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人口研究

1   排球人口的理论探索
1.1  排球人口的概念及其分类
排球人口的理论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其中首先应界定排球人口的内涵和外延,并以此为出发分点确定排球人口的分类标准。
1.1.1  对“人口”概念的认识
    任何一种人口都可以按不同的标志或标志组合进行划分,而且无论何种类别的人口都必然具备以下三个要素:第一,按某种特征标志划分出的个体的数量规模,即人口规模;第二,按特征标志划分出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的结构状况,即人口结构;第三,按某种特征标志划分出的个体的空间分布,即人口分布。人口的规模、人口的结构及其人口的空间分布是组成任何一种类型人口的三个要素。
1.1.2  “排球人口”概述
    排球是一项人们喜爱的体育项目,有众多的人经常参与排球运动或者观看排球比赛等,用“排球”作为“人口”的限定词,就限定了一个与排球存在某种关系的所有个体组成的人群;其次,与排球存在某种关系的个体具有一定的规模、结构和分布,从人口的构成要素来看,排球人口满足了人口构成要素的要求,即人口的规模、人口的结构、人口的分布,可以说排球人口在人口学上作为一种人口是成立的。
1.2  排球人口的判定
    “与排球这一运动项目有某种关系”包括生产、销售排球者;排球产业管理者、亲身参加排球运动的;通过广播、报刊、电视等收听观看排球比赛的等等,在具体操作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不利于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因此,进一步明确排球人口中的“某种关系”,使其在操作过程中具有“唯一”的特性,是研究排球人口的重要前提。
1.2.1  对排球人口内涵的深入思考
    排球人口区别于其他人口的本质特征是“排球活动”。是否从事排球活动是判别排球人口的唯一标准。按照这一标准,通过媒体或到现场观看、聆听排球比赛的人不计算在排球人口之内,对从事排球管理、排球产业的有 关人员以其是否经常、直接参与排球运动来衡量是否是排球人口,如果经常、直接参与排球运动则是排球人口,否则不能算作排球人口。
1.2.2  排球人口判定标准的专家评定
    (1)对活动的频度、时间、强度三方面的评定
    本文按照《中国体育人口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中的中国体育人口中的判定的思路,采取的相同的方法,设立多种排球人口判定方案集,然后进行专家征询,在征询基础上对专家意见作统计处理,共进行了两轮,最终以方案3得分最高,据此,可以认定方案3是专家认可的最佳方案。
    (2)对年龄的评定
    对排球人口调查的起始年龄,也采用了专家问卷的方式,初定13岁、16岁、18岁三个起点,发放了20份问卷,回收20份,最终专家确定调查起始年龄为13岁。
1.2.3  排球人口判定标准的确立
    经过专家评定结果,最终确定的排球人口判定标准是,13岁以上的人口在过去的一年里:每周身体活动频度2次或2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2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本文的排球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以增进身心健康或提高运动成绩为目标,以亲身参与排球活动为共同标志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而且这个标准经验证,能够涵盖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等方面的排球人口。
1.2.4  排球人口的分类
    借鉴体育人口的分类方法将排球人口划分为:实质性排球人口与非实质性排球人口,当然体育人口与或然排球人口,终身排球人口与间断排球人口,主动排球人口与被动排球人口,看的排球人口与实践的排球人口,城市排球人口与乡村排球人口等等。
    结合我国的地域特点,可将排球人口分为南方排球人口与北方排球人口,其中又将二者各自分为中学排球人口、大学排球人口和社会排球人口。
2  排球人口的实证研究
2.1  抽样方法及调查概况(略)
2.2  排球人口结构
2.2.1  排球人口的年龄结构
    排球人口调查的起始年龄是13岁,根据调查的实际,将排球人口的年龄结构分为中学生排球人口状况、大学排球人口状况,社会排球人口状况。社会排球人口分为五个年龄阶段统计,25~35岁,36~45岁,46~55岁,56~65岁,65岁以上。
