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特大型国有企业职工体育的管理

1  研究结果与分析
    1985年,国务院统计局关于三个产业的划分中把体育列为第三产业。在市场经济下,辽宁省特大型国有企业职工体育管理也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基本上有了自己特定的管理方式和行为准则。但是,企业体育在管理观念、方式与方法等的不同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企业体育管理队伍层次不高、缺乏体育社会指导员、开展职工体育活动的资金紧缺、场地设施及其行政经费投入少、职工体育观念差异、企业的大环境和体育管理存在的问题,这些因素成为企业职工体育发展的滞障。    
1.1  职工体育管理组织机构的现状
1.1.1  职工体育组织机构情况
    课题所研究的辽宁省特大型企业自身分布具有分散(辽河油田、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沈阳铁路局)和集中(大连造船责任有限公司、沈阳机车车辆厂、锦西炼油厂)两个特点,其体育管理由计划经济时的集中管理逐步向多层次、多形式管理模式发展,管理权限下放到各个二级单位及车间,各企业的职工体育组织权限以工会、体协为主。为适应市场经济下职工体育的需要,各企业管理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如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由宣体部承担职工体育工作;辽河油田 1996年成立文化处,承担企业体育工作。各二级单位分别下设职工体育管理机构,并由单位行政负责人兼任管理职责。对职工体育管理机构的调查表明:工会占 65.2%,体协或宣体部占60.6%,俱乐部占14.6%,辅导站占13.4%,单项体育协会占12.3%,平均每个单位有多种形式的管理机构比例 1.9个。从调查数据看,社区及辅导站等基层组织形式在企业不是很多,但也体现出了良好的开端和发展趋势。
1.1.2  职工体育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
    在对企业职工体育管理人员的调查中,35岁以下的管理人员占12%,36岁~45岁的管理人员占38.7%,46岁~55岁管理人员占42.9%,55岁以上管理人员占6.4%。调查结果表明,中青年的体育参与意识有所提高,同时也折射出了职工体育的生命力。
1.1.3  职工体育管理人员的文化结构
    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是职工体育管理的重要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职工体育的发展,对企业职工体育管理人员文化素质调查数据表明,企业体育管理人员呈现出了高学历的趋势: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管理人员所占比例50.5%(体育专业为7.3%);具有大专学历的非体育专业管理人员所占比例39.6%,体育专业为4.7%;具有中专学历的非体育专业管理人员所占比例9.9%,体育专业为1.6%。调查数据表明,整体管理队伍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了90.1%,表面上看,体现出了企业职工体育管理队伍的高素质、高标准,实际上,这样的管理队伍工作能力并不强,非体育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管理人员所占比例 78.1%,而且管理队伍中兼职干部比例达到了54.3%,非体育专业管理人员经过体育管理、专业等方面培训人员只占管理队伍的11.4%,这对企业职工体育管理及其运行不利,是企业管理队伍所需解决的问题。
1.1.4  分管职工体育工作主要领导干部分布情况
    各基层单位厂长分管职工体育工作占58.8%,工会分管占65%。分管职工体育工作的一般干事情况:专职干事占43.5%,工会干部兼职33.2%,其他部门干部兼职占18%,还有50.8%的单位无人管理。以上数据表明,辽宁省国有特大型企业重视职工体育的发展,由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抓体育工作,对企业体育的开展、资金投入、场馆设施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企业的管理机构上分工不明确,管理部门重叠、交叉等问题,导致了多头管理和各自为政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使企业体育的运行受到了阻碍。    
1.2  企业职工体育管理内容
    对辽宁省国有特大型企业管理干部的调查发现,各企业在职工体育管理开展方面,都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出发点,重视职工体育活动的普及和体育文化的宣传。从表1看出,职工对企业在开展经常性体育活动与职工体育工作评定、体质测量与评价工作持肯定态度的比例占98%,这与对企业管理干部的调查是相吻合的。选择开展竞赛组织与管理的职工比例为83%,可以看出,在竞赛管理上,企业的管理机构工作的开展得到了职工的认可。实际上,各特大型企业近三年来,不遗余力地抓体育社会指导员培训,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全民健身范畴。2000年以来,辽河油田培养了各级裁判员300人,沈阳铁路局通过体育指导员培训培养了1500名一、二级体育社会指导员。职工对企业管理部门开展体育宣传、文化建设持肯定态度的比例不高。这一现状说明,随着企业体育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职工对企业文化的需求、品位更加提高,而企业体育的管理机构则更需加强企业体育文化、科研、宣传等方面的管理。体质测量是职工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50%的肯定比例不得不值得反思,需要企业引起高度重视,为此项工作提供人力、物力保障。    
