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泉庄体育研究
本课题以山东省临沂市小康示范村——沈泉庄村为个案,探讨在小康社会中该村的体育现状,包括农民体育价值观的发展变化、村落体育的组织与开展、小康社会建设与村落体育的互动、村落体育的功能、及其村落体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1 沈泉庄体育
1.1 大集体时代的体育活动
在贫穷困苦的日子里,沈泉庄村民的生活是单调乏味的,除了一天到晚的劳作以外,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村里有一支秧歌队,也是为政治宣传服务,很少具有体育活动的意境。
1.2 改革开放以后的体育活动
1.2.1 老年公寓体育
(1)集体生活初期:体育活动热情空前
2000年元旦,沈泉庄村120名老人入住老年公寓,从此又过起了集体生活。一开始,在这里有一套较为严格的生活作息制度,平日比较松散的老年人有了一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这也为集体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组织保障。
娱乐室内有一台电视机,一个台球桌,两个纸牌桌,两个象棋桌。刚从繁杂的家务中解脱出来的老人们对这些娱乐活动有着空前的热情。2002年春天,本村退休教师徐荣昌组织老人进行集体体育活动。一是组织老年人出早操。二是组建秧歌队。三是学跳集体舞。
(2)教堂走进公寓:体育活动受到冲击
老年公寓内设有一个教堂,信教的老人多达38人,占总数(98人)的36.73%,他们主要信耶稣教,还有佛教等。调研发现信教者一天聚会祷告的时间大约在5个小时左右,很少出来锻炼身体。
(3)老年体育:任重而道远
在老年公寓里注重的是环境的绿化和地面的硬化,对于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所需的活动场地问题尚未引起高度重视。调查表明,老年人健身的主要体育活动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散步慢跑,占被调查者的76.4%,打台球的占11.1%,还有跳绳、扭秧歌等,相对来讲,这里的体育活动项目还比较单调,老年人健身的手段还比较单一。
1.2.2 学校体育
(1)经费充足,硬件建设齐全
华盛教育中心现有1个250米的煤渣跑道田径场,2个排球场地、2个篮球场地、1个室内乒乓球室、4个室外乒乓球台、1个足球场、1个100多平米的舞蹈室,共投资71万元,还购置了6.7万元的体育器材,根据需要每年都添置几千元的器材。
(2)体育师资专业化、年轻化
在1997年以前,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学生的体育课由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兼任。现在学校共有5名体育教师,平均年龄26.4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而且都达到了本科学历,师资队伍年轻化、专业化。
(3)体育教学能够正常进行
每周小学三节、中学两节体育课。区教育局不再统一规定教学内容和进度,完全由体育老师自己把握。小学的体育课主要以游戏内容为主,学生都很喜欢上体育课。沈泉庄村初中生对体育课的满意度比较高,达到79.4%,明确表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仅占3.0%。
(4)体育中考促进快速发展
临沂市从1992年开始实行体育中考,体育测试成绩占30分直接计入总成绩,这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全面贯彻落实,提高了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加强了体育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学生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5)面临的问题
课外体育活动不能正常开展。调查发现,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3次或3次以上的同学比重较小,仅达到25.0%。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普通中小学校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含体育课)”的规定相左。学生不能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原因主要是有学习压力、老师在课外活动时间上文化课,还有缺乏场所器材、没老师指导等原因。
运动训练面临生源困境。随着高中的扩招,对运动员的招生优惠政策不再具有吸引力。日渐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下降,学生家长很少支持子女参加学校运动队。
体育中考改革带来负面影响。从2006年起,临沂市对体育中考政策进行了改革,学生的体育成绩不再计入中考总分中。这一政策无疑又会给如火如荼的中学体育带来消极影响。
1.2.3 村内体育
(1)场地设施不断完善
2004年,沈泉庄村投资120多万元建起了大型的村民健身广场。2006年4月,在健身广场上安放了价值3万元的体育健身器材,村里还有一个标准篮球场地,从开展体育活动所需要的场地器材条件来看,沈泉庄村已经基本具备。
(2)村民正向体育价值观初显萌芽
有36.8%的村民不同意“干农活没有必要锻炼身体”的说法,而明确表示同意的仅占19.8%; 60.4%的村民不认同体育锻炼是浪费时间,仅有13.2%的村民认为体育是城里人的事情; 71.7%的村民认为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健康。
(3)广场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集健身、休闲、购物功能于一体的喷泉广场的建立,为村民提供了健身和娱乐休闲的好场所。在参加过体育锻炼的95个村民中,有55.8%的选择在广场参加健身活动。
(4)面临的问题
体育健身手段单一。农民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内容,与当地农民的经济状况和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而且还受当地传统文化和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的影响和制约。在村民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中,自由活动、慢跑或长走、健身器材活动排在前三位,而其他项目在农村的开展还需要时日。
集体性体育活动缺乏。在村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中,个人锻炼的占40.6%,群体性锻炼的占59.4%,这说明体育锻炼“强身、健心、睦邻、乐群”的功能初步得到了体现。但是,由村集体组织的体育活动严重缺乏,每年仅有一次春节前后的秧歌队表演。
体育还远未成为闲暇活动的主要内容。村民在闲暇时间的主要活动排在前三位的是看电视或听广播、串门聊天、逛街赶集,而有意识地去参加体育锻炼排在第七位。
成年男性村民还未成为体育活动的主体。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中,主要是学生和女性中老年,而男性中青年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很少,这与他们工作任务繁重、生活压力大有一定关系。
