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体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企业只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并且都直接接受国家各级政府的领导。企业体育基本上是依靠企业单位有组织地开展活动来满足干部和职工体育需求的,这就是我们过去通常说的作为一种福利和公益事业开展的“职工体育”,它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及相应的国家政策指导下“单位社会化”的产物。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逐步进入了以社会转型和市场化转轨为标志的历史新时期,而传统的“国家政府集权——企业单位分散”的两极体制结构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国家做出积极吸引外资、鼓励私人办企业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调整,使企业单位的性质呈多元化趋势。在这一形势下的企业体育现状如何,其未来发展趋势又将如何,正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
1 企业体育的现状
1.1 企业体育的组织与管理状况
1.1.1 体育组织机构与管理人员配置情况
目前各被调查企业都有由高层负责人领导、由工会具体负责的领导机构和组织机构(个别外资企业由负责福利或经营的部门负责)。一般工会负责体育工作的是由1~2名干事兼管,只有一个企业配备有专职负责体育工作的干事。在有关体育的信息和经验交流方面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
1.1.2 体育经费投入与场馆设施情况
各企业都有一定数额的体育经费投入作为必要的经济支出(不包括体育场馆修建和大型设备的购买),经费投入的多少与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和企业对体育工作重视程度密切相关。体育场馆设施普遍存在数量不足和质量较差的问题,已构成制约企业体育发展的瓶颈。但外资企业在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方面明显好于本土企业。
1.1.3 体育活动的规划与组织运作情况
目前,企业体育活动的规划基本是围绕竞赛活动设计的。大部分的竞赛活动是在企业内部开展的,对外的比赛活动很少。
1.1.4 企业内体育协会与俱乐部组建的情况
企业内的体育协会和俱乐部组织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不但在数量上差距很大,而且现有的协会或俱乐部中还没有一家建立了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章程,也没有在企业主管部门正式注册。
1.2 企业职工的体育活动状况
1.2.1 体育人口与体育消费的情况
体育人口占被调查者人数的32.08%,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每月体育消费在50元以下的占55.66%,其中0消费的占1/3。
1.2.2 参加体育活动动机与不参加原因的情况
出于增进健康的需要而参加体育活动的职工占被调查者的大多数,但在中老年职工中,出于减肥健美和治疗疾病目的的职工也不少。绝大多数不参加体育活动的职工选择了缺乏兴趣和没有时间的因素。
1.2.3 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与地点选择情况
职工利用工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40.56%,比例最高,参加体育活动主要的地点是企业内的体育场地设施,在收费健身场所参加体育活动的职工比例最小。
1.2.4 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与项目选择情况
企业职工参加体育活动与朋友或同事一起的占56.32%,是职工最主要的体育活动形式。球类项目,特别是羽毛球和篮球占有绝对高的选择比例。
2 企业体育发展的理论思考
2.1 企业体育发展的客观条件与内在动力
2.1.1 社会转型是企业体育发展的客观先决条件
社会转型一词源于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发展社会学理论,是指社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渡过程。我国社会转型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从1978年开始走上正轨,并且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综合起来看,社会转型在客观上决定企业体育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转型过程的经济发展为企业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社会转型过程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是企业体育发展的政治保障;第三,社会转型过程人们的认识和观念的转变是企业体育发展的思想先导;第四,社会转型过程企业体育性质和目标的改变促成体育工作方针的变化。
2.1.2 体育对于企业的独特功能是驱使企业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体育对于企业发展的独特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体育对于企业职工个体的健身与娱乐功能;二是体育对于振奋企业职工的团队精神与凝聚功能;三是体育对提高企业知名度的特殊功能;四是体育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特殊功能。
2.2 影响企业体育发展的因素及其因子归类
2.2.1 影响企业体育发展主要因素的确定与分析
本研究经小范围测试后,在问卷中设定了28项影响企业体育发展的因素,由被调查对象选择认为最重要的3项,并按照选项的名次排序及得分依计算公式进行综合运算。
在影响企业体育发展居于前8位的主要因素中,第一位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一个企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有经济效益,抛开这一点,任何事情都无从谈起。第二位的是企业领导的重视。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企业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企业具有个性化和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也要求企业家在企业内部拥有崇高的信誉和绝对的权威,企业决策层对于体育的认识和态度,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及体育与企业文化关系的看法,将决定其对企业体育的态度。第三位的是职工的参与意识,企业体育最终的主体或实践者是每一个具体的企业职工,职工对于体育的认识和参与程度是决定企业体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企业的场地设施条件和经费保证居于第四和第五位,从整体上看,这两项也是企业体育发展的必备条件。
2.2.2 影响企业体育因素的因子归类分析
R型因子分析是把众多的指标、信息进行科学合理归纳的优选方法。本研究将以上全部的企业体育因素指标做因子归类分析,把28个原始变量的耦合信息量,通过统计学运算筛选出其特征值大于1的6个贡献率最大的因子,6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67.603,可以反映整体信息量的基本特征,由此确定6个因子为 28个原始变量的主要成分。即基本保障因子、领导管理因子、组织运作因子、职工认知因子、效能作用因子和文化建设因子。
