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分类与编目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结   项  摘  要
 
 
               
               
               
               项目批准号:
             1181SS07138               
  
  
               项目名称: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分类与编目研究
  
               项目负责人:
            宋  彩  珍                 
  
  
               负责人职务:
              教   师                  
  
  
               负责人学位:
              硕   士                   
  
  
               所在单位: 
             吉 首 大 学              
  
       
 
               联系地址:
   吉首市人民南路120号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 
            0743-8564882                 
               填表日期:
            2008年12月28日                
  
 
 
 
 
 
 
 
 
 
 前言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域十分广阔,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3.8%。西南地区世居少数民族29个,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52.72%的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孕育了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民族地区。
 对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发掘、收集、整理、分类及其文化编目是对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有效保护,对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致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与利用有深刻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方法主要是查阅和收集古典文献中以及散见于其他学科如民俗学、文学等所有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文化的资料;通过田野调查对现存西南地区29个少数民族380个传统体育项目的民族、项目名称、责任项、历史源流(包括文化源流与历史变迁、传播形式、流传区域)、竞技特点(包括参与人群、运动类型、运动规则、使用器具、功能)、资料附录(图片、视频资料、其  他)、附注(关联项目、参考文献、信息来源、项目研究状况、项目整理人、整理时间)等方面做细致深入的文字描述;对现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活动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和摄影;搜集相关民间传说;对所获得的资料做信息处理等。
     与我国现行的图书馆文献编目在编目对象、编目体系和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本研究参考我国现行的图书馆文献编目的某些原则和方法,借助其他学科的编目体系,如动植物分类学的编目体系、考古学的标形分类体系、社会学人口统计的编码体系等,形成符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文化编目的科学规范的编目体系,从而建构起一个西南地区29个少数民族380个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文化的数据资料库,以方便读者检索、利用,从而起到保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文化,推进和深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作用。
 
 
 
 
 
 
 
 
 
 
 
 
 
 2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
 2.1整理的原则与方法
 本研究在整理时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尊重传统、再现传统与科学整理的原则。通过查阅和收集古典文献中以及散见于其他学科如民俗学、文学等所有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的资料,并主要从历史文献和当代文献两方面进行收集。深入到生产、生活中去,具体去考察这些项目的具体情况,对现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功能与文化源流等方面做细致深入的文字描述。对现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活动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和摄影等。
 
 2.2整理的结果
 
     根据大量数据和资料整理出西南地区世居少数民族29个:1、蒙古族,2、回族,3、藏族,4、苗族,5、彝族,6、壮族,7、布依族,、瑶族,9、白族,10、土家族,11、哈尼族,12、傣族,13、傈僳族,14、佤族,15、拉祜族,16、水族,17、纳西族,18、景颇族,19、羌族,20、布朗族,21、仡佬族,22、阿昌族,23、普米族,24、怒族,25、德昂族,26、独龙族,27、门巴族,28、珞巴族,29、基诺族。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族群含量大,人口密度高等特点。以及独有的、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这一地区各少数民族的本位文化相互间不断进行撞击,分化与选择性整合,从而缔造出多棱多面又具有统一风格特征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据统计,该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有470余项,占全国民族体育项目总数的48%,其中代表性的项目有70余项。
 
 
    此表对现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一、民族,二、项目名称,三、责任项,四、历史源流(包括文化源流与历史变迁、传播形式、流传区域),五、竞技特点(包括参与人群、运动类型、运动规则、使用器具、功能),六、资料附录(图片、视频资料、其  他)七、附注(关联项目、参考文献、信息来源、项目研究状况、项目整理人、整理时间)等七大方面做细致深入的文字描述。以土家族的高脚项目为例:
|  
      一、民族  |  
    