1.3 沈泉庄体育发展的问题
1.3.1 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体育发展相对落后
沈泉庄村经济基础雄厚,村民生活富裕,医疗保险、养老等福利事业迅速发展。但是,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的体育活动还未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方面,就全体村民而言,体育的需求不够“旺”,另一方面,部分村民的体育健身需求还难以得到完全满足。
1.3.2 村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对于村落体育的发展,能否取得村领导的支持是决定性的因素。目前来看,村领导对体育还缺乏认识,不够重视。
1.3.3 舆论宣传不力
调查发现,了解《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仅占被调查村民的12.3%,这足以说明有关体育职能部门和村委会的宣传工作没有落到实处,这也是导致农民体育参与意识不强的一个主要因素。
1.3.4 人文关怀不够,老年人离体育越来越远
沈泉庄村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几乎没有什么体力劳动。按常理来讲,沈泉庄村的老人应该是村落体育活动的主体,但由于村集体和子女在精神生活上对他们关心不够,很多老年人渐渐走进教堂,离体育越来越远。
1.3.5 场地器材不足,影响村民体育参与
在影响村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众多原因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缺少活动器材、缺乏活动场所和没有空闲时间。沈泉庄村有强大的集体经济实力,作为村里的一项公益事业,对体育的投资更应该加大,来解决场地器材问题。
2 小康社会与村落体育的互动
2.1 小康社会建设推动村落体育发展
2.1.1 经济发展是体育发展的前提
发展村落体育,开展农民健身活动,经济实力是其基础和先决条件。到2005年,沈泉庄村人均收入已达到11000元,村里先后投资120多万元建起了健身广场,购置3万元的体育健身器材,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2.1.2 小康社会建设促进村民正向体育价值观的形成
在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沈泉庄村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村民对体育、健康和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观念正逐步深入人心。
2.1.3 小康社会使村民体育生活化成为可能
沈泉庄村现在已初步实现了农村城市化、农民工人化,农民已从土地上解脱出来,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村民余暇时间增多,对文化生活有了更为旺盛的需求,体育也会逐渐成为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2.1.4 新农村建设为村落体育发展提供历史契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体育总局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来推进新农村建设。村里除了已经建好的集休闲、健身和购物于一体的喷泉广场外,现正准备投资上千万元兴建沈泉庄文化中心,大型体育场馆和健身设施一应俱全,这就为沈泉庄体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2.2 村落体育发展有助于小康社会建设
2.2.1 体育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农村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需要强健的体魄与聪明才智的结合,发展农村体育也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沈泉庄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应是其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2.2 体育能提升村民人力资本
体育通过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来提升人力资本。在沈泉庄村,随着体育活动的不断开展,村民参与程度的不断加大,体育提升人力资本的作用就愈加明显。
2.2.3 体育能促进村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沈泉庄村和城市之间物质差别基本趋于消灭,村民们在寻求精神文化追求时,对体育逐渐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并正逐渐把它作为生活的一个内容。
2.2.4 体育可营造村落社区的和谐环境
3 村落体育特征与功能
3.1 村落体育特征
3.1.1 组织的松散性和形式的灵活性
受长期养成的小农习惯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村民缺乏一定的组织纪律性,而村干部的工作重心也主要放在抓经济发展,村民参加体育锻炼时组织还很松散。就开展体育锻炼活动的形式而言,村落体育也是丰富多样,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3.1.2 时间的季节性和内容的乡土性
尽管沈泉庄村已经发展成为非农化的村落社区,受传统习惯影响,体育活动的季节性依然十分明显,如秧歌队只在春节前后组织。现代体育项目不断走进村落社区,但具有巨大感召力的仍然是具有乡土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如秧歌、跳绳、踢毽子等。
3.1.3 参与对象的广泛性和活动群体的不平衡性
在沈泉庄村,村民对体育健身逐渐有了新的认识并参与其中。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幼儿园孩童,在健身广场都能找到他们的身影。但是,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呈“两头多、中间少”的年龄分布特征。
3.1.4 体育功效的积极性和无序的偏向性
体育除强身健体,还可促进邻里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余暇时间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和谐的村落社区环境。但村落体育多以自发性形式出现,缺少有效的组织和领导,容易使体育活动的功能偏离正常方向,沈泉庄虽然还未明显表现出无序状态下的偏向性,但也应引起高度关注。
3.2 村落体育功能
3.2.1 有利于村落社区的整合
村民通过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促进交往和联络,加深村民之间的感情,消解村民之间潜在的冲突和矛盾,增加村民的村落社区认同感,构建稳定和谐的村落社区。
3.2.2 传承民间体育文化
民间体育项目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如扭秧歌、拔河比赛、荡秋千、踢毽子、滚铁环等,通过这些传统体育习俗活动,可以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化。