1.3  企业职工体育活动的场地与经费情况
1.3.1  开展职工体育活动的场地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在企业经济发展及领导的重视下,职工体育活动的场地紧缺局面有了很大改观。市场经济下,体育的增进健康、团队作用、宣传作用在企业中逐步得到承认,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如辽河油田通过十几年建设,建成了多功能体育馆5个,练习馆8个,标准场地4块,标准足球场地10 个,网球场地6块,灯光球场35个,小型体育场25个,健身房29个,活动中心9个,体育场馆总面积达到了20.4万平方米,人均占有面积达到了1.2平方米。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场馆投入可观,现有面积1.38万平方米的综合体育馆1个,有台球与棋牌、乒乓球、毽球、游泳馆等室内场地1.01万平方米;室外场地为6.97万平方米,包括排球、田径场、地掷球、拔河、门球、网球、高尔夫球等场地。调查表明,各企业场馆设施良好,有条件满足职工体育活动的能力。但是由于企业场馆在功能布局、管理方式等诸多方面的限制,远不能满足职工体育普及的需要。调查表明,有74%的职工认为本企业的场馆已经不能满足职工的需要。
1.3.2  体育场地的管理经营
    由于各企业场地情况、布局、管理方式各异,总体上看,多数是由厂或总公司宏观调控,各级基层单位依据具体情况落实管理,管理模式以计划经济为主,走适当开放对外管理经营的路线。辽河油田、大连造船厂、沈阳铁路局场馆采取半福利型与赢利型相结合的办法,即场馆对职工开放、对外开放,对内实施一定优惠政策,收取费用用于场馆的建设与维修。这种经营模式符合当前特大型企业职工体育特定发展时期的特点。由于场地受到企业宏观调控,多以运动队训练、承办各种赛会为主,往往忽视了职工体育锻炼的大众化。单位职工体育福利化力度不大,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不高,场馆经营手段落后等因素致使场馆经营受到阻碍。
1.3.3  企业经费情况
    受计划经济体制下“举国体制”的体育投资的影响,企业行政拨款是企业职工体育经费的主要来源,这有利于企业从全面出发,规划资源的配置;有利于企业对职工体育的责任和义务形成明确的规定,排除各种可能的干扰,使企业职工体育紧紧围绕着企业的意志运转。但这种投资体系使企业职工体育各项活动非经济化,失去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而且使职工对这种投资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调查结果表明,企业越大,人均占有投资额越小。这也可以从侧面判断,企业越大,对企业职工体育的管理、组织及关心等方面难度越大。因此,在企业中要想真正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只靠单位的扶持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职工自身锻炼意识的增强,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从而为健康而投资。          
1.4  职工参与体育活动情况
1.4.1  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
    职工参与体育活动、自我投资意识增强,活动方式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职工认为无论身体好坏都应参加体育锻炼,和个人今后打算参加锻炼所占比例分别为 88.89%和84.32%。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工作节奏的加快,精神紧张程度的提高,职工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而体育以其特有的功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职工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花钱买健康”已为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自我投资、自我受益的意识增强,只有5.97%的人不能接受健康投资。生活方式随着余暇时间的增多充分业余化,出现了小型、分散、经常的趋势,自发和个性化的活动形式大量涌现,单位组织所占比例为22.39%,较以前大为减少。
1.4.2  职工体育锻炼情况
    近年来,各企业宣传部积极组织在职工中开展丰富多彩、小型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如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经常开展趣味运动会、球类比赛、健美操等小型赛会,做到了范围广、参加人员数量多、比赛时间长等特点;辽河油田每年进行不同层次的体育赛会达200多次;沈阳机车车辆厂的全民健身长跑月、登山运动都体现出了职工体育的经常性、参与活动的普及化特点。2003年,各企业体育人口均有大幅度提高,达到了65%以上。另外,各企业职工晨练指导站、协会的逐步发展使职工体育与社区体育接轨,是体育发展的另一个趋势。    
1.5  职工体育文化建设
