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中心城市居民体育生活方式问题研究

 

 

党中央一再把“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在迈向全面小康生活的进程中,健康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如何实现健康的目标,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体育生活方式在实现人类健康中将具有突出的优势,对西北中心城市居民体育生活方式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丰富体育生活方式的理论内容,充实理论基础,为体育生活方式理论研究以及构建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体育生活方式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有助于了解西北中心城市居民体育生活的现状,为其选择合理的体育生活方式提供有益建议。

1 西北中心城市居民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背景

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居于社会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是自然经济区域中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的统一体。依据定义将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界定为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银川和西宁,本研究的西北中心城市主要指的就是上述五大城市。

1.1 城市化及产业结构情况

改革开放三十年及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以来,西北中心城市(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银川、西宁)由封闭半封闭型社会向工业社会、开放型社会转变。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银川、西宁城市化率分别为45.65%59.21%78.65%63.32%45.96%,城市化水平均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取得较大进展,第二、三产业比重均在40%以上。

1.2 经济发展水平状况

2007年,西北中心城市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银川、西宁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1737.6亿元、638.47亿元、782亿元、400.3亿元、343.09亿元;人均GDP分别为21017元、22243元、36953元、27280元、16029元;人均收入分别为12662元、10271元、11371元、12185元、10636元,均低于全国城镇居民的13786元;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10098元、8050元、8123元、9176元、7636元,除西安消费支出略高于全国的9997元外,其他城市均低于全国水平,其特点是居民消费支出呈递增趋势,但水平较低,与收入水平成正相关;各城市家庭恩格尔系数,基本上在35%左右徘徊,与全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没有显著性的差异,恩格尔系数已进入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富裕区。

1.3 人口数量状况

据资料显示,西北中心城市人口分别为:西安常住人口830.54万人,城镇人口为548.9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66.1%;兰州总人口为319.28万人,非农业人口198.53万人;乌鲁木齐总人口为211.62万人,非农业人口200.53万人;银川全市总人口为148.79万人,非农业人口94.91万人,西宁市总人口215.36万人,其中城市居民129.24万人。

1.4 体育场地设施状况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西北中心城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高往低排序依次为西安(1.79M2)、乌鲁木齐(1.67M2)、银川(1.58M2)、兰州(1.20M2)、西宁(0.64M2),除西宁外,其他四个城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均高于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的1.03M2,但由于各系统之间的封闭,大部分的体育场地并不对外开放,实际可利用的体育场地面积并没有如此的高,这也是各城市体育场地无法满足居民体育活动需求的真正原因,这无疑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体育生活方式构成不利影响,应引起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1.5 体育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及体育人口状况

西安市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299 名,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为5.17人,晨晚健身站点1600多个,体育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42%;兰州市有3000多名,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约9.4人,各类体育组织1000多个,体育人口比例约为35%左右;乌鲁木齐市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000余名,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约14.2人,全民健身活动晨晚练点1100余个,体育人口看比例约为42%;银川市有610名,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仅为4.586人,体育人口比例约34%;西宁市体育人口约为27%。

1.6 体育法制现状

西北中心城市现有地方性体育法规30余项,各项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对西北各省市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在政策制度上保障了全民健身运动的顺利实施,对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但体育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仍未彻底改变,距离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数据来源及被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的原始数据来自西北中心城市16岁以上的城市居民的问卷调查,调查于20081-7月进行,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每个中心城市各400份,其中西安回收384份,兰州391份、乌鲁木齐378份、银川381份、西宁372份,共回收问卷1906,回收率95.3%,无效问卷共126份,总的有效率为89%。其中,西安有效率为91.75%,兰州有效率为90.25%,乌鲁木齐无效有效率为91%,银川有效率为86.75%,西宁有效率为85.25%