      土家族  |  
    
      二、项目名称  |  
    
      中文名  |  
    
          高脚  |  
  |||
|  
      英文名  |  
    
      stilts  |  
  ||||||
|  
      别  名  |  
    
      高脚马  |  
  ||||||
|  
      三、责任项  |  
    
      责任方式  |  
    
      收集整理  |  
  |||||
|  
      责任者  |  
    
      向鸣坤、秦可国、孔祥瑾、李天申、  白晋湘、张  旭、龙佩林  |  
  ||||||
|  
      四、历史源流  |  
    
      文化源流与  历史变迁  |  
    
          高脚马原名实为两根长及肩部的竹子或杂木做成。起初取材于有杈的“竹马”。“马”小树干,底端约50厘米处以自然形成的短树杈供脚踏,因而又叫“自生马”。经过加工制成的叫“再生马”。双手各持一杆,脚踩踏杆,浅水行走不湿鞋袜。少年儿童们除用做游戏外,雨天则踩着去上学。  |  
  |||||
|  
      传播形式  |  
    
      农闲活动传播  |  
  ||||||
|  
      流传区域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带  |  
  ||||||
|  
      五、竞技特点  |  
    
      参与人群  |  
    
      土家族青少年儿童  |  
  |||||
|  
      运动类型  |  
    
      (待定)  |  
  ||||||
|  
      运动规则  |  
    
          现在,高脚马已正式列为比赛项目,并拟定了《竞赛项目及其竞赛通则》,分男、女50米竞速、4×100米男女混合接力及男、女对抗赛。  50米竞速,在宽2米的田径跑道上进行。运动员骑高脚马的方法可踏板双向内,双向外,一只外一只内(俗称犟骡子),4×100米男女混合接力,接力区为3米长,运动员必须在接力区交换竹马。  另外,还有高脚马角斗,高脚马花样和高脚马障碍赛等,      角斗。先于地面划出直径为5-10米的圆圈边线,通过圆心划出中线,两人于圈外中线两端处准备,裁判员发令,双方即入圈内进行角斗。可用身体各部位撞、顶、拐、挤或用竹马下端绊、扫等方法,迫使对方下马或出边线为胜,但禁止击对方头、腹、档部位,更不准以踏板以上部位弹击对方,亦不准用拳、腿、膝、足撞击对方。双方进攻时都不能脚离踏板。每局为九斗五胜或五斗三胜,胜一局得5分。高脚马以人踩上后顶端与肩齐,踏板离地面高度为男子30厘米,女子25厘水。      花样。踩高脚马的姿势很多,有单脚跳、换脚走,倒走路、一双内、一支外、单打塘、双打塘、夹夹脚、鹤鹰展翅、乌龙绞柱、观音坐莲、蜜蜂如巢等。比赛以花样多,失误少,姿式美评分见高低。      障碍赛。一般于野外进行,在一定距离的路线上,通过山林、田间小道、上下坡梯坎、小沟壑、溪水等。可逐人进行,根据时间记录,评定名次,也可众人同时出发,先到为胜。    |  
  ||||||
|  
      使用器具  |  
    
      高脚马原名实为两根长及肩部的竹子或杂木做成。起初取材于有杈的“竹马”。“马”小树干,底端约50厘米处以自然形成的短树杈供脚踏。  |  
  ||||||
|  
      功  能  |  
    
      在健身功能方面可以提高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以及平衡等身体素质,全面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  
  ||||||
|  
      六、资料附录  |  
    
      图  片  |  
    
        |  
  |||||
|  
      视频资料  |  
    
      暂无  |  
  ||||||
|  
      其  他  |  
    
      暂无  |  
  ||||||
|  
      七、附注  |  
    
      关联项目  |  
    
      踩高跷、踩脚马、跳高脚马  |  
  |||||
|  
      参考文献  |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  |  
  ||||||
|  
      信息来源  |  
    
