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我国民俗体育发展

1   研究目的
    依附于农村传统文化土壤生存的民俗体育,在农村城镇化发展趋势下,步履维艰。为保持体育文化生态多元化,也为民俗体育在新时期健康传承,有必要通过分析城镇化对其发展、演变的影响,以探寻民俗体育活动演进的规律,促进民俗体育与现代社会的结合,使其适应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战略而良性发展。同时,也为更广大农村地区在未来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2  研究方法
    田野工作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
3.1  张江镇个案
    城镇化后,张江镇撤生产队建居民区,镇政府对原居住方式进行了重新布局和调整,基本打破了以前村落式的居住方式而改为社区式的居住方式,并投入500多万元加强了居住地周边环境的建设。
    在社会成员结构上,张江镇70%以上的农业人口改变了传统的农民身份,有着与城市人一样的上下班制度;在居住结构上,张江镇各行政村村民改变了以前家族式的村落居住形式,过着城市社区居民的生活;在社会组织管理结构上,由过去传统行政村管理模式变为以城镇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社区管理模式。
    生产方式变迁,变传统的农业生产为轻工业生产。
    城镇化后,村民改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追求物质享受的生活方式,变为注重追求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城镇化后,村民由过去的信仰迷信巫术、讲排场、摆阔气的遗风,转变为建立了信科学、重技术、重教育的新的价值信仰。
    在对张江镇人城镇化前后民俗体育活动的目的和动机调查中发现,城镇化前人们对民俗体育的功能的认同度不高,而现在人们对民俗体育各种功能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如对“调节身心”的功能认同度占61.7%,对“交际会友”功能认同度占60.7%。
    农民对民俗体育的消费在城镇化前主要集中在100元以下,占83.2%。而城镇化后人们对体育的消费在200-500元的占55.6%,其中体育消费在500元以上占16.8%。并且在调查中也发现“花钱买健康”与“请客吃饭、不如请客流汗”的民俗体育消费观已经成为这里人们的一种时尚。
    从余暇时间活动内容来看。以前,余暇时间参与 “打麻将”、赌博者占41.1%。城镇化后,选“打麻将”作为闲暇活动内容的只占7.0%,而选民俗体育活动者占78.0%。
    从健身活动内容选择来看。以前,农民由于缺少场地、器材和活动组织人员,参与健身仅能在村落四周跑跑步、打打拳。城镇化后,新的居委会的居住方式和生活环境促进了民俗体育团队的建设,现在全镇居民已经有了滚灯、鱼灯舞、腰鼓、秧歌、舞狮等30多只民俗体育团队。
    城镇化前,政府的工作重心主要是放在抓农业生产,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上。虽然也有体育管理工作的内容,但多数是现代竞技体育,与当地老百姓不相宜。城镇化后,政府把搞好民俗体育活动,丰富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成为当地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3.2  孝桥镇个案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步伐,孝桥镇泥泞路变成了水泥公路;家族式的居住环境变成了社区、街道居住圈;老村落几乎成为空巷,村民纷纷搬到公路、居委社区范围带居住;青砖瓦房变成了四至五层的小洋楼,居住地周围立起了豪华街灯、花坛。
    在社会成员结构上,由于城镇化规划,很多当地人具有二重身份,即他们是孝桥镇居委会社区人,归孝桥镇居委会社区管辖,同时又是原各行政村人,归各行政村管辖;在居住结构上,打破了村民以前家族式的居住方式,部分先富起来的村民纷纷把房子建在孝桥街道的两侧;在社会组织管理结构上,由行政村下设的村民小组管理变为居委会下设各职能部门的社区管理;在社会分层上,变品德、劳动能力的评价标准为财富、人缘关系网的评价标准。
    生产方式变迁,变农业生产为主为手工业生产为主,经济农业生产为辅。
    在生活作息上,改以前的农忙、农闲作息习惯为现在的上下班、节假日休息制;在消费行为上,变以前的注重主食、生产工具等物质层面的消费为注重人情、面子、健身娱乐等精神层面的消费;在交往方式上,变以前繁琐的血缘性、姻缘性、地缘性、业缘性交往为现在的血亲交往和简单的业缘性交往、社区交往;在文化娱乐方式上,变以前的民俗游神祭祀活动为新社区民俗体育活动。
    由祭神的游神活动转变为健身、娱乐、团聚、交流沟通的风俗习惯,标志当地宗教仪式与迷信的分离;由娱神的游神活动转变为娱己、娱人的文化娱乐活动,标志着当地宗教仪式与迷信的分离。
    禁止自组织的传统民俗游神祭祀活动,推行新社区民俗体育,实行工具理性的管理模式。
    从民俗体育意识的变化来看,能意识到传统游神祭祀活动中有民俗体育的内容,有健身的成分,为寻求文化与身份的认同而自主、自愿参与。对新形式的社区体育活动,在管理部门工具理性行为引导下,出于功利性考虑,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参与的过程。
