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天津市、西宁市、济南市、武汉市、广东省深圳市、浙江省金华市、山西省长治市7 个大、中、小城市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无业失业半失业者等9个不同阶层18~60岁(主要是考虑到社会分层受收入、职业等因素的影响)的在职居民为研究对象。
1 我国城市不同社会阶层居民的体育现状
(1)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的体育意识
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的体育意识除了“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以外,其它8个阶层的体育意识普遍较高,都有50%以上的居民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 或“重要”。只有“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有半数以上(61.7%)的居民认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一般”、“无关紧要”、“不重要”。这个阶层的居民可能谋生的压力较大,还没有更多的精力顾及闲暇生活的安排。可见,对大多数阶层的居民而言,体育意识观念较强。
(2)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居民每周锻炼的次数达到1次以上的,占总调查人数的47.2%,产业工人阶层达到45.1%,专业技术人员阶层达到39%,办事人员阶层达到38.7%,私营企业主阶层达到33.7%;而其它阶层每周锻炼次数1次以上的居民比例都在30%以下,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是27.4%,个体工商户阶层是25.9%,经理人员阶层是26.9%,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是26.7%。而各阶层居民每周锻炼次数达到“体育人口”标准的3次的比例则更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35.6%,经理人员阶层是17.1%,私营企业主阶层20%,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是25.8%,办事人员阶层是27.9%,个体工商户阶层是20.5%,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是21%,产业工人阶层是29.4%,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是16.7%。其中以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和产业工人阶层占的比例分别位于第一位和第二位。
(3)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长度
不同阶层每周锻炼达到1次以上的居民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长度令人欣喜,各个阶层60%以上的居民能达到30 min以上(包括30 min),这样会提高体育锻炼的效果,大多数体育项目如果锻炼的时间太短,那效果恐怕会不明显,故体育人口划分标准中有一条规定:每次锻炼的时间长度要在 30 min以上(包括30 min)。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有些居民每次锻炼的时间超过2 h,虽然目前关于不同的项目每次锻炼的时间没有硬性的规定,但是还是要防止“过犹不及”,避免由于过度运动而引起一些运动损伤,如电视剧《西游记》中“唐僧”的扮演者——迟重瑞先生,坚持在跑步机上跑步长达12年的时间,后来导致了膝盖劳损,因此每次锻炼的时间要适可而止。
(4)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段
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大多集中在早上和晚上,我国居民有早睡早起的习惯,另外,以前普遍认为早上的锻炼效果比较好,所以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早上最为集中。其次,部分上班族选择星期六、日、节假日进行锻炼,选择“上班间隙”进行锻炼的人非常少。
(5)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坚持体育锻炼的年限
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坚持体育锻炼的年限从总体上来看,都比较短,超过50%的以上的不同阶层居坚持体育锻炼的年限都在5年以下,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在1年以下,这说明要养成我国居民的体育锻炼习惯,使体育锻炼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6)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受我国长期提倡的“体育具有健身功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等观念的影响,我国城市各阶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还是以“增进健康”的占大多数;占第二位的是“消遣娱乐”,这与我国近些年来提倡“快乐体育”的观念有一定的影响;排第三位的是“减肥、健美”。
(7)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促成因素
关于“您是在谁的影响下开始进行体育锻炼”的回答排位依次是:“自己爱好”、“同事朋友”、“家人、亲戚”、“大众传播媒介”、“其他”,巧合的是这个顺序是各个阶层一致的,这也是本次调查中唯一各阶层的回答基本一致一道题。
(8)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地点选择
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地点主要还是集中在住宅小区空地、免费的体育场馆、公园广场、公路街道边等地;涉足收费的体育场馆较多的阶层是:私营企业主阶层、经理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这几个阶层居民首选的锻炼地点为“收费的体育场馆”的人数比例都超过了调查总体的5%,私营企业主阶层甚至超过了10%,达到了11.5%,这与这几个阶层的收入较高直接相关。
(9)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形式
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形式以“个人锻炼”为主,除了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以外,其它阶层居民的锻炼形式以个人锻炼为主的人数比例都超过了 40%,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经理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甚至超过了60%,分别为,73.3%、73%、67.6%、62.7%;除了“个人锻炼”的形式以外,排在第二位的是与“朋友、家人、同事一起锻炼”的形式,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32.7%)、个体工商户阶层(28.6%)、专业技术人员阶层(25.3%)。
(10)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锻炼的内容
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锻炼的项目比较丰富,跑步和散步、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篮球、下棋、踢毽子、瑜珈、自行车、体操、健身器械、保龄球、高尔夫球、太极拳、跳舞、轮滑、体育旅游……等等,可谓是名目繁多。其中有一个项目在各阶层中都开展得比较普遍,那就是跑步和散步,除经理人员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这两个阶层“跑步和散步”排在第二位以外,其他阶层都是排在第一位。
