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1    西部地区社会经济与体育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1.1  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工业化初中期向中后期转变阶段,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特征;新一轮固定资产大规模投入时期,其边际收益递增现象开始显现;西部经济发展正处于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增强的时期;城市化高潮前期,集聚效应、集约化和边际收益的递增趋势较明显;产业结构转换与优势产业成长期,依托区域性市场的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增长点;对外开放的加速期,边贸的地缘优势增强。
1.2  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1.2.1  西部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2001年,四川省体育产业总产出为6.74亿元,创造增加值2.87亿元,体育产业从业人员15247人,分别比2000年增长22.1%和 20%。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仅为0.0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也仅为0.17%。体育产业增长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仅约为 0.01%,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也仅为0.04%。目前,四川省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尚处于弱势地位。
    2002年,云南省体育产业调查结果显示,在云南省848个体育经营单位中,2001年体育从业人员已达到5519人,收入合计为168 810.2万元,体育营业部门劳动者报酬为3070.8万元,体育营业部门上缴的各种税费为8 279.2万元,体育营业部门当年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为12449.2万元,体育营业部门的资产合计为414310.8万元。其中,体育营业部门固定资产合计为162 803.2万元。体育收入已占2001年全省GDP的0.86%。另外,云南省在充分发挥高原优势和地域特色,发展高原训练与服务产业,2003年共接待前来高原训练的国内运动队伍130余支,国外运动队88支,总人数突破12万人次,云南省的高原训练由此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市场发展态势。目前,云南省体育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
    2001年,陕西省体育产业总产值41.1亿元,增加值为18.65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0.92%。体育产业增长率在15%~36%,大大高于陕西省经济的增长率。与其他行业对比,陕西省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名列第三位。2001年,陕西省体育产业数量为6 070家,资产合计104亿元,营业收入41.1亿元,净利润2.8亿元,上缴税费8.3亿元,从业人员5.5万人。以上表明,陕西省体育产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具有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点的巨大潜力,是陕西省今后可以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2002年,重庆市体育产业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末重庆市体育产业主营和专营的单位数量为1 875家,从业人员为9 367人,注册资金总额26 867.07万元,纳税总额2 022.75万元。2002年重庆市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24 982.72万元,比上年增长28.6%,占GDP的比重为0.10%。总体上看,重庆市体育市场不断扩大,体育产业发展加快,但规模不大。
1.2.2  西部体育产业的发展特征分析
1.2.2.1  集体企业、私营个体企业以及外商企业兴办体育产业的数量有所增加,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进程加快
    从四川省和云南省的统计资料来看,2001年,四川省体育局系统体育产业活动创造的增加值约为5 642.8万元,非体育局系统体育产业活动创造的增加值为2.3亿元,二者之比约为1:4。这表明非体育局系统的体育产业已经占有较大比重,四川体育产业的社会化水平正在逐步提高。调查结果表明,云南省体育经营单位中国有企业仅占单位总数的7.3%,2001年体育经营单位所创造的增加值为8 647.3万元,比2000年的3 701.8万元增长1.3倍。2001年体育经营企业固定投资达到162 803.2万元,比2000年增长1.2倍。2001年云南省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到5 519人,比2000年的4 162人增长32.4%。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为就业提供了岗位。体育产业经营单位基本打破了国家办体育的格局,体育产业不仅集体单位办,而且股份制、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都在办。更为可喜的是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也在兴办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正逐步走向社会化。
    但是,资料也表明,体育局系统经营单位大部分收入基本上靠财政和上级补助。2001年四川省行政事业体育经营收入为1.63亿元,其中,财政补助和上级补助收入为9 303.6万元,占总收入的57.1%,而竞技体育、门票、广告赞助、技术服务等收入合计为1 208.4万元,仅占总收入的7.4%。这表明,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体育产业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快。
1.2.2.2  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体育产业发展较好,积聚效应趋于显现
    受城市化水平的影响,从总体上看,西部地区体育产业相对集中于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中,省会城市的体育产业发展好于其他地区。