    从民俗体育功能和价值认识的变化来看,对传统依附于游神祭祀活动的民俗体育有较正确的认识,新形式的社区民俗体育因缺少文化基础,而得不到人们的认同。
    从参与民俗体育动机的变化来看,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娱乐和身份认同,新社区民俗体育活动参与动机是时间、经济条件允许和能从中获益,带有功利性。
    民俗体育行为出现波动性。如,家庭民俗体育消费1995年集中200—500元之间;2000年则集中在100—200元之间;2005年有所回升。在余暇时间利用上也出现波动性,1995年选民俗体育者占78.2%,选打牌、赌博者占42.6%;而2000年选民俗体育者占18.5%,选打牌、赌博者占78.3%;2005年,这种现象又有所好转,选选打牌、赌博者下降至30.3%,参与民俗体育活动则大幅度上升。
4  启示
4.1  张江镇个案启示:城镇化与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辩证关系
    城镇化是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第一,生产方式变迁提高了人们对民俗体育活动的需求。第二,城镇化后生活方式变化引起人们对体育需求度的增加。第三、城镇化改善了社会满足人们体育需求的基本条件
    民俗体育在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现代化影响的同时也会对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也就是农村城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具体表现为促进了农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次,民俗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调节了人们的社会感情和社会行为规范,改变了农民的形象,使城镇化的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建立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过程中发现,城镇化与民俗体育的发展并不是直接的线形关系。如从张江镇实证研究中发现,虽然经济发展影响人们的体育消费能力和消费动机,但通过对个人收入与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频率调查结果显示,经济收入与张江镇人参加民俗体育活动并非呈完全的线性关系,而呈现出倒U型。
    城镇化的发展不仅客观上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在主观上也要求政府组织管理工作要适应城镇化的发展。据张江镇民俗体育发展的经验表明,政府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给予一定的财政保障,并依据形式不断调整工作计划和工作内容,组织管理不能盲目,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原则”是民俗体育繁荣、发展的关键。
    民俗体育有它生存与发展的社会背景与环境,当城镇化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环境之后,我们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通过主观努力,让民俗体育活动在改进中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是当前发展民俗体育的关键,变民俗体育“无意识传承”为“有意识传承”,走与时俱进、时代性与传统性相统一的发展道路。
4.2  孝桥镇个案启示: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行为理性
    工具理性是推动人们民俗体育行为由非自觉性向自觉性转变的强大动力。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民俗体育行为的发生是在打破原有价值信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旧的信仰已经废弃,新的信仰还未形成这一时期,人们不能找到从事民俗体育行为的信仰支撑,人们参与社区民俗体育行为是不自觉的。任何一个新的城镇化社区在开始运作的时候,人们的参与都不是自觉的。那么社区组织管理者就必须在短时间内采取最有效的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效益优先原则,来吸引社区人提高体育行为的自觉性,这个过程就是工具理性行为的过程。
    工具理性行为导致的结果是人们过度地重视参与社区体育行为的功利价值、关注发展、崇尚效益。这样必然带来二个矛盾:一是社区用于提供体育文化服务和产品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们对社区的期望和需求是无限的,存在着资源有限与需求无限的矛盾;二是社区所能提供的文化服务和产品是有限的,而人们文化生活需求逐渐多样化,并不断变化,存在着服务有限与需求无限的矛盾。但是依据否定之否定规律,矛盾的发展总是把事物推向前进。
