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健身行业私人教练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1057SS7014


我国健身行业私人教练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史曙生 赵芳  顾渊彦  仲达  解祥梅   马小燕  吴兵成


 

一、私人教练职业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私人教练概念的界定及特征

针对目前我国健身行业中私人教练职业的工作内容、任务和特点等,本研究对私人教练的界定如下:私人教练是指具有某种认证资历,在经营性健身场所对雇主个人提供“一对一”的“定制化”有偿健身服务的教练。这一定义揭示了私人教练职业的如下特征:

1)私人教练的核心工作是健身服务,属于健身企业中的服务人员;

2)私人教练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客户健身,属于健身教练而非竞技运动教练;

3)从事私人教练必须获得资质认证;

4)私人教练的工作地点是在经营性的健身场所中;

5)私人教练的劳动是有偿的,属于职业型而非公益性健身指导人员,

6)私人教练的工作方式是“一对一”服务,其服务对象是雇主个人,而不是群体。

7) 私人教练提供的是针对雇主的个人特点和需求的“定制化”的服务,而不是大众化的产品。

(二) 私人教练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略)

1.健康测试与评估,制订个性化的健身计划

2.陪练、服务与指导。

3.跟踪记录健身者锻炼情况,及时调整健身计划。

4.为健身者提供健康咨询,帮助健身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私人教练的职业素质要求

私人教练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1)专业理论素质;2)专业技能素质;3)人际沟通能力

4)自我学习与创新能力;5)职业形象素质;6)职业道德素质。

(四)私人教练职业兴起的原因(略)

1.个性化消费潮流催生了私人教练职业

2.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加速了私人教练的发展

3.私人教练的兴起是健身产业深化发展的结果

4.私人教练的发展是健身企业成功市场运作的产物

5.私人教练是体育市场国际化发展的产物

6.私人教练证书制度为私人教练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

7.资格的易获得性为私人教练职业的发展打开了便利之门

二、我国健身行业私人教练发展现状

(一)我国健身行业中私人教练的基本情况

1.私人教练的比例及文化结构

    我国健身企业中私人教练的比例约为80%94%的为体育专业出生,其中本科层次的总数的55%, 大专层次的占27%,研究生层次占3%。私人教练以高学历的体育专业人员为主。

2.性别结构与年龄结构

私人教练中男性占78%,比例远高于女性,性别结构不尽合理。私人教练队伍以年轻人为主,其中21-30岁的教练占90.7%

3.私人教练的资格认证结构

目前私人教练所持有的资格证书种类繁多,其中比例最高的是亚洲运动及体适能专业学院(AASFP)颁发的专业体适能教练证书。很多私人教练同时拥有2-3个资格认证证书。

4.私人教练的素质与能力

多数私人教练认为最应加强的是理论分析指导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而企业经理人认为当前健身教练最需要提高的是服务意识和能力。70%的企业经理人认为私人教练的素质和能力与客户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

5.健身教练获取私人教练资质的动机

在健身企业中,私人教练证书相当于“上岗证”。调查表明,增加收入是吸引人们从事该职业的决定因素。

6. 私人教练的收入情况

多数人认为从事私人教练工作后薪水较以前有一定增加。高达62%的人对于投资私人教练证书所带来的收益表示满意,反映出从事私人教练服务的确能为从业者带来收入上的增加。

7.健身企业对私人教练的认知和态度

所有企业都表示非常重视私人教练服务这项业务,都规定从事私教服务必须持证上岗。企业经理人均认为私人教练是一项非常有潜力的专门职业,80%的企业经理人认为应建立私人教练国家职业标准。但在一些健身俱乐部仍存在重“证书”轻能力、重“称号”轻服务的现象。

8.健身企业在发展私人教练方面的主要措施

高达90%以上的企业都鼓励教练员去获取私人教练资历证书,约75%的企业曾组织过员工培训与考证活动。所有被调查企业都为本企业中的一些优秀私人教练做过一定程度的包装和宣传。30%的健身企业成立了独立的私人教练部。

(二)我国私人教练认证与培训现状

1.私人教练认证机构情况

1)认证机构的类别与数量

私人教练证书机构数目众多,境外机构占据了绝大多数。证书机构分三类:协会性质,如国际健联(IFBB);体育教育培训机构,如亚洲运动及体适能专业学院(AASFP);一般健身企业(俱乐部),如英派斯健身俱乐部。证书机构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2)认证机构的资质

调查显示,除少数机构与体育部门中的一些单位(如单项体育协会)或高校合作,得到这些非行政机构的“认可”外,还没有哪一家证书机构的认证资质真正意义上被有关行政部门审核过。