3.2.3 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支柱。体育所具有的强健体魄、娱乐身心、陶冶情操、振奋精神、团结合作、拼搏进取的特殊功能和作用,给村落的精神文明建设输送“能量”。
3.2.4 规避社会秩序的失范
沈泉庄村的“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信教活动的盛行,很多老人信教的目的就是治病消灾、求神保佑健康,而体育最本质的功能就是强身健体。沈泉庄村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具体实例是秧歌队的负责人说“以前搞封建迷信活动的老人,自从进了秧歌队,她们就都不信那个了”。
3.2.5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体育的发展,增强了广大村民的体质,提高生产力,服务于物质文明建设;促进、形成了和谐的村民关系,增强村落的凝聚力,服务于政治文明建设;还培育村民先进的思想观念,繁荣社区的先进文化,改善村民生活质量,引导村民移风易俗,提升村落的文明程度和村民的文明素养,服务于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4 村落体育发展制约因素
4.1 正向的村落体育价值观尚未形成
4.1.1 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开展村落体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倡中庸轻竞争。第二,反对个人“出头”。第三,重文轻武,轻视劳动和体育运动。
4.1.2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将现代的体育活动方式作为示范,对当前农村体育进行管理与指导,盲目遵循城市体育的做法,就是漠视“传统”与“现代”的辨证关系。在沈泉庄村,从物质生活的角度看,村民确实进入了现代化,但从村民的文化素质、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看,离现代化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现代体育项目的强行介入,对大多数村民来讲,可能还不能马上适应,而一些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却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这就形成了在体育文化领域“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4.1.3 村民认识的误区
在对村民的访谈中,仍有很多村民认为参加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这说明村民对体育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影响村民对体育的积极参与。
4.2 政府职能缺位
4.2.1 机构重组导致职能弱化
罗庄区在机构改革中,区体委和文化局合并,改组成文体局。在罗庄区下辖的八个街道办事处,没有一个办事处设立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而文化站也残缺不全。沈泉庄村体育,除了春节期间的秧歌外,基本上处于无组织状态。
4.2.2 体育社会指导员形同虚设
调研发现,当地体育主管部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从未进行过培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临时造册。
4.2.3 文化阵地萎缩
农民需要文化生活,不用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形式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不健康的文化就会乘虚而入。在2005年调研中发现,随着文明社区检查评比的结束,文化活动室早已关门、几副体育健身器材在杂草中已锈迹斑斑。
4.2.4 体育未纳入政绩考核
一个没有对农民体育行为和特征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的农村小康社会的评价体系,是不完整的。只有对体育工作进行量化考核,才能调动领导工作的积极性。把体育工作纳入考核体系,像计划生育、社会治安那样要有明确的指标。
4.3 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4.3.1 农民与市民:不平等的公民待遇
城乡二元结构,人为地造成了一种城乡分隔的局面,市民和农民享受着不同的公民待遇,加大了市民和农民的差别,城乡体育差异的格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这种状况,与农村体育资源短缺、体育人口比例较低亦形成互为因果的关系。城市居民可享受到许多福利待遇,其中包括城市居民的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活动组织等),而农村居民则没有享受到这样的公民待遇。
4.3.2 城市与农村:不平衡的体育投入
从国家执行的财政分配体制来看,在城市社区建设资金方面给予很大的优惠,这促进了城市体育的发展。要素的不平等流动使得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我国的财政支出绝大部分在城市,城镇人可以享受到各种社会公共设施的方便,而农村居民则很难享受到,这其中包括公共体育场馆和设施。不平衡的资金投入,使城乡之间的体育场地分布也不平衡。
4.4 民间信教和习俗的负面作用
4.4.1 信教的“保健康”替代了“体育锻炼”
在村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较快提高的同时,他们的日常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显得非常贫乏和单调,这就很难满足村民越来越高的精神生活需求。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下降,寂寞感也日益强烈,因此相当部分的老年人信了教。沈泉庄的调查反映,村民信教的初衷是求身体健康。信“教”本无可非议,但 “教”的“保健康”往往替代了“体育锻炼”。“教”的负面作用影响了村落体育的开展。
4.4.2 民间不良习俗重新抬头
近来,在沈泉庄社区,一些民间不良习俗又重新抬头,如看风水、续家谱、修寺庙、建教堂等。民间不良习俗,占去了村民很多时间,使村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缺少了时间和精力上的保证,而且对村民现代生活方式和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许多不利影响。
5 建议
强化政府职能,提高领导认识;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加强舆论宣传,扩大村落体育人口;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辐射功能;利用节日农闲,开展乡土体育;借助“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好村落健身场地;发挥文化精英作用,实现“大传统”和“小传统”的互动;加强对村落带头人的培养。
作者:虞重干(上海体育学院)
郭修金、奚凤兰、张基振、刘炜、李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