    从民俗体育行为重建、民俗体育发展的角度看,民俗体育发展的目标主要在人, 在于人的精神、人的满意度、人的归属感、人的凝聚力。社会发展应是整体、综合、继承的发展。既然社区体育行为整合是社会整合的必然选择, 社区体育行为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重建社区民俗体育行为信仰,也离不开传统信仰的继承和嫁接,这样人们才能找到“似曾相识”和“旧瓶装新酒”的感觉,才能达到文化的认同,才是我们提倡的真正的“以人为本”。过度地追求工具理性,将会降低人们行为的满意度及认同感。
    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联系是一种有机的互动。当前我国民俗体育行为理性选择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动态平衡。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动态平衡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坚持利益驱使和效益优先,增强社区人民俗体育行为的积极性的同时,又坚持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坚持实现“社区文化信仰重塑”和“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的协调统一;其二,坚持“目的性需要”同“人文关怀需要”相统一;其三,坚持“依法治区”和“以德治区”相结合,实行“标本兼治”。
    功能性整合是依据效率优先和社区资源合理配制的原则,根据社区人对民俗体育的不同需要进行资源分化整合。
    制度性整合是指运用各种政策法规、合同协议和规章制度对各种社区民俗体育活动进行条理化和合法化梳理,使其纳入统一管理和控制的轨道的过程。
    认同性整合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的思想性整合。它是指通过社区民俗体育行为过程,让人们在行为的过程中达到认识上的一致,避免因价值观的不同而产生行为紧张和冲突,以达到意识形态领域中协调一致的过程。
    总之,“功能、制度、认同”三位一体的整合,将是新时期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重塑农村社区人社区归属感的有效途径。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城镇化引起了农村社会的巨大变化。第一,城镇化促进了人们对民俗体育的认识,改变了人们的民俗体育行为;第二,城镇化也促使地方摸索出不尽相同的民俗体育组织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第三,在人的主观选择下,城镇化使地方民俗体育活动在社会变迁中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和新的发展载体,实现了民俗体育的“有意识传承”。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组织管理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行为的动态平衡,才能真正使社区民俗体育得民心、得发展。
5.2  建议
    应在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大环境下,抓住当前国家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契机,积极推动农村民俗体育事业的发展。张江镇、特别是孝桥镇在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发展波动性的经验告诉我们,民俗体育发展不是一个自然过程,而是一个主观选择的过程。因此,发展民俗体育一定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全民健身的群众体育是社会公共“产品”,民俗体育是这一产品的重要部分,因此地方政府有责任提供这一产品。各基层政府应明确民俗体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完善和适应民俗体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创新民俗体育活动内容。重视农村民俗体育的组织管理工作,形成政府参与、社会运行的管理模式,即以镇分管体育工作的部门为主导,各行政村、居委会民俗体育指导站为核心,以广大农民和居民为基础,以健身点(苑)为依托的民俗体育组织管理网络。组织好各类有周期性的民俗体育活动,让其以约定俗成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农民自己的民俗体育节日。对以广大农民为主体的自发的、业余的民间体育组织、民俗游神祭祀活动和庙会活动应加强政府支持和指导,挖掘和整理出适合当地人用以健身、娱乐的传统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以满足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民俗体育发展要避免过度的利用工具理性,应该注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动态平衡,把“功能、制度、认同”三位一体的整合内容作为我国民俗体育理性发展观。民俗体育发展应本着与时俱进、时代性与传统性相统一的原则和文化“新陈代谢”的发展规律。
    作者:郑国华(江西师范大学)
    王永、郎勇春、何平香、丁世勇、官立勇、张国栋、朱小丽、陈红星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