      吉首大学图书馆  |  
  ||||||
|  
      项目研究状况  |  
    
      此项目的研究已经逐步成熟  |  
  ||||||
|  
      项目整理人  |  
    
      田祖国  |  
  ||||||
|  
      整理时间  |  
    
        |  
  ||||||
 
 3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分类
 3.1  当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类研究成果及分析
 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记载,我国55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达676项,但是对于这些浩如烟海、璀灿多姿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法。从近十年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无论哪种类型的划分,都没能在原划分基础上建构起科学规范的分类原则和分类体系,这无疑会影响到民族传统体育更进一步的发掘、收集、整理和编目研究。
 3.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类体系的新构建
    本研究在项群理论指导下,以《中图法》为基础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类。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综合、分析、比较,我们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征、环境和器材等为标准,把具备相似特征和要求的项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为跑跳掷类、球类、武术类、水冰雪及空中类、较力类、骑射类、棋牌类、舞戏类、其他等九大民族体育项群。保留了《中图法》原来分类具体而合理的地方,对个别类作了整理,也增加了一些类。以体育项目的特征分类的有跑跳掷类、武术类、较力类、骑射类、舞戏类,以体育项目开展环境分类的有水冰雪及空中类,以体育项目器材分类的有球类、棋牌类。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类表(每类举5项为例)
|  
      类别  |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类  |  
  |
|  
      球类  |  
    
      木球、马棒球、蹴球、珍珠球、打贝阔等。  |  
  |
|  
      棋牌类  |  
    
      九子棋、三子棋、、三虎棋、擒敌棋、梅花棋子等。  |  
  |
|  
      武  术  类  |  
    
      拳术类  |  
    
      螳螂拳、秘踪拳、拦手、地趟拳、华拳等  |  
  
|  
      器械类  |  
    
      太极五星捶、五龙通花枪、四通捶、三皇炮捶、阴拔枪等  |  
  |
|  
      气功类  |  
    
      养生术、导引与气功、马王堆气功、彭祖气功、青龙动气功等  |  
  |
|  
      摔跤举重类  |  
    
      角力(亦称较力)、搏克、五兵角抵、举鼎、千把转等。  |  
  |
|  
      跳跃投掷类  |  
    
      拔距、 投石、 投壶、 掷行头、 扔包等。  |  
  |
|  
      舞戏类  |  
    
      凤阳花鼓、腰鼓、秧歌、 老鹰抓小鸡、弹球等。  |  
  |
|  
      骑射类  |  
    
      射箭、射弩、骑射、射潮、赛马、等。  |  
  |
|  
      水冰雪及空类  |  
    
      风筝、水嬉、龙舟竞渡、跳水寻物、 跳水等。  |  
  |
|  
      其它类  |  
    
      风帆车、闯马城、骑马打仗、九连环、曳石(也叫太平石)等。  |  
  |
 以上分类,同时也考虑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统性、民族性和娱乐性等特点,个别类名做了改动。有必要对这些项群的设立做个分析:
 跑跳掷类:在《中图法》中“田径运动”包含了跑、跳、投掷等运动项目,因此我们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有跑、跳、投掷类的项目都归入“跑跳掷类”。类名的更改是为了符合传统文化。
 球类:凡是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球类项目都可以归入这一项群。类名同《中图法》,不需要改动。
 武术类: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庞大,依据《中图法》,给武术分出拳术、器械武术、武术气功三个下位类,进一步把武术项目细分,以达到分类的目的。
 水冰雪及空中类:在《中图法》的基础上增加了空中类,《中图法》把一些空中技巧性的运动归入“体操运动”这类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也有一些空中项目,根据项目开展环境的相似性来分类,把空中类和水冰雪类的项目都归于“水冰雪及空中类”这一大类。
 较力类:《中图法》把一些重竞技的运动项目,比如举重、摔跤等都归于“其他体育运动”,我国有很多民族也开展类似较量爆发力和力量的运动,比如中国式摔跤、搏克、举鼎等项目。单列出来,和射击、马术类区别开,设一个民族体育项群“较力类”,“较力”在字典里的解释是“角力、比武”的意思。
 骑射类:《中图法》“其他体育项目”中有马术、射击和射箭等比赛类,考虑到我国少数民族中很多民族都能骑善射,有很多骑射方面的项目,单列出来,作为一个项群,凡是骑、射类的项目都可以入这类。
 棋牌类、:在《中图法》中同属于“文体活动”类,因为我国各少数民族棋牌活动丰富多彩,把棋牌类单独列出来,和其他一些休闲娱乐的项目分属不同的项群。
 舞戏类:在遵循《中图法》分类的基础上,增加“舞戏类”这个项群,“舞”为舞蹈,“戏”为百戏、游戏,包括以表演、娱乐、游戏的身体活动方式达到健身目的为主的项目。
 其他类:以上九大类未包含的但项目数目不多的,不便于单列的项目都归于此类。
 