    辽宁省国有特大型企业的体育文化建设具有多层面性的特征。调查表明,辽宁省国有特大型企业都有较为完善的企业职工体育管理组织,以加强对企业职工体育文化的管理。鞍山钢铁公司的13个二级公司,下设的180多个处级单位,都相继成立了企业职工体育协会,并设有专门的体育宣传干事,具体负责对所属单位的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和宣传工作。辽河油田的文化处把体育文化建设放到职工体育的重要位置。各企业通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月,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介的作用,大力宣传全民健身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宣传体育法和体育知识。2003年,辽河油田共计印发了《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万余册,《第八套广播体操图解》《中国成人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各3 000册。    
1.6  高水平运动队
    辽宁省国有特大型企业中,高水平运动队的设立得到了延续。鞍钢公司的竞技体育水平多年来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近年来随着体制改革,各运动队纷纷解体,目前保留拔河和田径两个运动队。拔河队2000年至今多次获全国冠军,2004年2月19~22日代表中国拔河队参加在苏格兰举行的世界拔河锦标赛,取得优异成绩。大连造船责任有限公司男子足球队2000年获得了 “百威杯”7人制的全国足球比赛第3名,2003年获得“可口可乐杯”全国足球比赛第3名,同年参加北方公司足球赛获得第1名。锦西炼油化工总厂的女子毽球队代表中油体协参加全国毽球锦标赛,曾获双人第2名、单人第3名、团体第4名的好成绩。辽河油田的高水平运动队不但为企业争得了荣誉,还为国家输送了优秀运动员,该油田的体操队就为国家体操队输送了周端端、梁艳等队员。体育代表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一种展示,它给企业带来无形效益。
2  现阶段职工体育管理机制存在的几个问题
2.1  观念的误区
    观念是理论走向实践,宏观决策走向具体的重要环节。处于转型期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在企业市场化的初级阶段,深化企业经营机制已成为企业工作的“主旋律”。在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特定环境下,企业领导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在人、财、物的安排上必然偏重生产,导致了企业出现只抓经济、少抓或不抓职工体育工作;表面上关心职工的身心健康,实际上视职工健康为个人事,没有把体育工作真正纳入企业的管理范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职工体育的发展一度难行。
    体育的发展与人们的健康意识、休闲娱乐有密切关系。职工是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除去一些客观原因外,主要取决于体育锻炼的观念。在职工队伍中,有一些人对体育的认识不全面,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不稳定,容易随着爱好的转移、生活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职工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层次化,导致了职工业余生活的多样化,致使参加运动的人群向其他娱乐活动倾斜。    
2.2  管理体制滞后
    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职工生活水平有了很大变化,对体育的需求更加强烈,品位要求更加提高。但是目前职工体育工作的现状还不能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表现为:企业对职工体育重视不够,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发展不够广泛,注重竞赛性和竞技性,忽视群众性和广泛性;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在向社会开放,满足群众开展体育锻炼的需要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全民健身工作的科学技术和监测管理还比较落后,有关的法规制度不够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在探索之中;企业职工体育福利化环节薄弱,经费投入渠道单一;企业文化建设步伐缓慢,职工体育与生产实践相脱离。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企业职工体育改革,逐步加以解决。    
2.3  投入误区
    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竞争日趋强烈,岗位人员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职工的工作强度越来越大。这对体育的生活化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企业不变或相对增长的职工体育经费与职工体育需求的大幅度提高不成比例,实质上是投入的一种削弱。另一方面,企业对体育的投入存在问题,表现在资金分配的偏差,投入方向单一,比例不协调。固然,某些企业在体育竞赛与企业代表队方面投入大量资金,起到了品牌效应,也给企业注入了活力,但是,体育竞赛与竞技运动大量人、财、物的投入,往往会威胁到基层群众体育健身的基础,使企业体育的发展出现偏差。    
2.4  消费误区