    2001年,四川省体育产业按增加值排序统计结果显示,成都、乐山、德阳、南充、攀枝花、绵阳、泸州、资阳等城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合计占全省体育产业的 90%以上,而成都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体育产业的36%。重庆市体育产业在三大经济圈的分布也呈现明显的不平衡现象。重庆市都市发达经济圈体育产业的单位达1 242家,占全市体育产业单位总数的66.2%,营业收入23 007.44万元,占全市体育营业收入的61.3%;渝西经济走廊有体育产业单位218家,占全市体育产业单位总数的11.6%,营业收入6 753.39万元,占全市体育营业收入的18.0%;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有体育产业单位415家,占全市体育产业单位总数的22.1%,营业收入7 775.28万元,占全市体育营业收入的20.7%。
1.2.2.3  体育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经营项目不断增加
    从产出总量的构成看,体育产业活动主要是立足于利用和发挥体育基本功能来展开的,体育产业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健身休闲服务业的贡献。2001年,在四川省体育产业调查的24个主要运动项目中,棋牌、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等健身休闲类运动所占的比例较大,而在四川体育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加额中,健身休闲服务业占93.7%,即健身休闲服务业对四川体育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为93.7%。而体育用品业的增长对四川体育产业的贡献仅为6.3%,健身休闲服务业对体育产业增长的贡献达到20.7%,体育用品业的贡献仅为1.4%。由此可见,四川体育产业集中于健身休闲服务领域,而与其他产业相关度高、市场营运能力强的体育用品业的发展还比较弱。
    2001年,云南省体育经营项目有24种。其中,经营足球的38个,全省16个地州市中有8个地州市经营足球体育产业;经营篮球的45个,16个地州市中有8个地州市经营篮球产业;经营排球的29个,经营乒乓球的106个,经营羽毛球的47个,经营田径的24个,经营网球的55个,经营保龄球的66 个,经营高尔夫球的5个,经营台球的216个,经营壁球的5个,经营拳击的6个,经营游泳的102个,经营轮滑的5个,经营武术的17个,经营体操的18 个,经营登山的3个,经营冰雪运动的10个,经营赛车的10个,经营蹦极的3个,经营棋牌的381个,经营水上运动的5个,经营射击射箭的8个,其他体育经营单位183个。
1.2.2.4  体育产业经营主体多元化,但体育产业专营化水平不高
    西部地区体育产业经营主体既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又有联营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其中,行政事业单位、股份合作制、私营企业和其他类型的企业经营规模所占的比重较大。资料显示,2001年,云南省体育经营机构共848个,从业人员已达到 5 519人。体育行政事业单位58个,比上年增加2个。体育兼营单位557个,比上年增加101个,增长22.1%。其中,内资国有体育企业52个,比上年增加4个;内资集体体育企业75个,比上年增加9个;内资联营体育企业1个;内资私营体育企业109个,比上年增加15个;内资股份合作体育企业8个,比上年增加2个;内资其他体育企业302个,比上年增加68个;港澳台投资体育企业5个,与上年持平;外商投资体育企业5个,比上年增加2个。
    从四川体育产业的现状看,虽然体育用品业以主营单位经营为主,特别是体育用品销售业主营单位的从业人员和创造的经营收入占到行业的90%以上,但由于占主导地位的四川体育服务的专营化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其主营系统的从业人员和创造的营业收入均在本行业的四成以下,导致体育产业专营化水平较低,从业人员和创造的社会财富大部分来源于兼营服务的经济单位。
1.2.2.5  与经济发达省区相比,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化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
    与经济发达省区比较,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状况差距较明显。仅与浙江省2000年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相比,从增加值总量上看,2001年四川省体育产业创造的增加值仅为浙江省的5.3%,其中,体育服务业为33.7%、体育用品业仅为0.4%。从GDP的比重上看,四川体育产业仅为0.07%,低于浙江省0.92%的0.85个百分点,其中,体育服务业低0.08个百分点,体育用品业低0.78个百分点。
2  西部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2.1  西部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总的方针是:从西部地区具体情况出发,充分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以科学发展观统筹西部体育产业发展,坚持体育事业与经济、文化、教育、旅游、新闻等行业的协调发展,有步骤地推进重点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发挥多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探索西部体育产业发展的多种形式,注重地域特色项目开发和新运动项目经营。
    ——在开发目标上,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体育在扩大消费需求领域的作用;
    ——在开发体制上,形成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要求的新型体育产业体制;
    ——在开发基点上,把西部地区体育产业的自身奋斗和国家扶持以及东部支持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开发导向上,从传统的体育资源导向型开发转向市场导向型开发;
    ——在开发模式上,从粗放型开发模式转向集约型开发;
    ——在开发布局上,选择具有辐射和扩散功能、关联效应较强的重点产业以及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率先进行开发。
2.2  西部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
    力争在西部地区工业化后期阶段,建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相适应的、区位特色明显、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
    ——重点培育和发展健身休闲市场、体育旅游市场、体育竞赛与训练市场、体育人才市场和体育用品市场,促使体育的固定市场与流动市场、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等各级各类市场充分发育,初步形成符合西部区情、比较健全而完善的体育市场体系;
    ——抓住城市化发展机遇,加大体育行政部门职能转变,整合区域资源,力争一批体育事业单位通过自身经营优势和潜力的发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由差额管理逐步做到自收自支,一批自收自支的经济实体能够逐年增加上缴利润;