(11)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对体育知识的了解程度及知识来源
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对体育知识的了解都不尽如人意,各阶层选择“很”和“了解”选项的比例都比较低,只有三个阶层的居民选择这两项的人数比例超过 20%,它们分别是:办事人员阶层(28.6%)、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22.6%)、专业技术人员阶层(22.3%);“有所了解”和“不了解”的居民占大多数。而大多数阶层的体育知识来源主要是大众传播媒介,其次是上学时学习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身边的人(家人、亲戚、朋友、同事等)、社区内的宣传栏、上培训班。而来源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比例很低,除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的居民接近10%(9.7%)以外,其它阶层的比例都相当低
(12)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运动损伤情况
各个阶层在体育锻炼中都有不同比例的居民曾遭受过运动损伤,除了经理人员阶层以外,其余的阶层曾有过运动损伤的比例都超过了10%,有的阶层的比例接近20%,如:产业工人阶层是18.7%、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是18.7%,有的阶层甚至超过了20%,办事人员阶层是2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是 23.6%、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20.9%。这与我国各阶层居民的体育知识了解程度较低直接相关,这个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会极大地影响居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也会降低锻炼的效果。
(13)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锻炼的效果
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自评的锻炼效果总体来说比较好,各个阶层都有20%以上的居民认为坚持体育锻炼以后“身体、心情都比以前好”,甚至有的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达到占50%以上的居民认为坚持体育锻炼以后“身体、心情都比以前好”,产业工人阶层也有接近48.9%的居民有相同的感受,其它阶层居民认为坚持体育锻炼以后“身体、心情都比以前好”的人数比例分别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为45.3%,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为42.7%、产业工人阶层为 41.1%、办事人员阶层为38.3%。
(14)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锻炼的体育锻炼预期
我国城市不同阶层中每周锻炼1次以上的居民大多数都毫不犹豫地认为以后还会持之以恒的坚持体育锻炼,很多阶层回答会坚持下去的人数比例占总数的70% 左右,如:个体工商户阶层67.8%、专业技术人员阶层68.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69%;有的阶层甚至超过了70%,如:办事人员阶层73.3%、产业工人阶层71.4%、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71.2%;只有三个阶层持肯定态度的比例较低,分别是经理人员阶层36%、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41.3%、私营企业主阶层46.8%。经理人员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居民可能是由于时间上不能够保证,所以预期不明朗,而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主要是生活的压力太大,对未来比较迷惘。
(15)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参加体育社团的情况
我国城市各阶层居民参加体育社团的人数比例都较低,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比例比其它阶层要稍高,但也不超过20%,其它阶层都在10%以下。所以我国城市各阶层居民参加体育社团的人数比例还是相当低地。这从我国城市各阶层居民没有参加体育社团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必要”、“不知如何加入”也说明了这一点。
(16)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的体育消费现状
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的体育消费额度;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的体育消费支出用途;自我体育消费预期.
(17)影响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体育参与的因素
影响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体育参与的主要原因有:没有时间、认为体育锻炼没有意义、没有兴趣、身体好用不着锻炼、不懂方法不知如何锻炼、身体不好不宜锻炼、没有场地没法锻炼,其中尤以没有时间的比例最高,在偶尔或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不同阶层居民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由于没有时间,经理人员选择“没有时间”选项的比例达到31.6%,私营企业主占20.1%,其它阶层由于这个原因影响体育参与的人数比例也大都接近或超过10%。因为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在职群体,所以由于工作、家务方面占用的时间较多,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体育参与的时间。调查发现,各阶层在闲暇时间里“学习、查资料、逛街购物、做家务”等活动占用的时间比较多,而“进行体育锻炼”在人们的闲暇时间里排位比较靠后。
2 存在的问题
城市各阶层居民的体育意识有很大提高的空间;城市各阶层居民体育锻炼的频率较低,体育人口比例太少;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远未形成;参加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很低;城市各阶层居民有过运动损伤经历的比例较高,锻炼的科学性亟待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率太低;体育消费水平低。
3 对策
加强体育科普工作;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关注城市弱势体育群体,提高城市中下层居民的体育人口;发挥社区的积极作用;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率,发展体育志愿者;开拓体育市场发展休闲体育项目、体育旅游。
作者:李军(天津体育学院)
邵雪梅、李相、黄霆、邵淑月、姜达维、孙延林、叶加宝、梁进、王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