    企业职工是体育消费的主力军,是企业体育文化发展的内在表现。现阶段,职工体育消费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一是“娱乐”型高消费体现在企业中,不符合处于“发展”层次上的职工体育消费。各企业场馆建设追求档次化,往往忽视了基层职工的需求,尤其诸如保龄球、台球、室内网球的过早出现,对职工的消费观念是一个误导。二是企业或职工体育消费的稳定性存在问题,随意性消费居多,偶尔心血来潮,则投入大量的经费、精力去大搞一次。这种消费与活动方式与特定时期的企业体育的发展是相脱离的,不能达到健身的目的,不能持久地促进企业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2.5  职工体育内容、形式脱离企业的实际
    职工体育在活动内容上注重竞赛和竞技性,忽视了群众性与广泛性。部分企业的职工体育活动多以运动会或比赛形式出现,成为少数人展示自己体育技能的舞台。长期以来,职工体育工作评定仍然以集体性群众体育竞赛开展的密度、竞赛成绩、相关文件等方面为主,忽视了职工广泛参与的群众性。这种脱离职工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活动,正是职工对体育活动缺乏热情的重要原因。    
3  主要结论与建议
3.1  提高体育在企业中的地位
    《体育法》第3条规定:“国家坚持体育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体育事业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文化对经济的推进作用日益显著。企业需要主动利用这一优势,自发地将体育文化加以拓展,将体育工作真正纳入到企业管理范畴,这是促进企业体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动力与保障。    
3.2  企业体育要以服务职工为方向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职工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日益增强,要通过体育活动来获得精神上、心理上的享受,表现自我。因此,要把职工体育工作摆到企业的大局中去统筹,放进矛盾中去处理,为其寻找新的工作思路,寻找最佳切入点、着力点和支撑点,并通过体育这个纽带把增强职工体质和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要做好4个转变:一是要转变工作职能,由单纯地组织开展职工体育活动,转变为直接或间接地维护职工合法参与体育锻炼的权益,为提高职工健康水平服务;二是转变活动方式,把原来集中、统一的活动下放到基层,全力组织吸引更多的职工参加体育锻炼,实现职工体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新局面;三是转变活动重点,倡导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大众体育为主,实施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结合。四是实现体育活动组织的多元化。改变以往职工体育由工会、体协等行政部门独家主办的传统做法,实施小型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使职工体育深入基层,走进家庭。    
3.3  职工体育要立足于市场,服务于生产
    职工是企业的生产者,职工的身心健康关系到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职工体育担负着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的双重任务。职工体育需要从计划经济的模式中跳出来,又必须做到职工体育与企业变化合拍,在对旧模式继承和扬弃的基础上,重新构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的模式,发挥体育促进生产、培养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素质的功效。职工体育与企业生产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既有一致性,也存在着矛盾性。所以,要正确处理好体育活动和企业生产的关系,将体育活动融入企业生产和企业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体育在企业经济和改革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3.4  建立和完善职工体育的管理体制
    针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所带来的职工体育社会化趋势,要注重抓好3个环节:一是摆脱旧的传统模式,既要抓好企业职工体育这条线,巩固阵地,开展活动,又要抓好社会体育这条线,逐步把职工体育从企业向社会转移,充分调动各种社会积极因素和企业能动作用;二是把政治工作贯穿于职工体育工作全过程,纳入目标管理,制定长期、中期和近期发展规划,完善考核评比制度;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依靠和发挥企业体育骨干的积极带头作用,进一步把职工体育工作的重点真正转移到增强职工体质上来,形成一套既符合现代企业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又适应体育运动发展规律的职工体育运行机制。要站在企业改革和发展高度来理解职工体育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开拓企业职工体育的新思路。
    作者:刘志敏(鞍山师范学院)
          凌青东、佟玉永、王树金、蒋东、陈松、郭成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