    ——形成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明晰、开展体育经营、综合开发、效益显著、规模发展的股份制企业或企业集团;
    ——不断增加体育产业开发收入的总量,使之占体育事业经费的比重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成为弥补体育事业发展经费不足的主要来源之一。
2.3  西部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
2.3.1  以“经济带”为重点,把“中心城市”确立为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点
    西部体育产业带的选择既要反映现实体育产业的空间结构,也要体现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的战略思想;既要考虑体育产业现实的状况及其附近的经济发展情况,也要考虑具有未来体育产业发展潜力的地区和促进重要区域联系和区域发展的必要性。因而,西部体育产业带要么是由目前的综合运输通道联系起来的西部经济重心所在,要么是根据宏观发展环境应该着重建设且具有体育产业发展条件的地区。基于这样的考虑以及上述对西部经济发展阶段和体育产业发展情况的分析,针对促进西部重点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确定了西部体育产业开发的5个经济带,即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南贵昆经济带、呼包—包兰—兰青线经济带、西藏“一江两河”经济带。
    同时,根据可比性原则、可获性原则、中心区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从城市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实力、对外经济联系强度、经济产出密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与全球和全国产业分工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城市经济吸引范围、人口规模和体育产业发展情况等方面出发,把上述5个经济带上的24个中心城市,即重庆、成都、西安、昆明、兰州、乌鲁木齐、南宁、呼和浩特、银川、贵阳、西宁、拉萨、柳州、包头、绵阳、桂林、遵义、玉溪、攀枝花、内江、石河子、哈密、延安、日喀则,确立为西部体育产业发展的“支撑点”和“增长极”。以5个经济带为纽带连接12个省(市、区)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连动功能,挖掘城市人口密集、信息密集、产业集中以及体育资源优势,变体育资源优势为体育产业优势,强化体育产业集聚功能,壮大中心城市体育产业的关联度,努力使这些城市成为辐射周边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连动轴,使它们能够尽快带动整个西部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
2.3.2  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产业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有50多个民族的人们在这里繁衍生存,可用于开展体育运动的地理资源和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丰富。因此,挖掘这些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并结合丰富的地理资源,把资源转变成资本,大力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产业是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势。
    借助西部大开发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有利时机,大力挖掘和推广西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并根据中心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情况,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作为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主轴,将长江和黄河沿岸的少数民族集居区和旅游区作为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一级增长中心,其他沿长江和黄河流经的城市作为该轴线发展体育产业的二级增长中心,点轴共振,为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和资源保障。如将丝绸之路古道、唐蕃古道和新欧亚大陆桥相连作为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开发亚轴,积极开发敦煌体育文化、伏羲体育文化、仰韶体育文化、西夏体育文化、巴蜀体育文化,利用这些闻名世界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与旅游资源相融合,成为西北地区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同时,将渭水流域、河西走廊、长江上游流域作为西部地区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次增长中心和该亚轴上首位增长中心,其他中、小城市作为该轴线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增长次中心,培育体育产业经济增长能力,逐步发展和完善该地带的体育产业。
2.3.3  依靠区位优势,有重点地发展体育用品市场和体育竞赛市场
    西部地区依靠区位优势,应有重点地发展以广西、云南、甘肃、青海、内蒙古为主的地缘优势和出海通道优势,利用信息、政策、市场等优先条件,发展成体育用品集散地、高原训练与服务基地;依靠重庆、成都、西安、兰州、呼和浩特为主的体育竞赛市场和训练基地,形成昆明、重庆、成都、乌鲁木齐、西安、兰州6个体育产业带动点,以西陇海—兰新线、宝成—成昆线、成渝—川黔—黔桂线、滇黔—湘黔线作为贯通西部省区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轴线,并与各轴线上体育产业增长中心相呼应,实现西部地区体育产业的双向梯度推移,使该区域体育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空间布局更趋合理。
    在此模式实施的基础上,关注中等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落实贫困地区全民健身计划和学校体育以及社区体育的发展,依靠极点、轴线所扩散的体育产业带动力加强中等城市体育产业的开发,以之作为区域体育产业的网络结点,建设西部体育产业发展网络,为实施西部区域体育产业的网络开发做好准备。
2.3.4  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发展体育产业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2.3.4.1  功能定位
    确定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发展体育产业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主要考虑以下原则:
    第一,城市是重点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和主要支撑点;第二,体育产业要融入全国和世界体育产业体系;第三,突出城市密集区(带)的地位和作用;第四,强调职能分工、资源互补、统筹开发的协作型城市体育产业分工体系;第五,充分重视100万及以上人口规模的大中城市的体育产业发展,优化城市体育产业规模结构。
2.3.4.2  发展方向
    根据上述分析和原则以及前期的研究,我们认为在西部地区应该以24个中心城市为依托,培育西安、成都、昆明、重庆、乌鲁木齐、兰州、呼和浩特7个具有全国意义的都市体育产业区,作为西部参与全国和全球体育产业的主要网络结点。
    西安都市体育产业区以西安市区为核心,范围上可包括咸阳和渭南,应主要以体育竞赛、健身休闲和体育人才培训为主,建设成西部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点,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发展体育产业的“龙头”。
    重庆和成都分别构成两个独立的都市体育产业区,同时也构成西部重要的体育产业群之一。两个都市体育产业区都应建设为西部体育产业重要的战略支撑点,成为西南地区发展“龙头”。其中,重庆可侧重于发挥西南地区体育用品制造业中心和健身休闲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成都应侧重于发挥体育休闲旅游中心、体育竞赛中心、健身休闲中心和体育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
    昆明、兰州、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应充分发挥开放的边贸口岸等优势,利用周边国家体育产业开发相对滞后的特点,对体育用品的出口、技术转让、体育劳务市场的开发等合理规划,以体育用品制造、体育休闲旅游和体育训练为主的、面向南亚、中亚和俄罗斯体育市场的对外开放战略基地和战略支撑点,建成西部体育产业的外向型中心区域,使之成为推动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牵动力。
此外,南宁、银川、贵阳、西宁、拉萨、柳州、包头、绵阳、桂林、遵义、玉溪、攀枝花、内江、石河子、哈密、延安、日喀则也应建设为西部体育产业的次中心和西部体育产业开发的重要支撑点,其中柳州应建成西部体育用品的重要生产基地。而云南省可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和高原优势,大力发展高原训练服务项目,开拓省外和国外市场。
3  西部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对策
3.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实行更优惠的体育产业财税政策
    首先,进一步加大体育场馆、体育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改善西部体育产业投资的硬件环境。
其次,中央对地方体育专项资金的补助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在体育用品制造、健身休闲与培训方面,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在体育休闲旅游开发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旅游经济结构调整、资源配置和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在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方面,逐步增加科技“基金”等专项经费用于西部地区体育人才培养的数额。
3.2  加快体育产业化改革步伐,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制度创新
    第一,建立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模式的产业组织形式,加大对体育产业化的改革、改组、改造力度;第二,积极调整体育产业所有制结构,优化配置,合理布局;第三,进一步完善合作经营和招商引资的相应机制,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第四,对非公有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给予宽松的积极的扶持政策,放宽非公有资本进入体育产业发展领域;第五,加快大、中、小城市间的协调发展和城乡体育市场的培育与壮大,打破体育体制与产业结构趋同、地方体育市场进入壁垒的格局。
3.3  营造良好的体育产业市场秩序,加大体育产业管理创新
    一是以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停用商品等违法行为为重点,大力整顿和规范停用用品市场交易行为;二是以查处违法违章体育经营为重点,大力整顿和规范体育市场主体准入行为;三是以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行业垄断为重点,大力整顿和规范体育市场竞争行为;四是积极支持和引导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体育产业发展;五是积极支持和促进国有体育企业运用商标、广告策略开拓体育市场;六是积极引导外商投资西部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
3.4  深入开发体育人力资源,加快体育产业创新人才的培养
    加大西部地区体育创新人才培养,首先要走体育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政府职能部门要给予积极支持、主动的引导、协调和组织,利用西部地区和其他地区培养体育人才的资源,加大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在体育人才的培养上给予优惠政策。其次,要抓住对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方面急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定期组织或选派一定比例的人员到高等学府进修,鼓励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体育经营和管理方面的素质,增长能力。
3.5  加快体育产业技术创新步伐,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技术创新机制
    一是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体育经营企业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技术创新机制;二是要加大体育科技投入力度,为体育产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三是要积极运用体育产业技术创新政策,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四是要树立正确的体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为体育产业经营和管理提供良好的技术创新服务。
    作者:祝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