 4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编目
 编目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则,对某范围内文献信息资源每种实体(Item)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分析、选择、描述,并予以记录成为款目,继而将款目按一定顺序组织成为目录(Catalogue)或书目(Bibliography)的过程。在计算机编目的时代,编目规则主要用于信息源的选取和计算机显示格式的确定。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文化的没有现成的编目体系可以借鉴,我国体育研究现有的编目实践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的编目研究提供借鉴则多停留在文献资料编目的层面。本研究遵循坚持了科学性与实用的原则、与国际接轨的原则、简易的原则构建了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编目体系。
     分类研究中,已经在项群理论指导下,以《中图法》为基础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类。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为跑跳掷类、球类、武术类、水冰雪及空中类、较力类、骑射类、棋牌类、舞戏类、其他等九大民族体育项群。通过参见文献编目、图书馆编目、档案编目等方法,并借助支序分类学(英语:Cladistics又称亲缘分支分类学)、生物分类法的树状关系图等方法遵循科学、便捷的原则将西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运动类型进行编码。经过论证,运动类型编码由三级代码组成(部分由四级组成)。编码为:民族代码+运动类型代码+序号(三位数序号)。
   4.1 民族代码   采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认定的民族代码:例如蒙古族(02),回族(03),藏族(04)。
   4.2 运动类型代码   以搏克D2001为例, D2中的D是较力类一级分类代码,D2中的2是较力双人类二级分类代码,001是蒙古族较力双人类项目编号。
   4.3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编目的结果  (以蒙古族搏克02D2001为例):
|  
      一级类目  |  
    
