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市民体育锻炼模式研究

        以沪、宁、杭三城市70岁以上高龄市民1,242人为对象,采用问卷方式调查了高龄市民的健康状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体育锻炼情况。
1   高龄市民健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结果
    城市高龄老人具有较高的慢性疾病患病率,但是从个人对自身健康的评价来看,却有85%以上在“一般”以上。有20%左右高龄老人因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而需要他人的帮助。部分高龄老人在完成需要一定体力的日常生活动作时感到吃力,其中对“弯腰拾物”感到吃力最多,占调查对象的64%。在高龄市民中参加体育锻炼的比率较高,大多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的锻炼目的,但是在选择锻炼项目上具有较大的自发性。在高龄体育锻炼者中很少有人选择可以加强肌力的练习,同时也很少有人认识到体育锻炼对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预防跌倒等意外性事故发生的作用。
2  高龄市民体质的测定结果
    体质测定的结果显示:在高龄市民中体质水平出现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高龄市民的测定值相当于低于自己30岁左右的年轻人,也有的人已经接近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临界水平。
3  体育锻炼对高龄市民身体素质改善作用研究的结果
    以居住于老年公寓中体弱多病的高龄老人为对象开展的运动介入研究结果表明:体弱多病的高龄老人在参加了老年健身操运动后,平衡、柔韧、下肢活动能力等指标都得到了改善。
4  高龄老人参加大众性竞技体育现状的研究结果
    自1998年老将田径运动会被列入国家体育总局田径管理中心的年度赛事日程以来,此运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今已举行了8届全国老将田径运动会,运动会参加者来自全国各地,常达近千名。2004年我国有42名运动员参加了第十三届亚洲老将田径锦标赛,所有参加者都取得了前三名的好成绩;
5  高龄市民体育锻炼模式的构建
    根据高龄市民健康、体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体育锻炼现状和特点,为了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不同高龄人群建立了“养身防衰”、“健身强体”、“提高自理能力”、“竞技娱乐”4个体育锻炼模式。
5.1 养身防衰模式
    这种体育锻炼模式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体育锻炼防止人体运动器官的机能进一步衰退,使参加锻炼者能够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保持较高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通过锻炼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减少某些流行性疾病(如感冒等)发病的机会。由于大多数高龄市民或多或少患有慢性疾病,或者体力较以前明显下降,因此这种模式应当成为高龄市民体育锻炼的主流。
5.2  健身强体模式
    这种模式以提高心肺机能,或将心肺机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为主要目的。它主要适宜于部分多年参加运动、无心脏病、肝肾疾患等禁止参加运动的疾病、体力水平较高的高龄老人。
5.3  提高自理能力模式
    这种锻炼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或维持高龄市民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延缓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到来的时期,预防跌倒等意外性事故的发生。适宜于年老体弱、不能独自外出、丧失部分生活自理能力的高龄老人。
5.4  竞技娱乐模式
    这一模式是为了适应群众体育多样化、多层次发展的需要而存在的。同时这种模式也满足了一部分体质好,长期坚持较高强度运动的高龄老人的参加运动的需求。其适宜对象主要是老将运动的参加者,或是从专业运动队退役后仍然长期参加运动者。
6  高龄市民体育锻炼模式分类的依据
6.1  高龄市民体育锻炼的现状
    通过对三城市社区高龄老人的调查发现:目前高龄市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依然是以“强身健体”。从锻炼的内容来看,更加接近于“养身防衰”模式。如散步、做操以及许多老年人自创的锻炼方式都可以归为这一锻炼模式。尽管高龄市民在选择体育锻炼项目时有较大的自发性,但是大多数人能根据自身的体力状况 “量体裁衣”。由于“养身防衰”模式是大多数高龄市民的身体所能承受的锻炼模式,因此选择的人也较多。
6.2  高龄市民的健康、体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跌倒的现状
    高龄市民的健康现状表明:这一人群有着极高的患病率,约90%的人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疾病,而无病率仅为10%左右,明显低于其它各年龄层次。而且,在高龄市民所患疾病中,有40%左右为心脏病,另有部分患有中风后遗症,重度高血压、哮喘、关节炎等疾病,这些疾病的患者不宜或无法参加强度较大的运动。体质测定的结果显示:在高龄市民中体质水平出现明显的差异。有的高龄市民的测定值相当于低于自己30岁左右的年轻人,也有的人已经接近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临界水平。因此,尽管高龄市民同属于一个年龄层次,但是不能用单一的体育锻炼模式来指导他们参加体育锻炼活动。调查结果显示:高龄市民有着较高的跌倒率,而且跌倒导致骨折发生的超过了30%。因此以高龄市民为对象建立体育锻炼模式时必须考虑预防跌倒的这一重要的因素。因此以高龄市民为对象建立体育锻炼模式时必须考虑预防跌倒的这一重要的因素。
6.3  运动干预研究结果的验证
    以居住于老年公寓中体弱多病的高龄老人为对象开展了运动介入改善老年人各种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的研究结果表明:体弱多病的高龄老人在参加了使身体不同部位都得到锻炼的老年健身操后,平衡、柔韧、下肢活动能力等指标都得到了改善。研究结果证实,即使是体弱多病的高龄老人,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也可以达到改善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的效果。
7  结论
    高龄市民是不同于其它年龄层次的特殊群体,因此高龄市民的体育锻炼模式不应也不能沿袭其它年龄层次。有必要构建适宜于高龄市民的体育锻炼模式;
    由于高龄老人在体力、健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指标上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而这些指标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方法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研究不同高龄老人群体的特点,构建适宜于不同高龄老人群体的体育锻炼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养身防衰”模式将有助于缓减老龄化进程中,高龄老人身体素质(身体机能)下降引起的诸多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压力,因此应成为大多数高龄老人的体育锻炼模式。其它模式则分别适用于各种不同健康、体质水平的高龄市民群体;
    提高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延缓高龄老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时期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有必要重视体育锻炼对改善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作用,进一步从理论上研究探讨两者的关系,并尽快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群众体育的实践中去。
    作者:张建国(南京师范大学)
    田雨普、李文辉、史曙生、叶春、毛文慧、刘波、施启蓉、张雪琴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