调查数据表明,在西北五个中心城市中,西安被调查居民的文化程度最高,其次是乌鲁木齐,再次是兰州、银川、西宁三个城市,后三者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被调查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上偏低,人数比例主要集中在800-2000元之间,高收入人群所占比例都较小;被调查居民健康评价良好以上的人数比例基本上保持在70%左右,而健康评价一般的人数比例在25%左右,较差和患有疾病的比例在5%左右。

2.2 西北中心城市被调查居民的体育生活情况

2.2.1 体育价值观

被调查居民的体育价值观各城市有所不同,但各城市之间无明显的差异性。从总体上看,增进健康是居民的首选,比例在80%左右;其次是能缓解身心紧张和疲劳,比例在40%左右;三是能减肥、改善体型和形象30%左右;四是能满足个人爱好23%左右;五是能培养人的意志,六是能结交朋友。被调查居民对体育功能的认知度具有较高的水平

2.2.2 体育态度

被调查居民的体育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体育态度积极的人数比例在70%左右,他们对体育运动有一定的认识,各中心城市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2.2.3 体育消费

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银川、西宁被调查居民有体育消费行为的人数比例在85%左右,月均体育消费额主要集中在40元以下,消费20元以内的人数比例分别为47.2%50.1%46.9%51.3%55.7%,消费额在21-40元之间的人数比例分别为40.6%39.2%41.0%41.3%35.0%40元以上消费水平的人数比例占总人数的比例都较低。体育消费以实物性为主,人数比例无显著性的差异;观赏性体育消费人数比例具有明显的差异,西安明显高于其它几个城市;活动性体育消费人数比例排名依次是西安、乌鲁木齐、银川、兰州、西宁;体育信息消费人数比例排名依次是西安、银川、乌鲁木齐、兰州、西宁,差异性不是非常明显;体育彩票消费人数比例排名依次是西安、银川、西宁、乌鲁木齐、兰州,人数比例无明显差异。

2.2.4 体育锻炼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西北中心城市居民在运动项目选择上具有多样性,与调查者的年龄、性别等有较大关系,在前八项运动项目的选择上虽然不尽相同,但排在第一位的步行却被大部分人群接受(约40%左右),其与步行活动量小、技术含量低、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运动强度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节等有关。

2.2.5 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

根据被调查居民的体育锻炼频率和每次的锻炼时间推算,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银川、西宁被调查居民中体育人口比例分别为40.8%37.4%34.6%33.7%34.3%。总体上看,西北中心城市体育人口比例有较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偏低的现状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与其作为西北中心城市的地位尚存一定的差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2.2.6体育锻炼的场所

被调查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场所选择调查数据显示,总体上西北中心城市居民体育活动场所选择主要以免费的、公益性的场所为主,其中以居住地空地为首选,各城市依比例大小依次为西宁32.3%、兰州31.3%、银川29.2%、西安28.9%、乌鲁木齐25.8%,而以公园、马路、家里或学校为体育锻炼场所的人数比例,各城市有所不同,西安依次为公园、家里、学校,而其他四个城市则以家里、公园、学校为序;选择以收费场所进行锻炼的人数比例都较少,各城市的比例分别为:西安9.5%、兰州4.7%、乌鲁木齐5.7%、银川6.9%、西宁5.9%,西安居首位,是兰州市的2倍多。

2.2.7 体育信息的摄取

被调查居民体育信息摄取的途径主要是电视节目、报刊杂志、图书资料、体育人士、网络,通过讲座途径获取体育信息的人数比例最少,各城市在上述途径中的排序存在一定的差异,体育信息摄取途径呈多样化的趋势,与西北中心城市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2.2.8 闲暇时间及安排

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银川、西宁城市被调查者中余暇时间在2-3小时的人数最多,分别为75.5%78.4%79.1%78.4%78.5%,各城市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异。余暇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调查者比例有较大的差异,西安的比例高于其他几个城市,是西宁市的2.3倍,差距最大。而反过来,西宁市被调查者余暇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人数比例均高于其他几个城市,这表明西北五个中心城市中,西安市居民的压力是最大的,休闲的时间相对最少。被调查居民余暇时间支配排在前五位主要是看电视、上网、参加体育活动、看书学习、做家务;体育活动在居民余暇时间安排的选择上除兰州市排在第四位外,其他几个城市均排在第三位,说明体育活动越来越受到居民的青睐,对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 西北中心城市居民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影响因素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体育生活方式介入人类生活的程度是受许多因素制约的,有人自身的因素,有政治、经济的因素,有文化教育的因素,还会受到体育运动项目的影响等。