2.3 企业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企业体育工作的管理普遍存在着权力、责任落实不到位,分工不明确,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的弊端。第二,企业对体育的多种功能尚认识不足,体育工作缺乏组织规划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体育场馆设施严重不足。第三,体育活动组织运作的方法过于传统陈旧,重视形式而不重视效果,经费的来源渠道和使用渠道都过于单一。第四,企业对于体育工作宣传的力度不够,职工自主组办的体育协会和俱乐部数量少,职工积极性和潜力没有发挥出来。第五,企业职工对参加体育活动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体育消费意识不强,体育还没有真正成为广大职工的生活需要。第六,企业有关体育的体制和制度创新不够,体育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方法还没有跟上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管理运作过于封闭。
3 企业体育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3.1 企业体育发展的战略地位
国际上早在20世纪的前期就已经提出了“一切体育为大众”的理念,到了20世纪60年代,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大众体育开始被人们普遍接受。二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恢复期和经济快速增长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享受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出现很多的问题和困扰。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使企业及企业职工的数量急剧增加,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使人们的身体运动机会减少,而且工业化社会的竞争使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所以,世界各国政府开始对大众体育的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并加大投入的力度。从形成一定的理念并制定出国家体育发展战略,到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从舆论宣传,到体育的基础场地设施建设,都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
我国在推进大众体育发展方面也顺应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的需要,企业体育在大众体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我国是处在一个相对复杂的社会转型过程,所以,有很多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殊性。有学者认为,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原有的职工体育模式已不能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且与企业的经济行为发生严重冲突,已无法适应新时期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因此,必须重视企业体育的研究,使企业体育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动脉,为推动企业的发展和大众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3.2 企业体育的发展趋势
本研究依据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和企业以及体育事业发展的中观背景,对企业体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如下推测:第一,企业将会不断提高对体育工作的认识,体育也将会成为越来越多的职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人口的数量将大幅度增加;第二,企业体育与企业文化的联系和融合将更加紧密,企业体育将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动脉;第三,企业体育的目标和功能在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发展的同时,还将出现个性化的发展趋势;第四,企业体育将渗透到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与企业效益和企业发展高度相关;第五,体育行政将实施目标管理并向指导型和开放型转换,职工自发建立的体育组织大量增多,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将日益紧密;第六,随着时间的推移,职工的体育价值观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职工体育骨干将会更好地发挥桥梁作用,体育将使职工的人生体验更加丰富多彩。
3.3 企业体育的发展模式
“模式”一词有多种解释,通常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它是对所研究现象的概括和简明表述,力求突出这一现象的主要的、基本的特征,以便获得对其本质的认识。本研究探讨企业体育的发展模式,是综合以上的调查、分析及后文的企业体育发展对策的研究,对未来企业体育的发展做整体性描述。应当说明的是,此模式只是一个整体的概括,不排除个别企业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个性化的发展模式。
应当强调的是,企业体育的发展需要走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框架内,把企业体育的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统一起来。在具体的操作上,企业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避免行政命令、一刀切式的做法,走出只注重形式而不重视效果的怪圈,提倡运行机制非指令化、活动内容多样化、活动形式小型化和经常化、组织体系网络化以及经费来源多元化的操作方法。
3.4 未来企业体育发展的对策
3.4.1 提高对企业体育工作的认识,改变陈旧的工作思路,更新观念。
3.4.2 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步伐,重视体育工作实际效果。
3.4.3 制定企业体育的长远发展规划,并使之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
3.4.4 重视资金的有效投入,扶持企业内体育协会和俱乐部的建设。
3.4.5 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在职工中培养体育骨干力量。
3.4.6 加强对职工的宣传工作,促进职工对体育的全面认识。
3.4.7 保持和发扬企业原有的优良传统,重视企业体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造与创新。
3.4.8 以人为本,加强横向联合,使企业体育与社区体育紧密结合。
作者:何冰(广州体育学院)
胡耿丹、刘夫力、郭琴、郑小苹、梁俊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