%。 126个高科技人群社区居委会中仅有23个成立了社区体育领导机构,占总数的18.25%,社区体育组织化程度不高并低于海淀区全区水平。
5.3 海淀区高科技人群社区开展体育竞赛、表演活动的整体情况好于海淀区全区的情况,主观方面与高科技人群社区的居民受教育程度较高,体育意识、健康意识较强有关;客观方面,高科技人群社区大多数是单位社区所以在活动场地设施和活动经费方面要比一般社区优越和充裕。海淀区126个高科技人群社区平均每个社区4.22个活动点,高于海淀区平均每个社区3.36个的整体水平。高科技人群社区与全区体育活动点都以小规模的活动点为主,平均每个活动点30人左右。体育活动点的参加者均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而且女性占绝大多数。活动一般以清晨活动为主;体育活动点以建在工作单位为多。
5.4 海淀区社区体育活动经费来源都以单位拨款为主,高科技人群社区的平均经费是全区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在全区619个社区中有185个社区有专门的体育活动经费,占29.89%,126个高科技人群社区中有42个社区有专门的体育活动经费,占33.33%,高于全区的水平。
5.5 海淀区全区体育活动点的活动内容主要有健身(美)操、健身气功、太极拳(剑)、交谊舞、秧歌舞等,其中参加人数居前3位的是:太极拳(剑)、秧歌舞、健身(美)操。高科技人群社区与全区情况相比有所不同,三大项中没有了秧歌舞,取而代之的是交谊舞。高科技人群社区居民文化水平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程度较高影响着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
5.6 “体育活动经费的落实和修建体育场地设施”是当前社区体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居民建议:(1)全民健身工程具体运作中重点要“因地制宜修建体育场所”;(2)今后社区体育的建设要“整体规划发展体育”。
5.7 海淀区急需健身操、健美操、健身气功、太极拳(剑)、交谊舞、秧歌舞体育指导员,有关部门要加快培养。
作者:王凯珍(北京体育大学)
祁国鹰、蔡有志、阮云龙、郭庆利、李燕生、呼文斌、
浦萌奇、武爱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