2.我国私人教练培训机构情况

证书培训机构数量众多,培训机构的资质普遍缺乏鉴定认证。

3.私人教练证书及相关证书的情况

1)私人教练证书及相关证书的种类

   证书市场上私人教练证书及相关证书种类繁多,除专门的冠以“私人教练”头衔的证书外,还有众多不同运动项目和级别的证书。

2) 私人教练证书及相关证书的市场认可度

目前教练员所持各类资质证书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AASFP高级私人体适能教练证书、ATP澳洲体适能教练证书、IFBB韦德体系私人教练证书。那些所谓的“国际权威”证书受到健身教练青睐,而国内证书的市场认可度较低。绝大多数人不清楚这些证书是否得到过有关部门的鉴定认可。市场需求是教练员选择某种证书的决定因素。

4.私人教练培训课程情况

1)私人教练培训课程的费用

    私人教练培训费用昂贵,此外,证书持有者还必须不断交费参加 “跟进式培训”以确保证书不过期。收费过高是当前人们对私教证书认证与培训中最不满意之处。

2)私人教练培训的课程设置

运动生理学之类的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以及人际沟通技能等课程通常为大多数证书培训课程中的必修课程,此外主要是与市场密切相关的技艺类实践课程。多数人认为私教培训课程比大学里的课程更实用。

3)私人教练培训课程的课时

每门证书的课程培训时间一般为712天,最短的仅5天。课时不足被认为培训课程存在中的最大问题。

4)私人教练培训课程的师资

调查显示,培训课程通常会安排2-4名培训师,最少的仅有1名培训师,师资队伍复杂。为了节约成本,越来越多的培训机构倾向利用培训点当地的师资资源。

5)私人教练培训课程的评价

    76%的人表示通过课程的学习,自身的素质能力有所提高。55%的受访者表示私人教练证书课程的最大收获是提高了与客户的沟通能力。

5.私人教练认证与培训的监管情况

目前,私人教练资格认证缺乏统一的审核机构和审核标准,认证审定缺乏可信度,证书发放和资格认证混乱。尽管健身企业都要求私人教练持证上岗,但“持证上岗”却不是基于法律的约束,而是基于市场竞争的逼迫。

三、我国私人教练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私人教练职业发展缺乏政策法规支持

目前我国的劳动部门还没有将私人教练确立为一个正式职业,国家还没有制定私人教练的职业标准和配套的管理体制,更没有出台激励这一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政府的引导,私人教练职业还处于一种无序的自然发展状态。

2.私人教练职业证书市场混乱,缺乏监管

目前私人教练资格认证缺乏统一的审核机构和审核标准,认证审定缺乏可信度,证书发放和资格认证混乱。私人教练培训机构则更是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培训的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私人教练培训基本处于无管理、无鉴定、无保障的“三无”状态。

3.私人教练的职业定位存在偏差

目前人们对私人教练这一新兴职业的认识还很模糊和肤浅,对私人教练在健身企业中的角色定位和价值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对于私人教练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缺乏深刻认识,私人教练对于健身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价值还没有真正得到理解。

4.私人教练的质量问题突出

由于私人教练职业发展的时间短,加之缺乏有效的证书与培训质量监管体系,导致体育劳动力市场上私人教练的职业水准与迅猛发展的市场需求还有相当差距。

四、私人教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1.建立私人教练职业证书制度的必要性(略)

1)私人教练属体育特种行业,必须依法实施资格准入制

2)推行私人教练职业证书制度是规范体育劳动力市场的必然要求

3)推行私人教练职业证书制度是健身行业深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4)推行私人教练职业证书制度是保障私人教练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的需要

5)推行职业证书制度,设立私人教练职业可以更好满足个性化体育消费需求

6)推行私人教练职业证书制度是规范私人教练证书与培训市场的迫切需要

7)推行私人教练职业证书制度是体育职业细分和拓展的必然要求

8)推行私人教练职业证书制度是体育行政部门履行社会管理职责、实施服务标准化的需要

2.建立私人教练职业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可行性(略)

1)私人教练完全拥有一项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特征

2)私人教练属特种行业,具有成为职业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3)经济的发展为私人教练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市场支撑

4)私人教练资格证书制度为推行私人教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确立奠定了良好的前期基础