    从调查可以看出,排球人口的年龄结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学生阶段(中学、大学),这个阶段的人口比重占全部调查的78.22%;第二阶段为 25~45岁,这个阶段的人口比重占全部调查的14.67%;第三阶段为46岁以上阶段,这个阶段的人口比重占全部调查的7.11%。
2.2.2  排球人口的性别结构
    调查显示,排球人口的性别结构比中学阶段与大学阶段、社会阶段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在中学阶段,女生欢迎排球的程度远远超过男生,大学和社会人口中排球人口的性别结构比高于中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比,这可以说明男性排球人口多于女性。
2.2.3  排球人口的文化结构
    调查表明,中国排球人口的文化结构以大学为主,占54.22%,说明排球人口中高学历的人占主导。在以性别区分的文化结构中,男性的大学学历者明显高,女性大学与高中学历者相对比较靠近。
2.2.4  排球人口的职业结构
    在分析排球人口的职业结构时仅涉及社会排球人口,本次调查涉及的社会排球人口共有49人,占排球人口总数的21.8%。调查表明,排球人口的职业主要集中在文教卫生和管理人员中,两者合起来的比重高达79.60%。
2.3  排球人口的活动情况
    本部分的调查均为多选题,根据选项选中的次数,来判断排球人口的参与程度和参与率。
2.3.1  活动项目及其参与特征
    本研究将软排、沙排、气排同时作为调查项目,并且通过调查希望能够揭示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对上述四个项目的参与程度。
排球人口中参加活动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排球、气排、软排三个项目上,沙排受场地限制,人数明显不足。
    从选择频率上看,中学生喜爱软排与气排的比率高于排球,说明软排、气排的柔软、球速慢,技术要求低,活动方式灵活等特点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大学生选择的频率依然集中在排球。社会排球人口的选择集中在气排球上,说明气排球更适合这部分人群。从性别上看,中学女生参与排球活动的热情高。
2.3.2  活动场所及其选择特征
    单位或学校场地是各个年龄阶段、不同性别人员共同的首选活动场所。住宅空地和公园广场的选择人数不高,海滩是季节性比较强的活动场所,因此选择率很低。收费场馆的选择率说明排球人口在这方面的投资不足或者针对排球的收费场馆太少。从性别上看,对活动场所的选择没有明显差异。
2.3.3  活动的人际环境及其选择特征
    调查表明,同伴形式、单位或学校组织形式是所有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共同选择,在社区组织形式上,社会人口的选择占比重很大,俱乐部形式最少。
2.4  排球人口活动的动因
    调查表明,中学生、大学生、社会人员活动的主观动因的前两项都是强身健体、娱乐消遣,在第三、四位的修身养性与交流交际中,中学生更重视交流交际,大学生与社会人员重视修身养性。在减肥健美选项中,女性学生的比重明显高于男生。
    调查显示,单位或学校影响和学校培养占客观动因的第一、二位,因此在学校学习期间对学生进行排球教育是培养和扩大排球人口的关键。
2.5  排球人口的南北方比较
    调查显示,南方的排球人口占总排球人口数的72.4%,大大超过北方,中学的差距是60.8%,社会排球人口的差距达到79.6%,可见排球运动在南北方的开展有很大差距。
3  研究启示
3.1  排球人口主要集中在学校,加大学校开展排球活动的力度,是扩大排球人口的重要举措。
3.2  排球活动受气候的影响较大,扩大南方排球人口的同时,要想方设法为北方参加排球活动的人员提供合适的场所,来扩大北方排球人口。
4  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4.1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调查问卷的发放中,社会人口调查问卷的回收率、有效率均低于学校人口,这一点对整个调查结果的影响程度应作相应的分析。
4.2  南方排球人口的状况,大学、中学、排球运动的开展状况没有单独进行调查分析。
4.3  排球人口的城乡分布,没有进行专项调查也就无法分析。
4.4  由于调查的经费、时间、能力所限,调查面不够广,影响了调查数据的质量。
    作者:葛春林(北京体育大学)
          俞文东、张毅超、尹洪满、吴晓阳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