      二级类目  |  
    
      三级类目  |  
    
      四级类目  |  
  ||
|  
      代码  |  
    
      类别名称  |  
    
      代码  |  
    
      类别名称  |  
    
      (可能是个别项目)  |  
    
      个别项目  |  
  
|  
      A  |  
    
      球  类  |  
    
      A1  |  
    
      单人  |  
    
        |  
    
        |  
  
|  
      A2  |  
    
      双人  |  
    
        |  
    
        |  
  ||
|  
      A3  |  
    
      多人  |  
    
        |  
    
        |  
  ||
|  
      B  |  
    
      棋牌类  |  
    
      B1  |  
    
      棋  |  
    
        |  
    
        |  
  
|  
      B2  |  
    
      牌  |  
    
        |  
    
        |  
  ||
|  
      C  |  
    
      武术类  |  
    
      C1  |  
    
      拳术  |  
    
        |  
    
        |  
  
|  
        |  
    
        |  
  ||||
|  
        |  
    
        |  
  ||||
|  
      C2  |  
    
      器械  |  
    
      长  |  
    
        |  
  ||
|  
      短  |  
    
        |  
  ||||
|  
      软  |  
    
        |  
  ||||
|  
      C3  |  
    
      气功  |  
    
      静  |  
    
        |  
  ||
|  
      动  |  
    
        |  
  ||||
|  
      D  |  
    
      较力类  |  
    
      D1  |  
    
      单人  |  
    
        |  
    
        |  
  
|  
      D2  |  
    
      双人  |  
    
      蒙古族博克02D2001  |  
    
        |  
  ||
|  
      D3  |  
    
      多人  |  
    
        |  
    
        |  
  ||
|  
      E  |  
    
      跑跳掷类  |  
    
      E1  |  
    
      跑  |  
    
        |  
    
        |  
  
|  
      E2  |  
    
      跳  |  
    
        |  
    
        |  
  ||
|  
      E3  |  
    
      掷  |  
    
        |  
    
        |  
  ||
|  
      F  |  
    
      舞戏类  |  
    
      F1  |  
    
      舞蹈  |  
    
        |  
    
        |  
  
|  
      F2  |  
    
      游戏  |  
    
        |  
    
        |  
  ||
|  
      G  |  
    
      骑射类  |  
    
      G1  |  
    
      骑  |  
    
        |  
    
        |  
  
|  
      G2  |  
    
      射  |  
    
        |  
    
        |  
  ||
|  
      H   |  
    
      水冰雪空中类  |  
    
      H1  |  
    
      水上  |  
    
        |  
    
        |  
  
|  
      H2  |  
    
      冰雪  |  
    
        |  
    
        |  
  ||
|  
      H3  |  
    
      空中  |  
    
        |  
    
        |  
  ||
|  
      I  |  
    
      其它类  |  
    
        |  
    
        |  
    
        |  
    
        |  
  
 说明:1.以搏克02D2001为例, D2中的D是较力类一级分类代码,D2中的2是较力双人类二级分类代码,001是蒙古族较力双人类项目编号。 2.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类项目过多,故采用了四级类目
   4.4计算机的录入
     主要是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录入到网络数据库中去,该网络数据库为本课题团队自行开发设计出来的,计算机录入工作主要分为:登录系统,进入数据库管理,选择项目管理,新添项目四个部分组成。
 
 
 
 
 
 致谢:
 感谢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的大力资助和指导,感谢等湖南、贵州、云南、西藏、重庆等省(区)文化厅、体育局提供的帮助和支持,感谢吉首大学科技处、财务处给予研究工作和财务管理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吉首大学图书馆提供热情周密的信息服务,感谢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国家重点研究基地提供的扎实的业务指导和研究资料。此外,对在本项目研究中所参阅的各类文献的作者和为本项目完成给予建议和帮助的相关人员,在此一并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宋蜀华,陈克进.中国民族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
 [2]中国体育博物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
 [3]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
 [4]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5]刘德琼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张选惠,郭永东,唐小英.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2):54-57.
 [7]白晋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世界现代体育宝库[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24(4): 433-435.
 [8]刘少英,田祖国,吴永海,等.湘、鄂、渝、黔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析及其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24(2): 152-154.
 [9]张斌,黄传兵.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历史变迁与现实发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1).
 [10]冯胜刚.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3,23(95):165-170.
 [11]曹艳,李红梅.云南少数民族体育及健身价值[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22(3): 88-93.
 [12]袁瑛.西南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及其传承方式研究[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8,1:156-160.
 [13]常保臣.谈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与整理[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5(3):91-94.
 [14]郭永东.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分布及其文化特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6(6):50-53.
 [15]李江.世界体育项目分类与比较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1997.1
 [16]王学满,于岚.运用项群理论对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布局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1
 [17]郭颂.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分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4.6
 [18]韩勇,敬辅.彝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分类[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 2007.2
 [19]赵苏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分类与发展[J].体育学刊,2007.5
 [20]赖碧淡.我国体育文献信息工作标准化探讨福建[J].体育科技,2004,23(5):12-14.
 [21]胡小菁.“国际编目原则声明”研究[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 6:57-59.
 [22]杜芸,古松,陈学清等.网络信息资源编目与传统文献编目的比较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6):33-35.
 [23]陈学清.近年来网络信息资源编目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知识,2005.8:63-66.
 [24]行政区划网 http://www.xzqh.org/html/sc/0002.html
 [25]http://yiluganen.blogbus.com/logs/18615831.html
 [26]http://ww.westttc.com/sc/HTML/3642.html
 [27]http://www.sc5757.com/guizhou/news/5325.htm
 [28]http://www.bjethnic.gov.cn/mzyd/mzjj-mb.htm北京的民族与宗教网
 [29]www.56china.com56民族文化网
 [30]http://epc.swu.edu.cn/article.php?aid=1569&rid=4来源: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作者:long
 [31]走114,中文信息查询平台
 [32]http://www.bengu.cn/homepage/library/cat_abc.htm
 [33]http://www.dic123.com/encyclopedia/detail_a61fb807-4c1b-4e0e-bb4e-b6a9bad3dfc9.html知识词典
 [34]http://library.gxccedu.com/wt2.html
 [35]http://baike.baidu.com/view/677663.html?tp=0_11
 [36]http://baike.baidu.com/view/1392842.htm百度百科
 [37]http://www.nsfc.gov.cn/nsfc/cen/daima/daima_rm.html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
 
 
 
 
 
 
 项目负责人:宋彩珍
 课题组成员:白晋湘   刘少英  龙佩林
         孙卫红   万  义   陆盛华 
         肖宪平   朱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