5)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体制为私人教练职业的确立提供了制度和技术上的保障

3.政府调控下的竞争性分权管理模式的私人教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1)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常规实施模式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可分两种模式,一种是竞争性分权管理,就是由自由竞争产生的各种非政府性证书机构来推行和分别管理职业资格证书。另一种是非竞争性集中管理。就是由政府或者政府授权的权威机构来集中统一地推行和管理职业资格证书,西方大多数国家采用分权管理方式。东方大多数国家采用非竞争性方式,如我国体育行业实施的社会体育职业资格证书。

2)政府调控下的竞争性分权管理的私人教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基于私人教练的职业特点、发展历史及市场竞争需要,本研究主张将以上两种模式结合起来,建立政府调控下的竞争性分权管理的私人教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即出台私人教练职业国家标准,但不制定和颁发统一的职业证书,私人教练职业资格证书由各证书机构参照国家标准和相关法规自主制定推行和管理。

1)建立私人教练职业资格国家标准及相配套的法规体系与实施系统等,实施非竞争性集中管理

制定私人教练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建立配套的法规体系与实施系统,从而建立证书市场的准入制度,实现政府对私人教练证书制度的集中管理和控制。

2)实施私人教练职业证书自主推行和管理,实施竞争性分权管理模式。

政府将证书的推行权下放给各证书机构,允许由自由竞争产生的各种非政府性证书机构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相关法规来推行职业资格证书。

3)政府调控下的竞争性分权管理的私人教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方式

政府建立专门的职业鉴定管理部门(本研究主张这一部门即为国家体育总局下属的“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由“中心”对发行和管理证书机构的资质和条件审核鉴定,再根据私人教练职业标准对各种证书机构申请发行的证书(含其课程体系)进行审核和认证,最后由证书机构自行组织对该机构发行的证书进行培训、认证和管理。

4) 政府调控下的竞争性分权管理的私人教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优势

政府调控下的竞争性分权管理模式的私人教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一种灵活性与约束力相统一的证书制度:

1)使政府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可以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职能。

2)可以改变目前私人教练资格认证缺乏统一的审核机构和审核标准,证书发放和资格认证混乱的局面。

3)不用统一的私人教练职业资格证书来代替市场上已有的各种机构发行的证书,可以稳定市场,保护和促进体育产业的国际化。

4)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繁荣证书市场。

5)为证书机构的自主创新创造了条件。

五、私人教练的培养与管理

1.建立以市场为主的社会化私人教练培养模式

1)充分发挥市场在私人教练培养上的主导作用

市场机制在我国私人教练的培养和发展中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完全由市场主导的模式也带了私人教练培养质量等问题。政府调控下的竞争性分权管理的私人教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坚持市场机制在私人教练培养中的主导作用,鼓励通过市场竞争促进培养人才,同时也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来保证市场的良性运转。

2) 开辟私人教练培养的社会化培养途径

在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开辟私人教练培养的社会化培养途径,充分发挥体育协会和的作用将私人教练的培养工作引入到高校完善国际合作化培养方式。

2.私人教练的管理策略

对于私人教练行业的管理可实施政府监控下的社会管理型模式:

1)政府负责宏观调控和管理职能;

2)建立行业协会,实现行业自治;

3)构建私人教练管理信息网络系统。

6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我国目前的私人教练以高学历的体育专业人员为主,私人教练的数量比例在不断增加。私人教练的素质和能力与市场期望还有一定差距。

2)私人教练须“持证上岗”已成为健身企业自律的行规。私人教练所持有的资格证书种类繁多,以境外“国际权威”机构证书为主。健身行业对私人教练的职业前景持乐观态度,赞同建立私人教练国家职业标准。

3)我国私人教练认证机构众多,境外机构占据主要份额。证书机构的资质缺乏国家行政部门审核认证。私人教练培训机构缺乏监管,培训课程普遍收费过高、课时不足。

4)我国健身行业私人教练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私人教练发展缺乏政策法规支持,私人教练职业还处于一种无序的自然发展状态;我国的健身行业对私人教练的职业定位存在偏差,对于私人教练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缺乏深刻认识;私人教练职业证书市场混乱,缺乏监管;私人教练的质量问题突出。

2.建议

1)尽快在我国实行私人教练职业证书制度,实施国家职业标准,建立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和行政组织体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2)打破我国现行的非竞争性集中管理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如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证书制度)的构建模式,在我国实行政府调控下的竞争性分权管理的私人教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3)实施以市场为主的社会化私人教练培养模式,在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开辟私人教练培养的社会化培养途径,充分发挥体育协会、高校的优势,完善国际合作化培养方式。

4)对于私人教练行业的管理可实施政府监控下的社会管理型模式:政府负责宏观调控和管理职能;建立行业协会,实现行业自治;构建私人教练管理信息网络系统。

(原文下载)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