3.1 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资金短缺与不到位是困扰西北中心城市群众体育发展的关键问题。经济总量、人均GDP较低,导致地方财政实力不足,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力度较低,而同时西北地区体育事业自我发展能力也比较弱,社会资金渠道有限,多元化筹集群众体育经费的机制尚未形成,从而影响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无法满足居民的体育需求,客观上影响居民的体育行为;个人经济收入有限,体育消费必然处于较低水平,居民只好选择那些花费少或无需费用的体育项目来进行锻炼,或者只能在运动环境较差的地方进行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居民的锻炼热情,阻碍了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3.2 自然环境的影响

体育活动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对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西北五个中心城市除西安、银川地处平原地理位置较优越外,兰州、乌鲁木齐、西宁三座城市不是地处河谷,就是三面环山,发展空间有限,城市的体育场地设施布局受限,对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二是兰州、乌鲁木齐、西宁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城市的空气循环不畅,空气污染较严重,不利于体育锻炼的开展;三是北方冬季漫长、气候寒冷(特别是乌鲁木齐、兰州、西宁、银川),增加了居民在室外锻炼的难度,而居民的锻炼场所主要以室外为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体育活动。

3.3 体育态度及体育需求的影响

调查情况显示,西北中心城市居民的体育态度总体上比较积极的,他们对体育运动有一定的认识,但还是有相当部分居民的体育态度比较消极,这些态度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体育行为,最终会影响到体育生活方式的选择。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体育是人较高层次的需求,人是体育生活方式的主体,体育生活方式是否能成为居民首选的生活方式,居民对体育的需求是最重要的。调查的情况表明,西北中心城市居民具有较强的体育需求,但由于各方面的客观原因(如缺乏运动场地、环境污染等),体育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体育活动热情,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构成影响。

3.4 余暇时间及支配的影响

有充足余暇时间,才能为人们从事体育健身活动提供时间的保证。被调查城市居民每天有闲暇时间2-3小时的人数比例为80%左右,有三小时以上余暇时间的人数比例较少,表明西北中心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不够宽裕,即使人们有体育运动的欲望,由于没有时间做运动,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也会受到影响。居民有了闲暇时间如何支配,也会影响到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调查数据显示,体育活动在西北中心城市居民的业余生活中排在前三位的位置,体育活动越来越受居民的青睐,已成为居民的重要活动之一,这为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5 体育政策法规的影响

政府管理部门对政策法规的制定以及执行体育法规的力度和决心,是人们行使体育权力的重要环境。12亿人民的体质搞上去”是一件大事,是一项工程,没有强有力的体育法律法规作为后盾,全民健身工程的实现又谈何容易,体育场地设施被侵占的现象又何时能被杜绝,体育场地资源的开放力度和程度以及资源共享又如何实现。这些必将影响到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转变。

3.6 新闻舆论宣传的影响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受新闻舆论宣传的影响更加广泛。据调查,西北中心城市居民体育信息的获取渠道主要来源于各种媒体,占总人数比例的70-80%之间,这表明新闻传媒在传播体育文化方面具有其他途径不可比的优势,新闻媒体是大众接受体育科学知识的主要渠道,而新闻传媒恰恰又是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优势,通过各种媒体教育和宣传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内容,使人们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并在获得科学锻炼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稳定而又健康的锻炼习惯。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西北中心城市居民体育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发展,主要表现为增进健康(80%)、缓解身心紧张和疲劳(35%)、改善体形和形象(30%)、满足个人爱好(20%)、培养意志(20%)、结交朋友(13%)等。

