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群众体育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1 湖北省全面小康时期群众体育达成目标
确立湖北省全面建设小康时期群众体育达成目标的一般依据,主要有上级的要求、湖北省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三个方面。上级的要求包括上级的目标、方针政策、上级下达的计划和指令性任务的规定等,这是各级确定本级目标的基本依据。在确定目标的主观条件中,目标单位所拥有的人、财、物力和时间等资源情况是确定目标的物质基础,其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作用的充分发挥。确定目标的客观条件是指影响目标确定与实施的、目标单位外部的所有环境因素的总和,一般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技术的和自然诸方面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确定目标的一般理论依据,进行了二级细化转换处理。其转换过程是:一般性依据(上级的要求、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专门性依据(湖北群体达成目标的基本依据)→具体化的区域性约束条件,运用特尔菲法提交专家予以筛选确认。经过转换,“上级的要求”转化为目标期我国和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方针政策和任务规定,目标期我国和湖北省群众体育发展的目标、方针政策和任务规定;“主观条件”转化为现阶段湖北群众体育自身的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而“客观条件”则转化为现阶段湖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发展速度和目标期湖北群众体育的发展条件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湖北省全面建设小康时期群众体育达成目标的具体依据。
湖北省全面建设小康时期达成目标的区域性约束条件为:社会背景、人口状况、居民的生活质量、群众体育政策、群众体育的资源条件,以及群众体育的组织体系与运行机制等。研究表明,湖北省国民经济多年来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又是全国的科教大省,教育投资逐年增加,总体社会条件为未来十年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人口城市化和体育人口比例,将为今后湖北省群众体育发展增添强大的源动力。随着湖北省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的逐年下降,生活质量及其意识的逐年上升,正在建设中的小康生活,将为湖北省群众体育发展目标顺利达成提供坚实基础。国家发展群众体育的国策,湖北省发展体育运动的总体思路和远景规划,为未来十年群众体育工作达成目标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奋斗目标。湖北省近年来重视体育资源条件的投资开发利用,刚刚完成的全省第五次体育场馆普查结果表明,该省发展群众体育的支持性、保障性工作正在加强。在未来十年,湖北省群众体育的组织体系继续由封闭型向网络型发展,运动机制也会由单一的行政指令型日益向多元化的经营管理型发展。湖北省上述区域性约束条件正在逐步转化为促进群众体育未来发展的动力。
课题组在对湖北省上述诸方面条件进行翔实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小康时期湖北省群众体育的达成目标为:普遍增强湖北人民体质,全面提高健康水平;不断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湖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建立政府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政府、社会、个人三结合,单位、社区、家庭共同发展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湖北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基本建成有湖北地区特色的全民健身多元服务体系。并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提出12个标志性子目标,以与上述达成目标相适应。
2 湖北省全面小康时期群众体育评估指标体系
建立湖北省“全面建设小康时期”群众体育评估体系,有利于我省群众体育工作全面协调地发展,使群众体育工作更加具有科学性,并能够对全省对地区和县级群众体育工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尤其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群众投身于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群众体育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得到被调查者的普遍赞同。
一般来说,任何科学的指标体系的建立,都不是某些指标的随意堆砌或简单罗列,都必须有一个具体计量指标所依附的基本框架。这个基本框架实际上就是对应于特定对象而建立的理论解释系统。一个具有理论说服力的解释系统的存在,又必须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对逻辑结构的高度抽象表达,就是通常所讲的理论模型。理论模型是统帅基本框架的灵魂,也是支撑评价指标体系的骨骼。因此,要建立卓有成效的群众体育指标体系,必须首先构建起湖北省群众体育评估的理论模型。具体来说,就是必须完成其群众体育评估的理论模型的建构和指标体系框架设计这样两个难题。
群众体育评估系统是以群众的体育参与为中心,以社会动力和资源保障为外部推动力,以工作绩效为成果标志,以学校体育为基础条件,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运行的复杂系统,是一个与社会发生多重联系的动态系统。一般可将其区分为以下几个子系统,即社会动力系统、资源保障系统、活动参与系统、工作绩效系统和学校体育系统。这就是群众体育评估体系的理论模型。
关于群众体育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我们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简明性和客观性的原则,在二轮专家调查的基础上,与有关职能部门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设计出群众体育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湖北省全面小康时期群众体育达成目标评估系统。它们包含5个一级子系统、18个二级子系统,并由44个三级指标。其系统构成如图所示。在调查统计基础上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
对群众体育各项评估指标的监测,要考虑要体育部门和普通居民对各项指标内涵的理解,同时也要考虑获取各种数据和材料的操作成本。为此,课题组提出采用三类基本获取材料的方式。其一,体育部门上报材料。体育部门在接受评估时,需要如实上报提供的相关数据和群众体育活动的材料。为此,既要保证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也要有一些监控措施,以及相关的奖励和惩罚措施。体育部门要根据统计需要,每年如实上报各种与群众体育相关的材料,克服弄虚作假的现象。其二,学校上报材料。要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学校体育统计报表制度。体育教研组要有专人负责学校体育有关材料的收集整理的上报工作。
其三,抽样调查指标。群众体育的某些评估指标,需要由居民填写。在实际评估中要根据需要设计出若干种调查表,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抽样调查,由居民填写。必须严格遵循随机抽样的原则,保证所得材料的真实客观性。以本课题研究成果为主线,通过设计若干实际操作表格和对调研人员的短期培训,在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可对湖北省的各地市和县级单位的群众体育工作进行定期评估,以促进我省群众体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题所设计的群众体育评估指标体系,是对未来群众体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评估,它的实施还需要完成许多工作。主要涉及:
第一,各项指标的给分标准。
第二,评估周期的确定。
第三,评估专家的遴选。
第四,实际评估工作的准备、实施、反馈与总结表彰等。
由于整个研究周期的限制,加上研究条件有限,本课题暂不涉及,在后续的研究中,将更多地从操作层面上进行研究,力求通过3~5年努力,建立一整套适应小康社会群众体育发展需要的、符合湖北省地区特点的群众体育评估体系。
作者:冯梦雅(湖北省体育局)
唐宏贵、林晓华、郭惠平、孙全根、文剑华、骆启义、
黄靖、孙计金、刘华容、裴 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