4.1.2 西北五个中心城市当中,西安、乌鲁木齐城市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略高于兰州、银川、西宁三座城市,总体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势。

4.1.3 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银川、西宁城市居民有体育消费行为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分别为89.6%85.1%86.5%89.6%86.1%;体育消费总水平较低,月人均体育消费额以40元以下为主,占有体育消费人数的80%左右,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消费结构上看,实物性体育消费在消费结构中占绝对优势,观赏性体育消费和参与性体育消费西安高于其他几个中心城市,体育消费在家庭消费中被忽视的现象已有较大的改善。

4.1.4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银川、西宁被调查居民中体育人口比例分别为40.8%37.4%34.6%33.7%34.3%。西安、兰州体育人口比例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乌鲁木齐、银川、西宁体育人口比例略低于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的观念开始向健身、休闲方向转化,生活方式具有向体育生活方式转变的趋势。

4.1.5 随着西北中心城市财力的增长,在全民健身方面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体现在公共体育场地面积及各路径的分布不断增多,但由于中心城市人口较多,活动场地相对较少,公共体育场地器械匮乏仍是制约西北中心城市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4.1.6 西北中心城市居民的余暇时间不够宽裕,有闲暇时间2-3小时的人数占总人数的80%左右,有3小时以上的人数比例不超过10%

4.1.7 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银川、西宁被调查居民体育锻炼的场所主要选择在小区空地、公园、马路等场所,占总人数的60-70%之间,而选择以收费场所进行锻炼的人数比例较少,各城市的比例分别为9.5%4.7%5.7%6.9%5.9%,西安市的比例最高。

4.1.8 西北中心城市居民在运动项目选择上具有多样性,居民首选的锻炼项目为步行(约为40%左右),其它运动项目依城市的不同而不同,西安主要是乒乓球、羽毛球、慢跑、健身健美操、太极拳(剑)、足球;兰州市主要为健身健美操、慢跑、乒乓球、跳舞;乌鲁木齐市主要为慢跑、骑自行车、羽毛球、跳舞、健身健美操、乒乓球;银川市主要为健身健美操、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拳(剑)乒乓球、跳舞、羽毛球;西宁市健身健美操、慢跑、跳舞、乒乓球、太极拳运动项目的选择与调查者的年龄、性别、收入等有较大关系。

4.2 建议

4.2.1 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依据一定的客观条件(如经济水平、体育场地设施等),但主要源于居民内在的需要和主观愿望,应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现代传播媒介(如电视、网络、广播、报刊杂志、手机短信等)优势,加大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健身意识,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居民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

4.2.2 由城市政府及职能部门整合本市的体育场地资源,合理利用,加大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力度, 特别是教育系统体育场地的开放,努力实现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居民生活小区体育设施资源共享,充分开发与利用公园、广场等自然环境资源,改善居民体育活动条件,满足居民体育生活方式和健身、健康的需求。

4.2.3 政府部门应做好财政预算,划拨一定的经费支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加快培养和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速度,尽快使体育社会指导员的比例达到国家“文明城市”的标准,以便满足中心城市居民进行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需求,为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奠定基础。

4.2.4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做到对体育的投入与地方的经济同步增长,加大全民健身活动方面的资金投入, 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创新公共体育设施的投融资渠道,改变公共体育设施匮乏的现状,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

4.2.5 西北中心城市具有较多的体育师资资源,应制定符合本地区的政策,鼓励体育师资服务社会。

4.2.6 西北中心城市政府在规划建设体育场馆、体育场地、健身路径等公共体育设施时应具有科学发展观的眼光,更科学化、人性化地进行规划和建设,要因地制宜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地理特点来合理布局。

4.2.7加强体育法制的建设和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杜绝体育场地被侵占的事情发生,以维护居民合法的体育权益,为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营造法律法规环境。

4.2.8应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体育活动站点的聚集效应、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建立和完善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增加体育锻炼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普遍开展。

 

 

西北中心城市居民体育生活方式问题研究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